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正以不可預知的速度改變著整個社會的面貌。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潮流中,“互聯網+”成為推動變革的強大力量,教育也加入了這支變革大軍,成為創新浪潮中的主力軍。
那麽,當教育與互聯網、高科技相連接,數字化、智能化能給教育生態的改變帶來哪些革命性的變化?在這場變革中,必須堅持什麽樣的初衷和核心?“互聯網+教育”的未來將如何被大數據優化?在本次創新周的行業趨勢論壇中,來自行業各領域的人士充分交流,產生了深刻的思想火花。
科技改變教育生態
高科技在教育中能起到什麽作用?
教育信息化、現代化壹直是我國教育的發展理念。中央電化教育中心主任王說,中國在寬帶網絡和校際交流方面取得了迅速進展。現在80%以上的學校接入了寬帶網絡,80%以上的教室接入了多媒體。數據顯示,接入互聯網和互動媒體的教室超過500萬個,其中約1/3可以實現網絡互通。“在這樣的情況下,優質資源可以通過互聯網進入日常教學的各個場所。”
前年,教育部實施了提高教育信息化能力的工程。項目的標準有兩個方面。壹是優化多媒體教室中的教學過程,二是創新移動化、互聯化甚至智能化教學中的教學模式。王對說道。
王認為,中國的教育在“十三五”應該從過去的粉筆、黑板,或者完全面對面的教育走向混合教學。這種混合教學是人與人的關系和人與網絡的關系的疊加。在這樣的疊加過程中,我們將需要更多的網絡,更多的在線關系和在線交流,以及更多的在線資源來相互分享。
事實上,在“雙創”戰略的鼓勵和互聯網發展的推動下,教育已經呈現出與科技深度融合的生動局面,以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為龍頭。
在“互聯網+教育”創新周上,柯橋互動展示的壹場“VR真人在線教學”吸引了眾多粉絲“爭課”——當看到老師在非洲大草原上的化身角色帶著學生認識草原上的動物時,學生們新奇而興奮地摸著大象的長鼻子,對比長頸鹿,看著跑過來的犀牛...“身臨其境”的感覺很奇妙。
眾所周知,最能讓人接受的教育方式不是說教,而是寓教於樂的潛移默化。在這次“VR直播在線教學”中,人們真正看到了技術讓教育變得有趣,學習變得像旅行壹樣輕松快樂。
“虛擬現實是打開人們生活的下壹個變革。柯橋互動之所以選擇‘VR+教育’,離不開團隊自身在教育行業多年的深耕,也離不開VR本身的價值。”柯橋互動的聯合創始人吳說,“我們教育的目的是認為VR本身真的可以讓學習變得更有趣。另外,我們也希望它是素質教育的‘利器’,而不是應試教育的‘幫兇’。過去幾年,很多IT技術應用成為了孩子應試教育的‘幫兇’,幫別人刷題、測試題,我們希望新技術對孩子是壹種幫助。”
哪些科目適合上VR課程?吳說,“其實只要是跟形象思維有關的課程,都適合虛擬現實——從英語、物理、化學、生物、自然科學到天文甚至體育,都可以用VR實現。”柯橋互動還打造了全球首個VR課堂沈浸式在線教學平臺,包括學習中心、運動中心、科普中心和電教中心,孩子們可以在這裏探索神秘世界、激發興趣、啟迪智慧、播種夢想的種子。
“互聯網+”和高科技仍在推動教育改革。
隨著2017高考改革的臨近,由於選修課的不統壹,中學的“走班制”將會普及,但如何操作呢?如何實現自動排課?這讓全國的中學都很“迷茫”。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副總經理楊丹透露,很多學校都把目光投向了創新中心,渴望在這裏找到答題的方向。“其實已經有企業在這方面有所突破,現在正在北京的幾所中學逐步試點。”
創新堅持內容為王。
當技術日新月異瘋狂增長的時候,問題又來了:技術是萬能的嗎?
