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規範漫談

規範漫談

胡奎

作者簡介:胡奎,原國家礦產儲量管理局局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礦產儲量評估師。

我幹了壹輩子地勘,跟規範打了壹輩子交道。50年來,學習規範、使用規範、編寫規範、審查規範、評價規範,產生了對規範的深厚感情和對規範內涵的壹些感悟。本文以中國礦業協會編制規範為契機,對規範提出幾點思考,以求教於礦產地質勘查同行。

1規範的對立統壹

規範,顧名思義,就是規則和榜樣。規則必須遵守,這體現了規範的嚴肅性和指導性,而榜樣是給人模仿的,不可能千人壹面,這也體現了規範的靈活性和指導性。規範壹詞充分表達了嚴肅性和靈活性的對立統壹,也顯示了漢語的深刻奧秘。

在礦產地質勘查領域,從1953開始就是國家儲備委員會的職能。到了90年代,地勘規範已經納入國家標準化管理的範疇,也有壹些動議要求改名為“標準”和“規定”,但畢竟不如“規範”合適,所以即使進入了標準化管理的系列,也還是叫規範。當然,在格式上,我們借鑒了其他行業標準的壹些經驗,比如將章節的編排改為條目,包括附錄中的壹些內容,分為指導性條款和強制性條款等等。

而規範中的指示與被指示對立統壹的精神卻深深地滲透在各個方面,甚至是細節中,往往無法斷然分開。具體來說,比如壹種礦物的基本樣品長度為2m,開槽取樣時壹般取為度,而巖心取樣由於受回收率和分層孔深的影響,應為2m左右。更大的問題,比如工業指標,是礦產和非礦產的分界線,自然需要嚴格遵守,也是相當嚴肅和強制性的。國家儲備委員會編寫了壹冊《礦產工業要求參考手冊》,對礦產普查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也有人指責中國的礦床工業指標千篇壹律,缺乏經濟觀點和發展眼光,否定工作指標的靈活性。完全是誤會。且不說在縱向上,隨著科技的進步,礦床的壹般工業指標,如銅金的最低工業品位、截止品位等逐漸降低,在橫向上,我國也從未有過全國統壹的工作指標。以銅礦截止品位和最低工業品位為例,安徽銅官山為0.3%和0.5%;江西德興斑巖銅礦為0.2%和0.4%;西部偏遠地區為0.4%和0.6%。即使在中央計劃經濟時代,我國的工業指標體系也是壹批礦,充分考慮了各種礦床的資源稟賦的優劣和外部建設條件的差異,具有深刻而具體的經濟內涵。當然,壹礦壹批制不排除類比,也不排除同類礦床指標相同。特別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經濟環境和供求格局不變的前提下,礦床壹般工業指標穩定和相近也就不足為奇了。因此,國儲委有條件編制壹般工業指標,作為壹般措施作為探礦階段預調查的參考。在勘探階段,論證和確定具體指標,圈定礦體時必須嚴格遵守具體指標。

規範中嚴肅性和靈活性對立統壹的精神還體現在勘探網度和儲量比例上。這兩個方面是勘查設計中無法回避的重大技術關鍵,是勘查經驗和采檢經驗的積累,是智慧的結晶,是不同礦種勘查規範不可或缺的精髓。勘探網格和儲量品位比例必須嚴格執行,否則達不到預期的勘探研究程度,不能提供相應的用途。同時,網格大小和等級也不能硬性對待,機械實現還是需要保持壹定的靈活性。正是由於在網格、品位等重大問題上的嚴肅性和靈活性的搖擺不定,歷史上出現過三次對勘探規範的沖擊。

2勘探規範的歷史變遷

回顧50多年來中國勘探規範的演變,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和三次沖擊。

2.1第壹發展階段-參考階段(1952 ~ 1957)

