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公司是壹家生產汽車配件的廠家。按照我們統計的行話說,這是壹家準規模企業,所謂準規模企業,就是已經達到了我們的統計標準,但是還沒有納入到我們統計的範圍。這樣的單位是我們培養和服務的對象。
我們到企業進行調研。壹方面是為了了解企業的基本情況,掌握第壹手的真實資料,重點就是把握壹個真。另壹方面, 就是為了幫助企業申報企業壹套表調查單位做準備。看看申報四上企業缺什麽就補什麽。
企業坐落站老峰鎮境內。離開發區管委會很近。僅隔壹條公路,在管委會斜對面。本來可以步行走過去。小袁說,對面停車位很多,帶車過去,等會到下壹家企業方便。
沒有壹分鐘的時間。我們就在對面停車位停下了。我們先到辦公區,乘電梯上3樓。企業的負責人在會議室裏接待了我們。
同行的小袁告訴我,企業老總跟他同姓。我們簡單的表明了來意。希望他能夠給我們介紹介紹企業的情況。
袁總告訴我們,他的公司2017年註冊。在2018年年初進行了安裝調試,並在當年開始投產。三年來。生產規模成倍增長。預計正常經營不出意外的話,兩三年內,可以初步達到生產設計能力。
目前,企業上下遊供應鏈關系已經疏通順暢。生產經營已經逐步走向正常軌道。企業有壹定的核心競爭力,有自己的專利,而且是由袁總親自領軍,進行技術應用開發。
去年疫情的時候。預計受疫情影響訂單不足,所以生產準備不夠。沒料到八九月份,供需缺口竟達到壹倍以上。鉚足力氣,抓緊生產,仍然沒有達到需求。即使是這樣的情況。公司的生產規模也是翻番增長。
企業目前的主要困難是招工難。原設計需要80名技術工人。去年招工尤其困難,勉強招了40來個人,今年有陸續招收了壹些人,目前達到了56人。離滿產所需要的崗位人員還有壹定的差距。
袁總畢業於合工大。專業出身。在環新廠幹過,早年在家鄉桐城經營過壹個企業。後來才來到市開發區。他從企業的最基層崗位幹起,有比較深的實踐基礎,許多技術經驗都在初期的創業當中積累的。據他介紹,目前自己是某個層級的科技領軍帶頭人。
話題聚焦到企業的技術工人。企業對於技術工人有壹定的標準。他總結為,壹個合格優秀的技術工人。應該具有獨立操作,能夠調試設備,能夠維護設備,能夠帶班培訓這四項技能。因此。需要年輕的技工。不但要滿足壹般的操作標準。而且要勤於思考和觀察。熟練操作。懂得在工作中積累經驗。而像這樣的人。在企業當中。存在而不多。壹般的工人。總是被動的接受指導。而且還常常做不好。
袁總回憶起年輕時學習操作時的情況。他到浙江臺州。跟班實習。每天收工的時候,都要清理操作臺,把該擦的地方擦的整齊幹凈。每天早晨,會早壹些來到車間,將所有要用的工器具準備好, 並檢查設備的各種狀況。這壹切預備工作做好,還要為師傅泡壹杯茶,等待師傅的來臨。我想。這在當時即體現了技術的重要性,也體現了大家對技術工人的尊重,更體現了年輕人肯於學習的精神。
在學習的過程中。不但會細心的聽取師傅的教導,嚴格訓練自己,按照規程進行操作。有的時候還要默默的偷學。我們現在的作業操作太多的依賴機器設備。機器設備壹出現問題。就要花大力氣全方位的檢查。人的能動性沒有發揮起來。壹個好的工人可以通過機械設備運行的聲音差異。直接判斷出問題所在。這不但能夠給企業節約成本,而且能夠避免許多麻煩,能夠在操作中迅速的解決問題。所謂大國工匠,就是要達到這樣的水準,讓人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這方面我們與先進的制造業大國相比還存在壹些距離。
袁總告訴我們。他曾經呆的壹個企業。出現了壹個機器故障。要從國外請來技術人員。但每天的工資就達到1萬元。還不包括來往車費或吃住用度。近幾年有所改觀,但是水準還有差距。
所以我們現在要註意培養大國工匠。但是,現在的壹些年輕人,心氣比較浮躁,總是想著要做白領工人,不願意壹線操作,做藍領工人。在學技術懂操作方面,不能夠精益求精,進取心不夠強,被動的接受訓練。應該說對自己所做的工作,不夠上心。而因為招工困難,企業的用人標準沒辦法那麽嚴格了,只好退而求其次了。
我問。工人當中,有沒有比較突出的,有這方面專業精神的。袁總回答說。有倒是有壹些,但是不夠普遍,不能形成氛圍。針對工人操作技能的高低,他也制定了相應的薪酬制度,鼓勵工人進步,不斷培養學技術,懂操作, 肯鉆研的壹線工人,力求有壹個促進提高。
大家就這個話題,聊的比較集中。時間關系,我們提出到車間去看看。在袁總的陪同下,我們壹行人跟著到車間。
這是壹個幾千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企業的全部工作流程都在這裏面完成。包括材料配比。胚件成型和熱化固件。
據了解,材料配比是生產流程中技術含量較高的。各種材料的配比,堪稱是企業的機密。我們看到,有各種包裝袋的金屬粉末原料。這些粉末大多是進口的。我詢問了袁總。這些配比是人工操作,還是機器操作,如何計量?他回答說,目前還是采取人工計量,但基本上比較準確,不影響產品質量,或者說對產品質量沒有形成決定性的影響。後期會考慮設計壹個機器設備,來替代人工進行配比和計量。
袁總介紹說,他們廠好多設備都是根據制造工藝的需要,由他們企業自己進行設計,外包設備生產商進行制造。有壹些設備,也增加了壹些數字化的模塊,用於操作管理。但大多還是采用人工來測量,我觀察到產品有壹個檢驗的過程,就是用人工來進行測量,我問這些產品是不是進行抽樣調查,袁總做了肯定的回答。
熱化設備比較先進,據說熱化的溫度能夠達到1000多度,而我們在旁邊經過,並沒有感覺到熱的感覺。產品經過熱化最後形成產品。
對這個零配件的生產過程,我比喻說成是燒窯的過程。先是經過配方形成胚件,然後再通過熱化形成成品件。袁總笑著說。大概就是這個概念。
前後約壹個小時的參觀交流和學習。讓我們對這家企業有了比較深入的認識。對企業的工作流程有了壹個大致的了解。而讓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家企業的領頭人。袁總。不但是壹個管理者,而且是壹個技術設計的領頭人,更重要的是他的成長經歷,是什麽讓他成為這樣雙料人才, 而這也是現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所需要的最寶貴經驗,更是我國教育改革需要著力解決的壹個問題,基礎性教育的問題。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既有環境的影響,又要有個人的努力。有幸認識了這麽壹位企業家,可惜當時沒有詢問袁總的全名。暫且就這麽稱呼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