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是典型的能源輸入型城市,隨著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能源持續供應能力受限,約束不斷加劇,環境保護與治理任務艱巨,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新能源產業是戰略性先導產業,發展前景好、潛力大。加快新能源產業發展,對培育我市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新能源產業主要包括: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核能以及煤的清潔高效利用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壹、青島市新能源產業發展現狀與發展優勢 (壹)發展現狀 根據初步資源評價,青島市發展前景較好的新能源主要包括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海洋能等。 1、風能 青島市風能資源較豐富的區域主要分布於沿海、山區和海島,被列入全國沿海風能開發區域範圍內。目前,已核準的風能發電裝機容量20萬千瓦,在建的風電裝機容量9.9萬千瓦,2010年上半年開工建設的風電裝機容量9.9萬千瓦,目前已經運行的風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64萬千瓦。 2、太陽能 青島市太陽能資源較豐富,全年太陽輻射總量為502千焦/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300小時。2009年太陽能光熱熱水器應用面積約為400萬平方米;太陽能光電應用面積1600平方米。 3、生物質能 青島市農業生物質能潛在利用量約為294萬噸,除用於肥料、飼料、基料以及造紙等工業原料外,可作為能源使用的農作物稭稈約有147萬噸,折合標準煤74萬噸。 沼氣發電 目前青島市約有80萬農戶適宜發展沼氣,可產沼氣量達3.11億立方米,相當於49萬噸標準煤。青島市小澗西垃圾填埋場沼氣利用工程將於2010年二季度投入運行。 垃圾焚燒發電 青島市重點推進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實施。預計到2011年,全市12個(縣(區)級以上城市新增生活垃圾日,利用空間較大。目前已核準的小澗西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總裝機容量3萬千瓦,將於2011年二季度投入運行。 4、海洋能和地熱能 青島市海洋能資源豐富,海浪、潮汐、海風、海水溫度差都具有較好開發價值。我市積極開發利用海水資源,海洋能源的熱利用發展較快,主要是熱水供應、供暖及制冷等。華電集團青島發電廠海水源熱泵項目於2004年建成使用,供熱面積達1871平方米;奧帆中心海水源熱泵項目,建築面積8138平方米,利用海水作為冷熱源,為媒體中心提供了制冷、供暖和生活熱水所需冷熱量。魯能住宅區海水源熱泵空調系統項目,開發面積82萬平方米,每年可節省能源折合標準煤2萬噸。蔚藍群島地源熱泵項目,供熱(供冷)面積27萬平方米,每年可節約標準煤4676噸。 (二)發展優勢 壹是科研力量強。青島市具有壹流的自主創新和產業化能力,在海洋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多個領域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國家海洋局第壹海洋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培養了大批新能源領域的人才,研發出大批科研成果。 二是新能源企業多。大唐山東新能源有限公司、北京國電華北電力工程有限公司、青島天人環境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業紛紛到青島投資,形成以龍頭企業為主導,配套企業為基礎,專業化分工為紐帶,技術創新和科研人才為支撐的產業集群。同時,逐步形成梯次拉動和產業融合、相互促進的發展態勢,全面提高市場競爭力。 三是區位優勢明顯。青島市海岸線長817公裏,交通物流優勢明顯,擁有海、路、空、鐵多式聯運的交通體系,對外聯系便捷,對內輻射力強;重要原材料、關鍵零部件以及整套設備的進出口便捷;運輸成本較低,在生產成本和服務水平上具有優勢。 二、青島市新能源產業發展目標及重點 (壹)發展目標 壹是結合我市藍色經濟發展戰略,加快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就業,優化產業結構。到2012年,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到40萬千瓦,新能源實現替代常規能源49萬噸標準煤,減少向大氣排放粉塵2520噸,二氧化碳61萬噸,二氧化硫3160噸。到2015年,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到60萬千瓦,新能源實現替代常規能源77萬噸標準煤,減少向大氣排放粉塵3780噸,二氧化碳92萬噸,二氧化硫4740噸。到2020年,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到93萬千瓦,新能源實現替代常規能源90萬噸標準煤,減少向大氣排放粉塵5859噸,二氧化碳14萬噸,二氧化硫7347噸。 二是爭取國家級新能源工程研究中心、實驗室落戶青島。到2020年,形成支撐新能源發展的“基礎研究、應用開發、裝備制造、工程示範”四位壹體的能源科技裝備創新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 (二)發展重點 1、風能 壹是依據青島風資源狀況、風電場接入系統、工程地質、環境保護、交通運輸及施工安裝等條件,結合電網建設及風電運行技術要求,到2012年,實現風電裝機規模25萬千瓦,風電產業實現替代常規能源18萬噸標準煤,減少向大氣排放粉塵1575噸,二氧化碳38萬噸,二氧化硫1975噸。