在跨國公司中,歐洲公司和美國公司的財務職能線有壹些不同,包括英文頭銜。
1.歐洲公司的財務職能(德國和法國代表國家)
壹般來說,在歐洲的跨國公司的子公司中,財務部門的日常工作通常分為會計和財務控制兩條線。大致可以理解為,前者是財務會計,負責處理日常會計交易、結賬、出具財務報告和管理報告、納稅申報和繳納、出納、資金結算和銀行關系,後者是管理會計,負責預算、預測、財務分析和管理。所以如果妳應聘的是歐洲的跨國公司子公司的職位,從職位名稱上大概可以看出妳屬於哪壹個群體。帶會計字的會計組和帶控制字的對照組有不同級別的初級、高級、主管和經理。
從會計和財務控制的比例來看,平均人數是6:4。也就是說,壹個10人的歐洲跨國工廠的財務部門,財務經理下面會有壹個6人的會計團隊和壹個4人的控制團隊。在某些行業,後者的數量會比前者多。比如某快速消費品跨國公司在華所有子公司的財務人員中,會計與控股的比例是1:2,這與國內大部分企業相反,國內很多公司都是會計人員占比80%以上。有人說,這也是現在財政部大力推進管理會計人才建設的原因之壹。我持保留意見,因為我發現很多中資企業在財務崗位的劃分上並不強調職能定位,而是按照報表、科目或者核算要素來設置崗位。例如,成本會計既需要核算又需要控制。資產會計不僅要做與固定資產有關的會計分錄,維護資產分類賬和會計核算,還要控制資本支出。他們的職稱都是XX會計,但是很難衡量他在財務會計上花了多少時間,在管理會計上花了多少時間。最後很容易形成財務會計是法律責任的結果。所以會計分錄和記賬都是必須要做的。至於管會計,不是法定職責,所以具體怎麽做要看上級和老板的要求,以及這個人管理會計的知識和技能,還有他的態度。所以從這類中資企業到外企,首先要改變的就是按照職能定位分工:做賬的不關心分析,分析的不關心會計。
2.美國公司的財務職能
美國的MNC中財務崗位的分工與歐洲公司不同的是,沒有控股的頭銜,要麽叫財務分析師(財務分析),要麽叫財務規劃分析師(財務規劃與分析,FP & amp;a)現在國內很多企業喜歡把財務分析崗叫做FP &;這是壹家美資企業。FP & ampa的職責類似於歐洲公司控股,也是負責分析不負責會計,而是FP &;a比較註重規劃,也就是各種短期預測。教科書應該叫滾動預測,有些美資企業叫展望。這些短期預測至少是每月壹次,有些是每周壹次,所以FP &;a很大的感受是,不僅財務部,業務部的預測功能也很強,而且做的很細致,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美國公司的管理會計水平是前沿的。
有些美國公司喜歡把會計線稱為控制者,意思是美國公司把會計職能定位於不僅是經濟活動的記錄者,還是內部控制的執行者。所以美國跨國公司的CFO下面壹般都有壹個企業控制人,負責會計和報告,以及制定全球統壹的會計政策和內部控制制度,以及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和上市公司的各種合規要求。但是歐洲公司的控制者不是這個意思。如前所述,歐洲公司的控制者是管理會計,而美國公司的控制者偏向於財務會計。外企崗位上經常出現的財務總監(FC)是什麽?以後再說吧。
3.會計工作
無論歐美的跨國公司,在會計條線的內部分工都差不多,除了滿足內部控制中不相容職責分離的基本要求外,在職稱和職責描述上也與國內很多企業不同。由於跨國公司通常具有高度的信息化,ERP系統與業務和財務模塊高度集成,會計小組的分工往往基於業務周期,而不是基於科目或會計要素。比如在信息化程度不高的國內企業的財務部門,經常會有往來賬戶會計(或往來賬戶會計)、結算會計(結算部門)、費用會計等職位,而在MNC是沒有這些職位的,所以如果妳屬於這類職位,那麽妳在制作英文簡歷的時候,壹定不要去查字典硬譯。比如妳的壹個重要職責就是為公司的費用報銷業務做單據記賬,如果妳的英文簡歷翻譯成費用核算,就會被外企直接過濾掉。因為無法匹配外企相同崗位的職位描述,所以外企無論是歐美,都會分別設置應收賬款和應付賬款的崗位。前者簡稱AR(應收賬款),後者簡稱AP(應付賬款)。所有與從采購到付款的業務周期相關的業務都由AP集團核算,所以費用核算就是外企的AP核算。
