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1.0是18下半世紀--19世紀蒸汽機推動機械制造時代;
2.0是19世紀--20世紀初電力生產時代;
3.0是20世紀--70年代電子與信息技術時代;
4.0是實體與網絡相結合時代.
工業 2.0 是電氣化與自動化時代,即 20 世紀初的電氣化與自動化時代;時間大概是 19 世紀後半期至 20 世紀初.
也就是在勞動分工基礎上采用電力驅動產品的大規模生產;因為有了電力,所以才進入了由 繼電器、電氣自動化控制 機械設備生產的年代.這次的工業革命,通過零部件生產與產品裝配的成功分離,開創了產品批量生產的高效新模式.
工業 3.0 是電子信息化時代,即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並壹直延續至現在的信息化時代.
在升級工業 2.0 的基礎上,廣泛應用電子與信息技術,使制造過程自動化控制程度再進壹步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率、良品率、分工合作、機械設備壽命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在此階段,工廠大量采用由 PC、PLC/單片機等真正電子、信息技術自動化控制的機械設備進行生產.自此,機器能夠逐步替代人類作業,不僅接管了相當比例的“體力勞動”,還接管了壹些“腦力勞動”.
工業 4.0 概念是德國政府 2013 年 《高技術戰略 2020》 確定的十大未來項目之壹,並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旨在支持工業領域新壹代革命性技術的研發與創新.
工業 1.0 是機械制造時代,即 18 世紀引入的機械設備制造時代;時間大概是 18 世紀 60 年代至 19 世紀中期.
是通過 水力和蒸汽機實現工廠機械化.這次工業革命的結果是機械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經濟社會從以農業、手工業為基礎轉型到以工業、機械制造帶動經濟發展的新模式.那時的機械設備還沒有 電氣自動化控制 的概念.
工業4.0的概念眾多,解釋也是眾說紛紜,但大概意思是,那是壹種高度靈活的數字化和智能化生產方式.按照設想,即使在工業4.0的發源地德國,壹些相對完善的工業4.0廠家,目前或許能處於3.0左右的水平,所以其實工業4.0仍然是壹個模糊的和不確定的未來.它需要全球的企業壹起去探討努力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