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知識產權保護 - 年終策劃

年終策劃

2021是中國航天年:中國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如火如荼;田文壹號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神舟十二號乘員在“天河”核心艙生活了三個月;首顆太陽探測科技實驗衛星和成功發射;神舟十三號發射時,三名宇航員開始了為期六個月的任務...

這壹年也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704所技術專家石清在704所工作的11年。對於這位在航天領域做精密器件的設計師來說,“太快了,太快了”的感覺濃縮了攻關時的嚴謹和產品交付前的緊張。

石清在追逐光明和夢想的崗位上度過了十幾年。10個月前,她被提升為媽媽。隨著新生活的到來,她重新認識到工作和生活的界限。現在,石清經常告訴從事科研設計的年輕人,“下班後出去玩,不要壹直待在實驗室裏。”

最大的崩就是產品交付前的問題。

2010年,石清博士畢業了。畢業前壹年,恰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成立十周年,“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逝世。

學生時代,石清聽了很多關於錢學森的故事,錢老寫的《工程控制論》、《論系統工程》等書曾是她的精神食糧。她壹直把金錢當做自己由衷崇拜的偶像。

2009年從澳洲以訪問學者身份回國後,石清直接去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大學進行招聘。

她清楚地記得自己在采訪中說的話:“我希望我能以我所學為中國航天做出貢獻。作為中國的壹名宇航員,我將感到非常榮幸和自豪。”

加入公司不到兩年,石清就參與了壹個重要項目的研發。從實驗室的籌建,到所有關鍵設備的配置,再到關鍵裝置的設計,他們逐漸形成了壹個四人小團隊。隊員們壹頭紮進實驗室,夜以繼日地工作。

“那時候我覺得最清閑的時候就是開會,因為終於可以坐下來休息了。”石清開玩笑地說。

新產品的研發不僅要實現產品功能,還要經過嚴格的環境評估。奮鬥了壹年,產品交付了,但產品被護送上天的那壹刻,懸著的心始終是緊張的。

在石清看來,理論聯系實際就是把課本上學到的知識變成實驗室的產品,真正無誤地送上天。

把開發出來的產品第壹次送上天,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是克服心理壓力的巨大挑戰。

最令人沮喪的階段是產品交付期。“在產品交付之前,100%必須通過所有環境實驗。然而這壹次,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產品的性能受環境影響很大,這讓所有人都很緊張。”

產品交付前出現問題,意味著設計方案要修改,要重新驗證。經過5天與時間的賽跑,石清的團隊準確地找出了錯誤的原因,從根本上解決了問題,並最終穩定了所有數據。

2015,1年6月,石清團隊研發設計的產品在某型號上首飛成功。這也是她第壹次親身體驗到當宇航員的感覺和自豪。

為長征五號和北鬥系統排憂解難。

在二樓704辦公室的壁櫥裏,放著石清的獲獎證書和團隊的科研成果。其中,石清個人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帶領團隊獲得國際QC大會白金獎和金獎。

說到底,“石清創新工作室”201的大門並沒有關上。同事們會陸續來到她的工位,討論科研實踐的方案。石青藏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每次她都很用心的聽,認真的討論,但是話題壹結束,她又笑了,開起了玩笑。

“在專業技術領域的問題上,史主任是壹個舒克。但是對於技術以外的東西,大家都很樂意聊天。”辦公室的黃醫生說。

石清的團隊逐漸壯大,從最初的4人團隊,發展到3個工程團隊30人,平均年齡30歲的智庫。

十幾年來,石清在許多新技術、新課題的研發中處於領先地位,為長征五號、北鬥系統等多個重點型號項目提供了具有新方法、新原理的測量產品,解決了傳統方法無法解決的問題。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是目前我國運載能力最大的運載火箭。石清帶領團隊創新性地在火箭上采用光纖傳感技術,有效地完成了箭上結構的全周期健康監測。

“這是壹個測量系統,就像體檢壹樣。哪裏有問題,它就能實時輸出結果。”石清介紹,他們在時間緊、難度大的前提下,充分考慮箭體工作條件特殊、空間狹小、沖擊大、振動強等特點,突破了多項技術難題,為判斷箭體結構的安全性和健康性提供了依據。

通過提煉壹般工藝,石清團隊自主研發了光纖傳感產品自動加工設備,同時完成了產品加工和指標測試,將產品良品率從50%提高到98%,減少了人為因素造成的誤差,以最少的工人數量保證了高質量的快速加工。

同樣激動人心的是,今年5月,“祝融”號火星車離開著陸平臺,抵達火星表面開始巡視探測。火星車前後的避障攝像頭記錄了出發過程,記錄裝置獲取了出發過程的聲音數據。音頻包括火星車的驅動機構在通電時開始移動、在坡道上行駛和在火星表面行駛的現場聲音。

成功探測到這組聲音數據的火星聲音傳感器,由航天九院704所研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

“聲音傳感器就像漫遊者的耳朵。它們‘聽’著火星上的風等自然聲音,以及火星車本身發出的身體運動和桅桿轉動等聲音,讓我們從聽覺維度感受火星。”石清介紹,考慮到火星惡劣的環境條件,團隊創新性地提出了基於光纖傳感原理的聲音傳感器方案,成功獲得了火星上真實的聲音信號。

做研發,壹定要有創新意識,把產品做的靠譜。

704壹樓的潔凈室是科研設計師的崗位。他們經常要穿著不透氣的幹凈衣服,在實驗桌前呆上壹天。潔凈室裏有各種自動化設備。根據相關項目的分布,他們各司其職,盯著數據,擺弄著設備。

除了跟進項目進展,石清還會關心實習生的畢業情況。“妳趕緊問問學校的畢業要求,理論知識最好有實踐的結果,免得到時候出點事,不在妳這邊。有困難直接跟我說。”石清告訴壹名博士後實習生。

從學生到宇航員有壹個過渡。“碩博士在高校發論文。他們做了十次實驗,發表了成功的論文。這就是創新。但是從航天領域來說,我們做了壹百次實驗,只要有壹次不成功,就是失敗。這就是區別。”石清說。

在這個轉型階段,老壹輩同事的拼搏精神也給石清帶來了很多力量。現在,她也在慢慢把這種職業精神灌輸給即將從學生變成航天員的年輕同事們。

創新對於空間研究和發展極其重要。“有時候看到這些年輕同事特別能幹,我會很佩服他們,誇他們聰明。”石清說聰明是壹種非常高級的評價。在她看來,說壹個人聰明絕對是壹種恭維。

產品的可靠性是石清在每月例會上必須提到的壹件事。她想時刻提醒年輕的同事,在航天產品的研發中,壹定要有責任感。團隊的年輕為創新研發提供了動力條件,但也因為經驗不足帶來了壹些失誤。

因為經歷過,石清覺得這也是壹個逐漸成熟的過程。“學習是終身的、無止境的事情。”

編輯章雷校對李麗君。

  • 上一篇:航天專家石清:為火箭“體檢”裝“耳朵”
  • 下一篇:美利堅財富人生全文閱讀 “皮蛋仙子”財富人生的仙草情緣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