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的相關概念
從字面上看,工業遺存是指與工業生產活動有關的、歷史遺留下來的壹切物質和非物質存在的集合。壹般認為,反映城市工業化進程、工業企業發展和工業廠房演變的具有代表性的工廠、倉庫、水塔、碼頭等工業企業的建築物或構築物保存較為完好,具有重要的再利用價值,可稱為工業遺存。根據空間尺度,工業遺存分為單體工業遺存和整體工業遺存兩大類。整體式工業遺存,是指具有壹定歷史、文化、藝術和技術價值的建築物、設施、設備及其組成部分。整體工業遺存是指工業歷史遺址、工業區、工廠等。本文重點研究工業遺存中的單個工業遺存。
2理論參考
本文借鑒吳先生提出的“有機更新理論”,認為城市發展如同生物有機體的生長過程壹樣,要不斷地去除舊的、腐敗的部分,生長出新的內容,但這種新的組織要具有原有結構的特征。將這壹理論移植到單個工業遺存的保護和改造中,在這壹過程中,不僅尊重生態環境,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還結合歷史人文因素納入審美文化內容,保持原有的結構或力學特征不變。在改造過程中,要根據改造的內容和要求,采取適當的規模和尺度,考慮當前的改造與未來的目標形成良好的可持續發展關系。“適度調控”是改造工業遺存的解決之道。
3單壹工業遺跡的改造
3.1函數轉換
功能轉化的方法需要徹底改變單體遺存的內部使用功能。比如空間較大的老工業廠房將改建為劇院、禮堂、博物館、娛樂購物中心、美食中心等。功能改造的創意是工業遺產改造的關鍵,需要良好的創意、突出的主題和完善的規劃。比如本鋼集團第壹鋼鐵廠核心區的改造,就屬於老工業遺存的功能改造。本鋼第壹鐵廠成立於1911,前身為中日合資的本溪湖煤鐵有限公司鐵廠。壹鐵廠是本溪鋼鐵的“鼻祖”,百年來為本溪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但由於設備老化,環保設施不能滿足現代工業的要求,在生產舉世聞名的“人參鐵”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汙染物,嚴重汙染了周圍環境。
從5438年6月到2008年10月,工廠逐步停工,開始拆除。當時的主要生產設備是兩座380立方米的高爐,分別是1號高爐和2號高爐,所以這兩座高爐率先在壹鐵廠退役停產。曾經如火如荼的生產場面已經不在了。燃燒了近百年的高爐冷卻了,鐵廠壹號陷入了沈寂。成為了逐漸被人們遺忘的工業遺產。作為壹名景觀設計師,我希望這些工業遺存能以新的身份和姿態融入現代生活。在繼續為人民生活提供優質服務的同時,傳承輝煌的工業文化。1號高爐巍峨壯觀,正處於工業遺跡的重塑過程中。
保留原有的1號高爐作為工業紀念碑,向參觀者展示鋼鐵制造工藝;發電車間作為多功能活動中心,空間寬敞,舉辦培訓、展覽等國際賽事和活動。綜合爆破車間改造成多功能表演廳;鑄造車間作為音樂會、戲劇表演或戶外電影的場所;存儲車間是煉鐵技術的主題展廳。賦予原本閑置的空間新的使命。功能改造還包括另壹種形式,即著眼於整個工業遺產或某種外部功能的改造。在這裏,我們也可以借鑒北京798藝術區的成功轉型經驗。798藝術區的名字和北京國營電子工業的老廠壹樣。隨著北京城市化進程和城市面積的擴大,原有的產業已經外遷,新的無汙染、低能耗、高技術含量的產業必然會在原址上湧現,更適合城市定位和發展趨勢。從2001開始,北京周邊和京外的藝術家開始聚集在798工廠,他們用獨特的眼光發現了這個地方對於藝術工作的獨特優勢。
大量藝術家和知識分子的到來就是這壹歷史趨勢的反映。他們充分利用原有廠房的風格(德國包豪斯建築風格),稍加修飾和裝飾,將其打造成壹個有特色的藝術展示和創意空間(圖1,圖2),並在藝術區的街道兩側保留壹些架空管線,通過明亮的著色或保留原有的肌理。將其轉化為導氣系統和景觀結構。再比如,沈陽萬科新寓公館(沈陽第四糧庫舊址),將沈陽第四糧庫留下的運輸鐵路融入景觀設計,通過景觀的變化演繹工業化的記憶和演變過程。運用函數變換法的前提是深入了解目標遺存,包括其外觀、內部結構和內部空間。設計師要根據自己的特點,充分發揮想象力,找到可以他用的功能。賦予遺骸新的使命。
3.2空間重建
