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企業理論是建立在堅實的經驗基礎上的。所謂實證基礎,就是對“企業”的直觀判斷,以現實企業為標誌,對企業性質的描述、抽象、分類、定位和判斷,從而得出對企業本質的單壹陳述。然後將充滿經驗特征的單項陳述放入更廣泛的壹組對象中進行驗證、檢驗和綜合,並在此基礎上給出企業本質的全稱陳述。這是科學研究方法的壹般規律。這個規律提醒我們,企業研究要優先考慮客觀對象,準確定位對象,從感性層面明確企業的基本屬性、企業與周圍環境的邊界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這是企業理論研究的第壹步。只要把企業研究當作科學研究,就必須遵循上述基本規範和路線。觀察現實中不同類型的企業,我們可以直觀地發現,企業至少具有以下四個基本特征:
*功能A-高效
作為社會組織,生產力是其壓倒壹切的屬性,也是企業區別於其他社會組織的主要特征之壹。所謂生產力,是指企業根據特定需要,將資源組織起來,轉化為具有使用價值的消費品的過程。人力、土地、資源、資本等生產要素不具備自己獨立生產產品的屬性。企業要生產產品,就必須把這些非生產性的個體要素組織起來從事生產。
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的資源組織是生產的必要前提,也是企業行為與要素行為的主要區別。這壹點在他們參與市場的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企業賣產品,要素所有者賣自己。企業賣了產品之後,還是存在的。元素賣出去之後,元素就不存在了。這種區別可以理解為——要素只有參與生產的功能,沒有生產產品的功能。“例如,如果妳在那裏放壹塊地,妳就永遠不能制造任何汽車。企業只有把資源、土地、資金、技術等要素組織起來,才能生產出產品。要素在這個生產過程中的作用是參與,而不是直接生產,生產職能只能由企業來完成。
從生產要素的作用來看,它們既可以參與生產,也可以參與消費。比如人力資源可以直接從事服務行業,為消費者提供咨詢和培訓服務。這些服務不是企業提供的,而是要素直接投入和消耗的結果。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區別本身就說明,消費中要素的直接參與和生產所提供產品的消耗是不同的。也就是說,要素功能的多樣性並不能證明要素具有生產性。本文強調了參與生產過程的要素與從事生產的企業之間的微妙區別——要素參與生產過程是因為企業選擇了要素的功能,所選擇的參與生產的要素並不是生產本身。這個問題也可以從系統論的角度來描述——在單個生產要素的參與和企業的生產行為之間,屬於系統和子項之間的關系。
*功能B-關閉
作為壹個社會組織,企業自身的結構與社會有著明顯的界限。這個邊界表現在三個方面:壹是有人員邊界——隸屬於企業的人員數量明確。第二,它有壹個經濟核算邊界——企業作為稅收對象和經濟統計對象,有壹個法律認可的邊界,在這個邊界之內可以給出壹個完整的經濟核算。第三,它有產品邊界——作為產品提供者,它可以滿足社會某壹方面的需求。在需求主導的市場中,消費者需求具有量化的特征,表現在產品的形式上就是每個產品相對於消費者需求具有完整性。這種完整性往往成為投資規模、組織結構、物資供應、管理文化等諸多方面的決定性因素,導致企業是壹個獨立的組織(意識力量下的孤島),具有完整的要素和結構。由於上述三個邊界,與社會背景相比,企業無疑是壹個封閉孤立的系統。
此外,我們還可以從內部來定義企業的緊密程度——企業是壹個獨立的系統,有六個要素:資金、資源、設備、管理、技術、市場。要素組合不系統、不獨立的生產組織,不是現代市場經濟概念下的企業,或者說不具備企業屬性。分析企業的六大要素可以發現,資源和市場屬於企業的外部系統,分別是企業的輸入和輸出接口,企業通過這兩個接口與外界交換物資和信息。這裏需要區分清楚的問題是,企業要素中的“市場”是產品進入外部市場之前,產品與市場的連接點,是企業封閉的邊界。管理、技術、勞動和資本是企業的內部系統,是可以有效管理的穩定結構。
這裏我們還可以得出壹個結論,企業的封閉性也是“單壹要素沒有生產力”的代名詞。要素交易和產品交易有顯著的區別,比如交易目的不同——分別為生產和消費。比如交易數量不同——要素交易量大,產品交易量分散。交易的性質不同——要素面對的是少數人購買的市場,產品面對的是很多人購買的市場。這兩種交易除了形式上的不同,本質上有明顯的區別。混淆這種差異的經濟學會導致錯誤。馬克思從壹開始就把生產資料的生產和生活資料的生產嚴格區分開來。
*特征C-客觀性
企業的發展戰略規劃、勞動組織管理、技術體系建設、生產過程安排、市場營銷策略,都是按照客觀規律運行的強自然邏輯系統。因此,由這些強自然邏輯系統組織起來的企業運營系統具有充分的客觀屬性。壹個經營良好的企業,就是企業中各類專業人員理解和運用這些客觀規律的水平和能力的體現。因為企業的生產是已知規律的應用,企業的效率就體現在其可以計劃和控制的系統上。
*特性d-高效率
通過科學的規劃、組織和設計,可以為任何產品建立起經濟效益最佳的生產體系。這個系統之所以高效,是因為其內部的六大元素結構經過了符合自然規律的優化。比如將人類勞動標準化、規範化,使復雜勞動變成簡單的重復性勞動,通過這種方式,用機器代替人類勞動,從而使生產效率先進,解除人類自然屬性對生產效率的限制。比如,可以通過研究產品市場和產品技術結構的要求,給投資規模壹個合適的封閉邊界,從而形成合理的分工體系,從而獲得最高的生產效率和投資收益。正是因為現代企業有了壹定的規模,內部有了完整的六要素結構,才有可能將六要素作為壹個系統進行優化,所以現代企業所能達到的生產效率遠高於其他組織模式。
企業是人類社會生產發展進步的結果,是由勞動、資本、設備、技術、管理、資源、市場六大要素組成的社會組織,以實現特定的生產目標。也就是說,企業是由生產目的、要素結構、社會組織三個關鍵詞描述的系統的、客觀的結構。這種客觀結構至少具有上述四種固有屬性。如果任何企業理論都不能覆蓋、包容、連接、整合這些實用屬性,那麽這個理論的可信度就會大打折扣。科斯曾在《企業的本質》壹文中引用羅賓遜夫人的話——任何經濟理論都必須具備“易處理性和現實性”兩個特征。這是評價研究成果的方法論標準。易處理要求對理論的描述符合壹般的語言思維,應該是接近真理的清晰理性的理解,即理論與現實關系的表述清晰簡潔,這也是壹般科學研究的要求。比如萬有引力定理,可以揭示天體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但只有幾個字母代表幾個函數。真實是指壹個成型的理論必須能夠科學有效地描述客觀事物。企業的四大屬性是對其特征的系統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