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知識產權保護 - 中外合作辦學專題報告

中外合作辦學專題報告

中外合作辦學專題報告(樣本)

高等教育國際合作是世界教育界的共同目標,也是保證高等教育機構工作性質和效果不可或缺的條件。國際合作改變了中國大學的學術沈默。各種高密度的國際學術會議、跨界科研合作、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開發、全球大學聯盟等。已經滲透到大學管理的方方面面。然而,中外合作辦學作為高校教育理念和教育資源的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模式,在20多年的發展中也經歷了曲折,不斷為高校的管理和發展提出新的課題。

壹、主要模式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正確引導和眾多中外企業的捐贈合作下,全國各地高校都在積極探索國內外新的辦學模式。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形成了幾種主要的辦學模式:

硬件設施建設、師資培訓、學科專業規劃、實訓管理和質量都取得了顯著成績。然而,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起步較晚,中外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還存在諸多不足。

1.辦學主體不明。盡管中外合作辦學的教學體系和管理機制在不斷發展和完善,但由於社會對職業教育辦學宗旨、軟硬件水平和教學質量的巨大偏見,以及對本科文憑尤其是國外本科文憑的迫切渴望,壹些高職院校在與國外相關高校聯合辦學的過程中,逐漸偏離了“培養有知識、有技能的專業人才”的發展方向。

2.跑步模式比較難。上面提到的“3+0”’模式是目前我國高職院校聯合辦學采用的主要模式,主要是因為其三年的學習和培訓都在國內完成,避免了出國的高額費用。但這樣壹來,學生只能通過學校設置的西式教學課程來學習知識和技能,失去了體驗國外先進教學水平和優質實踐訓練的機會,導致出現了“中性”的知識結構體系和與國際脫節的技能水平。至於“2+1”辦學模式,其現實問題主要集中在兩點:壹是留學費用高。以職業教育最發達的德國留學為例。如果算上國內語言學習考試費用和提前出國審批費用,在慕尼黑等大城市留學至少需要65438+萬元,在弗裏堡等小城市則需要近8萬元。第二,語言能力不達標。這是制約高職學生出國的壹大“攔路虎”。眾所周知,由於我國特殊的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和長期存在的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偏見,我國高職院校的生源質量普遍較差,學生整體素質不高,尤其是外語的掌握程度,出國留學對語言的要求較高。這使得很多專業技能強,有壹定經濟基礎的學生很難出國深造。

3.合作辦學模式運行成本高。中外合作辦學模式是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的壹種新型跨國教育模式。其跨國教育的性質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壹是中外教師交流,通常包括直接聘請外籍教師和派遣國內教師出國深造;二是課程和教材引進,主要包括學科建設經驗交流和引進、編寫西方優秀教材。第三,學生外語能力的培養,這不僅對學校的老師有更高的要求,對不好的學生也是壹種挑戰,而這也是實際操作中最難的部分。這三個部分的建設是整個中外合作辦學的基礎和前提。但是,每壹部分的建設都是壹筆不小的開支。比如在上海聘請壹名全職外教每月需要2萬人民幣,派壹名老師出國留學每年至少需要8萬人民幣,組織學生出國實習每人每年至少需要6萬人民幣。這些都不是小數目。另外,購買國外知識產權的原版教材,組織人員編寫重寫,是壹個成本很高的項目。4.過於強調出國深造和出國就業。中外合作辦學,借助與國外大學的聯盟與合作,打開了學生海外繼續深造的大門,也為畢業生提供了出國就業的機會。然而,中國的大學在招生宣傳中可能會將出國就業作為壹個重點和亮點,在辦學過程中過分強調出國學習和就業的機會,甚至誇大現象或傾向。