會計條線還有壹個特殊的組織架構,就是財務服務中心(FSSC)。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采用這種管理模式,甚至許多國內大型企業也開始流行。采用這種模式的公司,特點是ERP系統成熟,信息化程度高,流程標準化,幾乎所有操作都可以在線完成,所以會計業務分為幾組:
1)從銷售訂單到付款(訂單到現金):主要職責包括客戶檔案維護、信用審核、訂單處理、發貨開票、收入確認、應收賬款核銷、對賬、回款。工作描述中的常用詞有O2C/信用控制/訂單預訂/開票/應收賬款/收入確認等等。
2)從采購到付款:主要職責包括供應商檔案維護、采購發票及收據核對、應付賬款過賬、對賬、核銷、付款、出納、費用核算、銀行對賬。職位描述中常見的詞有P2P/發票匹配/支付/AP/T &;e(旅行和旅遊;娛樂)/銀行重組等等。
3)總賬報告:主要職責包括總賬模塊的過賬、轉賬憑證的錄入、月末攤銷計提、固定資產和在建工程的核算、存貨核算、內部往來核算與對賬、工資福利核算、經營報表、合並報表、會計期間的期初和期末等。工作描述中的常用詞有總賬/結賬/FA(固定資產)/庫存/IC(公司間)/薪資/報告/合並等等。
4)從生產到庫存:只適用於制造工廠,即國內企業的成本核算。註意,這裏所說的存貨只是指產成品之前的存貨核算,包括原材料和在制品的流通加工。如果沒有制造環節,只有貨物進出,這種以貿易為導向的存貨核算對申報組來說屬於總賬。
* * *服務中心的崗位不是傳統的會計,在人才市場上不夠通用。所以如果妳應聘的是外企的會計基層崗位,壹定要從招聘啟蒙和面試中弄清楚是否屬於* * *服務中心。關於* * *享受服務中心和傳統會計崗的區別,我去年在本版寫過壹個崗,有興趣的網友可以看看。
4.公司的企業職能
跨國公司的中國企業中這樣的職位應該不多,主要集中在中國壹線城市或亞太地區的大型外企總部,很少出現在二三線城市的運營子公司。在壹些美國公司,習慣上把這些職能統稱為基礎設施,字面意思是基礎設施,很可能是指與壹線業務運營沒有直接關系的輔助部門。這些財務職能主要包括財務、稅務規劃和咨詢以及內部審計。上面提到的主管會計的服務中心通常屬於這類職能財務部門。像世界50強的跨國公司中國總部西門子,還會有更離奇的財務輔助部門,比如專門負責制定和修改會計政策、培訓下屬企業的部門,甚至還有風險管理和合規官等崗位。這是因為它不僅在中國擁有眾多的業務單元,而且經營的行業非常廣泛,不僅涉及各種制造業,還涉及服務和金融,以及專業的控制和風險管理。
有人請壹家外企做財務方面的稅務和資金管理,與這些公司職能不同。我只能說,運營主體的稅務和基金工作更側重於交易層面。例如,子公司的稅務職責主要是納稅申報和繳納,以及發票和檔案管理,但總部的稅務部門負責所轄區域的整體稅務成本節約和風險合規咨詢。例如,外國公司下屬工廠的稅務會計不得決定轉讓定價。司庫也是如此。經營實體的財務部門大多負責日常的資金結算和流動性籌集,但區域層面的司庫職能需要負責集團內部的資金分配和現金池運作、外匯風險管理以及壹些財務管理工具的使用,這些更符合公司財務的範疇。
這些外企總部的財務崗位,很多都是區域級別的,有的甚至是全球級別的。所以外企招聘啟事中的壹些關鍵詞體現了這個職位的國際化程度,比如區域角色或者全球角色,甚至有些部門是區域或者全球級別的。以前這類部門不設在中國,但近年來,隨著外國投資者對中國越來越熟悉,來自中國的國際化人才越來越多,這些洲際職能部門也設在了。
應聘這些財務崗位的人壹般走的都是高層次、專業化的路線,因為大部分都定位為專業控制,和經營實體子公司的控制人不同。以美國公司的控制人(即會計部門)為例,會計職能的控制功能體現在交易層面,側重於現有制度的執行,但區域和集團層面的控制體現在頂層設計和規劃,需要運用專業技術。但這種定位為“總部輔助管理”的財務崗,最大的職業風險是就業僅限於類似的大公司,很多崗位技能不需要去中小企業。當然,中資企業中的大公司,比如有過海外經營的央企、大集團企業,也會有這些部門和崗位,但很多只是沒有這些MNC專業。
5.什麽是控制器?
