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壹號”計劃於10月24日至26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擇機發射,首選發射窗口為24日18時左右。為此,新浪網特邀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空間技術研究院專家朱毅麟於24日10時20分做客嘉賓訪談室,就網友關心的探月問題進行在線交流。以下為訪談實錄。 主持人:各位親愛的新浪網友,大家好,這裏是新浪嘉賓聊天室,再過八個小時左右,嫦娥壹號衛星就要飛向月球了,今天我們請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空間技術研究院專家朱毅麟為您答疑解惑。
朱毅麟:大家好。
主持人:歡迎朱先生。據您了解,衛星發射前八個小時左右, 火箭和衛星會處於什麽樣的狀態?
朱毅麟:最重要的壹個事情就是給火箭和探測器加註推進劑,火箭推進劑用量非常大,加註的時間也很長。推進劑有壹定的危險,所以加註過程中間要特別小心謹慎。此外,探測器也要推進劑,因為它在飛行過程中間要調整軌道,要加速減速,都要用到推進劑,這項工作在最後階段是最重要的。在加註完以後還要對火箭上的所有儀器,探測器上的儀器全面檢查壹遍,檢查通斷情況,檢查信號接收情況,信號回來情況。在推進劑加註完以後,所有窗門包括壹些插頭什麽都得去掉,人員也要撤離發射臺。
主持人:有網友會問為什麽推進劑沒有提前幾天就加好?
朱毅麟:因為推進劑是壹種燃料,有壹定危險性,壹般人都要離開這個現場,所以要放在最後,另外,在這之前我們有很多工作要做。
主持人:我們知道,衛星發射上去後先繞地球轉,在合適的時候會改變軌道進行繞月,這種軌道的變化是怎麽實現的?
朱毅麟:發射月球探測器壹般都是這樣的過程,就是先把探測器用火箭送到環繞地球的軌道上,然後在環繞地球軌道上加速飛離地球往月球飛行,到了月球附近以後還需要減速,使它能夠環繞月球飛行。具體來說,根據中國國家航天局發言人說的,就是在地球軌道上進行三次調相軌道,火箭起飛大概10分鐘之內就能把探測器送入環繞地球的軌道。說到嫦娥壹號,就是從24號下午6點開始到31號離開地球,進行三次變軌,也就是分階段加速,第壹次加速壹點,它沒有飛往月球,它的遠地點從五萬壹千公裏增加到七萬壹千公裏,第二次再加速,把遠地點提高到十二萬公裏,第三次加速才把速度提高到10.8公裏/秒,這樣它就可以飛往月球了。這時候月球把它抓住,這也需要壹些條件,首先就是嫦娥壹號飛到月球附近的時候,嫦娥壹號要能夠看到月球,它探測器上有壹些敏感器,相當於人的眼睛壹樣能夠看到月球,看到月球後把信號傳回地面,告訴地面已經捕獲月球了,這時候地面可以發射指令讓它調整姿態。調整姿態幹什麽呢?就是減速,如果速度不減下來,它就從旁邊飛過去了。如果很準就撞到月球上了,所以要使它的速度小於月球的脫離速度。進入月球軌道後,它也有三次減速,第壹次是在近月點200公裏的地方,也就是壹個12小時的軌道,第二次減速是它進入壹個遠月點是在1700公裏這樣壹個軌道,這個軌道的周期是3.5小時,最後第三次在近月點減速,使它進入200公裏遠軌道,也就是從1700公裏降低到200公裏,這200公裏遠軌道就是嫦娥壹號所需要的工作軌道,而且這個工作軌道是經過月球南北兩極的,每繞壹圈是127分鐘。
所以整個過程相當復雜,比我們壹般發射地球衛星要復雜的多。插壹個我沒說的,離開地球飛往月球這段時間,我們要不斷跟蹤測量它的軌道,看它飛行過程中間有沒有偏差,及時進行修正。
主持人:剛才朱老師解答了為什麽發射上去先要繞地球轉大概5天時間,是為了進行相對的調整。
朱毅麟:這個我可以解釋壹下,為什麽發射月球探測器或者行星探測器,都要事先圍繞地球軌道轉上幾天,它的目的有三個,壹個是地球軌道的數據測量比較準,因為火箭把它送入軌道後可能有種種原因產生偏差,圍繞地球的圈數越多,地面觀察時間就更長,測量得就越準確。第二個目的,嫦娥壹號上探測儀器工作是不是正常,各個分系統的工作是不是正常,這要了解,是不是會有哪些地方誤差比較大。第三個目的就是調整發射窗口,就是選壹個最好的離開地球的時間和地點,在什麽地方開始離開,開始點火,然後加速,這是三個目的。
主持人:變速要分三次,這又是為什麽呢?
