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知識產權保護 - “普世價值”的幾個認知問題

“普世價值”的幾個認知問題

近年來,“普世價值”成為壹個新的流行語,頻繁出現在網絡、報紙等媒體上,普世價值問題顯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註。但關於普世價值,眾說紛紜,很多問題需要深入探討。比如什麽是普世價值,普世價值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應該由誰來確定?普世價值是壹個抽象的概念還是壹個具體的歷史概念?普世價值是壹個民族或壹個國家獨有的嗎?等壹下。本文試圖從哲學的角度對上述問題進行探討。

第壹,有普世價值嗎?

有沒有普世價值,這本身就是壹個有爭議的問題。在哲學意義上,不存在既有普遍性又沒有特殊性的絕對概念。長期以來,似乎沒有人對“普世價值”進行過科學而充分的表述。從這個意義上說,普世價值不是壹個嚴謹的科學概念。但既然承認事物的普遍性,也可以從概念上描述普世價值。

要回答和描述什麽是普世價值,首先要明白什麽是價值。從哲學的角度來說,所謂價值,就是涉及到客體和某壹主體時的功能和效果的具體質量。區分這種定性狀態(積極或消極、好壞及其定量等級)的標準不在於客體,而在於具體的主體。因此,我們在談任何價值時,不僅要具體說明“什麽的價值”,還要具體說明“為誰、在什麽方面的價值”。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判斷壹個具體的數值。

從主客體關系來看,所謂普世價值,具有永恒的、普遍的價值,對所有人都是普遍適用的。這有三層含義:第壹,這個價值具有普遍適用性,即不僅要適用於個人、少數人甚至大多數人,而且要適用於所有人;第二,這種價值是普遍的、永恒的,它不僅適用於壹時壹地,而且適用於壹切時代和地方,不考慮任何條件;第三,這種價值應該用壹個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命題來表達。可以說,這是對普世價值的壹種絕對抽象的定義。

按照這個定義,意識形態的東西很難真正具有普遍性。而且,從人類發展史來看,幾乎不存在亙古不變、適用於所有人的“普世價值”。因此,目前大多數學者並不從絕對和抽象的意義上來討論普世價值,而是從相對性或實在性的角度來理解普世價值:只要具備或大致具備上述條件,就可以稱之為普世價值命題。換句話說,這種價值只在壹定範圍內具有同性。比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價值原則,應該是今天人們眼中最普遍的,早在孔子時代就提出來了。但千百年來,何時、何地、由誰真正實施,為何難以實施,值得進壹步探討。

第二,“普世價值”只能是有限的價值統壹。

從理論上講,既然價值是客體和某壹主體所產生的功能和效果的具體品質,那麽我們就不可能脫離主體來談論價值,尤其是普世價值。人的主體形式不是抽象的、單壹的,而是具體的、多層次的、多樣化的。每壹個個體(包括個人、群體、民族、國家)都以壹定的方式存在,成為壹個獨立的主體。這些主體在生活環境、意識形態和文化傳統上的差異,以及他們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活動方式,構成了主體多元化的現實。尊重和確立多元化、多層次主體的地位,肯定其文化傳統和現實利益的差異,承認其特點和差異,是文明社會的基本規範。換句話說,這些具體主體不能簡單地被某種力量“統壹”和“壹致”。

在實踐中,並不是現實中的所有主體都做好了實現“統壹”的準備。我們可以看到,在當今國際社會,在全球化的條件下,“國家利益高於壹切”仍然是壹個普遍的、不容置疑的原則。越是強大的國家,越是肆無忌憚,口無遮攔。弱國逐漸覺醒,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形成了自己的發展特色和道路,維護了自己民族和國家的利益,為人類文明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民族國家就是這樣,比如宗教,階級,企業,個人等等。,他們的立場更加復雜,難以協調,他們的分歧和分歧更加多樣和尖銳。

理論上,世界上沒有統壹的主體。在現實中,不同的人口和國家的利益是非常不同的。它如何產生適用於所有人的普世價值?

因此,正因為普世價值的主體——人民、民族和國家——是具體的、歷史的和相對的,所以普世價值的內涵、內容和作用方式也是具體的、歷史的和相對的。事實上,所謂“適用於所有人、所有時代、所有地方、不附帶任何條件的必然存在的普世價值”是不存在的。普世價值只能是價值的有限統壹。有人可能會說,人們壹直推崇的“真善美”不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嗎?然而,人們忽略了壹個事實,即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不同的民族、國家、階級和階層對其內涵的理解是不同的。這種內容上的差異,都體現了特定時代、特定民族的獨特性。換句話說,這裏的普遍性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第三,為什麽人類有相同的價值觀?

