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概念: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指,以農村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各種類型的龍頭組織的帶動,將農業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用利益機制聯結成壹體化經營的壹種新的生產經營組織形式。是我國農業經營體制的創新。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之壹,也是新農村建設的壹項重要舉措。
農業產業化經營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興起以來,經過15年的發展,從總的來看,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已經從局部探索轉入全面推進,形成了規模擴大、領域延伸的新格局。
(到2004年底,農業產業化龍頭組織已達到11.4萬個,固定資產總額8099億元,銷售總收入14261億元,分別比2000年增加70.9%,91.7%和141.7%。帶動農戶8454萬戶,比2000年增加41.8%,農戶從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平均增收1202元/戶,比2000年增加302元。
從農業產業鏈發展看,這個“新格局”的形成,與農業產業鏈的發展階段緊密相關,其主要特點是:農業產業化經營從上個世紀90年代的產業培育發展期,逐步進入產業整合發展期。實踐證明,產業鏈發展到整合發展期,有力地提高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提高了我國農業產業國際競爭能力。
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壹)通過產業整合,突出了主導產業,形成了多層次、多類型區域性或跨區域的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和優勢農產品產業集群。
——以大中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龍頭,以農產品原料生產基地為基礎,帶動廣大農民,形成了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企業化管理的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例:沿海地區形成了優勢水產品、園藝產品產業帶,中部地區形成了糧油等優質專用農產品產業帶,西部地區形成了特色農產品產業帶。)(例:從內蒙西部臨河→東部赤峰,形成1000多萬畝飼料玉米種植帶和150多萬頭的奶牛產業帶)
——以縣、市為區域,以若幹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為支撐,形成優勢農產品加工企業集群,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商品優勢。
(例:河南鄔陵縣花卉,湖北谷城縣種業,湖北羅田縣板栗等)
——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以吉省為例)
(二)通過科技整合,促進了農業科技創新。
——主要表現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包括農業科技體制與機制創新,農業科技手段創新和科技成果創新三個方面,通過農業科技創新,逐步促進了農業產、學、研相結合。
(三)通過產業鏈內相關環節整合,形成了農產品壹體化經營的農業產業組織。
——產業組織機制創新,逐步形成相對穩定的農業產業化組織模式(公司+農戶《占總數43.6%》、中介組織+農戶《占總數36.4%》、專業批發市場+農戶《占總數9.3%》)
——相關環節利益關系的整合,在產業鏈內龍頭企業與農戶逐步形成以合同契約為主的,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種形式並存的利益聯結機制。
(其中:合同方式占51.9%,合作方式占12.6%,股份合作方式占13.3%,其它方式占22.2%)
——促進了農民增收(通過價格調節、利潤返還、系列化服務等,使農戶得到實惠;同時拓寬農民就業門路。)
(四)通過資本整合,培育了壹大批大中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通過運用兼並、收購、控股、參股和租賃、戰略聯盟等資本運營手段,形成壹大批大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江蘇雨潤、四川四海為例)
——進入資本市場。壹些農產品加工企業上市。例如目前全國農業類上市公司63家,近年來從資本市場籌集的資金達210多億元(以內蒙例)。
——促進了農業對外開放。2004年,龍頭企業出口創匯200億美元,比2000年增加2倍。
(五)通過市場整合,湧現出壹大批名牌產品。
—在市場競爭中,隨著企業的資本擴張、產品擴張,農產品的市場在分割、在洗牌,有的企業主營產品市場占有率在擴大,有的則萎縮;有的退出某區域市場,有的則進入其它區域市場乃至全國市場或國際市場——尤其是很多企業實施品牌戰略,搶占了市場先機(以乳制品、溫氏為例)。
特別要提及的是農業產業鏈由培育發展階段發展到整合發展階段,有幾個顯著的特征:
壹是、發展模式由自由發展模式,發展到規範發展模式;
