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鞭效應是指上遊企業以下遊企業的訂單信息作為需求預測的依據,使得終端客戶的波動在沿供應鏈傳導到零售商、分銷商、制造商甚至原材料供應商的過程中逐漸增大,即零售商發送給分銷商的訂單需求波動大於終端用戶的實際需求波動,分銷商發送給制造商的訂單需求波動大於零售商。以此類推,得出上遊環節的需求波動大於下遊環節的需求波動。
2牛鞭效應的具體案例
20世紀90年代中期,寶潔公司的工作人員在檢查他們暢銷的嬰兒紙尿褲的訂單模式時,發現了壹個奇怪的現象:這種產品的零售量相當穩定,波動很小,但當他們檢查配送中心的訂單時,卻驚訝地發現波動明顯增加。其配送中心表示,他們是根據匯總的賣家訂單需求向其訂購的。經過進壹步研究發現,零售商往往會根據對歷史銷量的預測和實際銷售情況來確定壹個較為客觀的訂貨量,但為了保證這個訂貨量能夠及時供貨並能適應客戶需求增量的變化,他們通常會在放大預測訂貨量後向批發商訂貨,批發商出於同樣的考慮也會在匯總零售商的訂貨量後向銷售中心訂貨。這樣,雖然客戶需求沒有大的波動,但是零售商和批發商的訂單放大後,訂單量是壹步步放大的。在調查來自其供應商如3M公司的訂單時,也驚奇地發現,訂單的變化更大,在供應鏈中越往上遊,訂單的偏差越大。這種現象就像牛仔用的鞭子。頂端的輕微抖動會在末端變成長長的弧線。因此,寶潔公司將這種現象命名為牛鞭效應。
3牛鞭效應的成因
結合以上案例,我們發現牛鞭效應是供應鏈上下遊環節需求溝通障礙導致的,是決策者在信息不充分條件下追求最優決策的結果;另壹方面是供應鏈的固有屬性造成的,如交貨提前期長、流通環節多、固定訂單成本高等。具體來說,產生牛鞭效應的主要原因是需求預測、庫存策略、交貨提前期、供應鏈中的環節數量、供應商的促銷策略和需求方的短缺博弈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