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告別故鄉碼頭》壹文發表在《人民日報》,《草籽》壹文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那日漸消逝的農耕圖景》被《新華每日電訊》采用,並獲得2012年度湖南省報紙系統副刊作品銀獎。其余17篇文章也分別發表在《湖南日報》《中國綠色畫報》《新聞業務參考》等報刊上。
正如作者在篇首所言:“故鄉碼頭是我人生的起點,她寬容厚道,不論妳貧富貴賤,不論妳停泊多久,她不會將妳冷落拋棄;她豁達博大,無論妳飛得多高,不論妳走得多遠,她是眾多的臍帶和根系,時刻牽扯著妳的神經。我的血液裏早已融入家鄉元素,我的骨骼裏暢快註入家鄉鈣質,我的靈魂早已縈繞在故鄉碼頭。”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們很多人往往忽視了身邊的美景。我們的故鄉其實都是很美的,至少是有很多美好的景色沒有被我們所真正發現或被我們忽略了。
在成新平的筆下,故鄉碼頭之美、外婆的許家壟之美、還有小縣城之美、草籽之美、鄉村燕子之美、農耕圖景之差、以及古樟樹、古井、古鎮、古街、古校、古渡、古洞之美,各有各的美,既有表面的美景,更有深層的美人、美事、美好傳統,真是美不勝收。
作者所寫的壹些景點,我也曾經去過,有的還不止去過壹次,比如萱州古鎮、錫巖古洞等,但我卻沒有作者那樣發現美的眼光。
作者筆下的千年古鎮萱州,背依青山,依江傍水,古樹婆娑,風清月朗,景致獨特,由兩縱兩橫4條石板街構成,明清古建築錯落期間。那狹窄的街道上回蕩著我童年的笑聲,那陡峭的臺階上印下了我青春的足跡,那形態各異的雕梁畫棟纏繞著我的思念……
寥寥數筆就把千年古鎮的神韻勾畫出來,讓讀者對萱州古鎮就有了壹個大概的輪廓和印象。然後再壹個景點壹個景點給予描繪,讓壹個美麗的古鎮呈現在讀者面前,不僅想壹口氣讀完文章,還恨不得馬上就到萱州古鎮遊過痛快。
我讀了此文,比自己多次遊過的印象要深刻多了。閱讀此文前,萱州古鎮在我的印象裏很模糊,只記得有幾座古建築,至於叫什麽有何歷史淵源我都不記得了,記得的就是萱州每年3、4月間的迷人的油菜花、桃花、李花,還有農家小吃、湘江上的遊船……
作為壹位寫作者,寫作的素材都源於生活,源於作者所看到的、想到的。作者觀察有多細致,作者的視角有多高決定文章最終的質量有多好。
與成新平壹對比,我與他是同年代的人,生長和生活的環境大同小異,我也寫過燕子、草籽之類的題材但遠遠沒有寫出應有的韻味來,好像只是壹個刻板的記憶,但這種記憶都是已經變形的,而不是原汁原味的。
今年以來,我先後讀過黃耀紅的《壹路還鄉》,胡宇的《璜塘灣》以及成新平的這本《鄉音鄉情》,作者所定的文章都離不開自己的故鄉,各具特色,各有側重。
閱讀之後我也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思,下壹步是吸取他們的經驗,用心用情來寫好自己的故鄉,我覺得那裏的確有寫不完的人、寫還的事、寫還完的景,還有寫不完的思鄉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