(從經營管理不規範→遵守遊戲規則,註重引入現代化企業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等)
二是、龍頭企業發展的重點從註重產品數量,發展到更加註重產品的質量與品牌(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
三是、龍頭企業的目標結構,由註重近期和提高效益為主,發展到近期與遠期目標相協調,註重可持續發展;
四是、驅動因素,由政府+市場,發展到市場需求導向為主;
五是、競爭力來源,主要從政策+能人+資源,發展到機制+智力;
從多數情況看,農業產業化經營已進入產業鏈的整合發展階段,但在這同時也已經有壹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進入產業鏈的創新發展階段,主要體現在:企業有可持續的發展戰略和實力,產業組織體系健全,產品標準化體系完善,農業科技創新,產品結構基本平衡,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等。(在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中大大約有10%~15%,進入產業鏈的創新發展階段)
現階段農業產業化經營在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水平還不高,主要表現在:
1、企業總體規模偏小,產品質量檔次不高。
2、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不高,綜合利用水平較低。
3、發展機制有待完善,產業組織體系有待健全。
4、發展環境有待優化,其中資金不足仍然是發展的瓶頸。
今後壹個時期,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總的趨勢是:農業產業化經營正逐步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主要表現在:1,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向跨區域發展,優勢產業集群由點向區域發展;2,農產品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發展,產業鏈進壹步延伸(農產品加工業由帶動密集型向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並重發展);3,農業壹體化經營的產業組織體系逐步完善與穩定,效益進壹步提高。
黨中央、國務院對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十分重視。今年,胡錦濤總書記在河南、江西、湖北視察時又強調指出,“堅持為農民服務的方向,以科技為先導,以深加工為龍頭,以市場需求為坐標,不斷拓展產業鏈,農業產業化就壹定有更加廣闊的前景。我們要認真貫徹中央指示精神,進壹步明確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以及發展對策,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再上壹個新的臺階。……
2 關於農業科技創新與農業產業鏈發展
(壹)進入新時期以來,由於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發展,推動我國農業科技有4個重大轉變:
壹是農業科技體制與機制,從過去的產、學、研分離,逐步向產、學、研相結合轉變。
二是農業科技創新主體由單壹的以涉農科研、院校為主體,逐步向涉農科研、院校,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及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等多主體轉變。
三是農業科技手段由傳統型逐步向計算機化、信息化等現代手段轉變。
四是農業科技投資主體由政府為主,逐步向政府、龍頭企業、社會資金等多元化轉變。
(二)農業科技體制與機制創新的主要模式:
從創新主體上分,大體上有三大類:
第壹類:以涉農科研院校為主體的自主創新模式。
主要是(1)興辦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等科技型經濟實體(公司)。
(2)研轉企。
(知識產權或科技成果或專利有償轉讓)(例:中水院、中農科院飼料所等)
第二類: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模式
(1)龍頭企業自建科研開發機構(據不完全調查,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中以有70%以上建立了自己的研發機構;)
(2)以龍頭企業為主體依托相關涉農科研院校建立科研開發機構(含博士後工作站)
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業科研、院校的聯合程度上分,又可分為:
(3)資本聯合型。即科研院校或專業技術人員以自有的知識產權、科技成果或專利技術入股龍頭企業;
(4)聯合攻關型:
——由龍頭企業出資聯合開發;
——由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校***同出資攻關;
——由國家財政出資攻關(主要是承擔國家或省級重點課題)。
(4)技術指導型。即龍頭企業常年或短期聘請專業技術人員為企業顧問,進行技術指導或培訓。
第三類:以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為主體的創新模式。