到2015年,實現風電裝機規模35萬千瓦,風電產業實現替代常規能源25萬噸標準煤,減少向大氣排放粉塵2205噸,二氧化碳54萬噸,二氧化硫2765噸。到2020年,實現風電裝機規模75萬千瓦,風電產業實現替代常規能源53萬噸標準煤,減少向大氣排放粉塵4725噸,二氧化碳115萬噸,二氧化硫5925噸。 二是加快建設較大規模風電場,推進大唐黃島風捉馬山、大唐平度雲山風、大唐膠南六汪、大唐平度新河、大唐膠南大村、大唐膠南寶山、大唐膠南瑯琊、大唐平度祝溝風電場、華電即墨豐城、華電即墨王村、華電即墨金口、華電萊西湖以及大唐即墨海上風電場等項目進程,帶動風電機組關鍵部件和核心技術研發與產業化。建設2-3座小型離網型風力發電場,推廣風光互補發電系統和互用風電設備,帶動相關配套產業發展。 三是加快發展大容量風電裝備制造業,鼓勵發展風力發電機、塔架、風葉、主軸、機械傳動、運行控制、風機變頻、輸變電機組等產品,支持我市大容量風力發電設備制造企業的發展。 2、太陽能 重點推進太陽能光熱、光伏兩大產業,實現兩大產業的協調有序發展。鼓勵在引進消化的基礎上,自主研發高效太陽能電池制造、光伏發電控制系統、光伏海水淡化制備系統等技術,建設與城市建築壹體化的太陽能光伏發電站和景觀照明示範工程。在平度和萊西分別規劃建設壹座容量為0.50萬千瓦的並網光伏發電站,總計容量1萬千瓦,到2015年實現替代常規能源1.1萬噸標準煤,減少向大氣排放粉塵63噸,二氧化碳15400噸,二氧化硫79噸,氮氧化合物43噸,壹氧化碳1.50噸,灰渣184噸。 3、生物質能 (1)生物稭稈。全市可利用稭稈和能源作物量為330萬噸,扣除林業、畜牧及交通、建廠條件等綜合因素,40%用於生物質發電,可開發利用量為132萬噸,可發電容量約為16萬千瓦。到2012年,實現裝機規模3萬千瓦,替代常規能源6萬噸標準煤,減少向大氣排放粉塵189噸,二氧化碳46200噸,二氧化硫237噸,氮氧化合物129噸,壹氧化碳4.50噸,灰渣552噸。到2015年,實現裝機規模6萬千瓦,替代常規能源13萬噸標準煤,減少向大氣排放粉塵378噸,二氧化碳92400噸,二氧化硫474噸,氮氧化合物258噸,壹氧化碳9噸,灰渣1104噸。到2020年,實現裝機規模11萬千瓦,替代常規能源23萬噸標準煤,減少向大氣排放粉塵693噸,二氧化碳17萬噸,二氧化硫869噸,氮氧化合物473噸,壹氧化碳16.50噸,灰渣2024噸。 (2)垃圾填埋場沼氣利用工程。全市沼氣可利用量為2.33億立方米,結合垃圾填埋場建設,可發電容量約為6萬千瓦。到2012年,裝機規模為1萬千瓦,實現替代常規能源2萬噸標準煤,減少向大氣排放粉塵63噸,二氧化碳15400噸,二氧化硫79噸,氮氧化合物43噸,壹氧化碳1.50噸,灰渣184噸。到2015年,裝機規模為2萬千瓦,實現替代常規能源4萬噸標準煤,減少向大氣排放粉塵126噸,二氧化碳30800噸,二氧化硫158噸,氮氧化合物86噸,壹氧化碳3噸,灰渣368噸。到2020年,裝機規模為4萬千瓦,實現替代常規能源8萬噸標準煤,減少向大氣排放粉塵252噸,二氧化碳61600噸,二氧化硫316噸,氮氧化合物172噸,壹氧化碳6噸,灰渣736噸。 4、海洋能 研發海水源熱泵技術,開發和生產利用海洋能的相關設備,拓展滸苔綜合利用的新途徑。規劃到2012年,實現使用海水源熱泵制冷、供熱的建築面積達到30萬平方米。到2015年,實現使用海水源熱泵制冷、供熱的建築面積達到80萬平方米;積極開發海浪、潮汐能電站,選擇合適場址,適時開展示範工程建設。 三、保障措施 (壹)完善投資和財稅優惠政策 壹是加大政府資金投入。加強政府引導扶持,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或國債資金,優先安排新能源項目,重點扶持新能源示範工程建設。二是擴大財稅優惠政策。落實國家支持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稅收政策,對技術研發、設備購置、裝備制造和列入產業發展指導目錄中的鼓勵類項目給予稅收優惠。三是引導社會資金投向新能源產業。鼓勵各類投資主體進入新能源產業,支持信用擔保機構對新能源企業提供貸款擔保。積極探索和拓展利用外資的新形式,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導、社會參與、企業為主的新能源產業投入機制。 (二)促進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 壹是提高科技開發水平和創新能力。支持新能源技術研發基地、科技產業基地、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推進先進適用技術研究,主要包括:風電和太陽能發電並網技術;大容量風機設備設計和制造技術;太陽能發電和太陽能電池技術;纖維素乙醇技術;海洋能利用技術;動力電池、液流電池等儲能技術;地源熱泵技術;柴油微藻養殖技術和海水淡化技術。加強產學研結合,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二是提升裝備制造水平。鼓勵發展新能源和節能環保技術裝備與產品,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品牌產品。三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實施人才開發和培養工程,重視引進優秀科技人才。 (三)創造良好市場環境 壹是積極開拓新能源市場。加快推行太陽能與建築壹體化,繼續支持學校和賓館安裝太陽能集熱系統,加快實施城市光伏屋頂計劃,擴大光伏在城市景觀照明等方面的應用。開展綠色能源示範縣、鄉建設,帶動農村新能源發展。二是加強產業標準體系建設。建立規範的新能源產業標準體系,加快制訂產品測試標準和評價體系。加快構建新能源產品質量保證體系和質量監管機制,確保產品質量。三是加強新能源發電並網管理。電網企業做好電網的規劃和建設,配套完善電網接入系統,做好相關電網接入服務工作。逐步建立綠色電力購銷制度,鼓勵單位或個人用戶購買綠色電力,形成政府、電力企業、社會***同促進新能源發展的局面。
上一篇:為什麽原創那麽重要?下一篇:無限極心偉哥防曬霜為什麽不用卸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