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知識產權保護 - 《長津湖》:四個鏡頭帶妳走進那段應該銘記的歷史

《長津湖》:四個鏡頭帶妳走進那段應該銘記的歷史

電影《長津湖》是陳凱歌、徐克、林超賢三位風格迥異的導演聯袂合作壹部戰爭巨制,十壹國慶檔推出,3個小時的時長,上萬人的拍攝團隊,大投入,據說40億票房才能保本,應該支持。

以朝鮮戰爭中長津湖戰役為歷史背景,向妳講述了那段悲壯的歷史,壹代人吃完了五代人的苦,壹代人做出了五代人的事,壹代人打完了五代人的仗,壹代人建立了五代人的功。

壹、抉擇

鏡頭壹:淩晨3點,教員還是依舊不眠不休的在思考,抗美援朝打不打?怎麽打?誰掛帥?決心難下。

朝鮮戰爭,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1.美國、2.英國、3.法國、4.加拿大、5.澳大利亞、6.新西蘭、7.土耳其、8.埃塞俄比亞、9.南非、10.希臘、11.荷蘭、12.泰國、13.比利時、14.盧森堡、15.菲律賓、16.哥倫比亞以及17.韓國。除了上述派出參戰部隊的國家外,印度、意大利、挪威、瑞典、丹麥5個國家則派出了醫療隊或醫療船,進行助戰)介入,將北朝鮮軍趕回三八線並不顧我國警告,越過三八線繼續向北。

本就是蘇聯導演的朝鮮戰爭,蘇聯在坐享美夢,態度曖昧。朝鮮贏了蘇聯拿到了釜山港,朝鮮輸了中國就得求助蘇聯協防東北,如果美軍打到東北蘇聯正好重返東北,如果隔著鴨綠江對峙,那正好,中國成了美蘇緩沖區,左右都是贏。

援朝,新中國百廢待興。抗日戰爭我們深切體會到同日本的差距,二戰又讓我們看到日本與美國的差距,面對可以把日本秒成渣的美國,我們的國力、科技實力差距大到無法接受,何況美帝還有原子彈這種大殺器。出兵就得打贏,但是怎麽算贏面都不大。

不援朝,朝鮮肯定頂不住,我國東北將會洞開。其實當時美帝的空軍已經侵入東北領空,進行偵查、掃射、轟炸。東北是新中國的魯爾區,真正的“煤鋼復合體”,東北不能成為前線;國民黨會借助朝鮮反攻大陸,大陸殘余勢力蠢蠢欲動,隨時準備策應東北戰事。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保朝鮮就是保東北,保東北就是保新中國。道理好懂,決心難下。出兵朝鮮教員其實早已下定決心,但是誰掛帥還是個問題。黨內善於指揮大兵團作戰的是林帥、彭老總和粟裕將軍。因為實力差距太大,以謹慎著稱的林帥明確反對出兵;粟裕將軍最適合,當時已經病的下不了床;關鍵時刻,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彭老總深夜來到教員住處,有備而來,帶著方案。利用山地削弱美帝機械化優勢,利用夜戰削弱美帝空中優勢,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這種思想跟教員壹拍即合。

我們這壹代把該打的仗都打了,我們的後代就不用再打了!

?

二、懸殊

鏡頭二:影片壹開始,就大篇幅的展現了美帝的綜合實力。

空中的無數的飛機在肆意翺翔,海裏的航母戰艦下水餃壹樣,陸地上的坦克戰車壹輛接著壹輛。

影片中陸戰1師(指揮官為奧利弗·史密斯將軍,美第10軍先頭部隊,堪稱美軍王牌中的王牌。太平洋戰場上,面對最精銳的日軍,也從未吃過敗仗)是壹個加強師,人數超過3萬多人。擁有139輛坦克、432門榴彈炮和加農炮,3000多輛汽車,1600部電臺。數量超過第9兵團的總和。尤其是電臺,美軍壹個班就可以通過電臺呼叫炮火甚至飛機支援。

後勤保障從基地到飲食,穿著皮衣,吃著火雞,吃喝拉散,要啥有啥。

美軍每次出動,都帶著大批的給養、武器和炮彈,從來都是壹大堆車輛坦克隨行。以美軍的彈藥消耗,基本就得靠著如山的補給物資才能打仗。

反觀我們,空中、海上力量為零。壹開始說好蘇聯人提供空軍,可是誌願軍入朝的最後關頭,蘇聯人慫了,說是不給飛機,沒有空中支援。

單單對比陸軍,我們入朝為了快速機動,基本沒有重武器,主戰武器還是日本留下的小口徑步槍,這種武器是典型的射程遠,但打不死人。影片壹開始7連的任務就是護送20部電臺入朝,結果途中還損失8臺。

