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作為社會經濟的壹個單元,當然必須實現信息化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並謀求發展。企業通過實施信息化,實現信息資源***享,增進溝通交流的效率,進而改變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和組織架構,提升企業的競爭能力。 許多企業管理者對信息技術了解不足,對如何實施信息化毫無把握。企業自身的管理水平難以適應實施信息化帶來的變革,企業信息化實施過程中缺乏深入了解自身業務系統,全面提供服務的合作夥伴。管理者往往重視硬件投入,不重視應用系統開發,企業實施信息化,缺乏可靠的專門人員或專業服務夥伴提供完善的服務。創新包括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工藝創新、技術創新、文化創新和管理創新。其中,管理創新是關鍵和基礎的壹環。管理是組織中的管理者通過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運用壹定的管理職能和管理方法對組織中的人、財、物、信息四大資源進行整合和協調,從而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管理創新是指企業的管理者不斷根據市場和社會變化用新思維、新技術、新方法、新機制,創造壹種新的更有效的資源組合範式,以使調整後的四大資源的協作關系能最大限度的發揮他們的整合作用,達到以盡可能少的投人獲得盡可能多的綜合效益的目的。管理創新主要包括:組織與制度創新;戰略與決策創新;管理模式與方法創新、企業文化與觀念創新等。組織與制度創新:是以組織結構為重點的變革和創新,如重新劃分或合並部門,流程改造,改變崗位及崗位職責,調整管理幅度、改進制度等。 戰略與決策創新:是以戰略為核心的變革和創新,它決定著企業的發展方向。包括企業與環境的關系、企業使命的確定、企業目標的建立、基本發展方針和競爭戰略的制定等。 管理模式與方法創新:管理模式是管理內容、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形式的有機統壹。模式與方法的創新就是對這四個方面進行創新。 企業文化與觀念創新:這是企業管理創新的靈魂,包括“以人為本”、培養危機意識、管理意識、創新意識、形成獨特的企業文化等。管理創新與企業信息化的關系相輔相成,管理創新需要以信息化為支撐,企業信息化推動著管理創新走向深入。而企業信息化的實施則需要以管理創新為基礎,管理創新推動著企業信息化的實施與應用。企業信息化可以提高企業對信息收集、處理、分析的效率和準確性,從而有助於企業實現管理決策的科學化。利用信息化能企業可以進行業務流程再造,進壹步整合企業的各項資源或生產要素,使其在壹定的技術條件下達到最佳結合,從而大大提高企業的生產經營效率和管理效率。企業信息化可以幫助企業提高組織能力,促使企業文化和觀念的重建,促成了企業競爭市場的改變,由單個企業的競爭變為整個產業鏈的競爭,促使處於產業鏈中的企業不得不進行管理創新。支撐企業管理創新信息化的主要系統有: 1、ERPERP是英文Enterprise Resourse Planning的縮寫,中文意思是企業資源規劃。它是壹個以管理會計為核心的信息系統,識別和規劃企業資源,從而獲取客戶訂單,完成加工和交付,最後得到客戶付款。換言之,ERP將企業內部所有資源整合在壹起,對采購、生產、成本、庫存、分銷、運輸、財務、人力資源進行規劃,從而達到最佳資源組合,取得最佳效益。企業資源規劃 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合理運用已經改變了企業運作的面貌。ERP通過運用最佳業務制度規範business practice以及集成企業關鍵業務流程business processes來發問和提高企業利潤,市場需求反應速度和企業。同時,企業處在日新月異的市場機遇、價格和服務水平等的挑戰環境中,必須不斷改變、改善企業經營模式,提高企業競爭力。以往僅僅關註於企業內部的流程改善,產品開發和制造水平的提高已經不足以面對現時的市場環境。事實說明,處在現代競爭環境的企業要保持生存和持續發展必須與商業合作夥伴充分協調壹以建立壹個具有競爭優勢的價值鏈。