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階段是中美貿易摩擦的起步階段(1979年1月-1986年6月)。由於這壹階段的主要任務是中美恢復政治性接觸,中美關系的大方向直接影響了美國的對華貿易政策。也就是說,中美戰略關系影響政治關系,政治關系又影響貿易關系。因此美國的對華貿易政策總體上比較寬松,貿易摩擦只是體現在個別商品貿易領域,摩擦量不多。
第二階段是中美貿易摩擦增多階段(1986年7月-2001年11月)。這壹階段主要是中國申請恢復關貿總協定締約國地位和加入世貿組織,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中心工作是與中國談判基本的貿易協定,推動中國融入以世貿規則為基礎的世界貿易體系,貿易摩擦主要圍繞美國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永久性正常貿易關系等問題上,集中表現美國要求中國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盡可能多的開放中國市場等,主要手段是美國對華商品反傾銷和實施高技術出口管制,同時加大了對經濟制裁手段的使用力度。
第三階段是中美貿易摩擦加劇階段(2001年12月-2005年12月)。隨著中國入世過渡期的到來,美國對華貿易政策關註的首要問題變成敦促中國與全球貿易體系結合,遵守入世承諾。兩國貿易摩擦的重點集中在美中兩國對中國入世協議的執行存在解讀上的分歧以及由於雙方貿易失衡擴大所引發的相關沖突,集中表現為美方要求人民幣升值、半導體技術之爭等。
第四階段是中美貿易摩擦的常態化階段(2006年至今)。隨著中美貿易關系進入新的階段,美方認為中國容易履行的入世承諾已經履行完畢,剩下的全部是履行難度較大的承諾,美國的核心任務將是追求更平等、更持久、更平衡的貿易關系,貿易摩擦進壹步向宏觀經濟層面傾斜,制度性摩擦成為雙邊貿易摩擦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