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有的海關貿易統計是以貨物是否過境為依據的。但是,商品的跨境流動並不壹定意味著商品的所有權在不同國家的國民之間轉移。此外,沒有跨境商品交易,商品的所有權也可能發生國際轉移。基於所有權的貿易統計恰好可以彌補基於貨物是否跨越國界的海關貿易統計的上述不足。我們把不同國家的國民之間的貿易定義為“民族貿易”,相應的統計也稱為“民族貿易統計”。國家貿易統計基於商品所有權是否在國民之間跨境轉移。首先,需要澄清兩個概念。第壹,國民的概念。壹般認為,國民是指取得壹國國籍的人。國民是人的屬性,而不是機構或事物的屬性。機構(如企業)的國家屬性由其所有者或實際控制人的國家屬性確認。第二,商品所有權的確認。如果個人擁有商品所有權,則個人的國家屬性決定了商品所有權的國家屬性;如果機構擁有商品所有權,那麽機構的國家屬性就決定了商品所有權的國家屬性。因此,如果商品交易伴隨著不同國家國民之間所有權的轉移,則無論商品是否跨越國界,都屬於國家對外貿易,否則屬於國家內部貿易。中國沒有全國性的貿易統計。我們只是根據現有的數據對中國近年來的貿易狀況進行粗略的估計。在估算中,我們假設(1)我國“走出去”的企業不多,對國家貿易影響不大,且這些企業的海外經營數據難以獲取,所以暫時忽略;(2)中國全國對外貿易僅指貨物貿易;(3)在華外資企業僅在中國購買中間投入品;(4)在華外資企業的所有權或實際控制權全部屬於外籍人士。我們估算了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以及中國與美國之間的國家貿易,結果顯示出以下特點。第壹,雖然中國根據海關統計的跨境貿易從1998到2004年有300億美元到4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但中國對外民族貿易壹直是逆差,而且逆差規模在迅速擴大。1998年中國全國貿易逆差只有210億美元,但到2004年,逆差已經達到1387億美元。海關統計的貿易差額與全國貿易差額的差額也從1998年的643億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706億美元。兩者如此巨大的差異,不得不讓人驚嘆外資企業對中國經濟活動的影響力。第二,海關統計的進出口低於國民貿易,尤其是國民進口遠高於海關統計。估計結果表明,中國跨國進口的規模與中國國內從外資企業進口(采購)的規模基本相當。外資企業在中國的銷售可以理解為外國企業對中國國民的出口,以規避貿易壁壘,降低貿易成本。因此,海關統計數據只衡量了中國公民實際進口的壹半。顯然,當外資企業在華活動規模較大時,國家貿易統計相對於海關統計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第三,根據海關統計的中美貿易順差從654.38+0.98的26543.80億美元擴大到2004年的804億美元,從而使中國的對外失衡,特別是對美貿易失衡成為廣泛關註的焦點。但估算結果表明,中美兩國的國家貿易已經基本平衡,真正屬於中國人的中美貿易順差並不存在。此外,中國國民對美國的跨境出口和中國國民對美國在華企業的銷售額基本相同,而中國國民從美國的跨境進口低於中國國民從美國在華企業的購買。這說明中國國民與美國企業在中國的交易普遍高於中國國民與美國的跨境交易。第四,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加工貿易產品使用了大量從世界其他地方進口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這種情況將世界其他國家對美國的貿易順差轉移到了中國,從而誇大了中美之間的實際貿易順差。美國的“原產地規則”也未能識別中國對美出口中有多少是中國創造的,有多少是其他國家創造的。。從數據來源來看,估計中美兩國的國家貿易是基於現有的海關統計數據。因此,加工貿易對海關統計中美貿易真實性的影響,必然會影響我們對中美國家貿易的估計。幸運的是,加工貿易對中美兩國國家貿易平衡的影響遠低於海關統計的影響,因為中國對美國的加工貿易主要是由外資企業完成的。海關統計數據顯示,外資企業占中國對美加工貿易出口的80%左右,占中國自美加工貿易進口的90%。外資企業對美貿易不包括在中美兩國的國家貿易統計中。國家貿易統計和海關統計之間的差異反映了更多關於國際貿易的信息,可以作為海關統計的良好補充。