ERP軟件的合理運用可以幫助企業內部業務操作合理化,同時運用功能豐富的協作/合作技術collaborative technologies可以幫助企業在跨合作企業群體和貿易夥伴之間提高管理水平,擴展企業競爭空間和提高綜合能力。電子商務所帶來的豐富的企業競爭手段和工具,能夠幫助企業更好地運用ERP將廣闊的網絡商機和傳統信息系統中的企業資源信息有效地結合起來。企業、客戶、供應商、交易商和企業員工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透過網站結合在壹起。ERP應用成功的標誌是:壹、系統運行集成化,軟件的運作跨越多個部門;二、業務流程合理化,各級業務部門根據完全優化後的流程重新構建;三、績效監控動態化,績效系統能即時反饋以便糾正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四、管理改善持續化,企業建立壹個可以不斷自我評價和不斷改善管理的機制。ERP以市場和客戶需求為導向,以實行企業內外資源優化配置,實現企業整體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價值流和業務流的有機集成和提高客戶滿意度為目標。以計劃與控制為主線,以網絡和信息技術為平臺,集客戶、市場、銷售、采購、計劃、生產、財務、質量、服務、信息集成和業務流程重組等功能為壹體,是壹種現代企業管理思想和方法。其主要宗旨是將企業的各方面資源(人力、資金、信息、物料、設備、時間、方法等方面)充分調配和平衡;為企業加強財務管理、提高資金運營水平、建立高效率供應鏈、減少庫存、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客戶服務水平等方面提供強有力的工具。同時為高層管理人員經營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有效地提高盈利,最終全面建立企業競爭優勢,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2、SCM“供應鏈管理”壹詞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晚期,全稱SupplyChainManagement,學術界目前尚無統壹的、通用的定義。美國供應鏈協會(SCC,SupplyChaincouncil)於l997年對供應鏈管理作了如下的解釋:供應鏈囊括了涉及生產與交付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壹切努力,從供應商的供應商到客戶的客戶,供應鏈管理包括管理供應與需求,原材料、備品備件的采購、制造與裝配,物料的存放及庫存查詢,訂單的錄入與管理,渠道分銷及最終交付用戶。20世紀90年代“供應鏈管理”傳入中國。SCM是對企業整個原材料、零部件和最終產品的供應、儲存和銷售系統進行總體規劃、 重組、協調、控制和優化,將處於整個供應鏈的企業看作壹個整體的“虛擬企業”,壹個單壹的業務實體,各供應鏈上的企業是這個業務實體的壹部分,而要達到快速響應的目的,供應鏈上的企業必須要打破以前的各種潘籬,將自身的資訊進行充分的***享,在此 礎上實現作業的協同。其核心是企業間的協作。 壹般來說,構成供應鏈的基本要素包括:1、供應商:供應商指給生產廠家提供原材料或零、部件的企業。2、廠家廠家即產品制造業。產品生產的最重要環節,負責產品生產、開發和售後服務等。3、分銷企業:分銷企業為實現將產品送到經營地理範圍每壹角落而設的產品流通代理企業。4、零售企業:零售企業將產品銷售給消費者的企業;5、物流企業:物流企業即上述企業之外專門提供物流服務的企業。其中批發、零售、物流業也可以統稱為流通業。SCM供應鏈的四個流程供應鏈壹般包括物資流通、商業流通、信息流通、資金流通四個流程。四個流程有各自不同的功能以及不同的流通方向。1、物資流通2、商業流通3、信息流通這個流程是商品及交易信息的流程。該流程的方向也是在供貨商與消費者之間雙向流動的。過去人們往往把重點放在看得到的實物上,因而信息流通壹直被忽視。甚至有人認為,國家的物流落後同它們把資金過分投入物質流程而延誤對信息的把握不無關系。4、資金流通這個流程就是貨幣的流通,為了保障企業的正常運作,必須確保資金的及時回收,否則企業就無法建立完善的經營體系。該流程的方向是由消費者經由零售商、批發與物流、廠家等指向供貨商。
上一篇:柒壹拾壹(天津)商業有限公司怎麽樣?下一篇:企業社保如何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