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突破傳統會計模式,重視對無形資產,人力資源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披露
由於像商譽、人力資源、衍生金融工具等項目要麽因不符合傳統會計要素定義與確認目標,要麽因不具有實物形態或非貨幣性,而壹直被視為表外項目不加重視。事實上,壹方面,行業競爭的加劇和經營風險的釋放,使投資者、債權人及相關利益團體迫切要求揭示相關信息;另壹方面,要相應在報表體系中對上述事項加以確認與計量,必然要求改革現行的傳統會計模式。比如衍生金融工具給傳統會計理論帶來巨大的沖擊:權責發生制不能合理核算企業的金融資產;歷史成本不符合衍生金融工具價格活躍的特點;特別是由於資產和負債的定義均立足於過去的交易和事項,而且在未來期間又必定有經濟利益或資源的流入流出,衍生金融工具顯然不能完全符合該定義和會計要素的確認標準。因此要在表內確認衍生金融工具,必須修訂資產、負債的定義。FASB經過較長時間探索後,在發布的FAS133《衍生工具和套利活動的會計處理》中提出了衍生金融工具代表的權利、義務符合資產、負債定義的主張。但並未對資產、負債的定義進行修訂,舍棄資產、負債必須由過去事項形成的特征,而是突出獲取和犧牲未來經濟利益這個特征,避而不提其他兩個特征。這在壹定程度上為衍生金融工具的確認和計量鋪平了道路。筆者認為可行的做法是根據金融工具的確認標準對衍生金融工具的確認視為壹個過程,包括初始確認、後續計量和終止確認,並突破歷史成本原則以公允價值計量所有的金融資產。
財務報告披露諸如商譽、人力資源、衍生金融工具等項目性質與數量的詳略程度應符合充分披露原則,即凡是為達到公正表達企業經濟事項所必要的信息均應完整地提供並使用戶易於理解,為提高財務報表的有用性,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信息的披露至少應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衍生金融工具的性質、條件和會計政策;(2)利率風險;(3)信用風險,即壹方違約,企業可能損失的最大金額;(4)公允價值。
我國的會計制度還處於逐步完善和發展階段,對商譽、人力資源、衍生金融工具等項目缺乏理論基礎和實踐探索,為解決信息使用者的燃眉之急,可以首先解決信息的披露問題,暫時繞過確認和計量問題,待時機成熟再行研究。在沒解決之前,特別是目前,應遵循充分披露原則,提高會計信息披露的完整性。
2.鼓勵上市公司財務報告披露預測性信息
上市公司公開披露預測性財務信息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從微觀看,它有助於信息使用者的經濟決策和客觀評價企業管理者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有助於企業降低籌資成本,樹立良好形象;從宏觀看,它有助於降低交易費用,優化配置社會資源,促進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但目前在我國,根據1997年證監會發布的《公開發行股票信息披露的內容與格式準則》的規定,公司上市時必須在招股說明書和上市公告書中披露稅後利潤總額、每股盈利、市盈率等預測性信息。至於公司上市後在年度報告中是否披露預測性信息,則取決於自願。在上市公司擔心自己經營成本增加和商業秘密泄露的情況下,預測性信息披露顯然不足。這就影響到使用者對未來風險和收益的判斷,增加了使用成本。此外,我們在預測性財務信息監管方面還不夠成熟:(1)有關部門對企業披露預測性財務信息的要求太低。強制披露主體範圍過窄,僅限於上市公司上市時;要求披露的內容太少,僅要求披露盈利預測信息,其他重要的預測性財務信息則沒有要求;盈利預測的披露渠道主要局限於招股說明書和上市公告書;(2)沒有完善的預測性財務信息的外部監管機制,對企業約束不力;(3)責任不清,沒有建立盈利預測保險制度。在盈利預測存在重大偏差,誤導投資者造成重大損失時,由於責任不清,不知追究企業管理當局還是註冊會計師的責任,只能籠統歸結為宏觀環境的影響,推卸責任了事。
上市公司財務報告披露預測性信息,其中壹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預測性信息的質量難以保證,並由此引發法律責任。預測性信息是著眼於未來的信息,是基於壹系列假設基礎之上的推測,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有可能因預測結果與實際結果存在差異而使上市公司和會計師招致法律訴訟。因此,應該建立預測性信息質量保證機制,可以考慮以下措施:(1)強化上市公司管理者的法律意識,明確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法律責任;(2)若預測信息與實際有重大差異,要求上市公司作出說明,以促使上市公司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提高預測的準確性;(3)在相關法規中規定披露預測性信息必須經註冊會計師審計;(4)規定註冊會計師的免責條件。?
3.采用大規模按需報告模式
信息使用者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其主要原因在於:(1)使用者的目標和方向不同;(2)被估價的資產不同;(3)報告公司的環境不同;(4)使用者的信息偏好不同。並且信息具有不斷合計與再分解、易於表達以及可以模塊化和組合等特點。這些特點使信息提供者以較低的成本滿足不同的信息需求。通用報告模式被看作是壹種大批量生產模式,大規模按需報告模式確是大規模按需生產模式,即公司運用技術和管理方法來實現產品的多樣化及通過靈活性和快速反應滿足顧客千差萬別的需求。它假設需求是變化的,千差萬別,並且難於被生產者事先確認的,其目標在於獲取綜合效益,即規模效益和範圍效益的結合。與大規模生產不同,它以顧客為中心。由於物資產品與數據信息存在巨大差異,有人擔心大規模按需生產不適用於財務報告,其實信息比實物更適合大規模按需生產,這是因為數據和信息具有不滅性、***享性、易復制性、可以不斷合計與再分解、易於表達以及可以模塊化和組合化等特點。這些特點使信息提供者以較低的成本滿足不同的信息需求。
采用大規模按需報告模式並不意味著全盤否定通用報告模式。使用者信息需求的多樣化並不排除使用者壹些***同的信息需求。另外,某些財務信息的需求至少在短期內是穩定的。因此通過與使用者溝通,公司可能在事先獲得使用者壹些信息需求。因此通用財務報告模式對使用者是有用的,並且具有可比性和經濟性的優點。
4.強化會計信息披露的監管
為了保證會計信息披露滿足相關性和可靠性的質量特征要求,應加強化對會計信息的披露監管:(1)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是保證信息披露質量的重要條件,因此應當加強對會計人員的教育、培訓及監督,減少由舞弊行為帶來的信息失真;(2)加強會計法規、會計規範的建設,從源頭上杜絕制度性失真,並建立壹個統壹的規範的會計信息披露監管體系;(3)企業內部要建立起適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能夠保證會計信息可靠性的保障系統,從法人代表、內審人員到每壹個會計人員都應擔負起保證會計信息可靠性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