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地質環境監測機構的基本情況
甘肅省有蘭州、西豐、天水、平涼、武威、張掖、酒泉7個地下水監測站,390個監測點,其中國家監測點58個。各分站隸屬關系:蘭州、西峰監測站隸屬於甘肅省地質環境監測院;平涼、天水監測站隸屬於省地礦局第壹地質礦產勘查院;武威、張掖監測站隸屬於省地礦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查院;酒泉監測站隸屬於省地礦局第四地質礦產勘查院(見附表)。地質環境監測所只管理其業務。除蘭州站和西峰站的所有數據直接管轄外,其他分站只提供國家站的動態監測數據、年報和水文信息,各類原始數據和省級站數據由地勘院管理。
二是監控網點建設
全省地下水監測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和黃河流域,監測面積15877.3km2,占全省國土資源總面積的3.50%。其中,酒泉、張掖、武威火車站為區域監測站,位於北大河、黑河、石羊河,控制面積分別為282.80km2、8288km2、6380km2分別是。其他站點均為城市水源監測,小監測控制面積***926.5km2,其中蘭州400km2,天水88.5km2,隴西60km2,平涼67km2,西峰311km2。截至2008年底,全省共有地下水監測點390個,其中國家監測點58個,省級監測點315個,地市級監測點17個。
從左至右:副院長兼副總工程師於、副院長兼紀委書記孫玉春、院長、黨委書記、副院長兼總工程師趙成。
甘肅省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和隊伍現狀表
三、監控設備(器材)配備現狀
甘肅省地質環境監測手段比較單壹,主要依靠人工野外測量。測量設備采用萬用表和導線,監測數據手工填寫。最後由專人負責輸入電腦。
四。信息化建設
2008年,甘肅省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的具體業務仍由蘭州中心氣象臺和甘肅省地質環境監測院承擔。時間為5月1日至9月30日,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重點區域為蘭州、隴南、天水、甘南、臨夏、定西、平涼、慶陽、白銀。
預警數據傳輸
氣象數據和預警產品主要通過2M專線傳輸。預警產品以甘肅省氣象局、甘肅省國土資源廳名義聯合發布,通過短信、電視、網絡等多種渠道發布。
在氣象數據傳輸頻率上,蘭州中心氣象臺在無降雨、小雨、中雨的日子,每天下午16: 00至17: 00,通過2M專線將全省降水預報數據傳輸至甘肅省地質環境監測院預警中心。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連續陰雨天,每天上午9:00-10:00,下午16:00-17:00,將數據傳輸至省地質環境監測院預警中心。
(二)預測和預警過程
1.監測院預報組在收到蘭州中心氣象臺發來的甘肅省未來24小時降雨預報資料和前期實際降雨資料後半小時內,根據區域地質環境背景、地質災害發育規律和甘肅省地質災害易發區圖,結合當日預報降水量、降水面積和累計降水量值, 在確定降雨特征值的基礎上,分析判斷降雨誘發地質災害的空間範圍和可能性,劃分預報預警等級。
2.監測院預測組將與監測院預測預警研究組協商預測預警結果,最終確定預測範圍和級別。
3.預測預警的範圍和級別,報院主管領導簽發,並報省國土資源廳主管部門審批。
4.通過2M專線將預報預警結果傳送到蘭州中心氣象臺。
5.蘭州中心氣象臺在制作天氣預報節目時,將主要通過甘肅電視臺20時天氣預報節目發布地質災害天氣預報預警結果,同時通過短信、廣播電臺、甘肅省氣象局網站向社會發布。
6.省國土資源廳,通過甘肅省國土資源廳、甘肅省地質環境監測院網站向社會發布,並通過電話、短信、傳真、電子郵件等方式向預警區域國土資源局通報預報預警結果。
最後,蘭州中心氣象臺和甘肅省地質環境監測院將預報預警結果及時存檔。
動詞 (verb的縮寫)主要監測結果和服務
2008年發布了1份地質環境公報、7份地下水監測年報和7份水信息公報。2008年主汛期,* * *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產品34個,其中三級28個,四級6個,成功預報20次。
據不完全統計,根據預報預警信息,全省各地及時啟動“群測群防”等防災體系,有效減少了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通過氣象預報和地質災害預警,2008年主汛期,全省未發生死亡、失蹤10人以上的重大地質災害。
不及物動詞法制建設
1.《甘肅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2002年2月2日。
2.《甘肅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意見》,甘法正[2006]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