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陳文輝:關於金融業數字化轉型的幾點思考

陳文輝:關於金融業數字化轉型的幾點思考

作者陳文輝,“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

文章中國金融,2020年第22期

從數字工業化到產業數字化,數字經濟將重塑傳統產業。

每壹次科技革命,新技術都要經歷兩個階段,從創新發明到大規模應用,數字經濟也不例外。數字經濟上半場,信息傳輸、存儲、計算、分析等基礎領域取得技術突破,並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特定領域得到應用和推廣。數字產業化快速發展,電子信息制造、通信、軟件服務等行業湧現出壹批具有領先優勢和規模效應的企業。隨著新技術應用範圍的不斷擴大和成本的不斷降低,數字經濟在傳統行業的滲透率將快速提升,下半年的主題將從數字工業化切換到產業數字化。數字經濟既是對原有經濟體系的補充和整合,也是對傳統經濟的改造和重塑。

目前,中國的工業數字化還處於起步階段,從GDP占比來看,中國與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從產業結構來看,第三產業的數字化程度明顯高於第壹、二產業。互聯網作為連接數字工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媒介,率先賦能傳統服務業,培育新零售、遠程辦公、在線教育、醫療信息化等新業態,並呈現快速發展態勢。阿裏巴巴、騰訊等頭部互聯網公司正在不斷拓展業務邊界,構建生態系統,利用自身積累的海量數據和技術優勢,逐步向金融服務領域滲透。在提高效率、促進普惠的同時,也在不斷沖擊和改變傳統金融業態。

金融行業的數字化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但是轉型才剛剛開始。

金融服務的本質是利用信息為風險定價,促進交易。與互聯網類似,金融服務都是基於信息的“業務”。金融行業的信息化建設幾乎與互聯網的興起同步。如今,大型金融機構每年都在IT方面投入數億美元,建立了先進的信息系統,積累了海量的數據。以商業銀行為例,2018年,國內單家股份制銀行累計數據量達到100TB以上。金融行業是中國信息基礎設施最完善、數據資源最豐富的行業之壹。有了大數據分析等新技術應用的基礎資源,最容易推動數字化轉型。

但從發展過程來看,金融行業的數字化才剛剛開始。傳統金融業信息化建設的目標是利用信息技術優化現有業務,實現降本增效。新型金融企業利用新技術重塑金融業務邏輯,這是金融業數字化的核心。目前傳統金融企業的轉型只是信息化建設的延續,是局部的優化,不是徹底的重建。互聯網衍生的新金融正在與傳統金融融合,傳統金融有很好的基礎,新金融找到了壹條新路。兩者結合在壹起,必將形成金融行業數字化發展的新局面。

從勢不可擋的造車新勢力看傳統金融機構的轉型

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湧現出壹批新生力量。傳統車企也在積極推進電動化轉型,但依然難以阻擋造車新勢力的崛起。特斯拉市值超過幾家傳統車企之和,蔚來、Ideality、Xpeng Motors都成功登陸資本市場,估值遠超傳統車企。汽車和金融作為工業社會中最具影響力的兩個行業,都面臨著轉型發展的問題。本文試圖找出* * *的壹些規律,供金融業數字化轉型參考。

第壹,不管歷史有多長,體量有多大,都有可能被徹底顛覆。壹百年前,福特發明了世界上第壹條汽車生產線,開創了現代工業的生產範式,汽車工業也被譽為工業體系中的明珠。目前,除了沃爾瑪,全球收入前十的公司中有九家是傳統的汽車和能源公司,壹年總收入超過2萬億美元。傳統車企深耕行業百年,現在每年仍有數萬億的收入。然而,短短幾年時間,以特斯拉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已經在市值上全面超越傳統車企。這種現象也會在新金融和傳統金融之間重現。