這裏需要說明的是,“* * *同值”或者“人類* * *”所追求的價值觀,與普世價值不是壹個概念。* * *同壹價值觀強調各民族、各國從自身的歷史實踐中形成了人類的價值觀。* * *同樣的價值是各民族共同貢獻和認可的價值,而不是某個國家或某個民族的原創專利。如果從這個意義上理解和定義“普世價值”,就能更好地反映人類文明史,促進人類文明。

強調普世價值的相對性,並不否認人類具有相同的價值觀。其實這是同壹個問題的兩面,就像壹個硬幣的兩面。我們應該看到,雖然人們生活在不同的社會和自然環境中,形成了多元多樣的文化,但是人性確實有相同的壹面,是超越民族、階級和時代的,所以我們可以形成壹些具有同性的理論和規則,然後通過這些規則來調整民族和國家之間的關系,促進民族和國家的發展。有了性,才有相互合作學習的基礎。完全否定了* * *的價值取向,也否定了未來走向* * *產品主義、世界和諧、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階段的可能性。

人類社會文化發展史也提供了大量可以證明* * *具有同樣價值的例子。例如,不同的人類群體在道德信條和實踐上具有跨文化的共性和相似性,即使在從未發生過文化接觸的非相鄰地區,也有壹些相似的規範。謀殺、盜竊、說謊等。在許多文化中是被禁止的,它們所體現的保護生活條件和促進群體發展的價值原則在各種文化中都是普遍的。

簡而言之,我們應該這樣理解這個問題:不同群體的價值觀和文化觀念體現了個性與* * * *的統壹,差異與壹致性的共存。壹方面,他們的特點和追求大相徑庭,呈現出天然的多樣性。但另壹方面,人類在基本特征和需求上是壹致的,在面臨的基本生存問題上有著天然的共性。文化差異背後的* * *是基於基本的人性,這是人類不同群體和文化之間交流的基礎。文X同誌說:“科學、民主、法治、自由、人權,不是資本主義所獨有的,而是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所追求的價值,以及由此創造的文明成果。”為什麽人類有相同的價值觀?這是因為文化差異背後的人性。在這裏,否認文化價值觀的統壹性,或者否認文化價值觀的差異性,都是壹種片面的看法,是壹種偏頗的表達。

第四,“普世價值”能否成為壹種標簽,“普世價值”能否由壹個民族或壹個國家來創造?

首先,普世價值是人類在交往中逐漸形成的同壹價值取向,並不是壹個民族、壹個國家獨有的發明。

普世價值是壹個抽象的概念,是人類在長期的生活實踐和交往中逐漸形成的* * *壹致的價值取向,並最終以規範的形式表現出來。它來源於人性,是在眾多民族的參與中形成的,但不同的民族和國家對普世價值的參與和貢獻或早或晚是不同的。因此,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民族都是普世價值的創造者,這不是某個“偏愛民族”的獨特發明,而是壹個開放的體系。

事實上,非西方文明和普世價值之間並沒有天然的鴻溝。佛教文化所倡導的“眾生平等”的思想,伊斯蘭文化所倡導的“互助互愛以義存敬畏”的思想,儒家文化中的“三軍可奪帥位,匹夫不可奪誌”(思想自由)、“和為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思想,都包含著許多普世價值,這些都促成了普世價值的形成。美國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都主張人類平等相待,和平相處。今天的人們已經意識到,有必要發掘美國印第安文化、非洲黑人文化、伊斯蘭文化、儒家文化、印第安文化中所蘊含的普世價值,找出人類普世價值所形成的多元文化資源。

其次,西方價值觀不能等同於普世價值觀。普世價值不能貼標簽。

西方文化和其他文化壹樣,是世界上眾多文化資源中的壹種。西方文化對普世文化的貢獻只是普世文化的壹部分,並不能取代普世文化的全部。壹些西方學者堅持“西方中心論”,將西方文明等同於普世價值,將非西方文明視為特殊價值。例如,亨廷頓說“普世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獨特產物”,“西方消費模式和大眾文化在全世界的傳播正在創造壹種普世文明。”這誇大了西方文明中的普世價值,將特殊價值普遍化。現實中的突出表現是,壹些國家自認為是人權、自由、民主等普世價值的發明者、壟斷者和輸出者。他們成了普世價值的唯壹認可者。這種西方文明中心論和西方價值觀絕對普遍性的理論,壹方面把非西方文明和價值觀作為自己的對立面,另壹方面又用經濟制裁、外交封鎖、政治顛覆、軍事打擊等手段來推行自己認為的普世價值。如果這種沒有對話的文化相對主義盛行,必然導致極端民族主義的泛濫,這是對人類尊嚴和人類文明的嚴重褻瀆。

如果每個國家或民族都把自己的價值觀當成普世價值,把其他文化當成普世價值的對立面或附屬物,那麽普世價值就會變成壹張任人擺布的牌,變成壹個可以按照自己的標準隨意貼上的標簽。歷史告訴我們,全人類統壹意義上的普世價值,不可能來自任何人的主觀設計和美好願望,即使這樣的設計和願望是先進的、合理的;我們也不能通過強制執行來促進普遍價值觀。任何人的設計和願望要想得到全人類的普遍認可,必須是有條件的,即不僅在理念上,而且在實踐上,必須適合絕大多數個體的生活方式和切身利益,得到人們的經驗和條件的認可。換句話說,只有主客觀兩方面都有條件的價值選擇,才能實現;否則,任何人都不可能把壹種設計強加給全人類。歷史上有很多人試圖把自己認可的價值模式強加給別人,都以失敗告終。