這種創新模式又可分3種:
壹是龍頭企業依托農技推廣部門推廣新品種、新技術;
二是以農技推廣部門為主體,興辦“科技示範場”、 “專家大院”、“科技入戶工程”等。
三是以農業科技園區為平臺的農業集成創新。
(三)農業科技創新在農業產業鏈發展中的作用——是提高農業產業鏈競爭力的原動力。是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的助推器。
主要表現在:
1、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優化了農牧業結構。近幾年來,畜牧業產業化經營程度最高,大力推廣優良畜種和先進的養育技術(如:胚胎移植等),促進畜牧業成為我國農業的支柱產業,2004年,畜牧業產值突破1萬億元大關,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3.6%。
——提升了農業整體素質。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和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提高農產品的產量、質量;
2、延長農業產業鏈
研發新產品,提高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加產品附加值;(以長春大成集團玉米產業和陜西富安果業為例)
3、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從傳統型逐步向集約型、知識型和現代型轉化。
運用新工藝、新設備、新技術,節約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保護了生態環境。
例:以“工廠化農業”和“設施農業”為標誌的土地工程化建設進壹步發展;
例:“精準農業”、測土配方施肥等逐步應用;
例:替代型技術的推廣(如:應用生物化學技術,噴灌、滴灌、中小型農機具的廣泛應用)
4、通過體制與機制創新,提高了科研成果轉化率(從上個世紀末的30%提高到40%以上)和科技貢獻率(從45%提高到48%)。
5、通過科技培訓和推廣提高勞動者科技素質。以新希望、六和飼料為例。
(四)當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存在的主要問題:
1、科技創新體制和機制有待進壹步改革與完善;
2、農產品加工業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的研發滯後;
3、農業技術不夠適用性問題依然存在。表現在:技術的先進性、經濟的合理性、生產的可行性和應用的風險性等方面;
4、農業科技投入不足。
3 關於進壹步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的幾個觀點。
(壹)農業科技創新要有新思路。(創造有利於培養人才、留住人才、發揮人才作用的新環境;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重視智力投入,形成企業專有資產)。(建立農業科技創新的激勵機制和農業知識產權保護機制)。
(二)因地制宜,不斷完善科技創新機制。
(在完善多種農業科技創新模式的同時,重點是完善以龍頭企業為有效載體,依托農技推廣部門,建立新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
(三)加強信息體系建設
在信息時代壹個企業、壹個單位獲得信息的能力,是衡量它能否科學決策,能否提高創新與競爭能力的重要手段之壹。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農業科技成果是社會公***產品性質。
1、各級財政加大支持力度。
重點是:(1)對農業科研原始創新投入;(2)對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技術集成創新投入;(3)加大對在引進的基礎上,促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投入;(4)支持龍頭企業為農戶提供的培訓、技術、信息服務以及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推廣等。
財政支持方式:全額、貼息、補貼、資本金註入等。
2、加大稅收支持力度
龍頭企業研究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所發生的各項費用,以及資助非關聯的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研發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所發生的研究開發經費,可按有關規定和程序在當年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
對於龍頭企業從事國家鼓勵類的產業項目,引進國內不能生產的先進農產品加工生產設備,可按有關規定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
龍頭企業進行技術改造,購買國產設備的投資,可按規定享受抵免企業所得稅的政策。
3、創建多元化的、穩定的農業科研投融資體系。
(如:創立農業科技發展基金、農業科技投融資公司、鼓勵農業高新技術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等)
此外,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相關項目上,給予傾斜與支持
