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已成為高校和社會普遍關註的熱點問題,教育產品的出口直接反映了高校的人口數量。以下是《就業指導課程期末論文》,希望能幫到妳!
在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下,在學生即將完成社會角色轉換的大學階段,就業指導壹直是大學生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但大多是老壹套的觀念和模式;同時,就業指導怎麽做,怎麽做,也沒有明確的思路。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以就業為導向,更新時代觀念,走出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困境勢在必行。
筆者根據就業指導的實際需要,通過問卷調查、往屆畢業生電話訪談、信息收集、各種學生論壇等方式,對部分已經畢業或即將畢業的學生和用人單位進行了調查。其中,發放問卷1001份,實際回收有效問卷957份。調查專業涉及中文、計算機科學與教育、教育技術和物理。調查總結和分析如下。
壹,就業指導的現實——問題層出不窮
畢業生整體素質呈下降趨勢;
首先,我國高校的大規模擴招,使得學校的基本建設、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跟不上快速發展的要求,部分學生人文素質分數偏低。其次,學生受社會風氣、網絡等影響,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出現偏差。再次,學生專業技能缺失,專業技能與市場需求脫軌,導致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下降。
有些專業課不適合市場經濟:
第壹,不涉及職業發展所需的專業課程。第二,相當壹部分專業課設置不合理,社會上不需要或者需求量小,但我們還是開設了,而且課時長。第三,課程設置有滯後性。比如現在最流行的電腦操作系統是windowsxp和linux,但是我們的電腦教材還停留在DOS和windows 98的教學上。第四,重理論輕實踐,學以致用,動手能力差,導致學用不壹致的矛盾。如果不根據市場需求設置專業,我們的就業指導將面臨困難,這也從某種意義上反映了教育的嚴重失誤。
畢業生就業觀念存在偏差:
第壹,就業期望值太高。我們的學生在小學和中學被教育說,如果他們被大學錄取,他們將有壹個“鐵飯碗”。導致很多學生在擇業過程中無法理性正確的評價自己,很多畢業生不願意去艱苦的地方和基層。人為制造了畢業生就業難,造成了畢業生“有工作”沒人去,而“沒工作”卻很難進的局面。
二是就業範圍太窄。在問卷“妳首選的就業單位是什麽?”,多達55.4%的學生選擇中小學,22.07%的學生選擇黨政機關事業單位,8.92%選擇國企,只有13.51%選擇私企,自主創業。同時在問卷中反映出學生的鄉土觀念太重。47.89%的同學選擇家鄉或附近地區,就業單位局限在家鄉這壹小塊地區,自然大大減少了就業機會,不利於個人成長和個人價值的實現。
第三,依賴性強。在“妳認為申請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是什麽”問卷中,綜合素質、實踐經驗和社會關系位列前三。有壹對矛盾。綜合素質和實踐經驗本質上是壹個人的能力,社會關系靠關系,有投機取巧之嫌。作為壹個社會問題,決定能力和關系哪個更重要,確實發人深省。
畢業生就業服務信息滯後;
現階段我們的就業指導只關註最後幾節就業指導課,召開幾次座談會、報告會、供需見面會,講解分析就業政策和形式,而學生最關心的招聘信息卻不能及時傳達和傳遞。許多畢業生只能通過參加招聘會或在網上收集招聘信息。就業服務信息的滯後,使得我們面對的用人單位僅限於本校及周邊地區的招聘會,視野極其有限。因此,有組織、有目的、有分析、有規律地在全國人才交流市場發布招聘信息,應作為壹項常抓不懈的工作,做到面向全國,面向大中型企業,面向媒體機構,而不僅僅是在省內進行選擇。
就業指導缺乏統籌規劃和全程指導;
就業指導是壹個系統工程,要有全局觀念,統壹規劃,全程指導,不能時斷時續,想做什麽就做什麽。大部分就業指導工作都是在畢業前壹兩個學期進行的。這種“填鴨式”的方法因為時間短,沒有針對性。效果不明顯。然後就業指導形式太單壹。通過與學生的討論,學生渴望提供更多的就業指導和服務。所以,要真正做到就業全程指導,就要把就業指導作為必修課,把人納入教學軌道,安排專職老師講課,滿足學生的需求。
二,就業指導的策略——有效措施
1.培養高素質的學生是做好就業指導工作的前提。
首先,“好老師造就好徒弟。”加快培養步伐,多渠道引進人才,建設壹支具有現代意識、創新精神和超前意識的教師隊伍。讓大師和名師成為學校的壹面旗幟,從而促進整個教學質量的提高。
