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生產過程大致可分為產前準備、產中管理、產後加工、商業流通、最終消費五大環節。如果把這五個環節作為壹個整體,就形成了我國農業生產的鏈條結構(農業生產流程如下圖),即我國農業生產的產業鏈。(點擊放大)
在我國農業生產鏈條結構的所有環節和節點中,農業物流起著重要的承上啟下的作用,深刻影響著農業生產和流通的地位和水平。
二,農產品物流的範疇和分類
長期以來,農產品這壹農業的產出壹直是農業生產、經營和物流的重點,有壹種直觀的認識認為,農業物流相當於農產品流通中的包裝、運輸、儲存和裝卸。這種認識無論從物流對象範圍還是物流服務範圍來看,都遠遠不能反映我國農業物流的全貌,因為它忽略了與農業投入品、農業生產資料相關的物流。
根據農業物流的流動對象,農業物流應包括兩大類:農業生產資料物流和農產品物流。
農業生產資料物流是農業生產所必需的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儲存、運輸、配送、流通和信息活動中形成的物流。它是以農業投入品為對象的物流,涉及種苗、飼料、肥料、地膜等農資和農機的生產物流規劃,農業生產資料的使用和市場的信息服務。
農產品物流是以農產品產出為對象形成的物流。按農產品分類,包括:糧食作物物流;經濟作物物流;畜產品物流;水產品物流和林產品物流。
農業物流是以滿足客戶需求為目標,對農業生產資料和產出及其相關服務和信息從產地到消費地的高效和有效的流動和儲存進行規劃、實施和控制的全過程。它包含兩個物流對象——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它由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的采購、生產、流通加工、包裝、運輸、儲存、裝卸、配送、流通和信息交流等壹系列操作環節組成,實現了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的全程保值、增值和組織化目標。
根據農業生產過程和物質轉化的主要階段,農業物流應分為四種類型:
1,農業產前物流。農業產前物流直接關系到農業生產所必需的農業生產資料的準備。它是在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儲存、運輸、流通和信息活動中形成的物流。涉及種苗、飼料、肥料、地膜等農資、農機的產前準備,以及市場上農業生產資料的使用和信息服務。
2.農業生產物流。農產品生產物流是在農產品育種活動過程中,直到農產品產出過程中,生產要素的配置和應用所形成的物流。由於我國農業生產主要是壹家壹戶的小規模生產形式,壹般的農業生產物流地域有限,物流單壹,流量小。
3.農產品流通與物流。農產品流通物流以農產品為對象,通過農產品的采後加工、包裝、貯藏、運輸、配送等物流環節,實現農產品的保值增值,最終送達消費者手中。由於農產品的特點和產銷區域廣而散,對農產品的物流規劃、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個物流過程是目前實現農產品市場價值的關鍵環節。
4.農業廢棄物物流。在農業生產、農產品流通和消費過程中,會有廢棄物、無用之物和可回收之物,在處理它們的過程中形成的物流活動就是農業廢棄物物流。
農業廢棄物物流的流量和處理成本取決於農產品的加工程度和物流規劃水平;由於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的特點,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有必要建立農業生產、農產品流通和消費的廢棄物回收體系。目前農業廢棄物的量很大,但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三,中國農產品物流的基本特征
1,農業物流涉及面廣,量大。農業物流的流體包括農業生產資料和農業產出,基本涵蓋種苗、飼料、化肥、地膜等農資和農機,以及種植業、養殖業、畜牧業、林業等。,物流節點多,結構復雜。由於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與農業密切相關的農業生產資料供需巨大,僅化肥壹項。2002年,中國化肥消費量達4339萬噸(純養分),占世界總消費量的1/3,化肥使用量居世界第壹。目前,我國用於日常消費的農產品主要以生鮮和生鮮銷售的形式存在。需要滿足分散的生產地和銷售地之間不同時空的消費需求,這使得中國農產品物流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目前,我國用於日常消費的農產品轉化率較低,但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紡織、化工等行業在我國產業結構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2.農業物流具有獨立性和排他性。由於流體——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的生化特性使其不同於壹般的物流流體,農業物流系統、儲運條件、技術手段、流通加工和包裝方式都是獨立的,農業物流的設施、設備和運輸工具也是排他性的。因此,處於起步階段的中國農業物流投資大,發展慢。