後勤保障方面,由於沒有制空權,保障路線被死死封鎖,很難打通。武器彈藥和給養基本都是入朝時隨身攜帶,數量有限。由於搶時間和戰機,第九兵團(下轄20、26、27三個加強軍,原為華東野戰軍的王牌主力1縱、8縱、9縱。原本是在東南沿海秘密練兵,準備解放臺灣的精銳部隊。第9兵團既有全殲美械整編74師的歷史,又有山地作戰的經驗)是臨時從南方緊急調入的,沒來得及換裝,很多部隊穿著單衣就入朝了。戰鬥打響後,非戰鬥減員嚴重,九兵團戰鬥傷亡19202人,凍傷減員28954人,很多隊伍根本沒開戰就失去了戰鬥力,以至於後期無法形成優勢兵力實現圍殲,如果長津湖之戰中蘇聯人幫點忙,美軍陸戰壹師大概率就交代在長津湖了。飲食主要是炒面和土豆。為了躲避空襲,無法生火,誌願軍無法吃熱飯,沒有水,渴了就吃口雪,土豆凍的和冰疙瘩壹樣,吃的時候要放在懷裏焐熱了再啃。由於胡蘿蔔素和維生素A補充不足,誌願軍大多戰士晚上得了夜盲癥,啥也看不見。

誌願軍無論彈藥還是給養都供應不上,後勤車隊都被炸毀在了路上,壹些連隊甚至慘到每個士兵只有三發子彈。長津湖之戰,第壹波進攻的誌願軍都帶著武器;第二波進攻的人卻不是每個人都有武器,他們撿起第壹波進攻時犧牲戰友的武器進行沖鋒;到了第三波,就都是拿著沖鋒槍的政工人員。誌願軍用上了所有能用的人,他們沒有壹個人會退縮。

教員後來說,跟美國打最難的三件事:能不能打,能不能守,能不能保證後勤。沒有後勤的戰爭長久不了。戰爭後期,東北民眾自發組成擔架團、擔架營到深入到朝鮮戰場去搶救傷員,運送物資。

三、慘烈

鏡頭三:第九兵團司令員宋時輪走出指揮部,看了壹眼室外的溫度計,顯示零下30多度,他深知還有很多部隊,沒有供上棉衣,不由得感嘆道:我們不光與美帝鬥,我們還要跟老天爺鬥。

朝鮮戰爭,不光面對的是世界軍事第壹的美帝,還趕上了朝鮮五十年壹遇的極寒天氣,夜晚氣溫能到零下三四十度。戰士的腳、襪子和手等凍得像雪壹樣白,手榴彈的弦也拉不出來,引信也不發火。迫擊炮的身管因為寒冷收縮,導致迫擊炮七成無法射擊。士兵們的手與炮彈炮身都粘在壹起了……沖鋒還好,就怕在陣地上壹動不動地潛伏。戰士們穿的是膠鞋,零下幾十度,大家的腳都凍潰爛了,膠鞋就凍在腳上,根本脫不下來,壹脫下來就撕下來壹層皮,壹些戰士的耳朵被凍得硬邦邦的,壹碰就掉了,壹點都沒知覺!

美軍冬裝包括防寒帽、厚呢軍裝、毛衣、大衣、毛襪、皮靴和鴨絨睡袋。連隊裝備棉帳篷、火爐等。每班、每輛車除配備小汽油爐外,陣地上還有專門供熱的電爐。由於彈藥、汽油充足,為防止裝備受凍損壞,美軍規定隔30分鐘武器就要射擊壹次。美軍各連連長拼命叫疲憊不堪的士兵換下潮濕的襪子,以免凍傷。盡管如此,美軍壹個營在壹天中仍然有67人由於凍傷而不能行動,其中幾個人此後被迫截肢。

美軍陸戰壹師撤退途中,遇到誌願軍壹個阻擊連隊,由於長時間在寒冷工事埋伏,整個連隊被凍成了冰雕,雖然都已犧牲,但每個人還都保持著戒備的阻擊姿勢,堅毅不屈。這讓陸戰壹師師長大為感嘆:這是壹支永遠無法戰勝的隊伍。