朱毅麟:當然壹次變速也行,壹次變速就是用火箭壹次加速,這當然也有可能,但是我們現在壹般的辦法就是火箭把它送入地球軌道,然後再由探測器本身來加速,探測器加速分三次有好處,妳壹次性加速,如果偏差很大,它就飛出去了,再要糾正就比較困難。分三次加速,每壹次可以調整壹下,就像我們到壹個很遠的地方去,我中途要休息壹下,修整壹下,然後再走壹段再修整壹下,分段加速也是這樣的好處。就是我每加速壹點修正壹下,到最後加速的時候我可以修正量小壹點。
主持人:有壹位網友想請教您,我們探月的目的是什麽?
朱毅麟:探月的目的很廣。首先這個月球是怎麽形成的,月球和地球的形成差不多同時間,都在大概將近40億年以前,月球和地球到底是什麽關系有很多猜測,過去有人認為月球是地球分離出去的壹部分。我們現在探測月球,了解月球的地形地貌,月球的成分、構造、組成,這些都可以為我們了解月球的起源以及地球的起源,甚至整個太陽系的起源提供壹些科學的依據。
第二個,從資源開發和利用的角度來說,我們要考慮到地球上的資源越來越少,而人口越來越多,月球上是不是有什麽資源可供地球人用。再從其他方面來說,月球探測是整個航天技術的重要方面,也就是說月球探測是深空探測第壹步,我們知道航天技術領域壹般可分為三大領域,第壹個方面就是人造衛星,比如通信衛星、氣象衛星、資源衛星、海洋衛星等等,這些衛星圍繞地球運行,觀察地球上的東西。
第二個領域是載人航天,除了美國、俄羅斯之外,第三個國家能載人航天有它的特殊意義,能夠提高整個國家的威望,提高民族的凝聚力。
第三個方面就是深空探測,這也是航天技術的重要方面。我剛才講的月球探測是深空探測第壹步,除了壹些科學上的意義,技術上的意義以外,它還有壹個政治上的意義,就是體現了我們國家在航天技術上又跨了壹大步,體現了我們國家綜合國力和科技實力的水平,這對於鼓舞全國人民,振興中華是有很大作用的。
主持人:我知道之前有壹個蘇聯科學家說過這樣壹句話,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會永遠躺在這個搖籃裏。這句話您怎麽看?
朱毅麟:這句話是齊奧爾科夫斯基在壹百年前說的,現在人類基本已經實現的,是走出地球。人類的發展有這樣幾個過程,首先在陸地上,然後就是海洋,甚至於後來發現新大陸都是通過海洋,到本世紀初飛機發明後,人類就可以在大氣層活動,後來預言人類可以進入太空,第壹個就是在幾百公裏到幾千公裏進行人造衛星觀測,再進壹步就是深空,對人類來說宇宙是無限的。現在我們中國探測月球是第壹步,實際上有些國家已經探測了太陽系的很多行星,離開地球上百億公裏以外飛行了,我想今後人類還會按照這個預言壹步步向宇宙深入。
主持人:您能給我們描述壹下嫦娥壹號的樣子嗎?
朱毅麟:網友是否看見過東方紅三號衛星的照片,嫦娥壹號和它大致形狀差不多。它的主體是壹個立方體,具體的尺寸我說不清,但大概在2米見方,不完全是壹個正立方體,此外,兩邊伸出兩塊太陽電池,很長,大概加起來有十幾米,這是裝太陽電池用的,然後本體上下都有天線,重量是2300多公斤,其中將近壹半是推進劑,因為我們剛才說了它進行三次變軌,進入月球附近以後有三次減速,它在圍繞月球飛行的壹年工作期間,還要進行提升軌道,這個我沒說,這個也是壹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在圍繞月球飛行的過程中,我們現在設計的工作軌道是離月球表面200公裏,如果妳不去管它大概每隔壹段時間它會降低,也許壹年以後它就自動掉到月球表面,為了保證它在200公裏高度上飛行,嫦娥壹號也不斷地要利用它的發動機來加速,加速以後可以提高它的軌道,壹般來說每兩個月需要加速壹次,所以這個也是提升軌道的問題。所以推進劑需要量很大。
主持人:它大部分的重量是推進劑的重量,本身重量沒有這麽多。
朱毅麟:大概有幾百公斤是儀器,其他有電源,有結構,有自控系統,等等。設備相當多,壹般來說探測器也好,衛星也好,它由兩部分組成,壹部分叫平臺,壹部分叫有效載荷,在嫦娥壹號上有效載荷就是七種探測器,探測四個項目。
---sonney | 回復 戴爾筆記本驚喜價僅¥6199!咨詢:800-858-2685
--------------------------------------------------------------------------------
--------------------------------------------------------------------------------
[1樓]:
主持人:據我們了解,嫦娥壹號是在東方紅三號基礎上改造的,具體相比的話做了哪些改進?