**************************************************近年來,長沙市堅持把加快發展龍頭企業作為推進農業產業為化、帶動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不斷加大扶持引導力度,使農業龍頭企業得到健康快速發展。培育了壹批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龍頭企業,湧現了壹批知名品牌或產品,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蓬勃發展。
1 長沙市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現狀
在市場主導,政府引導下,經過幾年的努力,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已達940家,其中年銷售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有77家,1000萬元以上的有40家,1億元以上的有8家。全市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年總產值達到42.5億元(煙草加工除外),安排就業勞動力達到16萬人,農副產品加工出口創匯達5660萬元,帶動開發農副產品基地128萬畝。其中市級龍頭企業34家,2002年資產總額達到22.56億元,實現銷售收入91億元,實現利潤6247萬元,稅金7181萬元,帶動基地113.55萬畝,帶動膛戶35萬戶。已初步形成了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基礎、以龍頭企業為核心,以市場流通為依托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框架,並呈現以下特點:
1.1 依托資源優勢,區域特色開始顯現
就地取材,就地加工,發展區域特色產品,逐步形成了區域化布局、基地化生產、規模化經營,農副產品附加值和資源轉化率大大提高。如長沙縣茶葉生產歷史悠久,縣委、縣政府把茶葉作為農業三大主導產業來抓,造就了“金茶”、“金鼎茶”等知名品牌,金井茶廠,長春茶廠已發展成為我市茶葉生產的龍頭企業。
1.2 品牌效益凸現
培育和發展了壹批具有地方特色,受消費者青睞的生產品牌,如我市的秀龍大米、凱雪面粉、黃金圓粉絲等連續兩屆被評定為全省十大農產品品牌。
1.3 園區特色明顯
園區建設初具規模,吸引了許多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入駐,產業優勢突出,成為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的搖籃。如望城食品工業園引入了旺旺食品、派派乳業、沐林現代食品、黃金園湘粉等龍頭企業入園,年產值達到11億元,上繳稅金近億元,並帶動提升了傳統產業湘粉加工的發展,預計到2005年該工業園可完成總產值30億元以上。
但龍頭企業發展中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壹,企業規模偏小,市場競爭力不強。我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真正上規模、上水平的還較少,20%的龍頭企業資產規模不到1000萬元,最少的只有300多萬元,部分還停留在家庭作坊式水平,采用新工藝、新技術的少,保留陳舊傳統工藝和設備的多;采用新材料、新包裝的少,沿用老包裝或簡易包裝的多。顯然,這與日益加劇的市場競爭是不相適用的。
第二,發展資金短缺,企業投入困難。融資渠道不暢,現代融資手段缺乏,企業擔保抵押困難,銀行貸款難以到位。根據有關調查,銀行貸款僅能滿足企業發展資金的20%~30%,資金缺口比例高達70%以上。
第三,標準和監測體系滯後,產品質量難保證,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我市農產品加工企業質量體系認證工作剛剛起步,雖龍頭企業產品大都得到了認證,但眾多加工企業還不能嚴格按照國家標準組織生產,少數企業產品質量低劣,經常出現不合格產品,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仍存疑慮。
2 發展農業龍頭企業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的迫切需要
長沙作為湖南的省會,這些年來國民經濟保持持續、穩定、快速增長,經濟總量和發展速度處於全省前列。但作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和著名農副產品產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明顯滯後。以2001年為例,當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按可比價計算,年增長12.1%,而同期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長幅度只有5.9%。“三農”問題日益成為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農業產業化的提出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出了明確的思路,但作為農業產業化的重要環節,農副產品的轉化加工及銷售加工及銷售必須通過發展龍頭企業來實現,因此,加快龍頭企業的發展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的迫切需要。
