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處於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需要高技能人才作為支撐,需要汗水和智慧。如何培育工匠精神的沃土,為勞模搭建傳承技藝和精神的平臺和舞臺,推動更多能工巧匠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為“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制造”匯聚強大動能,再創輝煌,邁向新征程。代表們紛紛建言獻策——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江濤代表說,作為培養技術工人的“搖籃”,高職高專招生難的形勢依然嚴峻,職業教育發展還存在許多“障礙”。
“職業教育培養的是生產第壹線的技能型人才,但社會對其壹直存有偏見。”政協委員、民建常委、中國職業教育學會副理事長蘇華在調研中發現,由於考試制度、薪酬水平、考生等原因,雖然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但吸引力仍然不強。
江濤代表建議,著力推進技能人才評價機制改革,拓寬專業人才發展渠道,大力促進技工院校畢業生享受同等發展機會。
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總工會原黨組成員李壽珍在調研中發現,壹些企業擔心對員工培訓的投入是在“給別人做嫁衣”,而壹些壹線職工則擔心培訓會影響自己的工作和收入。
“職業教育肩負著大規模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責任,是壯大實體經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李壽珍委員建議,進壹步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支持力度,激發企業和產業工人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比如,利用財政支持、稅收減免等激勵政策,激發企業自覺承擔起培養和使用技能人才的主體責任;建設職業教育教學資源集群和在線學習社區,建立* * *資源認證標準和交易機制,搭建* * *平臺。
作為壹家民營企業的負責人,政協委員、白雲電器董事長胡德昭建議,產教融合是支持優質職業教育發展的有效途徑。要鼓勵高新技術企業投資職業教育,激發民營企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建立產教融合企業分類退出機制,激發多元市場主體參與產教融合,推動建立高質量的產教融合體系。
制定“大國工匠培養計劃”
“在芯片、高端數控機床制造等‘卡脖子’領域,我們不僅缺乏基礎研究的高端人才,也缺乏生產的高端人才。”蘇華委員認為,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不僅需要科技巨人,更需要能工巧匠。
“現在,90後、00後已經逐漸成為產業工人大軍的重要組成部分。年輕人流動性大,持續穩定的供給和培養需要壹個過程。工人穩定了產業,才能繁榮。”胡德昭委員說。
蘇華委員、政協委員、工人日報社社長孫德宏都建議制定實施“大國工匠培養計劃”,鼓勵更多勞動者特別是年輕壹代走成才之路、技能報國之路,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
具體來說,蘇華委員建議,要以培養拔尖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聚焦航空航天、高端數控機床、海洋工程、國防軍工等先進制造業重點領域和緊缺領域,選擇壹些高水平的職業院校,創新入學考試形式和人才培養模式,選拔壹批有誌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具有拔尖技術技能的學生。
孫德紅委員建議為全國各行各業培養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技能型人才。推動各級黨委和政府建立工匠培訓、表彰和宣傳制度;中華全國總工會負責組織實施國家級“大國工匠”的培訓、表彰和日常管理服務,指導各級工會組織落實本級工作。對“大國工匠培養計劃”項目獲得者作為重點優秀人才進行管理,在獎勵資助、技能交流、專項培訓、項目申報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
建立健全勞動模範工作機制。
作為廣東省總商會副會長,胡德昭委員指出,當前社會資源仍在壹定程度上“脫離實際”,“炒樓不開廠”的浮躁心態客觀存在,導致部分企業不願意做生意,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生存土壤趨於喪失。
“要讓更多的人認識到勞動是壹切幸福的源泉,就要解決技能人才上升通道的問題,讓勞模、工匠用得上,並得到相應的尊重和待遇。”胡德昭委員建議,加強員工創新教育,在企業推行首席技師制度,設立技能人才評價激勵制度,形成人人尊重勞動、追求卓越的氛圍,增強員工的歸屬感、認同感和榮譽感。
多位代表委員還指出,要為勞動模範搭建傳承技藝和精神的平臺和舞臺,充分發揮他們的示範作用,引領更多的勞動者樹立“擇壹行,終其壹生”的職業理念。
蘇華委員建議,辦好國家級、省級職業技能競賽,鼓勵各行各業培養工匠型領軍人才和勞動模範。同時,大力支持技術專家等群體領銜“大師技能工作室”,加強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
(中公網北京3月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