朱毅麟:主要是軌道改變控制系統做了很大改進,原來東方紅三號是環繞地球飛行,現在它要離開地球往月球方向飛行,到月球還要捕捉住月球,壹般地球衛星上用的敏感器叫紅外敏感器,到了月球以後月球的溫度比較低,它紅外輻射基本上很少,就選擇壹個敏感器叫紫外敏感器,這也是壹個新的東西,因為到了月球附近紅外敏感器失效了,除了這個以外,它沿著奔月軌道飛行的過程中,還需要有星跟蹤器,觀測恒星來確定它的姿態,利用這個星和太陽作為參考,特別是在姿態控制和軌道控制上做了比較大的改進。另外有壹些軟件方面也做了修正,總的框架,外面的框架沒什麽太大改變。
主持人:據我了解,月亮上的晝夜溫差非常大,衛星能承受得了這麽巨大溫差嗎?
朱毅麟:這個熱控制系統對我們衛星來說是相當成熟的,壹般我們都采用被動控制,它是在表面覆蓋了壹些多層隔熱材料,可以起保溫作用,如果溫度太低,探測器上還有些電加熱的辦法提高溫度,到了溫度大的地方,有壹些輻射器,輻射散熱片把熱散出去,這壹般都設計好的。有壹段時間它在月球背面,所謂月球背面是見不到太陽的地方,這時候可能要使用壹些電加熱器使溫度提高,在受到太陽照射比較強的時候,它可以打開輻射板,把熱散掉,這套系統還是相當成熟的,可以移植到嫦娥壹號上去。
主持人:還有網友關心壹個問題,比如說衛星遇到故障的話,地面指揮能讓它修復嗎?
朱毅麟:這要看什麽故障了,有些故障是不能修復的,我們往往叫做備份,假如有的儀器停止工作了,我可以切換到另外壹個儀器上。但是如果說有些很大的故障,當然很難修復,另外它可以采用軟件的方法調整,這只能說電子方面的壹些修復,如果真的產生壹些機械故障的話,這就比較難了,壹般來說機械故障不太會存在。
網友:我們使用天文的觀測器材能不能在地面上看到嫦娥壹號?
朱毅麟:如果衛星還在環繞地球軌道時,特別是在近地點附近,如果妳有專用的觀測望遠鏡,它經過妳觀測點附近上空時,妳就能觀測到。我們剛才講到環繞地球的軌道遠地點很遠的,幾萬公裏甚至十幾萬公裏,所以如果地球觀測點正好在遠地點下方時是看不見的,正好到近地點附近,1000公裏之內,壹般要有用天文的專用望遠鏡可以看到嫦娥壹號,但也不可能把外貌看得像照片上那麽清楚,就是壹個光點。飛到月球附近的時候,實在太小了,看不見。
主持人:所以用天文望遠鏡也只能在近地的時候看到,想用肉眼看到是不可能的。
朱毅麟:對,特別是平時那種雙筒的望遠鏡,不可能。
主持人:嫦娥壹號在月球上的工作時間,或者繞月的工作時間,這個是怎麽計劃的呢?