實事求是地說,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壹樣,既包含具有同等價值的內容,也包含具有特殊價值的內容,要具體分析。尤其是現代西方文化,它是以技術和經濟為主體的文化,而普世文化是壹個非常廣泛的範疇,絕不是現代西方文化所能涵蓋的。不同的價值觀背後,是不同的民族傳統文化和民族意識形態,西方國家極力宣揚的普世文化,不能不摻雜著西方價值觀。毋庸諱言,不同的國家或地區都有壹個與普世價值趨同融合的問題,但也不可能胡亂克隆西方的民主模式和自由理念,而應該有自己獨特的實現方式。

以“美式民主”為例,這種制度是結合美國國情逐步形成的。美國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推動了民主化進程,這種“美式民主”得到了美國人民的認可。但這種民主模式並不適用於所有國家。脫離了具體國情,違背了不同國家的文化傳統和民族性格。再好的民主之美,在實踐中也會成為空中樓閣。而且從輸出民主的案例來看,由於理論不符合國情,水土不服,不僅給輸入國人民帶來混亂甚至災難,也使民主精神失去了本來的價值。在壹些引進了“美式民主”的國家,民主並不能成功解決政權與民眾的矛盾,反而激化了各種社會矛盾。從威爾遜到布什,長達壹個世紀的“民主輸出”,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國際社會,受到的譴責遠遠超過少數執政者的自吹自擂。

5.中國應該為豐富人類同樣的價值做出自己的貢獻。

當代社會,隨著國家間交往的深入發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多元化的特殊價值觀頻繁碰撞融合,在此過程中* * *的價值觀不斷豐富、重構和完善。

從現實需求看,隨著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新問題層出不窮,需要更豐富的價值觀來引導和應對。比如,隨著科技和經濟的發展,人類的主導性和創造性空前增強,而人類精神領域卻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困惑和迷茫,理想缺失和信仰危機成為全球性問題;在高科技條件下,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越來越多,如環境問題、核擴散問題、霸權主義問題、人口問題、艾滋病問題等,已經超越了民族和國家的界限,成為全人類的共同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依靠壹個國家或幾個國家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發展中國家應該以獨立的文化價值觀融入國際社會,把包含在本國文化中的相同價值觀貢獻給全人類,從而為解決這些全球性問題做出貢獻。同時也可以改變西方始終是同值輸出者,同值接受者的原始狀態。由此,各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們不僅是同壹價值的認同者,也是同壹價值的創造者。

就中國而言,我們應該也能夠為豐富人類的平等價值做出自己的貢獻。當今世界,“自由、民主、人權”的價值觀顯然不足以應對人類面臨的諸多挑戰。如前所述,儒家文化主張“和為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完全可以成為同性價值觀。進壹步說,儒家體系中的壹些基本理念,如人本、和諧、和諧、中庸、誠信等,是經過幾千年的變遷和社會實踐證明有益於人類生存、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精神財富。其中,儒家的“太和”學說以和諧為最高境界,主張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相處,這對於社會環境汙染日益嚴重、自然資源日益枯竭、生態危機日益突出的人類無疑具有重要意義。“民本”、“民本”之說,肯定人在天地之間是寶貴的,國家以民為本,就是肯定人的生存權和發展權,肯定人的自主權利。“中庸”的思想強調“兩全其美”。所謂“把握兩個”,就是認清形勢,把握大局;所謂“用中國”,就是恰到好處,解決矛盾,謀求可持續發展。這種既強調以人為本,又強調中庸之道的思想,對於解決南北差距和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世界性難題,無疑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儒家壹直把“誠”作為道德的基礎和行為的源泉,強調言行壹致,知行合壹。這也是現代社會或所謂“後現代社會”的人始終需要的基本價值觀和人生哲學。

在當代國際交往中,我們提倡“和平* * *”,“和平”也應該成為人類同樣的價值。沒有和平,還能剩下多少“自由、民主、人權”?再說了,“以人為本”為什麽不能成為普世價值?為什麽“和諧社會”不能成為普世價值?以強調“對抗”為特征的西方文明,難道不能從強調“包容”的中國文化中得到啟發嗎?為什麽“消除貧困”和“有* * *”的繁榮不能成為普世價值?目前世界饑餓人口數量超過發達國家人口總數,“消除貧困”應該成為普世價值。

總之,同樣價值的人類的探索和發展是沒有止境的。中國應該為此做出自己的積極貢獻。

  • 上一篇:文康律師事務所的主要業績
  • 下一篇:在“我”的未來世界裏,科學技術取得了哪些發展?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