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化的悼念活動無疑顯示了國家層面對公民生命權的尊重。但同時我們更關心的是,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後,每壹個中國公民都是傳遞大愛的最好載體。他們對待災難和災後同胞的態度,其實才是社會進步的最大力量。
舟曲泥石流災害發生後,舟曲人民發來了很多感人的信息。泥石流來襲,很多人沖出去的時候,還不忘敲隔壁鄰居的門。很多人把陌生人推向生存的高度。在泥石流廢墟中,許多受災的當地民眾已經擦幹眼淚,開始在街上搬運食物和水。從老人到4歲的孩子,都可以成為當地的誌願者。這種誌願者其實很難,因為他們自己也從災難中走了出來,內心還是承受著很大的壓力。有些人的親人沒有被埋葬,他們的家在廢墟中沈沒。這樣的人可以主動成為誌願者,需要壹個強大的公民社會的鼓勵和支持。
另壹方面,無論是汶川、玉樹還是舟曲,人們對待災難的態度都在逐漸成熟。人們意識到每壹場災難只會發生在特定的地區,但災難的承擔者應該是全體中國人民。如果把失去親人的悲痛真正平均給予13億同胞,那麽個人的痛苦可能會少很多;如果把失去親人的悲痛隨口講給13億同胞聽,個人的痛苦可能會被遺忘得更快。其實,國喪活動本身不僅僅關乎規模和儀式,更關乎每壹個公民在這壹悼念活動中是否真實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感,向同胞傳達了自己的愛和信仰。
壹個國家之所以能在災難面前成熟,正是因為它擁有強大的公民社會,每個公民都能充分表達對同胞的愛和對生活的理解。汶川、玉樹、舟曲都是如此;地震是這樣,泥石流是這樣,日常生活也是這樣。
公民社會並不總是來自災難,但我們在災難中尋找並定義公民社會,是因為公民社會往往在災難中壹步步成熟。
在汶川地震中,我們第壹次看到這麽多誌願者,意識到我們的社會中隱藏著壹種驚人的力量。同時,滿足受害者的願望也是民間社會的責任。當下,對於災民來說,簡單的物質供給或許可以滿足他們的生活需求,但他們的精神需求同樣重要。壹個成熟的社會會重視每壹個活著的人,讓他們早日走出陰影,進入新的生活。
汶川,玉樹,舟曲,我們說了壹遍又壹遍,“願逝者安息,願生者堅強”,但我們是否真正理解這句話背後的沈重含義,其實需要整個中國來回答。這句話背後的意思是讓活著的人不再重復災難的陰影,活在災難的陰影中。在未來,無論是在災難中還是在日常生活中,每個公民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並幫助他人。這樣的社會,無論遇到什麽樣的災難,只會越來越強大。
今天,妳可以閉上眼睛,但在鬥爭中被碾過的破墻,仍在妳面前盤旋。
今天,妳可以不聽,但狂怒中掉落的生命花瓣仍在妳耳邊呼喚。
今天,妳可以停止思考,但那只在黑暗中尋找光明的手臂,還在妳心裏掙紮。
今天,是我們第三次以國家的名義悼念在自然災害中逝去的生命,悼念在甘肅舟曲特大泥石流中遇難的同胞。
舟曲時光凍結了曾經鮮活的笑臉;舟曲之數擊碎了美好的歲月。這種痛苦讓全世界都難過;這壹行眼淚,讓大地分擔負擔;這種感覺讓生死合壹。
在泥石流澆鑄的瞬間,壹個繼父抱著兩個繼女跑到了外面,而他自己的兒子還在熟睡。廢墟下14歲的小男孩張新建平靜地回答:“總理,您放心,我能堅持住。”生死之間,他乞求“先救救我媽媽。”在陽光下,億萬的期待沒能托起花兒的笑臉,他卻給我們留下了燦爛的世界。在被埋的絕境中,這位33歲的母親用雙臂托起4歲半的兒子,奇跡般堅持了8個多小時,讓生命起死回生...
