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企為何要返回本地生產呢?《紐約時報》認為,它們這樣做有的是因為美國勞動力成本有所下降,有的則是因為對進口自中國的產品質量不滿意。從宏觀的視野來看,此舉卻是對全球化進程的“逆動”。
近幾十年來,全球化突飛猛進。以跨國企業為代表的微觀經濟主體在全球範圍內優化生產要素的配置,造就了當前復雜的全球產業鏈。資本的全球配置與商品的全球流動,使得國家之間的分工越來越明顯。中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改革開放前的中國,缺乏資金、技術、管理優勢,但大量富余的農村人口以及快速的城市化步伐,使得中國有著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稟賦。勞動力豐富,則勞工價格便宜,加入WTO以後,憑借這壹主要優勢,中國迅速在全球產業鏈的分工中占據了“世界工廠”的位置。
但近年來,珠三角等地連連傳出民工荒、工資漲幅過快等新聞,學術界也頻頻預警“劉易斯拐點”即將到來,似乎暗示著人多價廉的時代行將結束。
這種判斷很值得推敲。從最低工資來看,2009年7月,美國將聯邦最低工資漲至每小時7.25美元,按月計算合1260美元/月;而北京2012年的最低月工資標準僅為1260元人民幣,深圳高壹些,也才1500元,是美國全國水平的1/6。從平均工資來看,美國勞工統計局2009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美在職工作人員年平均工資是43460美元,同年深圳的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46723元人民幣,也為美國的1/6。考慮社會平均工資的統計口徑差異,企業在崗職工的實際平均工資遠遠低於這壹數字。
也就是說,即使嫌中國的勞動力太貴,美企產業轉移的方向應該是東南亞、洪都拉斯等國家和地區。過去幾年,外企“東南飛”的風壹直在吹,也有部分紡織工廠向越南、孟加拉等地轉移,但規模不大,不成氣候。
中國之所以可以成為“世界工廠”,除了勞動力的成本優勢外,還有很多深層次的因素。
高校擴招以來,中國人口素質得到了普遍提高,物美價廉的勞動力在很長壹段時間內都是可以預見的事件。中國產業配套能力很完善,在IT、重工業、物流和生產等壹系列相關的產業鏈是其他勞動力豐富的國家也無法比擬的。土地所有制、政治治理結構等背景,更使得中國可以“因地制宜”地為外企“量身定做”發展環境,這是外企在全球範圍內罕見的待遇。因此,如果單純從經濟效率上考慮,中國在很長壹段時間內,都將是全球生產基地的首選。
既然不是經濟上的考慮,那美國的制造業回流就可能是因為政治因素。中國出口大幅增長的結果是“中國生產、美國消費”,即美國部分言論所指責的,中國向美國出口了失業、搶奪了美國勞動力的工作,尤其表現在制造業。在美國新壹屆總統大選之際,礙於美國國內的輿論,美企小幅度地迎合壹下公眾和政治家的期望,無可厚非。筆者認為,這才是美企撤離珠三角地區、返回本土的真實原因。
壹時的政治作秀無關緊要,但這是美國想要的嗎?
全球化的結果確實讓中國出口了更多的產品,美國也享受了低廉的商品,保持著十數年的低通脹和高增長的經濟周期,雖然它的制造業就業情況受到沖擊,但知識產權、資本利得等方面是得利的。沒了中國生產,對美國大部分人來說,隨之而來的就是通脹高企、價格更高的商品,美國人民直面的問題就是實際購買力的縮水。十幾年以來,美國人享受慣了物美價廉的“中國制造”,他們會為部分制造業的就業低迷而放棄這種好處嗎?
回過頭來,我們再來看全球化下的中美兩國到底發生了什麽?以往,我們單純地從“商品+貨幣”層面解釋、化解中美的經貿摩擦,人民幣匯率、擴大中國內需等議題都是從這方面入手,但似乎“無解”。事實上,我們忽略了壹個更為根本的因素:勞動力。中國快速城市化為全球帶來的表面上看似豐富低廉的商品,本質上卻是勞動力的輸出,大批量農業人口持續地轉化成城市就業人口,這壹新增數量甚至大到可以和美國全國人口規模相當。
因此,美國制造業的出路無非兩條。第壹,美國制造業去全球化或者退出全球化,美國的就業率自然可以免受中國進城農民的沖擊。但全球化是美國能有當今國際地位主要背景因素,美國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沒有中國的生產,美國超市琳瑯滿目的物美價廉的商品從何而來,美國的跨國公司動輒上千億美元的營業額如何達到?
既然不能退回自給自足的經濟環境,美國的勞動力就必須正視中國進城農民的沖擊。此時,美國要考慮的不是把中國的商品趕出國門、自產自銷,而是促進美國的勞動力轉型,與中國的進城農民進行差異化競爭。
博主簡介: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