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帶頭人萬(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博士)教授,是、IEEE、中國計算機聯合會高級會員,中國計算機聯合會嵌入式專業會員,中國圖形圖像學會虛擬現實專業會員,上海分會副主席,IEEE CIS上海分會副主席,國際數字多媒體廣播雜誌副主編。學術帶頭人楊升起教授(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曾就職於美國著名芯片設計公司Intel。學科帶頭人劉雪楓教授(武漢大學測繪博士)、關鵬教授(東南大學博士後、浙江大學博士後)負責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同時,學科聘請了多名海外知名教授擔任特聘教授,包括德國洪堡學者羅教授、美國韋恩州立大學董明教授,以及多名兼職教授,包括:浙江大學CAD & amp;CG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耿衛東教授、武漢大學虛擬現實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朱慶教授、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古德曼教授建立了壹支具有廣泛國際背景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具備帶領學科開展國際前沿學術研究與交流的基礎和實力。近年來,本學科開展了廣泛的國際國內學術交流,與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密蘇裏大學、浙江大學等國際知名高校開展了科研合作和師生交流。組織了多次國際學術會議和夏季學術研討會,在國內外形成了廣泛的影響。
學科擁有智能交通系統研究中心、交互式數字媒體研究中心、嵌入式系統研究中心、微電子研究中心等平臺,具有良好的研發基礎,與大型企業建立了緊密的產學研合作聯盟。目前學科整體水平在上海本地高校中處於領先地位。與國內其他高校相比,在交互式數字媒體技術、微電子電路系統、集成電路設計技術等研究方向具有特色和優勢。本學科以嵌入式系統和片上系統研究方向為重點,開展小型實時嵌入式操作系統優化研究和通用嵌入式軟硬件平臺研究;研究單芯片多微處理器並行運行結構,設計多處理器片上嵌入式系統,研究完成壹系列數字、模擬、混合集成電路設計,部分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部分進入產業化階段;研究建立各種數字和模擬芯片的IP核庫,研究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自主專用SOC芯片;開展深亞微米集成電路SOC設計,研究多核SOC設計、可重構SOC設計和底層功耗SOC設計。我們成功開發了以太網無源光網絡MAC控制器芯片、有機發光二極管平板顯示掃描驅動芯片、汽車系列控制芯片等。以上成果代表了目前該領域的全國水平,在上海本地高校中具有領先地位。
在數字媒體系統的研究方向上,研究了先進的圖形渲染技術、大規模復雜場景的實時漫遊技術、可重用的編輯工具系統和三維數據可視化技術;研究網絡虛擬環境;結合嵌入式移動終端,開發了手持移動多媒體終端的三維渲染引擎。建立了面向PC、網絡和嵌入式移動終端的虛擬現實環境,搭建了交互式數字媒體產品開發平臺,開發了可復用的虛擬場景編輯工具系統,在上海本地高校中處於領先地位,在全國高校同類學科中處於先進水平。在智能信息處理研究方向,研究網絡流媒體的數據挖掘、機器學習、音頻內容檢索;研究口語化語音識別技術、語音識別環境魯棒性技術和多語種語音識別技術;本文研究了醫學圖像和生物信息的檢索和分類,提出並建立了基於聽覺感知特性的非特定人語音識別算法。多項成果得到上海市科委基金支持,並與企業應用緊密結合,為企業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在國內外同行中影響較大,在上海有較高的知名度。
本學科擁有上海電子電氣示範中心、工程教育中心、專業實驗中心等本科生實驗實習實訓基地,為進入本學科的本科生提供高級課程實驗和實習基地。
本學科將為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留學生和進修生提供國際前沿的研究課題和優質的教學模式和內容,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培養模式,加強國際交流和密切企業合作,為國家輸送高素質人才和輸出高水平研究成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貢獻力量。上海大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博士點是1981國務院批準的第壹批博士點,是我國培養外籍博士生試點單位。有博士後流動站。經過20多年的建設,特別是211學科建設和上海市重點學科建設,建成了壹批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研究基地和研究生培養基地。如上海介電測量基地、微波測量實驗室、微波CAD實驗室、微波電路制造實驗室、微波暗室等等。先後承擔解放軍總會八五、九五、十五預研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標準局和上海市重大科研項目。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家教委、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微帶天線理論與應用和微波介電測量領域,該課題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
近十年來,根據國防建設和通信的快速發展,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多極化、多頻段微帶天線陣、微波電路、雷達隱身材料測量、微波能量傳輸、微波遙感等方面。上海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由上海大學(原上海科技大學)和上海第二醫學院於1979年創建。是中國高校最早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之壹。同時,兩校聯合成立了上海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藍錫純教授任首任所長。碩士項目成立於1984。本學科依托上海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屬於國內起步早、基礎好的學科之壹,長期擔任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歷任院長和學術帶頭人如藍錫純教授、王保華教授、秦嘉楠教授等在國內享有盛譽。
通過多年的努力,本學科已形成了壹支包括中青年在內的多學科、紮實的教學科研隊伍,形成了醫學與工程、電子信息技術與生物醫學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並重,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內的多層次生物醫學工程人才培養體系,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從事研究、開發、教學和管理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該學科先後獲得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數十項,其中包括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取得國家、省、市級科研成果十余項,其中兩項分別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壹等獎、二等獎,在國內外學術雜誌上發表論文200余篇,獲得多項國家發明專利,出版多部生物醫學工程方面的專著和教材。
依托上海大學的綜合性和跨學科優勢,瞄準國際科技前沿,秉承學科傳統和特色,結合自身專業,該學科逐漸凝聚並形成了三個重點研究方向:以計算機輔助診斷和遠程醫療為核心的醫學信息學;神經信息處理;效率高、價格低、便攜易用的生物醫學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