3.保值是中國農業物流發展的核心。由於我國農業物流發展水平較低,每年農產品在物流流通中的損耗巨大,那麽農業物流的流體和載體等要素如何匹配?如何利用物流技術在物流過程中有效的讓農產品保值?這是當前比農業物流增值更重要的核心問題,要把降低農業物流流通損耗放在與農業生產同等重要的位置。
四、長期以來我國農產品物流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業物流理論研究嚴重滯後。
由於農業生產的區域性和季節性生產與常年消費需求的矛盾,造成了我國農產品的供需矛盾。解決這壹矛盾的根本途徑是發展我國現代農業物流。農產品物流只有保存農產品的價值,才能實現農產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才有可能在物流過程中增加農產品的價值。
在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重生產輕流通”的思想影響廣泛,但對農業生產資料、農產品流通和物流配送的協同發展認識不足,沒有形成完整的農業物流產業體系框架。農業物流作為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理論探討嚴重不足。降低農產品生產和流通成本,指導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和配置,提高我國農業的整體產業效益,需要現代農業物流理論的指導。中國農業流通與物流的理論研究在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2.農業物流基礎投入不足。
壹直以來,我們在農業生產上全力增產,但在物流保鮮技術、物流加工、冷鏈建設等方面的基礎投入明顯不足。中美農業投資結構的比較:
可見,我國農業物流的弱勢地位與過去數量型農業生產的投資結構密切相關,農業物流在基礎投資上的長期負債使得物流高損耗壹時難以根本扭轉。以果蔬產品為例,據相關統計,我國每年有8000萬噸果蔬腐爛,總損失近800億元。損失率25% ~ 30%,可以滿足2億人的基本營養需求。這與發達國家果蔬損失率低於5%相比差距很大。
另壹方面,2003年投資的快速增長促進了裝備工業的快速發展,其中農副產品加工專用設備的制造利潤增長了2倍。從2003年6月份經濟運行情況來看(1-11),農副產品加工業實現利潤1349億元,同比增長37.1%。食品制造業實現利潤96.6億元,同比增長37.7%,其中液態奶及乳制品制造業利潤增長52%。從固定資產投資分行業分析,農副食品加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形勢良好。農副食品加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占全國食品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39.30%,該行業新增固定資產占全國食品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38.34%。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數量和規模在所有中型食品行業中占比最大,體現了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有效性,加大了農產品的轉化力度。
3.農業物流信息系統不完善。
農業物流流體的流向和過程,以及由此產生的效率和效益都與農業物流信息系統密切相關。農產品物流信息系統包括農產品市場信息和農產品物流資源信息。然而,農業信息系統和農業物流信息系統提供的信息種類和質量不能滿足需要,缺乏有效的信息引導,農資和農產品物流流向盲目、不合理,是運輸途中損失嚴重、影響流體保值增值的重要原因。
2003年蔬菜價格上漲。誰能告訴農民明年種什麽?明年蔬菜種植面積會大幅增加,導致菜價再次下跌嗎?長期以來,農民獲取市場供求信息渠道單壹,手段缺乏,滯後和失真現象嚴重,跟不上市場變化。要改變這種狀況,迫切需要建立壹個完善的信息收集、處理和發布系統。
4.農產品物流成本高。
目前我國農產品物流成本相對較高且不穩定,包括物流利潤和運輸成本,但更多的是物流環境的影響。由於路況不好、交通秩序不當的時間成本,無形中增加了物流成本(如設卡費)。隨著物流業的發展,基礎農產品物流利潤下降,而在途損失和不合理的物流環境成本十分突出。
長途販運的農產品大多是初級形態,在農產品的物流結構中,多為低附加值產品。以公路運輸為主要的農產品物流形式為例,農產品和工業品的收費是壹樣的,但其價值和利潤卻大相徑庭,這也是業界呼籲建立農產品物流“綠色通道”的原因。超市500 ml牛奶價格2.8元/袋,其中運費10%,低價值低利潤的初級農產品就更不用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