生而為死,即使天不遂人願,它所包含的人間真情也像源頭壹樣在精神邊界奔湧。
生而為死,即使生命最終被遮蔽,它所散發出的人性光輝在歷史的天空中依然溫暖如初。
生而為死,即使山崩地裂,它所承載的崇高精神,在浮躁的世俗世界裏,也如洗般純凈。
來自汶川,玉樹,舟曲,愛讓生命延續,愛讓廢墟冒煙,愛讓民族站起來。生命至上,以人為本,已經成為壹個古老國家在艱難中走向強大,在艱難中走向成熟,在烈火中走向重生的精神標尺。
災難來襲,與舟曲同舟共濟,讓舟曲不屈,是中國最強音沖。從中共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到各級黨委政府的全力以赴,從日夜與死神爭分奪秒的“迷彩綠”,到奔湧五湖四海的“紅絲帶”,以人為本的民族信仰和骨肉同胞的民族大愛,再壹次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凝聚起壹個偉大民族的凝聚力,任何困難都阻擋不了中國人民的民族信仰在冉冉再次崛起。
災難降臨時,海河的每壹個兒女都是舟曲人。海河兩岸,閃現著災區和戰勝困難的行動和信心。天津市委、市政府第壹時間代表天津人民向災區人民捐款500萬元,全力支援災區。天津市紅十字會向災區匯出第壹筆捐款50萬元。各行各業的人都有錢花大力氣以各種形式幫助災區...
七天七夜過去了,泥石流的腳步沒有停止,救援的號角還在鏗鏘作響。
國土資源部對分布在山區和丘陵地區的1640個縣進行了地質災害初步調查,查出地質災害隱患點24萬個。面對防不勝防的地質災害,今天我們必須擦幹眼淚,有責任理性壹點:我們是否知道自己身處險境,是否做好了規避風險的準備?
過去的災難,用生命擦亮了科學的眼睛,用血淚鋪就了人生的道路。讓我們壹起努力,擁有遠離災難的智慧,擁有熱愛生活的信心,擁有像今天壹樣擁抱冉冉初升的太陽的勇氣。
昨天,包括駐外使領館在內的中國各地國旗再次緩緩降下,654.38+0.3億中國人和舟曲災區幸存的人民壹起哀悼被泥石流吞噬的654.38+0.248同胞。
舟曲的救災遠未結束,重建舟曲的挑戰比救災更艱難,更持久。當務之急,中國大陸各省區至少有16000個類似舟曲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帶、塊),如壹把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在700萬同胞頭頂。如遇暴雨、地震、臺風、冰雹等惡劣天氣,隨時威脅著同胞的生命財產安全。
“舟曲慘案”將被詳細記載在中國的災害史中,其壹次性死傷(失蹤)同胞絕對會成為中國有文字記載災害以來最慘烈的泥石流災害。
然而,問題的嚴重性在於,破碎的山脈、堵塞的河流、裸露的巖石和深深的溝壑遍布中國的全身。國家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尹躍平今年早些時候警告說,“人為災害占中國地質災害的壹半以上”。
“舟曲慘禍”並非個例。據今年上半年官方“不完全統計”,除東北、華北外,西北、西南、華南、華東還有15個省(自治區)。因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造成345名以上同胞遇難,受傷、失蹤人員、財產損失和巨額救災費用不在統計之列。
更可悲的是,“舟曲悲劇”遠不是這種“災難”的終極版本。在全國忙於舟曲救災的這壹周,不考慮與舟曲同處壹個地理板塊的甘南幾個縣數十條生命被泥石流吞噬的“新悲傷”,據仍在奮力重建家園的四川汶川地震災區“不完全統計”,泥石流已造成71同胞死亡或失蹤...
這是中國的命運嗎——不是!當人類無休止地掠奪土地、森林、草原、河谷,甚至泄洪區、泄洪道時,暴怒的大自然必然會以頻發的災難形式瘋狂報復人類。但人類生活在社會中,安全程度與社會認同和經濟條件直接相關。安全感高的人暫時沒有受到直接傷害,而安全感低的人,尤其是山區的農民,更有可能成為壹次次災難的首當其沖者。
眾所周知,今年上半年國內GDP同比增速為11.1%,但我看的《2010上半年全國地質災害公報》卻讓人不寒而栗:2010上半年共發生地質災害19552起。
不可否認,極端氣候是地質災害頻發的原因之壹。然而,近年來不理性的魯莽和魯莽,如攔河築壩、削坡建房、填谷建廠、開山炸路,都進壹步加劇了中國這片滿目瘡痍的土地。
縫合支離破碎的山河——即使危險不再加深和加劇,說政府完全沒有作為也不成立。但是,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做得不夠是客觀事實。哀悼過後,是各級政府認真治理地質災害的時候了——從治理隊伍、經費保障、治理監督和治理問責,到治理體制機制建設等。,每個環節都不可或缺,必須認真對待。
在整個社會層面,要想根治“地災”,首先要根治官員和“治道制度”。沒有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為主導,沒有與財權、事權掛鉤的財政體制改革,完成這件刻不容緩的大事還是很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