第二,核心商業邏輯的改變是新勢力能夠挑戰傳統企業的根本原因。品牌汽車廠商經過多年的工藝積累,在發動機等核心技術上建立了很高的技術壁壘。但對於新能源汽車來說,電機取代了發動機,傳統廠商失去了“護城河”,與造車新勢力站在了同壹起跑線上。更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車改變了傳統汽車作為交通工具的定位,在電動化的基礎上推進數字化,不斷提升汽車的設計制造水平,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定制需求。利用機器學習,不斷完善算法和模型,逐步實現高級智能,包括自動駕駛,讓汽車變成出行中的人工智能助手。所以傳統車企的電氣化改造只是用電機和電池代替了發動機和汽油,並沒有改變汽車的定位。作為既得利益者,顛覆現狀就是改變自己的生活,傳統車企既沒有動力也沒有能力。所以這種轉型只能局限在個別部門,很難在全公司推行。另壹方面,創業者多來自互聯網行業,堅持互聯網思維,不受既得利益的束縛,建立符合智能汽車制造的組織架構。回到金融行業,也有類似的情況。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已經成為主要的生產要素,並將取代資本成為金融業的核心資產。傳統金融的商業邏輯是“客戶找錢”,資本稀缺,金融機構占據主導地位,風險控制的核心是防範。只有提供符合金融機構要求的增信措施,客戶才能獲得金融服務。新金融的商業邏輯是“錢找客戶”,風控強調信任。只有在海量數據和深入科技分析的基礎上,才能準確找到最需要錢的客戶,並且有能力在未來以極低的成本還錢。新型金融企業脫胎於互聯網,利用互聯網生態產生的海量數據,不斷優化升級風控模型。現在他們在面向消費者和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領域已經走在了前列。未來三到五年是產業互聯網的大發展時期,新金融必然會進入產業領域,對傳統金融產生巨大沖擊。這個過程可能比汽車工業的電氣化更迅速,更猛烈。

當然,兩者也有壹些不同。金融業務是壹個監管性很強的行業,新金融企業開展相關業務需要監管部門的同意。金融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可能不會像汽車行業那樣具有顛覆性,更可能選擇新舊合作的漸進路徑。

關於金融業數字化的幾點思考

首先,金融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必須整體規劃。金融業在中國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僅銀行業的資產就已經超過300萬億,是中國GDP的3倍。如果金融業發生系統性風險,將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穩定造成嚴重後果。面對新金融的快速發展,監管部門應統籌考慮新金融發展的風險和需求,制定整體規劃,兼顧新金融企業和傳統金融機構,鼓勵雙方取長補短、密切合作,穩步推進金融業轉型發展。

其次,對新型金融企業的監管應堅持包容審慎的態度。壹方面,中國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相對寬松的監管環境。互聯網發展初期,政府采取包容審慎的監管方式,客觀上降低了企業的數據采集成本,加速了平臺企業的形成,促進了新型金融企業商業模式的創新和成熟,從而誕生了螞蟻、微眾等壹批有競爭力的新型金融平臺企業。另壹方面,金融風險具有傳染性,政府應對涉及公共利益的金融創新持謹慎態度,及早識別類似P2P的風險並快速應對,防止局部風險事件演變為系統性金融風險。

第三,傳統金融轉型需要加強。認清新金融服務與傳統金融的本質區別,積極轉變思路,利用自身優勢探索新業務,從被動的“模仿者”轉變為主動的“創新者”。當然,考慮到目前傳統金融機構業務量過大,從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角度來看,很難實現全面轉型。因此,可以考慮分拆出專門的機構部門,開發新的金融業務,通過“另起爐竈”實現機構內部的自我創新,這有利於在制度和執行上打破傳統的慣例限制,在與傳統主體的風險獨立性上也有利於“風險隔離”。在取得顯著成效後,將傳統業務逐步加載到新的實體中,從而實現傳統金融機構的穩健轉型。

最後,我想談談金融監管如何看待創新與風險的平衡。壹項創新業務的出現可能會優化現有業務,但也可能帶來不可預測的風險。從穩健的角度來看,監管機構肯定會對創新業務更加謹慎。但也要註意到,數字經濟時代正在到來,傳統金融服務越來越難以滿足新時代經濟發展的需要。真正的風險是金融脫離了實體經濟。因此,監管部門應該在壹定程度上容忍金融創新帶來的風險,尤其是在金融業的數字化轉型中。正是監管的寬容,才會在今天的中國產生壹批世界領先的新型金融企業。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創新,在產生風險的同時,也會產生更大的收益。監管部門要平衡創新和風險,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容忍和鼓勵創新,推動中國金融業更好更快的數字化轉型。

  • 上一篇:產品承諾書
  • 下一篇:315前集中召回,特斯拉斯巴魯在列,奔馳全家桶上線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