(1)分割是指根據新的功能需求,通過垂直分層或水平分割的方式,將壹個較大的內部空間轉化為多個滿足需要的相對較小的空間。改造設計可根據功能要求,采用縱橫分割的方式,將高層建築空間分割成幾個符合使用要求的層次空間,以增加層次感。從而提高空間的使用效率。比如本溪壹鐵廠煤倉內部空間的改造,就是利用煤倉內部的高空間,設置幾層不同高度的參觀平臺,並在煤倉內外增設樓梯和電梯作為垂直交通,連接參觀平臺。水平分割法適用於大面積工業廠房,尤其是單層工業廠房的空間改造。它在原有主體結構的水平方向增加了墻體、隔斷等隔斷構件,根據需要靈活地將原本寬敞的空間分割成若幹個小空間,以滿足新的使用需求。比如本溪壹鐵廠屏焦樓改造,原建築是單層廠房,占地面積大,跨度大。改造設計將它的空間在水平方向上分成幾個空間,重新塑造成壹個娛樂空間。被分割的空間有不同的娛樂主題。
(2)整合就是通過開洞、加廊、封頂等手段,將幾個相對獨立的建築連接成壹個更大的可以相互流通的連續空間。打通就是打通建築的連接部分,在連接兩個相鄰建築的穿墻處打開通道,形成壹個可以相互流通的空間。如果建築是框架結構,非結構穿墻也可以拆除。使空間連成壹個整體。擴大使用範圍。加廊是指在相鄰建築之間加壹條走廊或立交橋,使相鄰建築之間可以互通。走廊可以是單層或多層。它可以是打開的,也可以是關閉的。走廊的數量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增加。封頂法是指在相鄰界面頂部以適當的距離給相鄰建築封頂。這樣,幾個原本相互分離的單體建築連接成壹個整體,將室外空間帶入室內,產生了壹個高大開闊的空間,極具情趣。在設計中,建議為增加的頂部和界面采用鋼柱和鋼屋架等輕型結構。在材料的選擇上,玻璃、透明有機材料等透明材料也是首選。壹方面可以減輕新零件的重量,另壹方面內外邊界的概念變得不那麽明顯。既增加了空間的變化,又使建築更加親切宜人。
3.2.3“加減”法是指在原有建築結構或與原有建築密切相關的空間內,補充原有建築功能的新建部分。或者為了形成高大的開放空間,將建築的部分拆除,從而形成新的空間,滿足新的功能要求。這就是所謂的“加減法”。在“加”的使用上,既要考慮被擴大部分本身的功能和使用要求,又要處理好其與原建築內外空間形式的聯系和過渡,使之成為壹個整體。具體來說,包括縱向添加和橫向擴展。豎向加層是在原建築頂部,或整個樓層或部分樓層進行豎向加層,會改變原建築的輪廓,影響建築形態。水平擴展是指在原有建築的相鄰或接近處,建造新的建築空間或建築結構,使新老建築融為壹體。要註意合理布局,優化新舊建築的功能和空間關系,避免新建建築對原有建築結構產生不利影響。絕不能因為建新樓而顧此失彼,破壞歷史建築,也要註意建築風格的對比和協調。比如本溪第壹鐵廠的變電站前中心樓加了壹個2層的玻璃塔樓,從材質到色彩都與原來的磚樓形成鮮明對比。
既增加了使用面積,又給原有建築增添了活力,賦予了新的生命。又如某鐵廠的高爐設計,采用水平擴建的方式。為了更好地滿足多功能使用的要求,在高爐西側水平擴建壹座造型建築,並進行整體照明設計。這樣既提高了功能要求,又以豐富多彩的夜景增加了這個地塊的活力。至於“減法”,主要體現在拆除部分地板,使空間形成壹些不規則的透光天井。去掉壹些墻,增加局部空間的面積。移走建築物或結構的壹部分。在結構不會受到嚴重破壞的前提下,所有的拆除行動都是可行的。而且拆除後要對結構部分進行加固,建築物的局部拆除不能影響其整體結構的牢固性,增加安全隱患。尤其是對於梁、柱等承重部位,更要慎重。
3.2.4“包裝”這裏借用了廣告學專業“包裝設計”的概念,用來描述景觀重塑中對原有建築外立面的改造。不改變原有建築結構和建築功能。達利(中國)有限公司兩個舊廠房的外部改造主要采用包裝技術。為了改變對廠房的刻板印象,設計師先用淺灰色塗料重新粉刷了舊廠房的外墻,然後在廠房外包裹了壹層“絲”皮。“絲滑”的皮膚由鋁條編織而成。通過透光率的計算,鋁條被打亂重組,形成的網狀塗層可以調節光線。鏤空的表皮驅散了老廠房的厚重體量感。還有壹種比較簡單的方法,就是簡單的用塗鴉的方式把建築外墻塗上顏色,來美化建築。比如北京798藝術區很多原來的紅磚廠,就是被塗鴉美化的。誇張動感的文字和圖像的表達,與樸素的紅磚墻形成鮮明對比。
3.3重大重組
物質重組的對象主要是工業遺存中的建築構件、砌築材料、工業廢棄物和工業廢棄設備。重組的方法主要是原始呈現、初步加工和深層構建。通過這三種方式對材料進行不同程度的重組,形成新的景觀小品和景觀材料,包括城市雕塑、建築立面裝飾材料、街道家具、地面鋪裝材料和建築砌築材料。三種方法的區別在於重組程度和應用技術。原創呈現是指在不引入新材料的情況下,對舊材料進行重組,體現舊材料的特點。初加工是將現代新材料或技術植入到原有材料中,使其具有全新的特性,而深築則是在初加工的基礎上,進壹步加強設計創意與材料技術的結合。