朱毅麟:現在預計工作時間是壹年,就是工作壽命壹年,我剛才講到在嫦娥壹號進入了環繞月球的工作軌道,就是200公裏高的工作軌道,這壹年時間裏可以把月球表面全部探測好幾個回合,因為月球也在自轉,探測器嫦娥壹號圍繞月球在南北方向軌道上轉。在壹年過程中它要完成四項科學探測任務,第壹項是探測月球表面的立體圖像,月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不是說平面圖像,平面圖像估計其他的國家也都有探測,我們探測的亮點就是要能夠觀測到它的立體圖像。
第二個就是探測在月球存在的礦產元素成分,以及這個元素的豐度,現在初步打算探測14種元素,這也是比較多的,有非金屬元素,金屬元素,當然豐度能夠測量下來。
第三個探測就是月亮的特性,月亮表面有壹層像土壤壹樣的月壤,表面溫度是怎樣的,顆粒形狀,特別是我們要了解月壤的厚度。這也是我們比較創新的點。
第四個就是從地球到月球之間的月地空間,以及月球附近的壹些空間環境,這個空間環境和地球環境有壹個很大的不同,因為沒有大氣層了,我們離開地球以後在整個月地空間都沒有大氣層,是壹個真空狀態,這裏頭主要探測各種離子,就是說輻射的影響,這是很重要的環節,因為這個輻射的環境是對於人,對於生物,對於壹些電子儀器都有壹些不好的影響,所以要把這個情況了解清楚,這樣的話我們的飛行器在月球上也好,或者將來人在月球上也好,就可以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所以這四個大的方面是我們嫦娥壹號所要完成的壹些科學內容。
網友:嫦娥壹號能不能看見美國阿波羅登月系列在月球上留下的痕跡,比如插著的美國國旗,比如宇航員的腳印,或者月球車在月球上紮出來的軲轆印?
朱毅麟:現在不太清楚,這個要看發回來的圖片,嫦娥壹號就是要探測月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它有壹臺相機,拍到表面情況以後會把圖像傳回來,根據中國國家航天局介紹,第壹張圖片是在11月底可以看到,傳回來可能更早,在傳回來以後地面進行處理以後把圖片顯示出來,如果這張圖片分辨率比較高,也許能看到壹些痕跡,因為這個痕跡都是幾十厘米,不到壹米的尺寸,所以壹般來說不太容易分辨出來,除非有很高分辨率的圖像可以分辨出來,所以這個我想現在很難說,就要看我們傳回來圖片的分辨率的高低。
主持人:還有壹種說法,就是說阿波羅登月有造假之嫌,您作為專家怎麽看待這種說法?
朱毅麟:這種荒謬之言已經傳了好多年了,現在還是有這些問題,早好多年都已經辟過謠。我這裏也可以說壹說。
阿波羅登月是不是造假,早在七、八十年代以後就有人說這個話,也有人不斷辟謠。當然完全是真的。認為造假的有幾個理由,這幾個理由我覺得站不住腳。壹個理由說在月球表面上插了壹面旗幟,這面國旗在那兒飄動,既然是飄動就認為是有風,有風就可能是在地球上,不是在月球上。我覺得這個很好解釋,因為美國國旗桿子是有彈性的,妳壹動以後它會晃動,這面旗幟可能也是會晃動,這個晃動正是因為沒有空氣阻擋,所以它晃蕩的時間比較長,如果地面上有空氣的話它可能由於空氣阻力,它很快就停止了。還有人認為兩名宇航員在月球表面影子比較長,這沒有什麽,因為月球上也有太陽升落的問題,到太陽升起在月平線的時候當然影子很長,到太陽下山的時候他影子也會很長,因為月球上也有日起日落,所以這也是壹個很正常的事。
主持人:其實還有網友會有壹個問題,嫦娥壹號在結束完它的使命之後,它可能最後撞向月球。
朱毅麟:我不知道是不是有這個計劃,當然生命結束以後可以像美國有壹個月球探測器,叫勘探者壹號,它的主要目的是探測水,任務完成以後要發揮余熱,不發揮余熱就會掉在月球表面上,它就撞上月球,然後從地面上觀測月球的灰塵,通過光譜分析看是不是還有水。歐空局2003年發射智慧壹號月球探測器,在2006年秋天壽命快結束的時候也故意撞壹下月球表面,也是想撞出壹些灰塵起來,在地面觀察灰塵分布,看灰塵反映出來的光譜是不是含水或者什麽成分。但是結果都不理想,因為距離太遠了,而且這些灰塵很小很細,我是這麽想,妳連在月球表面壹、二百公裏高度都看不清楚的東西,妳想看它的灰塵,這個效果不會很好。嫦娥壹號最後是不是發揮余熱,現在也沒有結論,就根據工程部門最後定吧。
2007-10-24 17:37:16
---sonney樓主 | 回復
--------------------------------------------------------------------------------
[2樓]:
這個不是快發射了
2007-10-24 17:37:24
---cgl0932 | 回復
--------------------------------------------------------------------------------
[3樓]:
主持人:您剛才提到美國和歐洲的探月方面的設計或者做法,那能否介紹壹下國際上探月的形勢是怎樣的?
