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
全年GDP突破1000億元,達到1100億元,同比增長15.2%,人均GDP 2.4萬元。財政總收入158億元,增長35%,其中壹般預算收入63億元,增長27.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33億元,增長30.1%。
加快工業經濟發展,提高效率。牢固樹立“產業強則揚州強”的理念,深入開展“雙創”“三創”工作。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1892億元,增長31.4%;增加值500億元,銷售額654.38+0806億元,利稅654.38+05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65.438+0.3%、32.3%和565.438+0%。虧損企業數量和虧損總額全面下降。八大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77.8%。規模以上和億元以上企業分別比上年增加207家和91家。2001年,工業投資完成366543.8億元,增長43.3%。實施億元以上項目105個,比上年增加44個。高技術產業產值達到408億元,增長39.6%。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43家,國家重點新產品和省級高新技術產品149個。新增中國馳名商標1件,中國名牌產品5件,國家免檢產品12件。全市建築業企業施工總產值550億元,增加值6543.8+0.2億元,分別增長25.5%和24.8%。獲得6項“魯班獎”。
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增長。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農業增加值達到94億元,增長5.1%。糧食獲得大豐收,總產量達245萬噸。新增高效農業1.93萬畝,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基地65萬畝,“三品”品牌92個。“菜籃子工程”建設取得新成效。揚州鵝、高郵鴨和邵伯雞被認定為國家品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勢頭良好。已建成120個小康村。新建或改建農村公路680多公裏,行政村公路通達率100%。三陽河寶應站、南水北調通河等壹批重點水利工程和灌區改造工程相繼建成,克服了何麗霞地區嚴重的雨澇災害。土地復墾開發整理力度加大,實現了耕地總量動態平衡。農業科研、綜合開發、糧食流通、農機、氣象等方面取得新進展。
服務業加快發展。加強規劃引導、政策支持和機制創新,服務業發展將躍上新平臺。增加值385億元,增長15.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6億元,增長16%。揚州石化、鐵水、港口等重點物流園區規劃通過評審,石化物流園區碼頭、倉儲等項目開工建設。全市港口貨物吞吐量501.4萬噸,增長8.2%。信息服務業實現銷售收入465438+億元,增長15%。傳統特色貿易繼續發展。6家企業獲得“中華老字號”稱號,“揚州大師”品牌建設得到加強。農村“千村千鄉”市場工程進展順利。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1346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3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8.4%和25.9%。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全年開發投資83.4億元,商品房銷售面積385萬平方米,分別增長14.1%和10.6%。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余額分別比年初增加6543.8+033億元和84億元。中介、會展、社區服務業發展良好。
2.加快沿江開發,對外開放見成效。
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大力推進。沿江高等級公路全面建成通車,揚州二電廠二期擴建工程3號機組並網發電,水、電、熱等配套設施更加完善。制定了沿河發展的總體規劃。安達公路三多南段貫通,試驗段建成通車。開發區和鄉鎮工業集中區建設步伐加快。“八區兩園”註冊外資分別占全市外貿出口的81.9%和84.2%。新增3個省級開發區。揚州出口加工區順利通過國家驗收,正式封關運營。
招商引資力度加大。2006年“煙花三月”國際經貿旅遊節成功舉辦,在歐美、日韓、東南亞、港臺、北京、深圳、上海、杭州等地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招商活動,有效拓展了客商來源、信息來源和項目。以項目落地投產為重點,加強配套服務和後續監管,提高投資項目成功率。全年實際註冊外資761億美元,增長44.7%。新批項目75個,造價10萬美元以上。新增民營資本註冊資本265438+5億元,增長30%。外貿出口23.6億美元,增長23.9%,其中機電產品占48%。外貿成交額654.38+0.25億美元,增長20%。
全縣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全市縣域經濟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67億元;財政收入85.7億元,增長28.3%。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全縣第三產業比重由2005年的13.4:56.2:30.4調整為11.7:58.1:30.2。特色產業集聚效應初步顯現,石油化工、汽車及零部件、造船、電器、服裝加工等主導產業逐步形成,產值占全市規模工業產值的70%。
3.城鄉建設步伐加快,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取得新突破。全面推進城鄉規劃全覆蓋,啟動編制揚州城市總體概念性規劃,完成廣陵新城(河東片區)、東南片區等5個片區規劃和城市綠地系統等專項規劃,編制開發區中心區等控制性詳細規劃,修訂13個鎮、76個村的建設規劃。加大城市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市區完成城建投資72億元。完成發展路、解放南路、金壩北路、三灣大橋等工程,啟動文昌大橋、杜江南路延伸工程,完成古運河五臺山大橋至徐寧門大橋環境整治和景觀提升工程。古城保護深入推進,盧氏鹽商民居修復,康山文化園壹期建成。重建40條街巷。疏港-瘦西湖景區和新城西區建設加快推進。將建設654.38+0.27萬平方米的綠地。實施天然氣置換工程,6萬居民用上了天然氣。新建垃圾轉運站5座。18公廁新建或改造。增加105路公交車和7條公交線路。構建新型數字城管平臺,打造中國中等城市新型數字城管模式。
努力建設節約型社會和生態城市。制定出臺了《關於加快發展節約型城市的意見》和《生態城市建設行動計劃(2006-2010)》。通過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評審。完成了縣鄉河道清淤、村莊河塘整治、村莊綠化等年度任務,全市創建了3個環境優美的省級鎮。市區已建成唐王汙水處理廠二期,各縣(市)已建成汙水處理廠,儀征、江都已建成符合國家標準的垃圾填埋場。市開發區生態工業示範園區規劃通過國家評估。我市被確定為全省循環經濟試點城市。132清潔生產試點企業通過審核。開展集中飲用水源地整治專項行動,開展南水北調東線源頭和重點化工企業環境風險排查整治工作。全市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8%,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下降3.8%和3.2%。
由於全體市民的共同努力,這座城市因其在保護古城和改善人居環境方面的突出成就,於2006年獲得了中國唯壹的“聯合國人居獎”。
經濟發展速度相當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