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澱區是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重鎮,是中國人才最為密集、知識最為聚集、創新能力最為強勁的區域之壹,同時擁有我國最優秀的民族企業和品牌,擁有我國最有希望建成世界壹流園區的科技園區。
在自主創新已經成為國家戰略的新形勢下,海澱
區委、區政府近日提出:要義不容辭地擔當起推動國家自主創新的引領者角色,到2010年,基本建成圍繞產業發展、以企業為中心的市場主導型區域技術創新體系,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主要指標進入國際領先行列;到2020年,創新型海澱的優勢地位要更加顯著,區域創新體系發達完善,基本建成面向全球的知識中心區,區域自主創新能力要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源於原始創新的新技術、新產品和產業群,以及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澱園內主要的高新技術主導產業的技術水平要進入國際前沿,占據顯著的市場份額。
為了實現建設創新型海澱的目標,他們推出了扶持重大自主創新項目、培植創新型企業、建立“產學研”合作新模式等舉措。為何這些舉措會成為創新的著力點,記者為此進行了采訪。
著力點壹:扶持重大自主創新項目
火藥、造紙術、指南針、活字印刷術這4大發明我們如數家珍,古老的長城、京杭大運河是中華民族永遠的驕傲。但當今的我們也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窘況:賣8億件襯衫才能換壹架A380空客;100%的光纖制造裝備、80%以上的集成電路芯片、70%的轎車制造設備都要依賴進口。這巨大的對比,讓海澱人深深認識到自主創新對壹個國家、壹個民族生存地位的重要性。因此,建設創新型海澱的行動方案中,“扶持重大自主創新項目”註定成為其中濃重的壹筆。說海澱是北京乃至全國創新的引領者,此話壹點不為過。幾個數字就可見壹斑: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自2000年設立以來,至今***有9位科學家獲此殊榮,其中就有6位工作、生活在海澱區;431平方公裏的土地上集聚著壹大批著名的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以及占全國1/4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占全國近壹半的跨國公司設立的研發機構,占全國40%的高新技術企業;在海澱工作生活的兩院院士占北京市的60%,占全國的1/3,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和研發人員總數位居全市和全國前列。作為首都經濟最發達、科技最先進、文化最繁榮、教育最現代、人才最密集的地區,上述獨特的優勢為海澱區“扶持重大自主創新”準備了殷實的“家底”。
更重要的是,近年來海澱區已成為我國重大自主創新成果的誕生地之壹,取得了壹批具有重大意義的自主創新成果。以“方舟”、“北大眾誌”、“龍芯”為代表的中國芯,初步結束了我國信息產業無芯的歷史;中星微公司“星光”系列數字多媒體芯片自產業化以來,已占領世界同類市場的60%,成為第壹顆大規模打入國際市場的“中國芯”,並榮獲200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壹等獎;科興公司非典滅活疫苗壹期臨床試驗順利完成,成為世界首例通過臨床試驗的非典疫苗。此外,園區企業在數字音視頻技術(AVS)、第三代移動通訊(3G)、下壹代互聯網(IPV6)等重大技術領域也都取得了關鍵性突破。
談到扶持重大自主創新的重要性,海澱區副區長、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澱園管委會副主任於軍認為,重大創新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是構成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許多產業的重大創新對於產業發展有很強的拉動作用,許多創新和產業集群正是圍繞這些重大創新產生的。此外,通過重大自主創新,可以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研發水平和學習能力,有利於國外技術向國內的溢出和轉化。
於軍表示,在建設創新型海澱的進程中,壹方面將加大對現有的重大自主創新成果的孵化力度,另壹方面還要為新的重大自主知識產權成果的產生提供適宜的政策支持,形成從建立良好的創新土壤到孕育新的重大創新的良性循環。海澱區將針對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分別制定不同的專項規劃。
著力點二:讓企業成為創新主體
今年3月在京舉行的全國企業管理創新大會上,眾多專家學者提出:創新型企業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決定力量。《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綱要》“國家創新體系”專題組常務副組長孔德湧指出,無論任何科技創新,如果不經過企業運作,是不可能轉化成規模產業的,不可能從知識、技術轉變為物質財富,更不可能完成從投入轉變成新的知識和技術,再從知識轉變為更大的物質財富這壹價值循環。
談到上述問題,於軍向記者表示,創新型企業也是建設創新型海澱的決定力量。目前海澱區企業的創新機制尚不完善,主要表現在三方面:第壹、海澱企業內部沒有建立起有效的創新動力機制。第二、企業的外部沒有建立起活躍的資本融資機制;企業融資難的主要原因表現為缺乏為中小企業提供信貸融資機制和工具;創業投資體系不完善;和政府的支持力度有限。第三,沒有創新知識產權的保護機制。
於軍介紹了未來在建設創新型海澱進程中,政府推動企業成為創新主體的主要舉措:註重為企業的創新創造環境,著力完善激勵機制,建立形成有利於技術創新的產權制度、組織制度和分配制度,促進企業創新主體的成長,使技術創新活動成為企業的自覺行為;支持和組織企業組建各種形式的戰略聯盟,在關鍵領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專利和技術標準;積極為企業搭建人才供需平臺;進壹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有效防止不利於競爭的市場壟斷行為;保證企業逐步成為技術創新的投入、決策、開發和收益主體,增強企業自主創新的動力。
著力點三:探索“產學研”合作新模式
海澱區科技、教育資源豐富,在全國具有絕對領先的地位。但是,如何充分利用現有大學、科研機構的科技資源,探索“產學研”合作新模式,並使其向企業轉化,使得企業在其中發揮主體作用,就成為建設創新型海澱的關鍵之壹。
記者了解到,海澱區現有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包括大學創辦高科技企業模式、政府推動下的校企合作模式、企業為龍頭的校企聯合模式和戰略合作夥伴關系模式等,但這些模式多數停留在合作的較低層面上,企業基本處於從屬地位,存在科技創新能力雖強、但各個主體之間缺乏長期有效的互動等問題。
於軍介紹說,建設創新型海澱,必須構建新型的大學、研究機構、企業三者之間的關系,明確重大自主創新項目中大學、研究機構和企業的職責和功能定位,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功能應該定位於跟蹤技術發展前沿,提供自主創新的“知識和技術源泉”,企業應該定位於技術源向市場的轉化。提高海澱區現有的科技主體之間的合作度,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使其發揮主體地位。建立以產業發展為前提、以企業為先導和主體、高質量的產學研合作新機制,這種新機制應體現在“市場引導、企業先導、學研指導、政府督導”的“四導”特色上。
有關專家認為,目前海澱區的自主創新具有基礎研究雄厚、新企業誕生活躍和人才來源豐富的“三有”特性。建立新型的大學、研究機構、企業之間關系,關鍵是把“三有”變成“三強”。實現“三強”的基本任務是要拓寬大學、科研機構與企業間的相互作用渠道,增強對三者關系發展有效的激勵制度安排。在人才流動、衍生公司發展、知識產權分享機制、小企業參與和技術成果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改進和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