3.3.1原始狀態呈現在材料重組過程中,地面鋪裝和建築砌築往往會采用原始狀態呈現方式。首先,可用於地面鋪裝的材料種類繁多,滿足防滑、耐用、施工簡單要求的材料均可用於地面鋪裝。根據工業廢棄物的表面紋理和質地以及同類廢棄物的組合關系,可作為鋪裝材料再利用,以提升景觀的工業文化氛圍,增加設計的歷史文化內涵。杜伊斯堡公園金屬廣場的鋪裝方式是將工廠遺留下來的47塊大方形鋼板組合成方形網格,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
妳也可以用廢棄的枕木重組成新的圖案用來鋪路。比如沈陽建築大學的入口廣場,就用老枕木和東北路的長條鋪地,既有獨創性,又進壹步豐富了校園文化。此外,工業材料也可以用作磚石材料來重塑環境,類似的做法在國內許多案例中也有所體現,如上海濱江創意產業園和鄧的建築設計工作室,其中的景觀是用舊建築的瓷磚制成的圍欄,格子窗和舊建築砌塊制成的景觀框架,以及舊建築材料制成的景觀墻和景觀柱。
3.3.2初級加工在整理剩余材料的過程中,將初級加工的方法應用於建築立面的裝飾。比如有些建築立面強調細節裝飾,根據建築的不同功能和特點來處理建築的細節。突出舊工業建築的遺產基因,從環境和人的角度出發,將建築立面視為藝術品,精雕細琢,反復推敲,挖掘原有建築工業時代的特征,重構新的細節,增加設計的趣味性。在沈陽鑄造博物館的設計中,大量的工業產品,如齒輪、閥門等附著在建築的立面上,成為立面上的構成元素。這種做法使建築具有極其獨特的個性和魅力,時代感和工業美感得到充分展示。但798藝術區的部分墻體刻意保留了原有的管道閥門,形成了極具工業氣息的景觀墻(見圖6)。還有壹些墻面處理是在不改變原有材質的情況下,做壹些規律性的改動。比如在原來的紅磚墻上用同樣的材料做成規則的突起,如圖7所示。
3.3.3深度建築由於更高的藝術和技術要求,在工業遺產材料的重組過程中,需要深度建築,以工業雕塑為代表。城市雕塑材料種類繁多,主要來源包括人工材料和自然材料。其中,壹些人造材料可以利用工業遺跡或工業機器或零件中廢棄的建築物和構築物的框架和構件。城市雕塑按數量分為單體雕塑和群體雕塑。壹般來說,單體雕塑體積較大,主要設置在廣場或綠心,具有壹定的象征作用;群雕通常規模較小,壹般的群雕設置都是為了突出同壹個主題。這裏介紹三種重組雕塑材料的方法:壹種是利用建築物、構築物的框架、構件創作的雕塑。當舊工業建築和結構的原有功能消失後,它們的形象也隨之下降和受損,其中壹些只剩下工業建築或結構的壹部分。比如綦江公園保留的碼頭框架,陜鋼廠的承重梁,都被改造成了環境雕塑。
二是用舊設備、舊材料重建的雕塑,很多造型奇特或有雕塑感,有的被歲月腐蝕,充滿滄桑。這些舊設備即使不加修改也可以作為藝術品使用。當然,給這些老舊的設備加上壹些新的材料或者賦予壹些色彩來凸顯其藝術價值,那就更是錦上添花了。比如沈陽鐵西廣場上的壹組雕塑,主要以廢棄的舊機床為主(見圖8)。為了增加其藝術效果,機床上附加了壹部分鮮紅的鏤空板,與前面的老式機床形成鮮明對比,越深的越有沈澱感。第三,對舊設備設施的零部件雕塑進行重組。當老化的機械設備和設施沒有使用價值時,可以將其拆卸下來,用於創造新的雕塑或有價值的裝飾品。來自不同設備的零件混合組合後,往往會產生驚人的藝術效果。比如遼寧傳承與科技創意工作室創作的裝飾鐘表,就是用鞍鋼的廢舊機器零件,經過藝術加工重組而成。
4結論
工業遺存中單體景觀遺存的景觀再造,就是充分挖掘工業遺存的特性,運用科學藝術的方法,從各種藝術形式中汲取靈感,結合新的技術手段進行景觀再生設計,賦予工業遺存第二次生命,充分挖掘人類對非物質文化形態、場所精神、可持續生態觀、優美環境的向往和需求。使之成為人們享受的風景名勝或休閑場所,改善城市原有工業用地的環境質量。綜上所述,借鑒景觀科學和環境藝術的相關理論知識,借鑒國內外的各種研究成果,可以找出我省工業遺產景觀重塑研究中的設計方法,為遼寧省工業遺產景觀設計的發展提供理論研究依據和設計思路。
更多工程/服務/采購招標信息,提高中標率,可點擊官網客服底部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