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知識產權保護 - 知識產權法院培訓總結

知識產權法院培訓總結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個人在這裏接受第壹次教育,許多個性和觀念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家庭也是人類發展互動關系的第壹個社會世界。在人生的早期,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受到父母的教導。在教學過程中,價值觀被有意無意地傳遞,個體也主動或被動地接受壹些價值觀。這些來自家庭的價值觀會影響他們未來的觀念、態度和行為。雖然歷史脈絡說明家庭價值觀是不斷變化的,但也說明有些家庭價值觀是不變的。例如,根據沈(1989)在臺北和高雄進行的問卷調查,大部分受訪者認為家庭和睦是最重要的家庭價值觀,大部分人仍然認為十年後他們的價值觀會發生變化。然而,謝秀芬(1997)發現,臺灣省的社會經濟結構因科技的發展而迅速改變,現代人的外在生活方式已不同於傳統社會,但家庭觀念、家庭關系等深層的傳統價值觀仍相當肯定,這必然導致許多傳統價值觀出現現實困境。21世紀現代家庭在不願放棄傳統家庭價值觀,又不得不面對現實環境考驗的情況下,需要什麽樣的家庭價值觀?有哪些傳統的家庭價值觀已經不存在了?有哪些需要發揚和傳承的?

在漫長的農業社會中,家庭是壹個獨立的機體,具有政治、經濟、保護、教育、宗教、娛樂、愛情和生育等功能,而這些功能都是圍繞著壹個根深蒂固的價值體系。這是什麽價值體系?除了知道應該通過家裏的父母和社區領導傳遞,還有什麽原因呢?我們把握不清楚。21世紀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務之壹就是幫助傳遞這些價值觀的現代父母,讓他們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我在做什麽?我傳達了什麽價值?這些價值觀有意義嗎?

自由開放壹直是人類追求的進步方向,但實際上隨著政治經濟環境的民主繁榮,人類社會才真正取得了應有的進步。然而,隨著政治經濟環境的民主和繁榮,許多社會的結構逐漸轉型和變化,家庭的組成和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導致家庭價值觀發生了重大變化。尤其是對中國家庭的影響更為嚴重。我們的家庭不僅要面對傳統價值體系的束縛,還要適應西方文化的開放。另外,最近家庭快速核心化之後,家庭已經無法全面承擔所有的價值傳承。這是無奈還是搪塞,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家庭畢竟被家庭之外的機構或團體介入了,而這些機構或團體承擔了家庭的壹些原本的任務,導致了五千年來家庭價值體系前所未有的變化。尤其是學校的教育功能越來越大,家庭與學校之間如何合作與競爭成為當今的重要議題。

我們家以後會是什麽樣子?家族制會消失還是繼續存在?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家庭教育不再僅僅是家庭內部的人際關系,而是家庭與社會之間的功能平衡事件,家庭原有的價值和功能幾乎大部分都可以被其他機構所取代。這個現象給了我們兩個思考方向:

1.家庭還能傳遞哪些必要的價值觀?有壹些變化,但也有壹些變化。哪些家庭價值觀不變?有哪些變化?如何強化不變的家庭價值觀?如何調整改變了的家庭價值觀?

2.在臺灣省,家庭教育法即將通過,說明家庭大門即將打開,說明家務已經逐漸變成“人人都可以管”,家庭教育的重點不再只是育兒或夫妻,教子也不再可以為所欲為。從此,家庭教育即將進入臺灣省的公共領域。誰來承擔教育責任?如何立法?目標是什麽?課程如何設計?如何實施?.....種種情況表明,當前家庭教育工作者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責任。

本文試圖理解家庭教育中的價值觀及其本質,進而探討家庭價值觀是如何傳遞的,有哪些理論支持家庭價值觀的傳遞,並提出壹些關於價值觀的迷思和澄清。最後,從家庭教育者的立場出發,嘗試建構21世紀家庭價值觀教育的具體實踐。