建國之初,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大規模的礦產勘查。國內沒有統壹標準,美英全面封鎖我們。蘇聯伸出援助之手,派出大量專家指導中國的礦產勘探。我有壹本當時蘇聯專家建議的匯編,裏面記錄了如何安排勘探項目,如何繪制探槽勘探草圖,如何取樣,如何編制綜合剖面圖,如何計算儲量和如何編寫勘探報告,如何從基礎工作做起,手把手教。中央的政策是壹邊倒的,我們的探索工作也全面借鑒了蘇聯的規範。1954國家儲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決定暫參照蘇聯規範審批礦產儲量,分三批26個系列翻譯出版了40余種蘇聯礦產儲量分類規範,以備急用。20世紀50年代也是中國地質教育大開創大發展的階段,大批青年在地質院校接受蘇聯式的教育。勘查系礦產地質與勘查專業有壹門專業課叫勘查方法,後來叫找礦勘查地質學。教學內容基本上是探索規範。青年學生去地質勘探崗位,自然按照蘇聯的規範工作。借鑒蘇聯規範,促進了新中國礦產勘查,奠定了新中國礦產勘查的技術基礎。所以中國的探索規範和蘇聯是壹個體系,是師生關系。但是,有著五千年光榮文化傳統的中國人,從來不缺乏將外來文明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創新能力,以及精益求精的勇氣。

2.2第壹次沖擊——設計革命和第二次發展階段——創始階段(1958 ~ 1965)

1957的第壹個五年計劃順利完成,為國家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隨後發起了大躍進運動,這就是工業技術領域的“設計革命”運動。礦產勘查形勢突飛猛進,借鑒蘇聯規範已不能滿足需要。壹方面,中國自身勘探經驗的積累,發現了許多不同於蘇聯礦床地質的特點。另壹方面,人們感到蘇聯式的按部就班的工作方法不能滿足各工業部門對礦產勘探日益增長的需求,因此國家儲備委員會開始起草自己的規範。最先頒布實施的是《金屬、非金屬和煤礦儲量分類通則》(1959)和《煤、磷、銅儲量分類暫行規範》(1961 ~ 1962),這是在中國大地上萌發的勘查規範的嫩芽。它們原本是非常珍貴的,但是,隨著“大躍進”和“設計革命”運動從追求高速發展的初衷演變為脫離實際的狂熱,它們開始沖擊礦產勘查實踐中的基本原則規範。記得當時有句話叫“破網破線”,有個故事是地質幹部根據勘探線和勘探網布置鉆孔,當壹個孔位於壹個屋頂上,就要拆房子打眼。我不知道這個故事是真是假。很多規則都被打破了。人們很快發現,任何違反地質法律和規範的基本原則的人都受到了不良後果。當人們從狂熱中清醒過來,不得不對1961至1962大躍進時期提出的儲量報告進行全國範圍的審查,審查報告共計6514份,先進水平以上的儲量減少了50% ~ 70%。審查中發現的主要問題是違反規範和原則的結果。壹是勘探網度太低,無法控制礦體的變化,達不到相應的儲量水平。這是因為它違反了勘探網格原則和儲量級別條件。二是超前儲量比例過低,達不到相應的勘探程度,勘探報告無法用於開采設計,淪為詳查和普查。這是由於違背了超前儲量比例原則和勘探階段的要求和用途。三是鉆井工程和取樣檢測質量低,違反了規範規定的質量標準。第四,水文地質開采的技術條件,或者說選礦性能研究不夠,導致工業生產難以利用。違背了標準研究度的原則。

幸運的是,由“設計革命”造成的錯誤相對較快地得到了糾正。儲量核實後,人們從反面學習,規範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更高,嚴格執行規範的自覺性更高,提高了規範原則與國家和項目實際相結合的主觀能動性。1965年頒布了金礦石、白雲母、菱鎂礦等礦種的規格,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標準樣式。1963,1964為已核實降級的項目補課。當時提倡學習大慶、大江平的嚴謹作風,制定每個勘探項目的技術細則,嚴把質量關,使嚴格執行規範的精神在基層得到了深入貫徹。1964期間,擔任樟樹墩戰鬥礦區綜合組組長,牽頭起草礦區巖石野外編采命名方案,每天現場檢查測井質量。嚴格對待規範及其執行規則的印象是永遠不會忘記的。

2.3第二次沖擊——文化大革命的沖擊(1966 ~ 1976)

