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國內壹些在線教育企業開始從幕後走到臺前。不少在線教育企業爭相與政府或公立學校合作,依托無線網絡、手機、平板電腦等,推出各種在線教育產品。近日,有媒體報道,四川省某市與壹家在線教育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該市教育局宣布,將在全市所有中學的課堂教學中引入在線題庫,老師和學生將通過在手機上使用題庫,來完成課前預習、隨堂測驗和課後作業等教學任務。
縱觀國內外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均大致經歷著“基礎設施建設—軟件資源開發—人力資源開發—促進教學變革”的過程,這是本世紀以來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內在邏輯。從目前情況來看,“互聯網+”加快了“技術支持教與學”時代的到來。從計算機到多媒體再到互聯網,從“輔助教學”到“支撐學習”,不僅體現著學習者地位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也預示著信息技術的地位也逐漸從“工具”走向“環境”。互聯網等新型技術不僅可以助力學習,也可以深度融合於教學過程之中,成為現代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當我們熱衷於將互聯網新技術應用在教學變革中時,必須清晰地認識到新技術作用的局限性,不能片面誇大互聯網等新技術對教學變革的作用。應該認識到,無論新技術如何擴張與發展,傳統“口耳相傳”的教育仍然有其存在的重要價值。因為教育畢竟是“壹代人與另壹代人”知識經驗的傳遞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影響很重要,而這種面對面的相互影響,是任何虛擬環境無法代替的。此外,教育信息化工程在推進過程中,家長們是否理解和支持?壹線老師和學生的實際需求如何?壹刀切式的全面推進,是否真的有效?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發揮信息化手段的作用?這些問題也不容忽視。
我們今天面臨的中小學生,可以說是“數字化壹代”,每天都會花很多時間使用數字化設備。他們更喜歡即時、有趣的學習方式,而非那種單純“講授”型教學。但這並不意味著互聯網技術可以完全代替傳統的教與學。教育除了要遵從學生學習規律,還要完成社會賦予的“引導和培養”功能,需要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信息溝通能力、獨立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都是“互聯網+教育”無法代替的。而教育過程中所固有的和諧***處的師生關系、親密無間的生生關系,更是現代互聯網技術無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