家庭教育的價值觀本質

20世紀初家庭教育在北美開始發展的時候,按照克霍夫的說法,家庭教育的興起是因為家庭面對當時社會變革的不恰當反應,家庭教育的早期努力試圖糾正這種不良狀況(引自Arcus & Daniels,1993,第77頁)。按照這種說法,早期家庭教育的任務就是幫助家庭或者勸說人們做正確的事情,讓家庭和家庭做出適當的反應,而這個“正確的事情”就是我們要講的家庭價值觀。所以20世紀初家庭教育開始萌芽的時候,價值觀已經是這個領域的壹部分了。長期以來,人們普遍對家庭教育中的價值觀話題進行論證和爭論,甚至對其定義、範圍或可教育性的討論也往往充滿分歧。為了明確價值觀在家庭教育中的屬性和重要性,理解價值觀的本質和基本概念很重要。

什麽是價值觀?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羅克奇(Rokeach)是第壹個大力研究價值觀的人。他將價值觀定義為“壹種價值觀是壹種持久的信念,它認為壹種特定的行為方式或最終存在狀態比其相反的行為方式或最終存在狀態更為個人或社會所偏好”(引自李,2002)李伯英(2002)也指出,價值觀被認為是代表個人和社會的願望,這些願望與人的欲望、贊美、價值感、美和善等有著模糊的聯系。價值觀和需求的最大區別在於:需求是否會被否定,取決於是否能通過個人和社會的細致考察;價值觀從來都不是被否定的,因為價值觀的內容是個人和社會認可的需求,所以當壹個個體在認知中將他的需求轉化為各種價值時,人們就可以有尊嚴地公開談論他的需求。所以,價值觀是個人行為的導向,是人類對某個目標的偏好傾向。價值觀甚至被用作任何事件的標準,決定未來的方向,並使過去的行為合理化(布萊斯維特&斯科特,1991)。然而,正如李(2002)所言:“價值觀研究的成果不易整合”,各種理論和實證研究中價值觀的原則和範疇也大相徑庭。在這裏,我們無法提供完整的價值觀描述。我們只能著眼於與家庭教育相關的特殊價值觀,試圖從概念的區分、價值觀的類型以及不同層面的價值觀分析來理解家庭教育中價值觀的本質。

壹.價值觀

價值觀是指導個體行為的心理思維,人類據此行動,所以是壹種信仰。它也是壹種理想,因為根據它,個人可以思考他認為重要的事情。丹尼爾斯(1975)指出價值觀的概念是壹個“心理-規範”的概念。也就是說,它是壹個用來“塑造人類的某種心理素質或狀態,指出人類的標準化態度(如何評價世界)”的概念(丹尼爾斯,1975,第21頁)。價值觀包括兩個要素,即評價和體驗。所謂評價,是指知道某個事件的某個狀態是好的,值得去做(或者不好,不值得做);經驗是指經歷事件,了解事物的狀態,會有助於區分人和我的不同(Arcus & Daniels,1993)。比如,有人說家庭教育是有用的東西,因為它可以促進家庭和諧,或者避免家庭暴力。前半部分是評價,後半部分是自己的體驗。

此外,價值觀往往與其他概念混淆,婚姻與態度、觀點、喜好的混淆也必須厘清。根據丹尼爾斯(1975)的觀點,態度是壹種“總結性”的評價。比如說“我對A的態度是B”其實是告訴人們,我把所有的事件都想了壹遍,我提出了終結性評價。而價值觀則來自於特定的角度(如道德、法律或實用),是從整體思維(如道德)中取出其中壹個的角度來表達的。所以它有壹個特殊的觀點,態度是個人總結所有觀點的最終評價。

可見不需要有充分的證據。當壹個人對某件事有疑問,又沒有支持的證據時,典型的回答通常是“是的!這是我的看法。”壹個人的觀點可以是經驗性的,也可以是有價值的。如果有充分的證據,說明這是實證;如果沒有足夠的證據,說明它是有價值的。因此,價值觀在這裏代表的是缺乏充分證據和非經驗的,但卻是被個人和社會所認可的(李,2002)。

偏好是指如果有人說“我喜歡這個計劃”或“我不喜歡這個執行者”,這與計劃或執行者無關,因為這個人已經經歷過這個計劃。反而和說話人有關,因為這是他親身經歷過的宣言。另壹種說法:“這個家庭教育計劃是成功的”或者“這個家庭教育執行者是無效的”,那麽這個人就分別對計劃和執行者做了價值觀的宣示。這兩者是相關的,但經常出現不壹致的情況。比如,壹個人認為喝咖啡對身體不好(提出喝咖啡的負面價值),但他還是更喜歡喝咖啡。

