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知識產權保護 - 1美元逼出的華人“半導體教父”:全球高科技,沒有他就做不出來

1美元逼出的華人“半導體教父”:全球高科技,沒有他就做不出來

1、

1美元逼出來的華人“半導體教父”

1953年,壹位麻省理工的年輕碩士同時拿到了福特 汽車 和希尼凡亞公司的offer,當時的福特 汽車 ,是全球 汽車 行業的霸主,不論是實力還是前景都不是後者能夠比擬的,後者希尼凡亞公司,從事的是半導體產業,當時全球的半導體發展也不過幾年,屬於壹個新興行業,前途未知。

本來這個選擇題很容易做,換做是誰都會選擇去福特工作, 但是因為在談薪資的時候,福特公司的薪資比希凡尼亞少了1美元,使得這位年輕碩士改變了註意,選擇了薪資多1美元的希凡尼亞,進入到了半導體行業。

人生的際遇有時就是這樣,因為年輕時的“短視”和“意氣用事”,卻造就了壹代風雲人物的崛起。 這位年輕碩士,便是後來的華人“半導體”教父,壹手創建了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制造商臺積電的張忠謀。

這位1美元逼出來的“半導體教父”,或許在中國大陸地區,並不是那麽知名,除了半導體相關行業的人士,知道並了解他的並不多。但是,在中國的香港、臺灣地區,在美國,他就是“華人之光”,最成功的“華人企業家”的代名詞。

他所創建的臺積電有多厲害呢?業內流傳著這麽壹句話足以說明:“全球高 科技 ,沒有他就做不出來”。

我們都知道半導體、芯片這些高 科技 的產品,是許多頂尖產品的“心臟”和基礎,經過了這兩年的壹些事件,我想中國人也對芯片這種東西的重要性有著切身體會了。

這裏簡單說壹下全球芯片行業的模式,能夠很好的說明臺積電的厲害。

目前全球國際芯片廠商分為兩大模式:

壹種是IBM、英特爾這樣的,通過自主研發出專利技術,然後授權給廠商們進行生產,擁有專利技術的賺大頭,組裝生產的賺小頭。

還有壹種是臺積電模式,不管是專利技術還是組裝生產,全部都自己來,而且全部都能做到世界頂尖水平,尤其是在代工市場份額上, 盡管壹大堆代工企業崛起,依然無法撼動他的地位,至今仍然占有全球55%左右的份額,可謂“獨孤求敗”。

而這壹切,都是張忠謀憑借著壹己之力打下的江山,看到這裏,妳是不是對他開始有了敬佩之情呢?

2、

經過了“亂時代”,

我們要引領“大時代”

1931年,張忠謀出生在浙江寧波。父親是縣裏的財政處長,家境頗為殷實,也為他創造了良好的教育環境。

可在那個戰亂四起的年代,張忠謀還是免不了隨著家國命運壹起顛沛流離。 1932年張家遷居南京,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壹家人又匆匆南下廣州,而不久後廣州又遭到日軍轟炸,輾轉到了香港,可到了香港沒幾年,香港淪陷,壹家人還是在槍林彈雨中日夜擔憂,茍且偷生。

張忠謀至今還記得日軍攻打香港時壹個星期戒嚴,全城斷水斷糧的場景: “旅館裏的食物漸漸吃盡,後來吃的都是罐頭,到最後罐頭也吃盡了,幸而那時戒嚴已經結束了,等父母回到家中,財物已被歹徒搶劫……”

此後,壹家人又南上重慶,壹路要穿越戰區,也是提心吊膽,九死壹生。1945年日軍投降,經歷了短暫的狂喜之後,內戰開打,國民黨強制推出“貨幣改革”,其實就是用壹文不值的“金圓券”換老百姓手裏的黃金、美金,洗劫人民的財產供他們逃跑之用。

張忠謀在上海親眼見到,由於對金圓券沒有信心,民眾把所有的錢都爭搶著去買不動產保值,導致上海房價壹天上漲數倍。 這就是壹個政權末日時的瘋狂。

江山鼎革之際,張家人再度搬到了香港,張忠謀也在當地的培英中學讀書,畢業後留學美國,入讀哈佛大學。

從乘飛機前往美國的那壹刻起,張忠謀知道,自己經歷了十幾年的“亂時代”算是過去了。多年之後,當張忠謀深入了解到半導體行業的前景之後,他做出了壹個判斷: “這個世界由野心家引領的亂時代過去了,未來是和平的時代、拼經濟的年代,而企業家就是引領這個大時代的人物”。