中國的探索標準是在壹波三折中創立的,就在吸取了雙方的經驗,開始成體系的時候,1966年爆發了文革。十年文革的動亂,沖走了國儲委,沖走了制定和執行規範的正常環境。從65438到0967,我擔任了壹個近200人團隊的技術總監。下屬壹個礦區起草的詳查報告,寫滿了毛澤東思想的頌歌,安排是向大領導匯報他們學習語錄的體會,但詳查報告的地質背景、礦床特征、勘探質量、成果評價都是散的、亂的、不知所雲的。如何修改和完成這樣壹份報告?支隊行政領導也表揚他們高舉紅旗,在全支隊推廣。無奈之下,我只好貼大字報,辭職,但被造反派拒絕了。妳非常積極地為資產階級當權派工作。為什麽讓工人階級掌權?我還聽到壹個無奈的故事:省重工業局地質組現場主持毛澤東思想學習班,審閱壹個大型銅礦的勘探報告。南昌設計院技術人員批評報道,工宣隊上臺說:我們鉆孔,挖隧道,哪裏有礦,質量好壞。我們壹線工作者最清楚,妳們這些資產階級學術權威不能說三道四!實質上,中儲委對勘探報告的審查是嚴格執行勘探規範的最後壹道關口。審查會議必須邀請設計院和礦業部門參加。站在後續報告使用者的角度,他們對質量要求嚴格,會尖銳地提出報告的問題和不足,就像法庭上的起訴,提交報告的地勘單位是辯方。正是從控辯雙方的激烈辯論中,預備委員會分清是非,做出判斷。這是壹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有效的評價機制。無論如何,這種對立辯論的機制被打破了,評價的質量也就喪失了。雖然“文革”深受幹擾,但“文革”時期仍有喜人的礦產勘查成果和質量良好的勘查項目,這是由於地質工作者的良知和深入人心的規範精神。

2.4發展的第三階段——標準體系的形成階段(1977 ~ 1995)

“文革”後,中國的探索規範通過撥亂反正、恢復儲委、強化職能得到加強,逐漸形成了獨特而完整的體系。從1977到1995,金屬非金屬勘查規範通則重新發布,直到水泥原料礦山地質勘查規範發布,在此期間,國家儲委制定(修訂)了兩種儲量分類和勘查通則,其中礦產勘查規範44種,涉及礦種83種,其他綜合性規範法規9種,加上地標委和各行業部門制定的法規和規程。這個體系有幾個特點:壹是學習蘇聯,不受蘇聯規範的束縛,後來又學習歐美的先進經驗,洋為中用,非常重視聯系中國實際,樹立自己的品牌。二是在規範制定過程中,堅持專家與群眾智慧相結合、勘探與生產相結合、編制組與審查組相結合的三個結合,充分吸收各方意見,占據行業領先制高點,貫穿勘探與生產全過程,適用於政府和企業,深入實踐。第三,它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可以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形勢的發展及時修訂。比如《固體礦產勘查通則》修訂(修訂)了三次,有1959、1977、1992,《煤礦規程》有191、65438。修改不是推倒重來,而是揚棄,是繼承和發展。第四,融知、導、教於壹體。如在礦產分類規範中,先介紹國內外礦床的性質、用途、加工方法、有用礦物類型、地球化學行為、工業類型,再介紹儲量分類分級、勘查網格、勘查工作方法和質量要求、儲量計算方法等。,並附勘探實例。講解,由淺入深,親切,全面,適用。年輕時在野外進行過普查,經常更換目標礦物。單壹礦物說明書是指導我們處理新礦物的模範老師,也是我隨身攜帶的適用手冊。第五,規範的制定、實施和檢驗都遵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基本原則和《實踐論》的哲學思想。儲委歷來重視探采對比,用開采實踐檢驗勘探效果。各級各類礦產儲量實行網格調控,從不提倡死扣,但要考慮礦體控制效果。第六,中國的規範層次分明,上下呼應,符合管理體制。規範的上層是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具有行政強制力。比如《礦產勘查工作階段劃分暫行規定》就是國家儲委、國家計委、國家經委在1987聯合發布的部門規章。再比如,鑒於工業指標管理的重要性,國家礦產儲量管理局和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在1992聯合制定了《礦床工業指標管理暫行辦法》。規範體系本身分為三個層次,第壹個層次是總則,第二個層次是按礦種劃分的勘查規範,第三個層次是專業規範,如采樣規範、測井規範、巖心鉆探規範、礦山儲量管理規範等。下級隸屬於上級。如果壹個礦種的勘查經驗不足,沒有單壹的規範,勘查工作可以遵循相關通則的規範。規範的下部是地質隊、礦山、勘探項目自己制定的技術細則,使規範精神聯系當地實際,深入群眾。中國的規範體系結構完善,考慮周全,分工明確,易於操作,足以自豪和自信。

