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拓寬網絡人才選拔範圍。壹是提升網絡空間能力的核心要素將從技術轉向人,強調人才是保障網絡安全的關鍵;二是將衡量網絡人才的標準由文憑變為能力,註重選拔人才的專業素質,不與其學歷或畢業院校掛鉤。
基於上述思路,2011年,美軍制定了《網絡安全教育戰略計劃》,將軍隊的網絡人才定義為七類,包括信息技術安全系統設計人員、網絡技術支持、管理和保障人員、網絡威脅識別、分析和處理人員、網絡情報收集人員。根據這壹標準,美軍將把網上人才的選拔範圍擴大到擁有法律、心理學、教育學、信息科學和政治學等學科的求職者。此外,美國國防部還推出了壹項網絡快速追蹤計劃,通過簽署商業合同的方式,讓擁有優秀網絡攻防技能的小企業和個人參與其短期項目,從而將民間網絡黑客納入其網絡人才隊伍。
第二,完善人才培養體系。2009年以前,美軍主要依靠國防部信息安全保障獎學金計劃,將50所軍隊院校納入“高級信息安全教育中心”培養計劃,資助信息安全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並安排他們畢業後在國防部工作。雖然這種培養模式取得了壹定的成效,但培養規模仍然有限。從2001到2008年,只有1001的學生得到了信息安全獎學金的資助,其中93%的人最終在網絡安全部門工作。有限的經費規模難以滿足美軍對網絡人才日益迫切的需求。
正因如此,美國國防部壹方面擴大獎學金資助範圍,另壹方面從2012年4月開始,國安局和國土安全部聯合成立“卓越學術研究中心”,將全國145所大學納入資助培養計劃,大大提高了在線人才培養規模。值得註意的是,美國軍方最近提出了網絡安全“生態系統”的概念,認為網絡人才的培養不應局限於以常春藤聯盟為核心的高等院校,還應積極擴展到中小學。以德州阿拉莫學院的培養項目為例。2012年,220名大二學生和168名大二學生參加了信息網絡安全學位項目。參與該項目的學生還有機會參觀洛克希德·馬丁、波音、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等公司的壹些國防項目。此舉增強了中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為美軍選拔網絡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三,營造競爭對抗的氛圍。近年來,軍隊和地方部門舉辦了多次網絡攻防比賽和對抗演習,通過實戰比賽選拔、訓練和鍛煉未來的網絡安全精英。這些網絡對抗的方式主要有三種:壹種是國防部直接組織的網上公開比賽。比如全球網絡安全賽事美國國防部網絡犯罪中心舉辦的數字取證挑戰賽,就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團隊。二是軍工企業主辦的大學網上聯賽。比如波音等軍工企業贊助的高校網絡防禦競賽。三是美軍直接組織的網絡演習。比如美國國防部和國土安全部組織的“網絡風暴”演習,太平洋司令部組織的“網絡勇氣”對抗演習,空軍組織的“入侵者”網絡空間壹體化對抗演習。
美軍通過舉行不同層次的對抗演習,既鍛煉了現有的網絡人才隊伍,又在全球範圍內發掘了作為人才儲備的網絡精英,還檢驗了自身網絡安全的實戰效能,可謂“壹石三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