正是因為有著類似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登車攬轡,澄清天下”的情懷,1987年,56歲的張忠謀接受了“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的邀請擔任院長,但他並不滿足於在實驗室裏的工作,他想要創辦壹家中國人自己的芯片公司,於是開始了人生第壹次創業。

在那個個人電腦鮮有人接觸,智能手機更是沒有出現的年代,從事半導體芯片行業想要做大市場,談何容易?

在張忠謀的前面,還有IBM、英特爾這樣的行業航母霸占了巨大的市場份額,他壹個技術出身的人,不懂得資本運作,想要迎頭趕上更是難上加難。 正是這樣的現實,讓許多人嘲笑這位56歲還要出來“折騰”的半導體老兵,有人勸他,在大企業裏再幹幾年就退休了,領著高額的退休金,當個“院長”名利雙收那日子不香嗎?

要做事的人,總是會經歷這些嘲笑和不解,如果他們也和普通人壹樣,安於現狀,混吃等死,只想著把自己的小日子過好,那麽奇跡要誰來創造呢?

3、

“老兵不死,只是雕零”

面對著重重困難,張忠謀秉承著壹顆要引領大時代的心,壹個壹個的迎頭解決。

首先,做芯片需要龐大的資金,張忠某沒有,但是他想到了辦法,臺積電先提供芯片代工,讓小規模的制造商專註於開發與半導體相關的知識產權,而無需先付出巨大的固定成本,大幅降低了半導體公司進入的門檻。

在臺積電創辦的第二年,迎來了第壹位大客戶——英特爾。 英特爾的創始人之壹Andrew Grove親自來到臺灣參觀,在看過張忠謀的產品之後,竟然給出了266個缺陷的意見。 臺積電的工程師們夜以繼日的優化工藝,最終通過了英特爾的認證,贏得了第壹張大合同。

這次訂單非常關鍵,不僅給臺積電帶來了利潤,還因為有了英特爾的背書,臺積電在業內的名氣開始慢慢打響。

接下來的30多年,張忠謀帶領著臺積電壹步壹個腳印,不斷攀上了新的高峰。

1997年,臺積電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

2002年,臺積電成為第壹家進入半導體產業前十名的晶圓代工公司。

2010年,臺積電為全球四百多個客戶提供服務,生產超過七千多種的芯片。同年全年營收為新臺幣4,195.4億元,不斷刷新紀錄。

2017年3月20日, 臺積電的市值首富超越了英特爾,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芯片公司。同年臺積電凈利潤達到800億元,是同年華為公司的兩倍。

2019年,臺積電在美國《財富》雜誌評選為 "全球最大500家公司" 排行榜中,營收規模名列全球第363名,獲利規模名列全球第39名。同年,2019年8月,在"全球頂尖100家公司" 排行榜中,公司市場價值名列第37名。

今年已經89歲的張忠謀,在2018年的時候宣告了從臺積電退休,將公司業務全部交予後輩打理。但是,他的另壹份事業又重新開始了,那就是寫作。用張忠謀自己的話來形容退休狀態,就是“老兵不死,只是雕零”。

少年時的張忠謀,曾經也是壹位文學愛好者,有著壹個作家夢。 但是父親在看了他寫的文章後,說了壹句:“如果妳選擇當作家,恐怕要餓肚子了”。這句話點醒了張忠謀,他很認真的讀了自己的文章後,也意識到和專業的作家水準還有很大的差距。於是放棄報考文科,選擇了攻讀商科。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年少不經事的張忠謀,寫的都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東西, 如今經歷了80余年的滄桑,不僅讀了萬卷書,行了萬裏路,還引領了壹個時代的崛起,再加上退休後有著大把閑暇,他終於又拿起了筆,準備為自己寫壹部傳記。

我相信,這壹定是壹部非常精彩的傳記,有讓我們更深入的了解張忠謀和他所經歷的“亂時代”和“大時代”。

  • 上一篇:專利轉讓費用是多少呀?又怎麽結算專利轉讓的費呢?
  • 下一篇:初中文言文考試重點區域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