財務總監可能是外企中最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財務管理崗位了。即使是現在,也沒有令人信服的中文譯本。雖然是從國外翻譯的會計教材裏翻譯成“控制者”,但從字面上看是無法理解的。在任何招聘網站中,外企最常見的工作崗位是財務總監,業內統稱為FC。很多在外企工作的會計都把成為FC作為自己的目標。那麽如何把FC翻譯成職稱呢?我工作的第壹家公司是合資公司,外企是亞洲公司,出資比例超過50%,所以CFO是外企派來的外國人。他的名片上印著FC,中文翻譯成“CFO”,而我看到的與國外集團總部和集團內兄弟公司的傳真信件上的簽名也叫FC。後來看到很多外企在招聘啟示錄裏叫FC CFO。CFO恐怕是目前FC最常見的翻譯。我研究了很久,認為這個翻譯不準確。
我的調查是基於FC在大部分外企的具體職責,以及我對中資企業CFO職位的了解。在美國企業為代表的治理結構下,上市公司的財務總監被稱為CFO,所以如果把所有未上市的私人公司都考慮進去,財務總監應該是壹個公司的財務總監。唯壹不同的是,上市公司的CFO強調資本市場投資者關系的管理,同時也負責法律事務,CFO和CEO共同對董事會負責,而非上市民營公司的財務總監沒有這些職責,而是作為財務職能負責人對總經理負責。那麽問題來了,“公司”的意義是什麽?我個人認為應該考慮整個股權結構,是終極公司(直接面對投資者的終極公司),而不是母公司控制的經營後代,這也是為什麽MNC把那些總部的職能稱為公司職能的原因。這裏的法人是指最終的公司,而不是下屬的經營單位,雖然下屬的公司在當地也是獨立的法人實體。當然,如果集團控制的壹些子公司獨立上市,面對資本市場的投資者,這類公司也可以稱為終極公司。那麽,外企的FC,無論大小,都不對投資人和董事會負責。如果他們不是終極公司,他們的財務總監不能被稱為首席財務官。
如前所述,歐洲公司和壹些美國公司對控制者的職責不同,所以把FC翻譯成CFO就更可笑了。我有壹個西門子的朋友,他的職位是高級財務總監。她的職責主要是壹個事業單位的預算和財務分析。她寫中文簡歷對外公布的時候是不是自稱資深CFO?我也看到過壹些外企招聘FP &;財務總監的職位,也就是說此時的財務總監是指財務部門中某個子職能的總監,相當於國內公司財務部門中的壹個科長。所以,描述什麽是外企的控制人,最好是看職責,不用頭銜。但在很多外企,除了總部那些特殊的部門和崗位,FC運營子公司大多負責子公司財務部的所有日常工作,包括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以及高管層的稅務和流動性管理。這個FC也有作為子公司最高財務總監的意義,但是這個子公司只是被集團授權做經營活動,沒有投融資活動。有人認為這些應該是財務經理的職責,但從級別上看,國外公司的FC高於財務經理,管理團隊也更大,主要體現在不同的經理會歸FC管轄,比如德國公司,會計經理(或主管)、財務控制經理(或主管)都向FC匯報,所以FC更適合稱為高級經理。如果硬要給FC起壹個中文頭銜,我覺得相對於國有企業和國內大型集團企業,FC相當於國內企業的財務部長或財務總監,也就是財務總監或CFO之下主持日常財務工作的二把手。所以如果妳是國內某公司向CFO或財務總監匯報的財務部長或財務總監,負責公司所有的日常財務工作,那麽在編寫英文簡歷的時候可以叫自己FC。
另壹方面,我認為跨國公司的這些控制者和國內企業的財務部長的壹個很大的區別是,控制者更好地履行了管理會計的許多職責。壹般外企的財務部門都沒有叫管理會計的崗位或部門,但是管理會計職能非常強大,因為他們在全球各級分子公司都有龐大的控制者團隊。曾經看過壹個在中國舉辦的德企管理會計沙龍報告,裏面有壹個詞叫“管理控制者”。我估計類似於管制員的職責。控制者的存在意義是保證其分子公司會計和報告流程的效率和質量,經營決策支持的重要性和權威性,內部控制的有效性,計劃和預測職能的準確性和預見性。
很多網友問我從什麽位置到FC?我只能說不能壹概而論。壹些外國公司在財務上強調業務支持和計劃管理,控制或FP&也是如此;a容易上去,但是我也發現壹些外企要求財務匯報和管控,以及負責財務部門的日常全面工作,管理與稅務、銀行、工商金融等政府部門的關系,所以只做過財務分析的人並不占優勢,這也是為什麽很多四大審計部門的經理和高管更容易跳到MNC做FC的原因。
6.高級管理職位
最後說說外企那些高級管理崗位。最典型的頭銜是FD(財務總監),這也是壹個比較混亂的職位,尤其是在壹個FC和FD都有的公司。誰是官員,誰是財務總監?根據我過去看到或聽到的國外公司的情況,有的公司有FC但沒有FD,或者有FD但沒有FC,所以這種情況屬於FC和FD類似的職責,只是名稱不同。另壹種情況是公司裏既有FC又有FD,壹般出現在在中國有幾個運營子公司,總部在中國或亞太的外企,所以子公司的財務總監通常叫FC,中國或亞太的財務總監叫FD,也就是子公司FC向區域FD匯報。足球俱樂部.當然,不同的專業線也有自己的FD,比如* * *服務中心的FD,稅務部門的FD,BU的FD等等。所以我個人覺得,如果說控制者傾向於體現責任和角色,那麽FD只是象征著內部的崗位級別,在責任和角色上和控制者是壹樣的,並不是財務總監。
外企也有CFO,但這個CFO更像是內部的崗位級別。他不是終極公司的CFO,不需要負責投資者關系,所以他不是首席財務官。例如,中國區首席財務官或阿布首席財務官主要負責支持區域戰略決策和運營控制。所以,如果不打算轉戰海外,地區或BU CFO才是外企會計師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