中國的民族貿易與海關統計的跨境貿易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壹是外資企業的跨境貿易,二是外資企業在中國的交易(購銷)。前者計入跨境貿易但不計入民族貿易,後者計入民族貿易而不計入跨境貿易。對上述兩種差異來源的考察表明,無論是在海關統計還是在全國貿易統計中,外資企業都已經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推動力。中國巨額的國家貿易逆差和海關統計的巨額順差意味著什麽?以下是我們對壹些相關問題的初步思考。中國在國際貿易中損失大嗎?要理解這個問題,需要註意兩點:第壹,雖然貿易差額所對應的凈貿易收入是貿易利益之壹,但壹個國家從國際貿易中獲得的福利增進主要來自於國際貿易帶來的資源再分配、規模經濟、效率提高和技術進步,正如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指出的,貿易差額可能是貿易利益中最不重要的。所以,雖然中國的民族貿易出現了較大的逆差,但其所預示的較大的國民收入損失,未必能與中國從整個對外貿易中獲得的收入增加或福利改善相提並論。其次,我們估算的全國貿易是指全國貨物貿易,不包括服務貿易。事實上,外資企業在中國當地的生產和銷售活動中也從中國國民進口(購買)了大量的服務,包括勞務、資本服務和政府服務等。外資企業需要提供工資、利息或分紅,分別向在華工人、資本所有者和政府繳納稅費。因此,中國的國民服務與貨物的貿易差額可能比純國民貨物的貿易差額小得多,相應的國民收入損失也可能小得多。中國的對外貿易是在消耗外匯儲備而不是增加外匯儲備嗎?實際上,國家貿易和外匯儲備之間並不存在像跨境貿易那樣的對應關系。這是因為外匯管理是以國界為基礎的。只有跨境民族貿易涉及外匯交易和外匯儲備變動。壹般中國的國家貿易必須以人民幣結算,這與外匯的流向並不直接對應。然而,中國的國家貿易和外匯儲備之間存在壹些間接聯系。比如,中國的國家貿易逆差,意味著外資企業在中國的銷售額大於購買額,意味著外資企業在中國的凈收入大於零,成為外資企業的利潤來源,增加了外資企業在中國經常項目下的收入流出,導致外匯儲備減少。當然,如果外資企業將這筆收入再投資到國內,並不會影響外匯儲備的變化。觀察到的外部失衡不存在嗎?中國目前的外部失衡乃至全球經濟失衡主要是指國際收支失衡。中國國際收支的不平衡和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都是真實的。跨境貿易平衡與全國貿易平衡的區別表明,造成中國國際收支失衡的主要是外資企業,而不是中國本土企業。外資企業不僅直接在中國產生了大量的貿易順差,而且把原來由中國進口的貨物變成了在中國生產銷售,把原來由其他國家出口的貨物變成了在中國加工再出口,從而進壹步拉大了中國的對外貿易不平衡。外資企業產生的貿易不平衡大於中國整體貿易不平衡,說明中國本土企業是中國對外收支的平衡力量。此外,外資的流入本身也導致了中國外匯儲備的增長,進壹步加劇了中國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如何看待外資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作用?壹個國家的對外開放不僅體現在跨境交易上,也體現在國內的交易上。民族貿易估算結果表明,我國民族貿易的進出口高於海關統計數據,計算出的貿易依存度和開放度明顯高於基於海關統計的數據。包括外資企業在華購銷行為在內的全國貿易統計,顯然比海關的跨境貿易統計更客觀地反映了中國的外貿依存度和對外開放程度。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外資企業在中國都有負面影響。外資企業也為中國經濟發展註入了動力,推動了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吸收了大量勞動力,引進了新的技術和管理方式,等等。如何綜合評價外資在中國經濟中的作用,如何綜合評價外資對中國國際收支的長期影響以及對中國未來貿易格局的影響,都需要進壹步思考和研究。這也是我們研究中國民族貿易的意義所在。
上一篇:如何構建企業知識地圖?下一篇:如何提高個人所得稅稽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