朱毅麟:從總的形勢來說,在上世紀的九十年代開始到現在,掀起所謂第二輪的探月高潮。在這之前第壹輪探月高潮還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的,美國前總統宣布要在20世紀60年代之內把美國人送上月球,從這以後蘇聯也積極探月,蘇聯探月是走在美國人前面,因為蘇聯的月球壹號,月球二號,月球三號在59年就發射成功了,美國人的探月開始那幾個都是失敗的,但是美國人想在登月方面能夠超過蘇聯,所以這樣就形成蘇美兩個超級大國的競賽。當時探月是奔著載人登月去的,美國經過十年的努力最後把人送上了月球,俄羅斯做了很多無人探月的工作,也取得很多成果。總的來說當時的目標還是為了政治上的需要,為了提高自己政治地位,在冷戰時期,對月球探測是不太多的,可以拿出來的成果就是美國12個宇航員6次登月帶回來壹***380公斤的月球礦石和土壤,而俄羅斯是無人探月,它能夠自動采樣返回,這個當然也是壹些科學成果。這次第二次探月開始,人們比較重視探測的目的了,就是要從科學的角度,要從資源探測的角度,從國際合作的角度來考慮。為了開展國際合作,各個國家都先做些準備工作,都有壹定的基礎,比如日本,歐洲,中國在這方面也開始做這個工作。從今後來看像月球探測以及深空探測這樣壹些活動,相對於人造衛星,相對於載人航天來說更具有科學性,因此它更具有開放性和全球性,從前景來看今後的月球探測方面的合作將會逐步發展。
主持人:說到國際方面的探月熱潮有兩個後起之秀,壹個是日本,壹個是印度,他們在這方面做得怎麽樣呢?
朱毅麟:日本應當說在90年就打過壹顆很小的月球衛星,其實沒有起到什麽科學上的作用,也沒有發回什麽數據,但它畢竟還是把探測器送到了月球附近,而且圍繞月球轉了轉,這個從它航天技術來講也是跨了壹步。另外上個月它發射了壹個叫月女神的探測器,也帶了不少科學儀器,這些跟中國也是大同小異的,當然它有壹些重點,比如重點確立月球的重力場,妳好端端的圍繞月球飛行它會慢慢自己掉下來,月球是沒有大氣的,不會有阻力,但這個軌道慢慢降低就是因為月球重力場的移場,地球重力場是比較均勻的,月球重力場畸形的比較多,所以這是壹個特點。日本深空探測也做了壹些工作,印度明年要發射月球探測衛星,既然亞洲這三個國家都有探測月球的能力,我想今後也有可能在這方面開展壹些合作。
主持人:嫦娥壹號的優勢跟他們相比在哪裏呢?
朱毅麟:我剛才說了我們這四個探測項目,在科學上有自己的特點,我都講了。另外在探測月亮的特性方面,我們也要測量月亮的厚度。各個國家發揮自己的特長,另外互相填補壹些空白,做壹些互補的工作,不要完全重復別人的工作,當然有壹些工作我們要自己做,有些第壹手資料要自己獲取,不能完全靠人家的,另外還有知識產權的問題,有些數據人家取得了不壹定公布,我們要自己去獲得壹些數據。
主持人:那麽在今天節目的最後,再回答壹位網友的提問。
網友:從月球傳回的數據是加密的嗎?
主持人:他可能也考慮到知識產權的問題了。
朱毅麟:這個問題我想是這樣,不壹定需要專門去加密,我們在這個數據本身有編碼,因為把數據加載到無線電載波上的時候,它的負載波要進行編碼,這個編碼的過程,每個國家會有自己的編碼方式,本身就起到壹個保密的作用。但妳為了加強保密我可以再加壹些碼,比如原來碼由五百位組成,如果我再延長到壹千位,那就更麻煩了。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謝朱老師今天做客新浪聊天室,也希望我們的嫦娥壹號發射很順利,感謝各位網友的關註,本次聊天就到這裏結束了,再見。
朱毅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