2.5第三次沖擊——市場經濟的沖擊和第四次發展階段——市場經濟階段(1996 ~)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礦業體制和地質勘查體制發生了巨大變化。多種經濟成分的進入和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博弈,使得礦產勘查規範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也在不斷改革以應對新的形勢。65438-0992國家儲備局發布《關於加快礦產儲備管理改革的意見》,提出清理修訂法規,加強宏觀調控,形成壹套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礦產儲備管理法規體系。國家儲備局1993起草、國家儲備委員會1995發布的《關於調整規範要求和改革儲量審批的意見》,放寬了分段勘探要求,放寬了儲量比例。對美國儲備分類開放之風催生了向國際慣例靠攏的趨勢。就在1992年底國家技術監督局發布由國家儲備局起草審查的新壹代《固體礦產地質勘查通則》(GB/T 13688-1992)不到兩年的時間裏,地標委提出了從1994到1995的“突破”。在蘇式、美式、中式劍拔弩張的形勢下,1995收到了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推薦的壹位德國教授起草的儲備分類方案,並要求其與中國的儲備分類兼容。本方案是1997發布的《聯合國國際儲備/資源分類框架》的前身。這個方案最顯著的特點之壹是它的框架。開篇就說明,旨在制定壹個便於國際比較的框架,同時保留各國的分類體系,因為各國的分類都有自己深厚的歷史、民族和文化根源。這就是德國人比美國人優越的地方。我回信稱贊了他們的框架原則,並明確表示他們可以與中國分類兼容。他們非常高興,並立即接受我為專題工作組的成員。1996年在奧地利召開的座談會期間,我曾經自豪地對座談會的負責人迪特馬爾·凱爾特教授說,中國有完整嚴格的規範體系和儲備管理體系,妳考慮到的問題,中國都考慮到了,有些甚至更微妙。我們可以很容易地對中國的儲備進行分類,並轉換到聯合國的分類框架中進行國際比較。聯合國分類框架也采納了中國的部分意見,1997的正式文本通過聯合國向全世界推廣。我向中國介紹了聯合國分類框架。但沒想到的是,完全套用聯合國的分類,失去了中國分類的壹些精髓,G軸錯位了。

1999年,我國發布了新的國家標準《全國礦產資源/儲量分類》(GB/T 17766-1999),被聯合國111,122,333取代。2002年6月,頒布了礦物分類規範,取代了2002年6月至2002年6月形成的規範體系。它被稱為“固體礦產地質勘探規範”。與以往規範修訂的動機不同,此次規範變更的動機是“分類方法與國際通行做法相銜接”,所以稱之為外部推動。

遺憾的是,GB/T 17766-1999的新分類存在重大缺陷。壹是在適用聯合國分類框架時,混淆了衡量地質工作程度的兩個層次,導致與國際接軌時G軸錯位。二是將框架作為壹個實體,拋棄了我國準備金分類管理的本質,導致實際應用中出現諸多問題。作者寫過很多論文,建議修改。最近聽說1999的修訂新分類終於提上日程了。祝它重回正軌,逐步好轉。市場經濟體制取代計劃經濟體制的變革是極其深刻的,它對礦產勘查工作規範的影響也是極其深刻的。制度還在建立和完善中,適應市場經濟的規範體系還沒有定型,還在改革發展中。

3礦產勘查的性質和規範要求

礦產勘查的最終目的是:“為礦山建設和設計提供必要的礦產資源儲量和開采技術條件的資料,以降低礦山開發的風險,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可見,礦產勘查首先是為采礦服務的,是采礦的必要前置程序;第二,礦產勘查成果是信息產品,是采礦所必需的地質資料。數據分為兩類:壹類是礦產內部特征——以資源儲量表示,另壹類是外部環境——以開采的經濟技術條件表示;第三,礦產勘查具有科研和生產雙重屬性。它既要研究和遵循地質規律,同時又要遵循經濟規律。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地質成果,是礦產勘查的最高經濟準則。而且由於其工作對象是國家所有的礦產資源,還必須執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政策法規。上述礦產勘查的三個本質屬性是礦產勘查規範必須遵循的要點和基本原則。

