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亞洲特別是東亞的經濟發展引起國際社會廣泛矚目。世界銀行政策調研報告強調指出:“東亞經濟獲得成功中沒有任何神奇而言”,認為東亞國家重視掌握先進技術是成功的重要原因。縱覽亞洲發展最快的壹些國家和地區,可以發現它們並沒有統壹的發展模式,它們的社會制度有許多差別,采取的經濟發展戰略和方針政策也有許多不同點,但有壹點是完全壹致的,就是越來越重視發揮科學技術的作用。這些國家和地區,都在最高層次上明確了科學技術的戰略位置,制定了科技發展戰略和有利於科技發展的各項政策,在引進先進技術和裝備的基礎上,重視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加強科技與經濟的結合,從而有效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然而,在亞洲科技發展取得可喜成就的同時,必須認識到存在的問題和不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4年首次發表的《世界科學報告》認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差距是“知識的差距”,強調“沒有科學知識的傳播就不會有經濟的持續發展”。這壹意見仍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首先,亞洲許多國家的發展在壹定程度上是依靠擁有的自然資源和較為廉價的勞動力取得的。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亞洲地區勞動力成本上升,這種優勢已在下降。目前亞洲國家特別是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都面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增加經濟中的科技含量,加速產業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知識密集型轉變,是亞洲經濟進壹步發展面臨的重要臺階。 其次,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知識的差距”,還更明顯地表現在基礎性研究領域,而基礎科學研究的水平又是決定壹個國家競爭能力和現代化水平的關鍵所在。因此,加強基礎性研究是保證亞洲科技長期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性措施。基礎研究貴在創新,特別是尖端技術領域突破性的創新。亞洲各國在21世紀的科學研究應根據各自國情,特別鼓勵創新,出成果、出人才,創建高、新技術產業,從而提高國家的整體創新能力。 再次,世紀之交,人類面臨人口膨脹、資源短缺、環境惡化三大問題的嚴峻挑戰。人們開始懂得,統治自然而不懂得保護自然,其後果將是極其危險的。國際社會已開始把建立人與自然的良性循環,走經濟、社會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道路列為未來發展的基本模式。必須拋棄舊的發展模式,控制人口數量,推廣可持續農業和林業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結構,開發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保護全球環境,推廣清潔生產工藝,珍惜與合理利用水資源,開發和推廣水土保持技術,預防和控制荒漠化擴展,實施生態恢復工程等等,都是亞洲科學技術在未來發展中的重要研究開發課題。 最後,國際科技合作不斷擴大,科學研究由國家、區域規模向全球規模發展,是當前和今後科學技術發展的又壹個重要趨勢。亞洲在歷史上曾被文化、語言、政治、宗教和地理因素所割裂。現在形勢發生了變化,依靠科技發展經濟已成為各國最大利益和首要任務。同時,亞洲各國的經濟要素和科技結構的互補性正在日益增強,盛行壹時的“雁陣模式”已讓位於“互補模式”。特別是90年代,亞太地區多邊區域性合作出現了新的局面,形成多層次、多目標、多形式的合作格局。亞洲既有發達國家、新興工業化國家,也有發展中國家,可以充分發揮各國在科技資源、人才、資金、設備、勞動力和市場方面的優勢,互通有無、取長補短、互惠互利、協同發展。 令人可喜的是,上述幾個重要的未來科技發展趨勢已經引起亞洲大多數國家的關註。大多數國家在經濟發展中開始註重增加技術含量,許多國家制訂了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較大幅度地增加基礎性研究的投入。在區域科技合作方面也取得進展,1995年召開了亞太地區科技部長會議。前不久在北京召開了規模空前的第30屆國際 地質大會,以大陸地質為主題,緊緊圍繞與人類生存發展密切相關的資源、環境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明確了地球科學需要著重研究的重大問題。為了保證在21世紀科技發展方面取得主動權,亞洲各國都在培養科技人才問題上作出戰略部署。亞洲特別是東南亞人才外流的現象已有改善,有的國家和地區出現了人才回流勢頭。從這些動向看,亞洲科學技術未來發展的前景令人鼓舞。 中國是壹個擁有壹定科技實力的發展中國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已形成了學科齊全、獨立完整的科學技術體系,培養造就了壹支由1800萬科技人員組成的宏大科技隊伍,科技實力穩定增長,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不斷增加,初步具備了支撐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但是,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的科學技術還存在許多薄弱環節,科技與經濟脫節的現象還普遍存在,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科技創新能力亟待提高。中國資源總量雖大,但人均相對不足,以粗放經營為主的經濟增長方式仍占主導地位,產業結構亟待調整,人口增長仍處於旺期,農業發展壓力很大,環境保護問題較多。中國發展科學技術的任務還十分艱巨。 為了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第壹生產力的作用,中國***產黨和中國政府於1995年作出《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將科學技術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首要推動力量和國家強盛的決定性因素,決心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在今年開始實施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了中國在未來15年的奮鬥目標,強調要積極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推動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發生根本性轉變。隨著這些重大戰略決策的實施,中國的科學技術將迎來壹個迅速發展的新時期,將主要在以下4個方面進壹步發揮重要作用和影響。首先是堅持面向經濟建設,充分發揮科技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推動作用,運用高新技術武裝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並通過多種方式促進產、學、研結合,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在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上發揮關鍵性作用。二是加強基礎性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開發,爭取在優勢領域取得突破,在壹些重要領域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培養壹批優秀的青年科技人才,為21世紀的科技跨躍發展做好準備。三是在社會發展領域,對生態環境保護、資源合理開發利用、防災減災、人口控制、保證人民健康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為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證。四是科學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技術要在全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基石作用,為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道德水準做出貢獻。 中國科技界十分重視與亞洲以及世界各國同行的交流與合作,這是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將按照平等互利、成果***享、保護知識產權、尊重國際慣例的原則,以雙邊、多邊、官方、民間等多種形式和渠道,與各國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科技合作與交流,為加強亞洲區域科技合作,為提高亞洲科技總體水平作出不懈的努力。
上一篇:金山區專利去哪裏辦理好下一篇:聊城的律師收費標準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