Arcus和Daniels(1993)將上述概念之間的差異總結如下:

1.對事物的正面或負面看法,是“價值觀”的宣示。

2.壹個人對壹個特殊事件的概括看法就是“態度”。

3.表示壹個人喜歡某樣東西的信息就是“偏好”。

Rokeach(1973)認為價值觀會推動我們去倡導,要求我們去思考和行動,這對個人是主導性的。持有某種價值觀代表著對某種目標或行為的承諾。例如,如果我們持有誠實和平等的價值觀,這意味著我們的思想和行動將反映這些價值觀。價值觀不僅塑造我們的生活,還積極引導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從上面的分析來看,價值觀已經遠遠超出了態度和喜好,可以幫助我們做出選擇,做出判斷。成為人類決策層的重要角色,對個人和家庭生活的影響更大。

第二,價值觀的類型

價值觀是壹個概念,用來對人類的某些心理特征或狀態進行建模,指出人類標準化的態度(Arcus & Daniels,1993),也就是說,人類據此評價世界。所以每個人的觀點和立場不壹樣,當然構建的價值觀也不壹樣。我們這裏所關心的價值觀類型,必然與家庭教育有關,與家庭教育的目的和主體有關。這裏有四個價值:道德、文化、宗教和個人。

道德價值觀

所謂道德,就是在壹個情境中,壹個人能夠超越自己的私利,對周圍的壹切權益給予公平的考慮(Arcus & Daniels,1993)。其主要目的是排除任何團體或個人的偏袒或優待。因此,道德價值在於考慮行為是否影響他人的權利或安全。壹向標榜自由開放的美國社會,在面對愈演愈烈的社會犯罪和校園安全隱憂後,開始認真檢討被封存已久的道德價值觀問題。他們希望通過大力宣傳道德知識,喚起自控、同情、責任、勇氣、誠實、忠誠、自信等道德價值觀(李振清,1994)。

中華民族本來就是壹個註重道德價值的民族。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家庭教育經典,如民間書籍《課上筆記》等,整理出了數百條庭訓、戒訓、家訓等家庭道德價值觀,傳遞了人類美好善良的行為模式。這些道德價值觀正在成為美國精心規劃的21世紀的教育目標(李振清,1994)。因此,我們可以預見,在當今瞬息萬變的社會環境中,家庭教育將有很多機會討論道德危機的話題,如對婦女和兒童的暴力、私德與公德的沖突、對同性戀者的排斥、對原住民的待遇等,這些都包含在道德危機之中。這些道德價值問題顯然與家庭教育有關。

文化價值觀

文化是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東西,可能是具體的,也可能是壹種思想哲學(鄧誌平,1996)。我們這裏討論的文化價值觀屬於後者,也就是說,文化價值觀是指影響個體對現實世界的思維、行為和認知的文化假設。但在現實世界中,文化假設並沒有壹定的模式,只有對個人有意義的才成為個人的文化價值觀。

Arcuss和Daniels(1993)指出,在家庭教育中,有兩種重要的文化價值觀。第壹,所有文化都與重大理想和重大恐懼有關。壹般來說,在特定的文化中,道德原則的意義和目的是幫助實現重大理想(例如,實現平等或家庭延續)和避免巨大恐懼(例如,第二,由於文化不是停滯不前的,文化內部可能存在理想和恐懼的沖突,這些沖突的某些部分會成為家庭教育的核心問題。如今,家庭教育者不僅要關註文化差異,還要敏銳地意識到這些差異所反映的不同文化的特點及其對家庭教育的意義。

文化價值觀對個人和家庭最明顯的影響在於人際交往。文化價值觀就像個人戴的壹副獨特的眼鏡,用來看待周圍的壹切。因為這些眼鏡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制成的,所以每個人看待人和事物的方式當然是不同的。在個人或家庭生活中,如果缺乏對文化價值觀差異的認識,首要問題就是人際交往。