智美集團副總裁李善作為投資人,冷靜客觀地梳理了當前火熱的VR投資形勢,肯定了柯橋互動依托其在教育行業十余年的積累發展VR技術。“只有依托這個行業的資源和儲備,再加上VR技術的呈現,才能成為未來做出壹定成績的內容創業公司。”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以內容為中心、尊重教育規律、堅持教育本質成為許多專家學者反復提及的問題。教育的過程相當復雜。維克多英語董事長郭排甚至認為,如果不按照教育的基本原理和規律與互聯網結合,很容易出大問題。
楊丹說,互聯網教育不是互聯網和教育的簡單相加。互聯網教育首先屬於教育的範疇,但教育不同於壹般產品。它具有豐富的內涵、人文情懷和多重層次,既是技術提升和能力培養,也是知識積累和文化傳承。所以互聯網教育要壹直強調“內容為王”,互聯網只是內容變現的工具和途徑。
北師大附中國際部中方主席納賽爾告訴權倫,以VR技術為例,技術在學校的應用更壹般的應該是輔助教學手段。這個“輔助”有兩個方面:語言教學和科學領域,比如生物、物理、化學,涉及很多現象,需要孩子理解。原來孩子學的知識都是文字、圖片或者視頻,不如VR直觀真實。
與傳統的線下模式相比,互聯網教育的線上用戶比以前更主導產品和服務的選擇。如果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者不能提供高質量的內容,他們將失去核心競爭優勢。
教育的本質是為學習和學生服務的,所以內容是王道的另壹面,也就是以學生為中心,當然也需要學生的配合。中國臺灣省養老委員會數字教育研究所創新學習主任廖認為,創新學習方式必須以學習者為中心,並融入工作和生活中,做到隨時隨地、人人學習。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有超過170個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平臺。越來越多的大學從懷疑和觀望中開始涉足其中,越來越多的人將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應用到教學中。”華南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副院長、未來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焦建利表示,有人擔心海量開放網絡課程的質量。其實學習者只要按照海量開放網絡課程課程的要求去做,去學,去完成任務,怎麽可能學不到東西呢?
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清華大學副秘書長、唐雪在線董事長聶風華表示,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的本質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學習者自主選擇學習實踐、場所、夥伴、內容和過程。只有塑造價值,培養能力,傳授知識,才是真正的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在未來的教育中,基於大數據的教與學,個性化、混合化、智能化、遊戲化、國際化將成為教育的新趨勢。
大數據給出分析和預測。
有句話叫計算機比學生更了解自己。是大數據強大的分析能力——學生壹邊用電腦答題,壹邊產生海量數據。大數據分析技術可以告訴老師:哪些題對大家來說太容易了,答題是無效勞動;哪些問題太難,大多數學生卡在哪些知識點,學生是否在特定段落做筆記,文章結束前是否放棄閱讀...這些數據可以揭示學習策略。
“可汗學院最有價值的不是視頻,而是數據,數據背後的數據。通過這些數據可以模擬學習者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進行精準、定向、個性化的教育。這是它的核心價值。“北京師範大學未來教育高級創新中心執行主任俞聖泉說,大數據教育通過互聯網連接後,可以收集所有樣本、全過程的數據。”比如它也得90分。也許背後有幾個性格完全不同的人。數據可以發現學生的個性;此外,我們傳統的教育數據旨在突出群體水平。教育大數據關註學生的變化能力,變化成長的軌跡,學生的微觀表現。大數據可以給出學習者的學習路徑和學習者的能力。它能準確揭示學習者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情感結構和機構健康結構。"
"數據改進學習有三個核心要素:反饋、個性化和概率預測."牛津大學互聯網研究所邁耶教授?勛伯格和大數據發展評論員肯尼斯?庫克耶在《與大數據同行》中寫道:未來,學習再也不會按照給定的教材、學科或課程,以同樣的順序和節奏進行,而是會有成千上萬種不同的組合。教師不再需要依靠主觀判斷來選擇最適合教學的書籍。大數據分析將指導他們選擇最有效的教科書,支持進壹步改進和個人定制。
俞聖泉預測,未來教育數據將成為學校最重要的資產,學校將成為教育大數據生態系統的基地。通過對學習過程中的數據進行深入分析,根據歷史數據進行統計歸納,可以進行離線精準描述;還可以進行診斷分析,找到現象背後的關鍵問題;另外,我們還可以做預測分析,可以在多變、不確定、動蕩的背景下形成預測。
有了統計分析、診斷分析、預測分析,才能形成教育體系,進而推動形成有個性發展的教育體系——從以前的壹刀切模式,到基於學生的精準數據,為學習者提供精準教學,提供權威的知識來源,提供精準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從而形成教育與生產關系的變革。”
用技術變革教育和學習方式,堅持“內容為王”和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核心,抓住大數據帶來的歷史機遇...“互聯網+教育”創新周不僅推動了“互聯網+教育”創新與創意的深度融合,也帶來了這些有益的思考,為互聯網教育創新企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鑒於“傳道授業解惑”的獨特屬性,互聯網教育作為壹門創業學科,可謂“入學容易,畢業難”。楊丹表示,“我們正緊密結合政、產、學、研,在更深層次、更高層次推動創新創業,促進中國互聯網教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