戰後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在致誌願軍司令並報中央軍委的電報中,報告了嚴寒給9兵團帶來的巨大損失:27軍80師242團第5連,除壹名掉隊者和壹個通訊員,全連設伏準備攻殲美7師第31團。待戰鬥打響後,該連無壹人站起,打掃戰場時發現,全連幹部、戰士以戰鬥隊形全部凍死在陣地上,遺體無任何傷痕與血跡。在長津湖戰役中,像這樣成建制的“冰雕連”,還有20軍177團6連以及180團2連。

《漫長的戰鬥:美國人眼中的朝鮮戰爭》曾記載這樣慘烈的壹幕:“中國軍人渾身掛滿冰淩,還在頑強地沖鋒。中國軍人唯壹的防凍措施,不過是用豬油和牛羊板油把腳糊住以防凍傷,但他們卻展現了人類戰爭史上最不可思議的勇氣和意誌力。數十萬官兵在零下20攝氏度的嚴寒下,徒步跋涉雪原冰河,穿越彈雨火海。”

戰後,美陸戰第1師師長史密斯都極其感慨:長津湖戰役,是鋼鐵部隊(美軍)同鋼鐵的人(誌願軍)在作戰。教員也曾評價到:我們是氣多戰勝鋼多!

據統計,誌願軍陣亡為19.8萬人(包含傷死、病死和失蹤估計死亡的人數),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陣亡29.28萬人(美軍6.24萬左右,韓國軍隊陣亡22.78萬人,其他聯合國軍成員***陣亡2597名),戰事之慘烈,無論中美,都難以言說。

誌願軍在武器落後的情況下獲得勝利,且傷亡人數遠小於敵方,依靠的是高層正確的戰略、前線合理的戰術、戰士頑強的戰鬥精神、所有人在承受百年屈辱後所渴求的必勝信念以及後方廣大民眾的支持。

四、意義

鏡頭四:中央決策會議,教員拍板出兵朝鮮,並說道:打得壹拳開,免得百拳來。

這壹拳,打出了國威,打出了壹百年的和平發展。朝鮮戰爭是美國第壹次沒有凱旋班師的戰爭。在那個傷口的血水剛剛噴出,就凝固成粉末被風吹走的冬日,誌願軍如此英勇,如此豪邁,奮勇向前,打破了美帝200年不敗的神話。至此,全世界都震驚了,大家沒法想象此時距南京大屠殺十五年,距豫湘桂大潰敗僅僅七年,中國軍隊竟然把美軍推到38線以南。自身後勤和裝備嚴重處於劣勢,完全靠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智慧作戰,是以弱勝強的戰爭奇跡,是人類熱兵器戰爭的巔峰。連美軍參謀長奧馬爾·布雷德利最後都不得不承認:“這是在錯誤的地點、錯誤的時間、同錯誤的敵人,打的壹場錯誤的戰爭'。

此戰之後

中蘇珍寶島局部戰爭,正是因為中國在朝鮮戰爭中爆發出來的強大戰力,讓蘇聯沒有敢冒險對中國進行核打擊、沒有敢和中國發生全面戰爭;

越南內戰,美軍介入,中國通過巴基斯坦轉告美國,如果越過北緯17度線,中國壹定不會坐視不管,如果美國的轟炸波及中國,中國會視為全面戰爭。在美國入侵越南,陷入戰爭泥潭的二十年中,始終不敢越過中國給美國劃定的“紅線”,因為美國記住了朝鮮戰爭的北緯38度線。

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沒有鐵血戰爭、沒有鮮血的洗禮,別國不可能對妳有敬畏之心!抗美援朝不僅僅奠定了中國的大國地位,還讓我們從蘇聯獲得了壹套完整的工業體系(在抗美援朝的過程,蘇聯決定向中國援助156項工程,這是壹個完整的工業體系,這也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唯壹壹次“兩國之間轉移全套工業體系”。“156項工程”不僅僅是壹套完整的工業體系,也是人類工業化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知識產權轉移,任何壹個項目裏面的知識產權都是幾十萬項,需要的錢都是天量的。更何況,有些東西不是妳有錢就能買到的(想想目前美國對我們的技術封鎖),讓中國在最短的時間內從壹個農業大國轉變為工業大國和工業強國。

抗美援朝是中國命運的轉折點。

這場戰爭,奠定了今天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奠定了經濟騰飛的工業基礎,重拾了自晚清以來國人丟掉的自信,這壹切得益於“開國偉人們的謀劃、無數革命先烈舍棄生命的實施”。

致敬先輩,緬懷先烈們!

  • 上一篇:保護知識產權的實踐
  • 下一篇:政治理論、常識、教育法規。如何在網上有權威的地方審查教師的職業道德和現代教育理念(包括新課程理念)?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