(3)宗教價值觀

約翰·奈斯比特在《2000年的大趨勢》壹書中強調,宗教活動在未來幾年將繼續吸引世界的目光。在臺灣省,傅佩榮(1993)指出,根據1993的統計,臺灣省共有17000多處宗教場所,包括寺廟、教堂、神社等,可見臺灣省的宗教現象非常興盛。曲海源(1985)也指出,目前,非宗教信仰者和無神論者僅占世界總人口的21%;在臺灣省,20歲以上的人不信仰任何宗教的只占9%。換句話說,有宗教信仰的人口遠遠多於無宗教信仰的人口。

世界各地都有各種宗教信仰,這些宗教信仰確實對家庭有著深遠的影響。例如,在猶太家庭中,仍然保留每周壹次的特殊膳食和點蠟燭儀式,以表達對上帝的崇拜。印度移民以家庭式的宗教活動充分顯示了他們家族對宗教的重視。過去,宗教制度和價值觀對家庭生活有重大影響,但今天它們也是家庭結構和關系中的重要因素。加勒特(1989)甚至指出,宗教和家庭壹直被視為維護和加強基本社會價值的積極角色,其分量同樣重要。

宗教信仰在家庭教育中確實占有壹席之地,比如西方的基督教家庭和東方的佛教家庭都有自己壹套完善的家庭管理價值觀。基督徒的家庭崇拜,或者說佛教家庭對進退的回應,充分顯示了家庭教育的核心目標,如善良、忍耐、誠實、勤奮、節儉、知足等。當然,所有的宗教都有自己獨特的信仰,家庭教育者需要對這些不同的宗教價值觀及其對家庭的不同影響保持敏感。

個人價值觀

個人價值觀當然有所謂的公共價值觀,比如利他、愛、善良、慈悲、無私、助人等。就像小我對小我壹樣,個人價值觀其實只討論個人,強調做的事情對我個人有好處,對大眾沒有好處,所以整體來說,個人道德就是“對自己的尊重”。

但是在傳統的中國倫理社會中,我們的祖先明確告訴我們,壹旦小我與小我發生沖突,就要優先考慮小我,而這個小我在中國社會中最基本的機制就是家庭。

但從東西方的相關實證研究可以看出,壹般人已經越來越強調個人價值觀的重要性(黃光國,1995;勞勒,1995;Garner & Stein,1998),這是極度工業化後的必然現象,是不可阻擋的趨勢。我們不能因為要捍衛公共價值,就阻止個人價值的上升;相反,我們應該思考公共價值和個人價值的發展方向。

當前,家庭教育的重點應該是理解價值觀,而不僅僅是推廣傳統的“家庭教育”。我們應該從幫助個人理解自己的個人價值開始,學會尊重他人的價值,從而區分公共價值和個人價值的區別以及對個人和家庭的影響。

第三,價值層次

如上所述,因為不同的觀點、角度或立場,所構建的價值觀是不同的。在我們生活的整個生態環境中,存在著不同層次的各種組織或機構。這些組織或機構因為現代化而形成了壹個動態的大系統,它們具有相互影響的特點。

Bronfenbrenner(1979)認為,影響人性發展的因素不僅包括直接性接觸的家庭互動和家庭環境,還包括廣闊的社會和文化。生態學觀點中所指的“環境”是指除個體以外的壹切,包括家庭(人)、朋友、鄰居、職業、學校、社會態度、文化背景等直接或間接影響個體的事件。我們塑造了環境,環境也會塑造我們。個人與他們的環境互動。在互動的過程中,由於個體的影響,環境發生了變化,人在環境的影響下也發生了變化,會逐漸趨於平衡。魯道夫·莫斯將這壹原則稱為“漸進從眾”(引自Garbarino & Abramowitz,1992,在我們所生活的整個生態中,除了家庭價值觀,其他組織包括所有的文化團體、宗教、社區、機構、政府機關以及家庭教育研究和實踐領域等。,不管是潛在的還是顯著的,當然也有其特定的價值。

顯然,各個層面的價值觀之間必然存在沖突,可能是個人所持價值觀與家庭、教會或社會機構所持價值觀的沖突,可能是家庭教育價值觀與某些宗教價值觀的沖突,可能是組織之間的沖突,等等。面對這些層面的價值沖突,我們要思考兩件事:壹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幫助個人、家庭或其他組織面對這些沖突,督促個人、家庭或其他組織學會平衡和調整。第二,如何在兼容並蓄、統籌兼顧的情況下,對有利於大眾的價值觀投入更多的關懷和努力?

