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超級計算機
神威藍光,中國制造了第壹臺基於國產微處理器的超級計算機。這臺名為“神威藍光”的計算機於9月12日安裝在山東省國家超級計算濟南中心。
神威系統每秒可執行約1萬億次運算,很可能躋身世界最快的20臺計算機之列。更重要的是,這套系統使用的8700神威1600微處理器是由國內某計算機研究所設計,上海制造。
2.合成蛋白質
從1958開始,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和北京大學化學系在前人對胰島素結構和肽鏈合成方法研究的基礎上,共同開始探索胰島素的化學合成。
結晶牛胰島素的全合成於9月1965日完成。經過嚴格鑒定,其結構、生物活性、理化性質、晶體形態與天然牛胰島素完全相同。這是世界上第壹個人造蛋白質。
3.激光
在激光技術方面,1961年我國第壹臺激光器研制成功。上世紀80年代,華中科技大學建立了中國第壹個激光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90年代初,建立了第壹個激光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家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研究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和激光技術。經過20多年的努力,中國成為世界上唯壹掌握深紫外全固態激光技術的國家。
4.載人航天技術
2003年6月5日,中國第壹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楊利偉,中國第壹位宇航員,成為浩瀚太空中的第壹位中國遊客。
神舟五號21小時23分鐘的太空之旅,標誌著中國成為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5.秈型雜交水稻
65438年至0973年,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比普通水稻畝產提高20%以上,被稱為“東方神奇水稻”。袁隆平獲得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百度百科-中國人* *和國科技
1,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
106月17日淩晨4時33分,經過115小時32分的太空飛行,我國載人航天科學實驗完成,神舟六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順利著陸。
費和聶海勝獨立出艙。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標誌著中國在發展載人航天技術和進行載人航天實驗方面取得了又壹個裏程碑。
偉大勝利對於進壹步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國防實力,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2、
青藏鐵路全線鋪通。
按照建設世界壹流高原鐵路的目標,青藏鐵路的工程師和建設者們在素有“生命禁區”之稱的雪域高原上,克服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攻克了“凍土和寒荒”
氧氣和生態脆弱性”,這是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輝煌壯舉。滿載大量援藏物資的列車於10月15日陸續抵達。
拉薩。
3.中國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問世。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制的龍芯2號,單精度峰值浮點運算速度每秒20億次,雙精度浮點運算速度每秒1億次,最高頻率500MHz,功耗3到5瓦。
遠低於國外同類芯片,其標準測試程序實測性能是1.3GHz的VIA處理器的2到3倍。
。信息產業部、科技部、中科院和江蘇省合作建立“中科夢龍”龍芯產業化基地,壹條以龍芯產業化為目標的高科技產業鏈初步形成。
4、
中國科考隊首次到達南極冰蓋最高點。
北京時間16,北京時間65438+10月18,在向南極內陸冰蓋推進1200多公裏後,中國南極內陸冰蓋昆侖科考隊登上了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南緯80度22分00秒。
東經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根據計劃,冰蓋研究團隊將在最高點設立科學觀測站,開展氣候環境監測,開展冰雷達測厚、高精度GPS定位和綜合氣體。
圖像觀察。中國科考隊成功登上冰蓋最高點,這是人類南極探險史上的壯舉,標誌著中國南極事業發展邁上新臺階。
5、
世界上記載種類最多的《中國植物誌》已經全部出版。
與世界同類著作相比,126卷的《中國植物誌》包含的植物種類和數量最多,總體編纂水平較高。它是近百年來中國第壹部最全面、最系統的民族植物區系。“中國”
《中國植物誌》是對中國維管植物(包括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的全面、系統、科學的總結,記載了中國3萬多種植物(365,438+0科,3408屬,365,438+065,438+042種)。
5000多萬字,9000多盤。
6日,中國科學家成功實現了第壹個
亞單分子自旋態控制
中國科大的研究人員在低溫和超高真空條件下,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對吸附在金屬表面的鈷酞菁分子巧妙地進行了“單分子手術”,成功控制了單分子的自旋狀態。這是
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單分子內部的化學反應,通過局域化學反應改變和控制分子的物理性質,從而實現重要的物理效應,為制備單分子功能器件提供了基礎。
壹種極其重要的新方法揭示了單分子科學研究的廣闊前景。《科學》雜誌發表了這項研究的論文,並在同期的《透視》專欄對成果進行了評價。
7、
中國測得珠穆朗瑪峰的新“高度”為8844.43米。
國家測繪局公布了2005年珠峰高程測量獲得的新數據:珠峰峰頂巖面高程為8844.43m,高程測量精度為0.21m,峰頂冰雪深度為3.50。
米飯。這組數據是中國乃至世界歷次珠峰高程測量中最詳細、最準確的數據。與1975測得的珠峰高度相比,新公布的珠峰高度降低了約3.7。
米飯。精確測量珠穆朗瑪峰高程的活動體現了我國測量珠穆朗瑪峰高程的技術水平和權威性,對反映綜合國力和測繪科技水平,促進地球科學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8.經過近四年的努力,中國大陸科學鉆探深入地下5158米。
中國大陸科學鉆探工程“科祖壹井”順利完成,在江蘇東海縣茅北村成功地下5158米。在此基礎上,取得了壹系列科研成果,標誌著中國的“地下”計劃。
計劃取得重大突破。這也是目前正在實施的國際大陸科學鉆探計劃20多個項目中最深的科學鉆探。
9、
壹種可以穿過血管的“藥物分子運輸工具”已經研制成功。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制的“納米藥物分子運輸車”,直徑只有200納米,裝載的藥物在被引導到特定的疾病靶點,被人需要時,不會沿途泄漏。