第二,壹些想法

社會偏見是存在的。中外合作辦學還是近幾年的新生事物。與普通大學相比,生源質量有壹定差距。辦學過程中外籍教師多,教師穩定性差。中外在辦學過程中還存在壹些摩擦,教學質量還不穩定。因此,社會對中外合作辦學的認可度有待提高。有些用人單位甚至有偏見,認為中外合作辦學的畢業生不如普通大學的畢業生。1,畢業生就業問題突出。目前最熱門的IT、商科等專業,由於集群現象嚴重,在壹些領域出現了人才飽和,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不吃香。尤其是美國和歐洲國家,自2008年經濟危機以來,大幅削減裁員和招聘計劃,中外合作辦學的畢業生就業也受到明顯影響。2.人才培養模式凸顯就業困境。很多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采用“語言+專業方向”的模式,為學生提供跨學科&;互穿的學習空間保證了學生學習過程的連續性和知識結構的完整性,但同時由於理論體系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F往往出現“1+1

三、建設辦學團隊的思路1。正確選擇國外合作院校。合作院校的綜合實力是合作教育成敗的關鍵,尤其是教育質量。在選擇國外合作院校的時候,壹定要實事求是,不要因為主觀原因,要根據自己的辦學特色和學生的實際水平。不能壹味追求合作夥伴的知名度,也不能餓著肚子和國外低質量的大學合作。正確選擇合適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是保證中外合作辦學成功的重要保證,而如何對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進行評估和論證是關鍵。首先,我們可以通過國外大學的官網,了解和比較他們的辦學理念、辦學特色、教學方法、師資隊伍、創新實踐等,然後,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找到合作雙方的契合點。分析合作方的優勢和劣勢以及可以借鑒的地方,對於實現合作辦學的目標,促進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設計並實施人才培養計劃。人才培養計劃是中外合作辦學的關鍵組成部分,既是雙方辦學理念、辦學特色、教學方法和教學計劃的綜合體現,也是雙方優勢辦學資源的體現。這些都可以體現在雙方各自的專業特色和優勢上。人才培養計劃可以說是中外合作辦學的總體規劃。通過精心設計人才培養方案,結合自身情況,借鑒合作方的成功經驗,制定合適的教學計劃並真正實施,從而實現辦學優勢與教學優勢的真正融合,對培養什麽樣的人才、如何培養人才有準確的定位。3.提升高職畢業生的綜合競爭力。面對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全球化社會,如何讓高職學生在激勵競爭中有自己的優勢,是中外合作辦學的終極目標。在中外合作辦學中,會引入壹定的國外原版教材、教學方法和師資,為高職院校的學生提供了獨特的國際化環境,學生可以利用與國外交流的機會,更多地了解國際文化、國際法規和世界各國的價值觀。通過不斷的學習和交流,了解老外的思維模式和處理特點,學習他們的優點,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時,要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出發點,重視學生思想素質的培養,使學生成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4.充分利用合作資源,努力實現“國際化”。中外合作辦學最大的優勢在於資源豐富,通過資源的交換可以不斷提高辦學質量。高職院校在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需要不斷拓展合作的內涵,深化各方面的交流,通過教材、師資、學生等方面的交流,真正達到合作辦學的目的。同時也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開闊視野的機會,比如海外實習、出國就業等。充分利用合作資源,在辦學理念、教學方法、辦學條件等方面取得實實在在的進步,培養更多的新世紀綜合型人才。5.積極與企業合作,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實習天地。所有的學生最終都會面臨就業的問題。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拓寬了教學視野,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為學生就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高職院校要積極與各類企業合作。高職院校要培養的是技能型人才。學生在與企業合作的過程中,通過實踐鍛煉,可以更好地了解社會的需求,感受社會的激烈競爭。同時也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平臺,帶領學生走出課堂,真正將課本上的知識轉化為應用,成為真正有實力的技能型人才。

四。結論

在國際化背景下,高校的發展越來越受市場規律和國際社會需求的影響,學科建設和學校發展受到市場的嚴峻挑戰。在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大學應審時度勢,思考如何建立壹種良性&健康的大學治理模式和高效的管理體系,不能再只是沿襲傳統的管理模式,而應順應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發展的趨勢,借助國際合作平臺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發展交叉學科&;邊緣性和應用性學科,提高教學質量,完善質量評價體系,完善人力資源管理,尋找符合自身發展的大學治理模式以最終實現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社會功能,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無疑在這些方面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借鑒。

  • 上一篇:【北京京標知識產權】商標註冊查詢網查詢步驟
  • 下一篇:北京壹支筆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麽樣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