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明
李德銘(?~ 1031)北宋黨項首領。1004年,他的父親,黨項首領李錢驥死後繼位。遼封西平王,宋封節度使、西平王。他在位期間依附宋朝,加強了黨項奴隸主和貴族的權力,擴大了統治領域。1020年,派人在懷遠鎮修建宮城宮,改懷遠鎮為星州,將都城從西平府遷至星州,從而確立了銀川作為古城中心城的地位。
李元昊
李元昊(1003 ~ 1048)是西夏王朝的創始人。西平王李德明之子。後來,他改姓,改名為肖驍。1028年領兵攻陷甘州,破西涼府,被立為“太子”,1032年繼位。1036年,西征回紇,攻取瓜州、沙洲、蘇州,占領河西走廊。1038年,在興慶府(今銀川市)建立大夏王國,平臺備案,繼位皇帝。
1040在好水川(今寧夏隆德縣)打敗宋軍。1042攻打丁川村,俘虜宋兵9400余人。1044在賀蘭山北大敗遼軍。夏建國後,註重發展軍事、農牧、文化藝術,下令興修水利,開鑿“王浩運河”,疏浚秦運河,國力漸強,形成了與遼、宋對峙的局面。1048在法庭鬥爭中被刺死。
野吉·任榮
葉麗人容(?~ 1042)西夏是開國大臣。用元昊創造西夏文字。熟悉西夏和漢文化。根據黨項的國情和風俗,主張“教之以用,刑之以俗”,效法商鞅王強兵、趙武靈,為大夏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臥倒沖
道沖生卒年有待考證。西夏經學學者。字宗盛,祖籍寧夏靈武,遷居銀川,掌管西夏國史。8歲男孩,和常通五經。翻譯了《論語》,寫了20卷《論語釋文》,做了《易經》占蔔,用西夏語寫成,在中國廣為流傳。西夏天盛三年(1151)為番漢教授。工作兩年(1171)是秘書處的順序。
胡·
胡(1465 ~ 1510)是明朝的壹位官員。字梁毅,壹號朱妍,壹號竹山。銀川人。22歲的鐘舉,23歲的鐘石,戶籍科的校長,被提拔為醫生。此後歷任大同府、安府、順天府,左民政部、兵部侍郎,都察院副都。明鄭德五年二月(1510),武宗召他為兵部尚書,卒年45歲。
做壹輩子官,不怕有權有勢的人,罰違法的官。才華橫溢,愛好詩詞歌賦,勤於記敘,文史精深。著有《竹石集》數卷,主編《弘治寧夏新誌》,流傳於世界各地。樂於助人,號稱孝子忠臣。
王文慧
王文慧的生卒年還有待考證。明朝官員。德崇這個詞。江西婺源縣人。明朝第五年(1571),隆慶被任命為寧夏都督兼河西道督。當時的寧夏屯政日益腐敗,賦稅沈重,監管嚴格。經查,次年獲朝廷許可,寧夏鎮人民歡呼雀躍。於是逃亡的人回來了,疲憊的和生病的人康復了,邊民開始有了自強不息的喜悅。
我們還致力於水利工程的創新。我們將在漢唐運河口分別修建壹座總閘和壹座回水閘,迫使水進入運河增加流量,然後打開回水釋放潛力。這種水利調控制度在當時發揮了重要作用,並為後世所效仿。寧夏人民在離任後,在漢唐運河的大門口修建了“王鞏廟”,以紀念他們的功績。
黃圖安
黃圖安生卒年有待考證。清朝官員。字四維,山東聊城人。順治三年(1646)任寧夏巡撫。針對明末軍隊營房制度遺留下來的積弊,他上書朝廷許可,實施了整頓兵餉、渠務、驛道、練兵等八項改革措施。尤其是“把兵變成人”和“把兵變成人”意義重大。
他廢除了“不用兵,不用兵費”的制度,把大批軍隊(包括定田的士兵)變成了明末繳納田賦的自耕農。將從寧夏調至鳳翔府屯田的500名士兵全部釋放回寧夏,主持修復唐徠和韓嫣二渠,清理整頓寧夏水利中長期存在的問題,為清初寧夏人民的休養生息和經濟恢復發揮了積極作用。
趙良棟
趙良棟(1621 ~ 1697),清代雲貴總督。字慶余,號西華。銀川人。順治初,應征入伍,平定陜西,立功授予寧夏水利師。順治十壹年(1654)赴西南,因服役被授予中國陸軍貴州中將。康熙元年(1662),升任雲南羅廣連長,後調任山西大同連長、天津直隸連長。康熙十五年(1676),調任寧夏知府,派兵收復河東二十余座城堡,使叛亂中被殺數人,寧夏鎮恢復正常。
康熙十八年(1679),調任陜西為提督,漢中為都督,四川為都督,升任雲貴總督,攻克昆明,平定吳三桂叛亂,被譽為清初第壹將軍。
同治
壹般智力的生卒年都是要考的。清朝大臣。滿族。雍正四年(1726),任兵部侍郎,奉命開通寧夏惠農、長潤二渠,修建新渠和寶豐二閘,招徠戶籍,種植農作物,為發展引黃灌區做出了貢獻。當時有人寫了壹封信,把它新建的塞堡橋、通貴橋、通濟橋都用“通”字命名,謊稱要把運河口據為己有。雍正聽信讒言,傳令在惠農渠總閘橋頭斬同治。雍正知道同治被誤殺後,在他被殺的地方立了雕像,並規定每年開閘放水時都要紀念同治,以示緬懷。
馬福祥
馬福祥(1876 ~ 1932),清末民初將軍。字雲亭。回族。甘肅臨夏韓加吉,土生土長的楊瓦山人。因參與鎮壓河湟回民起義,被任命為安寧軍軍管帶,後為武將,八國聯軍入侵北京,馬福祥率軍擔任兩宮侍衛。隨慈禧逃往Xi安,升任甘肅靖遠會副司令。1906年,升任西寧鎮連長,阿爾泰軍護送。
1910任甘肅新軍第二標制。1912年8月,袁世凱任命馬福祥為西寧鎮連長兼西寧辦事處主任,後被任命為寧夏鎮連長,連長趙駐守寧夏。1965438+2003年7月,因抓獲王德尼瑪有功,9月被任命為寧夏的軍事大使,被授予中將軍銜,後擔任寧夏將軍。1917授予上將軍銜。
馬福祥在北平、甘肅、寧夏、青海等地創辦了60多所回民學校,組織了30多種伊斯蘭教漢譯本。他喜歡書法,擅長寫字。他主持編纂了《碩放道誌》、《濛江紀要》、《青島龔超經略》和《諫子德書》等多部書籍。
高
高(1876 ~ 1941)是壹位愛國者。這個詞很清楚。銀川人。1900年,反清組織“賀蘭山堂”成立。1911年入團,在靈州(今寧夏靈武)領導起義,響應“* * *”。1912積極響應孫中山的“二次革命”,多次聯系陜甘寧隋各族的抗元軍民力量,轉戰陜北各地,為收復寧夏而戰。
1924年冬,赴京秘密會見辛亥革命軍領導人,支持馮玉祥五元當頭,被任命為國軍中將騎兵司令,參加於右任領導的北伐救陜行動。榆林抗戰期間,開展了“民族合作團結抗日”活動。1938年,晉綏邊區總司令鄧寶珊任命他為中將總參謀,為抗日救亡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