只有釋放出來,才對疾病有治療作用。研究人員成功完成了裝載“運輸工具”的抗炎、鎮痛、抗癌藥物的控制釋放和定向傳輸實驗。這壹成果在美國發表。
化學學會雜誌和德國應用化學雜誌。
10,最高分辨率“中國”
數字人1”誕生了。
南方醫科大學打造的“中國數字人1號”擁有2200萬像素的高效數碼相機,圖像分辨率為4040×5880,是目前世界上0.2 mm虛擬人切割的分辨率。
最高速率數據集。此外,按照每幀60兆的發布,這個數據集的數據量超過540千兆,為全球之最。“數字人”廣泛應用於醫學、航天、航空、影視制作甚至軍事。
普遍應用價值。
此外:
1.EAST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2006
2006年9月26日,國家發改委投資建設的EAST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在物理放電實驗第壹天就成功獲得了20萬以上的電流。
安,時間接近3秒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標誌著世界上第壹臺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在中國率先建成並投入運行。
2.納米量子結構可控性的實驗和理論研究新進展。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組過去幾年在納米電子器件的基礎問題上,如納米結構的探索、組裝規律、單元器件的物理性質等,發揮了國際影響力。2006年取得了壹系列重要進展,系統工作逐步形成。
3.畫出宇宙射線在天空中的分布圖,發現宇宙射線的分布是各向異性的,以及宇宙射線的運動規律。
存在
2006年6月20日《科學》雜誌10期,基於中國西藏羊八井宇宙線天文臺的“西藏大氣簇射探測器陣列”,記錄了近9年積累的近400億次觀測案例。
基於對實驗數據的系統分析,中日兩國物理學家聯合發表了高能宇宙線各向異性和宇宙線等離子體隨星際氣體物質和恒星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最新信息。
由此,這些實驗觀測的前沿進展被評審者譽為宇宙線研究領域“裏程碑式”的重要成果。
4.甲醇制低碳烯烴技術開發和工業試驗取得重大突破。
經過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工研究所、陜西新興煤化工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和中國石化集團洛陽石化工程公司合作開展“甲醇制低碳烯烴(DMTO)技術開發”工業實驗項目
取得重大突破,在日處理50噸甲醇的工業實驗裝置上實現了近100%的甲醇轉化率,乙烯選擇性40.1%,丙烯選擇性39.0%,低碳烯烴(乙烯和丙烯)。
烯烴和丁烯的選擇性大於90%。該實驗裝置的成功運行,對我國綜合利用能源、拓展低碳烯烴原料多元化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戰略意義。
5.龍芯2E通用64位處理器
龍
酷睿2E通用64位處理器是除美日之外全球性能最高的通用處理器,也是中國大陸首款采用90 nm設計技術的處理器。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研究所研制的龍芯2E
處理器最高頻率達到1.0GHz,實測性能超過奔騰IV處理器1.5GHz的水平,具有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高安全性的特點。在不同的工作條件下,龍芯
2E處理器的功耗在3瓦到8瓦之間。“十壹五”期間,龍芯處理器將為推動中國信息化做出更大貢獻。
6.水汙染激光誘導熒光非接觸監測技術及設備系統
水
是人類在生產生活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我國河流、湖泊、水庫和近海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且水汙染逐年加重。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
研究所采用激光誘導熒光監測技術,實現水汙染遙感。該系統集光學遙感技術、光譜學、分析化學、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於壹體,利用激光誘導熒光光譜法實現水汙染的遙感。
水中多組分有機物在線遙測發展和提高了我國水汙染在線遙測的技術水平。
7.中國科學家發現了阿爾茨海默病的新發病機制。
2006
6月9日165438+10月,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醫學》》網絡版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課題組關於澱粉樣β蛋白發生的研究。
程心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這壹結果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病的新發病機制,並提示β2腎上腺素受體可能成為開發治療阿爾茨海默病藥物的新靶點。
8.中國在抗糖尿病新藥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中間
2006年,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科學家在非肽類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於2007年1月第壹周發表在國際權威部門。
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網絡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編輯部在給媒體的書面新聞稿中指出,這種口服有效的非肽類小分子激動劑可能會成為糖尿病。
肥胖癥、肥胖癥和其他相關代謝疾病的新療法。
9.揭示果蠅記憶之謎,探索記憶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中間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組關於果蠅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果蠅大腦中並不存在普適的記憶中樞,而是不同的感覺記憶儲存在不同的區域,可以像人類壹樣記憶。
圖像的高度、大小、顏色等不同參數相同,果蠅的圖像記憶也有不同的參數。通過對果蠅記憶基因的研究,可以進壹步應用於小鼠、哺乳動物甚至人類。
並解決失眠、老年癡呆癥等精神疾病。
10.飲用水水質安全風險終端控制技術及應用
為
及時評價水質和應對突發事件,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聯合開發了適用於終端水質監測的生物在線監測預警技術,建立和完善了生物監測預警技術。
毒理學試驗方法在分子和細胞水平上形成了壹套適用於水質評價的技術體系。研究開發的關鍵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 *已產生22項發明專利,發表論文6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