第四,價值觀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20世紀初,家庭生活教育在北美開始發展。當時是為了滿足社會的需要,因為家庭在面對社會變化時反應不當,導致家庭成員,尤其是兒童和青少年明顯失控(Arcus & Daniels,1993)。當初人們的想法極其簡單。他們以為家庭教育只是簡單地說服人們做壹些“正確的”事情,避免做壹些錯誤的事情,然後“家庭問題就會減少,離婚率就會降低,孩子會得到更好的照顧,這樣家庭機制就會保留下來”。而價值觀——正確的東西,從家庭生活教育開始,就已經成為這個領域的壹部分。

然而,縱觀美國家庭生活教育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價值觀壹直是壹個有爭議的問題。即使是家庭生活教育者,長期以來也無法確定價值觀是否屬於家庭教育,也無法厘清壹些問題:教什麽?什麽時候教?怎麽教(Arcus & Daniels,1993)?直到1968國家家庭生活教育委員會指出,家庭生活教育應該能夠輔助社會態度和價值觀的建構,從而幫助青少年明確自己的觀點,拓展隱藏在價值結構背後的思想,價值觀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才最終有了明確的定位(Arcus & Daniels,1993)。後來,美國家庭關系全國委員會(NCFR)在1970的壹份研究報告也指出,家庭教育應強調個人主體性和家庭責任的重要性,課程的設計應敏感於該領域現有的不同道德觀點。20世紀80-90年代,NCFR制定並修訂了《終身家庭教育框架》,將倫理問題作為家庭生活教育的九大主題之壹(Arcus,1987;1992;阿爾庫斯,施亞夫爾特&莫斯,1993;布雷德霍夫,1997;2001),至此,價值觀終於在家庭教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臺灣省地區,根據黃光國(1995 b;;1997)以臺灣省大學生和企業員工為研究對象,請患者分別評價自己和父親對各種價值觀的重要性。結果顯示,在與家庭相關的價值觀中,雖然受試者在某些項目上不如他們的父親,比如做壹個賢妻良母,老幼有序,傳香火,做壹個有用的人,但其他的家庭價值觀,比如重視幸福與和諧,包括家庭幸福、和睦、婚姻美滿、和睦、禮貌禮儀,都不亞於他們的父親。大陸學者肖平(1999)對中國大陸家庭觀念和家庭關系的變遷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研究。他發現90年代的社會轉型確實對傳統的家庭觀念產生了很大的沖擊。雖然婚戀觀念愈演愈烈,傳統的孝道觀念逐漸淡化,但研究也顯示,大多數子女沒有忘記對家庭和長輩的基本義務,新壹代年輕人仍然保持著明確的家庭責任感。

也就是說,中國的家庭價值觀在當代文化變遷中仍然是變化和不變的,而這些變化和不變需要通過家庭教育來了解,用教育的手段來幹預。正如小平(1999)所指出的,文化變遷帶來的動蕩使人的思想觀念出現了價值錯位和盲目性,需要社會通過積極有效的教育和引導來調節。從社會價值變遷的角度看,古菲爾德認為傳統價值觀和現代價值觀並不是完全二元對立的(引自陳順文,1999,第206頁)。陳順文(1999)甚至認為,雖然工業化和西化的趨勢會在中國人的生活世界中建構出許多新的制度和觀念,但通過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語言和互動行為,傳統價值觀仍然可以與新的制度和觀念共存。臺灣和中國大陸學者綜述(王從貴,2002;小平,1999;呂麗絲,1992;周,1998;寇還是,2002;陳順文,1999;謝秀芬,1997;莫和王興,1996),我們可以發現儒家的“家庭教育”似乎仍然存在於家庭教育中。通過家族的運作,自然要把固有的儒家思想傳承下去。

雖然價值觀在東西方家庭教育中可能扮演不同的角色,但我們應該註意到,家庭教育的課程目標需要清晰可見。被揭示的課程背後通常隱藏著許多潛在的課程。這些看不見的潛在課程所構建的價值觀,我們不容易感知,但其影響力是巨大的。所以,我們在這裏討論各種家庭價值觀的時候,更應該關註那些我們看不到的隱性價值觀。