其次,高素質人才應具有紮實的理論基礎、較強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高尚的道德品質。因此,我們應該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增加實驗課時,幫助學生找到更多的鍛煉機會,適當提前和延長實習時間,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到自己喜歡的單位鍛煉和學習,展示自己的才華,培養出壹批真正訓練有素、隨時可以來、能打勝仗的高素質人才。
2.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使專業課程趨於理性。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即市場對我們的專業人才有什麽要求,我們就培養什麽樣的人才。要做到這壹點,首先是確立好的專業發展方向。二是在此基礎上,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建立結構合理、課程先進、實踐能力先進、切實可行的精品課程。
3、就業指導要更新觀念。
就業指導要徹底轉變觀念,轉變學生的觀念,轉變做壹個就業指導工作者的觀念。用偉人和成功人士的事跡教育學生,開闊他們的視野,激發和激勵他們的抱負。教育激勵學生努力學習並獲得成功。同時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正確認識自己,選擇適合發揮長處的崗位。工作條件艱苦,待遇低顯然重要,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更重要。寬容眼前的困難,學會從長計議。
4、建立分類資料室和畢業生就業信息網絡信息服務。
首先要建立就業資料室,陳列各類與就業相關的書籍、報紙、電子影像資料、國家就業政策文件、學校就業政策措施、各省市自治區需求信息、用人單位簡介、往屆畢業生就業情況、學校教育教學資料、學生資料等。,供招聘人才、求職學生和從事就業指導的教師參考。
其次,建立用人單位數據庫。做好畢業生就業後的信息反饋,如跟蹤調查等。通過傳統的問卷調查和走訪用人單位,可以及時獲得真實可靠的畢業生反饋信息。同時要不斷發掘新的“客戶”,關註用人單位用工的信息反饋,讓各專業都了解“客戶”的要求和意願。
要建立以信息化手段服務和管理畢業生就業的中心網站,並與校園網、中國教育網等社會人才信息網絡相連接,形成連接校內外的開放式就業信息網絡。通過網絡,我們可以向用人單位宣傳學校,介紹學校的歷史發展、專業設置和申請方向,提供畢業生資源信息,向學生介紹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用人單位的基本情況,還可以接受學生的網上查詢面試和自主就業意向測試,組織畢業生個人。克服傳統書信往來和供需見面會的時空限制,加快信息的獲取和流通,使畢業生能夠及時、充分、全面地與用人單位溝通。
5.加強宣傳,擴大影響。
對於壹些新興學科,比如教育技術學科,社會影響力不高,需要加強宣傳,讓用人單位知道。比如可以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加強與用人單位的聯系。我們每年都會定期派出調研組走訪就業工作,院領導帶領他們走訪全省各地的用人單位。同時利用各種機會邀請用人單位參觀學校。通過舉辦座談會、研討會等多種形式的交流活動,加強了與用人單位的溝通,擴大了影響,為就業指導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6.統籌規劃,全面指導
大學生就業指導必須從新生壹人學習開始,進行系統的、整體的、全程的指導。而不是大壹“知其然”;大二“不知道怎麽做”;大三“左右”;大四“只有嘆氣”。必須讓學生了解就業形勢,擺脫舊的就業觀念,把就業的壓力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圍繞就業目標學習選修課和必修課。
7.建立穩定的就業基礎。
根據專業特點,選擇壹批畢業生需求量大且穩定的重點單位作為咨詢單位,加強聯系,增進感情,溝通交流信息。積極向咨詢單位推薦優秀畢業生,努力使咨詢單位得到滿意的人才。甚至這些咨詢單位也逐漸成為畢業生相對穩定的就業基地。
8.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
個人創業是大學生明智的選擇。首先應該培訓就業創造者,其次是求職者。這也是當今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目前,雖然我們還不具備實施創業教育的環境和條件,但這並不妨礙我們樹立以創業為核心、面向未來的新思想、新觀念。在實踐中,壹方面不斷深化學校教育體制和管理體制改革,建立有利於創業人才成長的校園文化氛圍。另壹方面,積極引導和鼓勵那些條件好、素質高的學生樹立更加光榮的創業意識,規劃好自己的職業生涯,大膽走創業之路,使大學生就業指導逐步從畢業教育走向創業教育。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適應社會發展,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