3.1勘探階段

探索是壹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探索是分階段進行的。預調查提供靶區,普查發現礦產,詳查評估其工業價值,勘探提供礦山設計資料,這是壹個由淺入深的逐步認識過程。勘查階段是礦產勘查有序進行的程序。可以在每個階段結束時提交資源儲備。預調查提供預調查資源,普查提供普查資源,詳查提供詳查資源,勘探提供勘探資源。可靠性依次提高,風險依次降低,其用途也依次提高。三維分類框架選擇它作為第壹維度(G軸),意在以簡單的方式給投資者壹個明確的信號。G軸勘探階段是按項目(礦區、井田)測量,不是按區塊測量。在我國的標準體系中,煤礦稱為詳查儲量和精查儲量,其他礦種體現在項目和報告勘探階段的定性分析中,這壹點也很明確。老地質學家都會記得,如果勘探報告降級為詳細的勘察報告,那是很丟臉的。

為什麽中國儲委只針對不同礦種制定勘查規範,而只針對普查和詳查制定總則?我覺得是因為勘探報告最終交給礦山建設設計利用,普查和詳查是地勘行業中的過渡階段。只要勘探目標明確,普查和詳查就有了方向。誰也不能否認礦產勘查規範對這種礦產的預調查、普查和詳查的指導作用。野外隊的年輕地質學家中流傳著這樣壹句話:誰能參與大中型礦區的勘探並提交勘探報告,誰就是非常幸運的。經過正式探索的洗禮,面對工業設計部門的批評,存儲委員會的嚴格審查,過了這壹關就成熟了,同事們都會特別尊重的看著。

勘查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直接為下遊產業提供產品,而預勘、普查、詳查這幾個階段雖然在地勘行業內部是依次升級和過渡的,但對地質素養和理論水平的要求很高。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觀察螞蟻尋找食物。螞蟻整天忙忙碌碌,來去匆匆。當他們在檢查的路上發現任何不尋常的東西時,他們不得不觸摸和聞它。多少土塊、石頭、樹棍遇到了壹只毛毛蟲,它們快樂地吸引了許多同伴。我覺得螞蟻不僅勤勞,而且技術好。他們必須遵循壹些經驗和規則。這就像預調查和普查壹樣。要找礦產,必須熟悉找礦標誌、控礦條件、成礦規律、礦床類型和初步判別礦產與非礦產的技能,應用前人的找礦經驗。妳必須幸運。詳查需要評估是否有工業價值,工作有系統性,重在整體控制。但是找礦項目比勘探稀疏,所以理論推斷和預測的成分比勘探大。正確的推斷和預測需要深厚的理論和經驗知識。如果說測量房屋和土地是測量已知的東西,那麽測量礦產勘探就是測量未知的東西,礦床的真面目就在壹步步的加密測量中逐漸顯露出來。有時候感覺就像盲人摸象,但是要綜合幾個盲人的信息才能得出大象的樣子。

3.2勘探類型和網格程度

勘查成果的第壹類信息產品,即礦產的內在特征,表現為資源儲量,它不是壹組簡單的數字,而是礦產數量、質量及其經濟性的三維空間分布規律的表達。為了獲得三維空間中每壹點的壹組數據,需要通過探礦工程和取樣試驗來獲得。認識論的公理告訴我們,找礦項目越密集,數據測點越多,對礦床的認識就會越全面、越真實。而礦產勘查工程的經濟規律要求我們的勘查點越少越好,所以必須尋求壹個平衡點,即在滿足采礦設計最低需求的前提下,勘查工作量最少就是最好的(勘查階段)。開采需要的第壹類資料包括:礦體的數量、分布、主次、規模、厚度及變化、礦體的連續性、礦石質量(礦石類型、有用成分品位、有害成分)及變化、礦體的產狀、斷層褶皺、分叉復合、尖滅再現、夾石、侵位和侵蝕、各種因素與其地質位置的相關性等。根據礦體規模、礦體形態復雜程度、內部結構復雜程度、礦石有用(有害)成分分布均勻程度、結構復雜程度等主要地質因素。,確定勘探類型,區分難易程度,根據勘探類型正確選擇勘探方法和手段,合理確定勘探網格。正是為了以最經濟的勘探工程投資,有效圈定和控制礦體及其變化規律。因此,類型和網格是規範的重點之壹。類型和網格是勘探和開采經驗的歸納,非常珍貴,不能生搬硬套。曾經有過勘探者和批準者左右搖擺,同時批判類型網,斷網斷線,采取“壹管死,壹放亂”的做法,這不是對待規範的正確態度。