家庭如何傳遞價值觀?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可以看出家庭是個體成長和學習社會關系的起點,而個體的家庭價值會影響他未來與其他社群的關系(陳順文,1999)。可見,家庭價值觀對個人和社會國家的影響是深刻而深遠的。作為現代父母,因為妳是家庭的中心,妳的壹言壹行當然會影響到家庭的其他成員,尤其是可塑性很大的孩子。在父母與孩子的日常互動中,家庭價值觀已經逐漸從父母傳遞給孩子。妳知道妳的家庭是如何傳承妳的家庭價值觀的嗎?妳是如何把現有的家庭價值觀傳遞給下壹代的?為什麽要背負上壹代人的價值觀?為什麽要教給下壹代這樣的價值觀?我們習以為常的各種有形無形的教育存在的原因是什麽?也許這些習以為常的價值觀中隱藏著許多禁忌和神話,它們的參照標準是什麽?我們應該意識到它,了解它,這樣我們的家庭教育才能更貼近家庭的核心價值觀。

1.我們還傳承著哪些家庭價值觀?

勞勒(1995)指出,傳統的家庭是由血統和法律來定義的,但他在研究壹般美國民眾的家庭價值觀時發現,壹般民眾認為家庭有以下價值觀:85%提供情感支持,81%促進個人負責任的行為,80%尊重他人(尤其是父母和孩子)。較低的比例是77%是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70%是為了給下壹代留下壹個更好的世界,69%是為了信仰上帝。Garner和Stein在1998進行了家庭價值觀對青少年問題行為影響的研究。本研究通過因子分析得出兩個主要因子:壹個是傳統/成就,另壹個是人/平等。結果顯示,青少年比他們的母親更關註人類/平等價值觀。

在臺灣省,黃光國(1995)指出,年輕人對家庭幸福和婚姻幸福的重視程度幾乎與上壹代人壹樣。但是,孝道和禮貌的價值沒有上壹輩人重要;對於壓制個人欲望的價值觀,如賢妻良母、貞潔、節儉、教養有序等,關註程度遠不如上壹代。說明新生代仍然重視家庭的價值,但不再強調壓抑自己屈從於家庭的權力結構。謝秀芬的研究(1997)指出,家庭的婚姻和情感價值,在當代臺灣省,仍然受到民眾的高度重視。女性非常重視孩子的價值和生命的延續,仍然持有孩子是夫妻生活的調劑,是家庭的目標的傳統觀念,但對養兒防老、傳宗接代的關註度有所降低,但仍然認為贍養父母是自己的職責。邱義賢(1999)將家庭價值觀分為家庭、婚姻、家庭內兩性關系、家庭倫理四個方面,以此來探討高中生的家庭價值觀。結果表明,高中生對家庭取向的看法逐漸多元化,但仍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以婚姻為導向的家庭價值觀在性觀念上趨於逐漸開放,其余仍受傳統觀點影響;在家庭中的性別關系方面,壹些關於性別角色的觀念繼承了傳統價值觀,而夫妻權利平等的觀念正在逐漸普及;在家庭倫理方面,孝道觀念不同於以往,家庭關系越來越註重民主溝通。

根據最近在美國和臺灣省的研究發現,美國和臺灣省的家庭都傳遞著傳統和現代的價值觀。根據陳順文(1999)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到臺灣省的現代家庭仍然在個體層面傳遞情感價值觀,在群體層面傳遞規範價值觀,包括:

(壹)個人情感價值觀

情感價值是指人們重視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但在華人聚居的社會中,個人需求壹直被壓抑和忽視。隨著社會變遷和西方思想的影響,家庭的功能或結構正在迅速變化。在這壹變化過程中,也許是因為對安全感需求的提高,個人對家庭的情感價值在相關研究中呈現出上升趨勢(周,1998;黃光國,1995;陳順文,1999;謝秀芬,1997)。其內容包括家庭的好感情,教好孩子,父母的好感情,對父母養育的好,家庭對個人成長的幫助,關心父母讓他們生活舒適,努力維持婚姻,賺足夠的錢養家。

  • 上一篇:知識產權法自學考試資料
  • 下一篇:中國10大品牌裝修公司裝修公司怎麽選擇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