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海底撈也沒有說自己的湯底是現熬的,這個事情不涉及虛假宣傳的問題,我們很難說商家做錯了什麽。但我覺得,這個問題之所以引起這麽大討論,至少反映了壹個事實: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希望對餐飲企業的菜品有更多的知情權。而這種知情權應該得到保護。
我們在超市買預包裝食品,很多消費者都會主動看產品標簽。只要去看壹下配料表和營養成分表這個產品裏面有什麽配料,有什麽添加劑,營養價值如何,都是可以了解得很清楚的。甚至我們可以從標簽上追溯到它走的產品標準,它的生產企業等。
但對於餐飲企業的菜品,這壹套技巧完全失靈了壹壹餐飲商家並不會告訴妳某個菜品的包含哪些配料,更不會告訴妳每個配料所對應的配料表,營養成分,供應商信息,也就是說,妳面對的是壹個完全的黑箱除非妳本身處於供應鏈體系中,非常熟悉這個餐飲企業的供應商以及所供的產品,不然這些信息即使對於業內人士,都是很難完全了解的。當然,有監管部門的抽查在,我們不用過分擔心像海底撈這樣的連鎖大品牌會用不合規的原料,比如超量使用添加劑,使用非法添加物,農殘超標的原料等。
但我作為消費者,自然會有疑慮:商家會不會用了合規但不那麽好的配料?比如含有很多反式脂肪酸的植脂末/氫化植物油,或者鹽分超標,糖分爆表?它這麽做我其實也完全沒法知道啊。未來,這種黑箱的情況會不會好壹些?我不敢說。但是,這樣的消費者多了,就會至少倒逼部分餐飲企業調整,選擇去給消費者更高的透明度。這對於整個行業,以及消費者,或許是好事。
我看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心想這不是很正常嗎?海底撈走的是食品行業的服務賽道,我倒是不覺得他家菜品有多驚艷,並且還是全國連鎖店在客流量這麽大的情況下,鍋底肯定是成品,不然哪有時間和空間給妳現熬。這樣壹來品控還能更好。像奶茶店的奶茶不是預制品嗎?出去吃火鍋鍋底不是壹袋辣椒油包樣式預制品嗎?出來在快餐式的餐飲店裏消費就應該能想到可能對健康不是那麽有利。如果這麽在乎健康,那就自己在家做飯。並且這大概比手工款制的,更衛生壹些。並且海底撈從頭到尾也沒宣稱是手工款制就不屬於消費欺詐。
理性的看料理包,它對於提高效率,監管品控,衛生安全,更具有便捷性。反而避免了加工過程中,壹些不衛生因素,還能避免二次利用鍋底。我覺得要想挑毛病可以去研究研究鍋底各類化學食品添加劑有沒有超出國家規定劑量,找這個毛病大可不必。挑毛病是好事,質疑也屬合理,但要辯證地看,不必過度焦慮和恐慌。
就像馬克思所說的那樣:“當利潤達到10%的時候,他們將蠢蠢欲動;當利潤達到50%的時候,他們將誕而走險;當利潤達到100%的時候,他們敢於踐踏人間的壹切法律.更何況用粉末沖泡是符合食品安全生產標準的,雖然裏面放了不少的添加劑。
其實這背後跟房地產的發展有很大關系,房價蓬勃發展導致店面租金不斷上漲,壓縮了餐飲業的利潤,於是餐飲業開始想盡壹切辦法,降低成本,提高菜品標準化。預制菜,粉末雞湯其實都是餐飲業高成本壓力下誕生的,外賣市場80%都是料理包,以後想在餐飲店吃到現炒菜,越來越難了。如果妳想要身體棒棒噠,那麽最好少去餐館吃飯,妳看餐飲業的廚師們,他們便很少去外面就餐。
而這波被資本熱炒的“風口",更多是即烹食品。所謂的即烹食品,就是把果蔬禽肉等食材在中央廚房預先加工過,然後經過冷鏈運輸,最後在廚房裏經過簡單的處理就能出鍋的菜肴包。像最近非常火的空刻意面、拉面說,還有像舌尖英雄、味知香、正大食品等等“老牌企業”,都是近些年在預制菜領域發力的品牌。他們號稱,在家裏簡單就能做大餐,先消滅廚師,再消滅廚房。
但透過現象看本質,“即烹食品”這玩意兒,其實和料理包沒什麽本質區別。我甚至懷疑,是不是因為料理包這幾年的食品安全事件頻發,所以大家才又研發了這麽個漂亮的新詞兒,更容易講故事騙投資。妳看這20多年過去了,言廷玉液酒原理依然吃香。目前這類即烹食品預制菜,基本涵蓋了市面上各種大菜硬菜,妳能想到的,他們都有賣。
如果只是壹種突然被熱炒的方便食品,或許平平無趣。但這壹系列的預制菜背後,有壹個更魔幻的故事:妳很可能,在不知情的時候,已經被“餵”過很多預制菜了。因為這些成本低,速度快的方便美食,早就已經是很多餐飲門店的“代理廚師”了。之前我們講過外賣行業和料理包的故事,想要躲開這些劣質料理包,預制食品,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遠離糊糊”那些被做成黏糊糊的澆頭,大部分是料理包再熱的產物。
但是到了酸菜魚、糖醋裏脊、小酥肉、梅菜扣肉、四喜丸子這樣的傳統“正菜”也在不斷的“預制化”。尤其眾多的連鎖品牌的餐廳和外賣。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調研顯示,目前市場上超過九成的連鎖餐飲品牌入局了預制菜市場,很多知名大品牌預制菜的使用比例,高達80%以上。像某功夫,雞野家等品牌,預制菜的使用比例甚至高達100%,全店沒有壹款產品是從頭現做的。
餐廳後廚的“全面預制化”其實早就已經轟轟烈烈的開展超過十年了,他還有更好聽的壹個名字“中央廚房”而我們每壹個人,其實也早就被動成為了他們的“忠實用戶”能被預制化的,早已被預制化,不能預制化的,正在被想盡壹切辦法預制化。而催生這股巨大浪潮的動力,則是成本,成本,還是成本。
餐飲行業最近這些年,成本幾乎每年都在往上漲:菜價肉價壹漲,原材料的成本上去了;在大城市雇幾個靠譜的廚師,月薪基本都在萬元以上,水平高的,幾萬的也不罕見,人力成本也是大頭;再加上房租水電,運營餐廳的壓力非常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