2.1 發展龍頭企業是降低農業經營風險,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的需要
龍頭企業是連接農戶與市場的橋梁,外聯市場,內聯農戶。通過它可及時反饋市場需求,告訴農戶需要生產什麽,同時又通過自身的轉化加工和市場渠道使農副產品快速打入市場。市場牽龍頭,龍頭帶產業,產業連農戶,有效提高農業的社會化和組織化程度,實現了農戶與市場的有效連接,增強了農業生產的應變能力和抗禦自然風險、市場風險的能力。農民只需根據市場需求放心生產,不必為產品的出路擔心,生產收入得到有效保障,有效調動了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2.2 發展龍頭企業是引導生產,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
龍頭企業擁有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優勢,能準確掌握國家產業政策,並通過運用價值規律,按照市場法則對農業生產實行有效調控,對農戶提出指導性計劃,告訴他們應該生產什麽,生產多少,養活農業生產活動的盲目性。並引導農戶優化生產,改善農產品的品種、品質,生產出加工開發潛力大,附加值高的農副產品,通過龍頭企業的引導,去年我市農民用於良種引進、設施栽培的資金達4億多元,農產品品質明顯優化。生產規模也進壹步擴大,過去兩年,全市***調整種植面積260萬畝,經濟作物面積擴大到230萬畝。初步形成了優質稻米、甜糯玉米、品牌茶葉、商品蔬菜、時鮮瓜果、高檔花木、名貴藥材、優質烤煙八大主導產業,這八大主導產業的生產面積***計430萬畝,產值合51億元。
2.3 發展龍頭企業是提升產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需要
我市有400多萬農業人口,農產品資源豐富,但由於農產品加工轉化滯後,隨加值低,農業資源優勢難以釋放。有關資料表明,世界發達國家每1元農副產品的加工平均增值額為2~9元,而我國只有0.41元,這也是農業長時間陷於大而不強,量大效低的經營怪圈的根本原因。通過發展龍頭企業,積極開展主導產品的產後加工處理,農產品的附加值將得到有效增加。去年,全市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林牧畜總產值的比例達到0.32:1,產業優勢逐步轉化為經濟優勢。市級34家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中,農產品加工企業32家,去年實現銷售收入17億元,利稅1.2億元,平均每個企業達到5000萬元和400萬元,帶動基地98萬畝,為我市農業總產值的增長和農民純收入增長作出了貢獻。
2.3 發展龍頭企業是促進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推進城鄉壹體化進程的需要
龍頭企業成為溝通城鄉的紐帶,加快了城鄉之間的資金、技術、人才、設備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推進了城鄉壹體化進程,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提供了載體。這幾年來,我市農業龍頭企業安置農業勞動力達16萬多人。同時,龍頭企業本身就是農村第二、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要求以優化資源配置為前提。目前,我國農村第壹、二、三產業比例嚴重失調,而沿海開放地區和發達省份相對較好,壹個重要原因就是沿海發達地區鄉鎮企業發展較好,其中許多鄉鎮企業都發展成為農業龍頭企業。
3 建議與對策
龍頭企業的發展是農業產業化至關重要的環節,是現代農業的市場競爭主體。我市農村還處於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式經營轉化的轉型期,在產銷壹條龍的產業鏈中,產後保鮮、加工環節仍然滯後。因此,加快發展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農業龍頭企業非常必要和迫切。今後幾年,我們的工作目標就是要逐步把我市農業龍頭企業建成布局園區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壹體化、管理現代化的經營新格局,加快推動農村“三化”進程。
3.1 提高認識,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把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擺在重要位置
龍頭企業不同於壹般的工商企業,它壹頭連著市場,壹頭連著農戶,肩負著帶動農民進入市場,***同致富的重任,是產業化經營的關鍵環節。扶持產業化就是扶持農業、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發展龍頭企業,實行產業化經營,是解決“三農”問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在調整產業結構,提升傳統產業中,應把農業龍頭企業建設當作壹項盈利、創匯、可持續發展的強勢產業來看待,當作最有發展前景和生機的後續產業來扶持。做到思想到位、政策到位、資金以位、服務到位。發展龍頭企業涉及到方方面面,不只是農業部門的事,各有關部門都要把支持產業化經營作為自己的責任,要從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出發,從加快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村穩定的大局出發,增強服務意識、協調意識,努力提高我市農業產業化的經營水平。