3.3資源儲備水平與儲備水平的比例

大多數勘探項目不會將壹個礦區劃分成壹種網格和壹種控制度。中國如此,外國如此,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都是如此。究其原因,壹是受勘探工作經濟規律支配,遵循以最小投入滿足采礦設計最低需求的原則。出於經濟評價和開采總體設計的考慮,需要對整個區域進行控制,同時不需要把整個區域做成壹個網絡,也不需要提前十幾年或者幾十年就可以投入的加密工程。其次,受地質知識規律支配。找礦項目需要從疏到密,從淺到深,從已知到未知的探索。從密集工程地段的發現中總結出來的地質規律,可以從稀疏工程地段推斷出來,稀疏工程地段的推斷需要密集工程地段來驗證。壹個礦區(井田、項目)有不同網格、不同可靠度的區塊,其標識為區塊的資源儲量級別,即B、C、D,是儲量類別如111的細化。在礦山生產、勘探和儲量管理過程中,低級別資源儲量需要提升,然後會進入三級礦量,制定開采計劃,根據資源儲量動態監管系統上報政府部門進行統計。

由於壹個礦區(井田、項目)有不同網格、不同可靠度、不同級別的區塊,儲量級別比例是衡量勘探水平的重要指標,也應該是標準化的重點之壹。在2002年礦產規範中,煤炭規範定義了儲量比例。其他礦產強調儲量比例由投資決定。其思想根源可能是我們在市場經濟沖擊初期的壹些片面觀點:壹是認為探索的程度取決於投資者承擔風險的意願選擇,政府不需要幹預;其次,投資者出於對自身投資利益的熱愛,會自覺選擇合理的勘查程度,自覺節約和保護礦產資源。然而,近十年來礦業權市場運行中的種種問題警示我們,這些認識是不正確的,必須加大政府幹預的力度,引導市場經濟的正確方向。煤炭作為整頓規範的試點礦種,政府出臺了多項調控措施。筆者曾建議,應嚴格控制勘查階段的用途管制,不勘查不得開采。只有這樣,才能遏制礦業權市場投機欺詐、掠奪性盲目開采、破壞浪費礦產資源的行為,保護投資礦產勘查開采的投資者不被忽悠(未來礦業權融資市場發展起來後)。礦產勘查程度必須有明確的國家標準,儲量比例是關鍵控制指標,不可回避。

3.4礦床的外部環境和經濟評價

開采所必需的第二類地質資料是指礦床的外部環境:①礦床開采的技術條件,包括水文地質條件、工程地質條件和環境地質條件;(2)礦石的加工性能技術;(3)礦井外部建設環境、自然經濟地理、供水供電、市場情況和宏觀經濟布局支撐、經濟效益評價。這些數據在采礦設計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這篇文章強調兩點。第壹,這些條件是以整個礦區(項目、井田)為整體進行評價的,屬於第壹層次衡量資源儲量範疇,而不屬於第二層次按區塊衡量儲量級別。其次,壹般來說,第壹類數據礦床內部特征的重要性是第壹位的,第二類數據礦床外部環境的重要性是第二位的,但有時第二位的某些因素會上升到第壹位,如新型難選礦石的冶金性質、環境敏感區的環境地質條件等,可能直接危及礦產的利用,必須提前列入重點研究內容。即使是第二個也不能忽視。歷史上因第二類數據缺陷導致勘探報告失敗或給礦業造成重大損失的案例很多。

  • 上一篇:廣東省社會保險信息公開暫行辦法內容解讀
  • 下一篇:國家醫藥產品管理局藥品查詢官網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