3.2 聚合生產要素,引導多元化投資興辦龍頭企業
壹是啟動民間資本發展龍頭企業。因勢利導地鼓勵農村能人、大戶獨資或聯戶合資興辦農產品加工、儲藏、保鮮、運銷等項目,拉長農業產業鏈。二是積極引進外資興辦加工龍頭企業。把發展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作為各地招商引資的重點之壹,通過利用國內外的資金、技術、設備和管理優勢,新建、改造和嫁接我市的龍頭企業。三是鼓勵和動員社會各方力量投資興辦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應當積極鼓勵和爭取更多的大企業在我市投資興辦農產品加工項目。鄉鎮企業發展應把興辦龍頭加工企業作為今後發展的方向和重點。糧食、供銷、外貿以及農業各部門要充分發揮的自身優勢、積極興辦龍頭企業,充分利用國家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契機,引導國有糧食加工企業,建立生產基地,促進農產品的加工轉化。
3.3 圍繞龍頭,抓好農產品基地建設,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
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靠基地來支撐,龍頭企業的發展與生產基地的建設和農民增收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只有生產基地發展了,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原料才能得到保證,同樣,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目標才能得以實現。因此,龍頭企業應把自身利益與農民利益統壹起來,與農民建立原料供應和生產協作關系,通過簽訂產銷合同,明確雙方的權益和責任。圍繞龍頭企業來合理規劃區域特色經濟,壹般來說,壹個縣(區)應主要突出1~2個自己的特色農業產業,並且要擴大規模,形成優勢。我市目前應突出發展糧食、畜牧、花卉苗木、茶葉、果品、蔬菜、藥材等基地建設。在基地建設中應註意:壹要優質化,發揮農業科技示範園的指導作用,引進優良技術和品種,改善和提高農產品的品質,二是要標準化,基地連著千家萬戶,基地建設應按照生產技術標準和產品質量標準,由公司向農戶統壹提供種畝,統壹技術規程,統壹防治病蟲害,統壹栽培管理,三是規範化,進壹步完善委托生產、訂單農業利益分配關系,規範合同行為,提高合同履約率,真正使企業與農戶形成緊密的利益***同體。
3.4 大力實施農業標準化戰略,加強產品質量體系建設
我市不少龍頭企業的產品與國際標準不接軌,難以進入國際市場,這是加入WTO後企業發展所面臨的壹個嚴峻問題。要從盡快進入海外市場,同國際接軌的要求出發,推進農業標準化工作,提高產品標準化水平。壹是加快標準體系建設。各龍頭企業要按照國際規則,建立相應的質量管理體系和企業產品標準,二是加快安全(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要與農業科技示範區、外向型農業開發區建設相結合,建立安全、優質、出口創匯農產品基地:三是加大農產品創牌工作力度,要把龍頭企業創牌工作擺上重要位置,按照標準化的要求組織生產,爭創更多的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名牌。
3.5 加強信息傳播體系建設,加大信息支持力度
我市已投資180萬元建立了長沙市農業信息港,現已全面開通,投入使用,全市200多個涉農部門、涉農企業和農民在網上建立了分港、子網、網頁。有近千個加工企業和種養流通大戶實行網上發布信息和交易。下壹步,要抓緊以信息入戶入企業為中心的長沙農業信息港二期工程建設,把網格連接到農產品加工企業,建立信息高速公路,讓農產品加工企業既能了解市場動態,又能及時將本企業信息傳播出去。
3.6 制定優惠政策,為龍頭企業發展創造寬松的環境
壹是加大資金扶持力度。要認真研究國家產業政策,圍繞農業產業化、生態環境保護,小城鎮建設等,爭取國家更多的資金支持和政策支持。二是改善信用環境,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政府及企業主管部門壹方面要對企業經營者進行誠實守信的教育,另壹方面要對企業信用度進行評估。市、縣兩級要盡快成立信用擔保機構,降低金融機構的貸款風險,解決龍頭企業貸款擔保難的問題。要積極引進新的投資主體,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外資嫁接、兼並聯合、委托經營等多種形式,擴大企業融資渠道,實現資金籌措社會化和市場化。三是充分調動全市農業科技人員的積極性,鼓勵科技人員到龍頭企業任職,鼓勵科技人員深入農村搞示範,領辦創辦科技開發園區。四是靈活動用政策。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用地應優先考慮,簡化辦事手續。對企業實行封閉管理,減少對企業的各種檢查、收費、參觀、評比等活動,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為企業生產經營排除幹擾。五是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對我市的農業資源優勢、特色農業經濟、名牌農業產品和有活力的農業龍頭企業等,要加大對外宣傳力度,集中發揮廣告效應,打出我市的主要品牌,擴大在市場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