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知識產權保護 - 姓氏許的始祖 祖籍 郡望 堂號 源流 名人的資料

姓氏許的始祖 祖籍 郡望 堂號 源流 名人的資料

壹、姓氏源流

許(Xǔ 許)姓源出有三:

1、源於姜姓,出自周成王分封的姜姓諸侯國之壹許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姜姓與姬、媙等二十個古姓均起源於公元前兩、三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會,是我國最古老的姓氏之壹。與姜姓同為神農氏後裔的還有齊、甫申、呂、紀、許、向等姓。

據史籍記載,許氏與齊氏同祖,為上古四嶽伯夷之後。西周滅商後,周成王大規模地分封諸侯,其中商的舊地也分封了壹些姬姓諸侯國和姜姓諸侯國,許國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諸侯國之壹,其始祖為文叔,為太嶽之嗣,也稱為許文叔。許國地在今河南許昌市,春秋時為鄭、楚等國所逼,公元前576年許靈公被迫南遷葉地,為楚國的附屬;公元前534年許憚公又被遷城父;公元前538年又遷荊山;公元前529年復遷葉地;公元前506年再遷容城。戰國初期終於被楚國所滅,遷於容城,後子孫分遷中原及江南各地,以國名為氏,稱為許氏,史稱許姓正宗。

相傳炎帝是上古部落首領少典的兒子,少典娶嬌氏而生炎帝。由於炎帝居於姜水流域,故以姜為姓,他本人也是姜姓部落的首領,號烈山氏,壹作厲山氏。後來炎帝向東發展,勢力達到中原地區,這樣就與黃帝的勢力發生沖突,他們在阪泉(今河北涿鹿東南部)進行了壹場戰爭,結果炎帝戰敗,於是便退出了中原。還有壹種說法認為炎帝即神農氏,傳說他是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遠古時代人們過著采集漁獵生活,神農氏用木制作未、耜,教民從事農業生產。他還遍嘗百草,發現藥材,教人治病。

據載,炎帝的後世子孫伯夷,是唐堯時期的四嶽,他的裔孫文叔參與了周武王的伐商戰爭,西周建立時大封諸侯,文叔被封於許(今河南許昌東部),世稱許侯,是西周在中原的諸侯國之壹。

春秋時期鄭、楚等國勢力強大,許國不斷地遭到這些諸侯國的進攻,由於力量弱小,無力抵禦,只能忍辱負重,委曲求全。如公元前654年,楚國伐許,許侯無力抵抗,遂肉袒謝罪,楚國才退兵而去。楚成王在位時,又壹次進攻許國,許侯只好再次肉袒謝罪,使其退兵。在這種情況下,許國所能做的惟有遷徙,以避其鋒芒。公元前576年即許靈公時被迫遷到了葉(今河南葉縣西南部);公元前533年又遷其國於城父(今安徽亳縣東南部);公元前529年再次遷回葉;公元前524年又遷到了容城(今河南魯山東南部)。後來幾乎每三至五年就遷徙壹次,可見當時其所面臨的局勢之險惡。

許國遷到容城後,雖然得到了壹個較長時期的喘息機會,但是當時周王室衰弱,無力阻止諸侯紛爭,象許國這樣的小國仍不能避免被吞沒的命運。到戰國許元公在位時,便被楚國攻滅了,壹說為魏國所滅。

許國滅亡後,國室宗親四散逃走,他們雖散居異鄉,卻不忘故國,便以國為姓,這是許姓的主要來源。

2、源於姜姓,出自堯舜時期的高士賢人許由之後,屬於以祖先名字為氏。

據文獻史料及考古發掘所證,許由相傳是堯舜時期的高士賢人,居住在箕山。他逝世後被葬在箕山,後人稱為許由山。四千多年前活動於穎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當年許國之地。其後人在許由逝世後取其名諱為氏,稱為許姓。

許由,又作許繇,堯帝年老後曾有意把帝位讓給他,他固辭不受,避而逃至箕山之下,農耕而食。後來堯帝又請他出來作九州長官,他跑到潁水邊洗耳,表示不願聽到。

據說,許由之所以這樣做,是受了古代隱士巢父的影響。堯帝先是想請巢父接替自己的君位,巢父不接受。堯又想讓位於許由,巢父便教許由隱居躲避。不過後世的許姓人中到底哪些人是許由的後代,卻不得而知,其世系也需要進行詳細的考證。許姓以汝南(今河南魯山、平輿、葉縣壹帶)、高陽(今河北高陽東舊城)為郡望,他們都是許國之後裔,故許姓的起源實際上應以出之姜姓為主。

3、出自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清朝廣西泗城府(今廣西淩雲)土司及滿族、黎族、瑤族、彜族、土家族、阿昌族、回族、蒙古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均有許姓。

二、得姓始祖:許由。

許由亦稱許繇,是堯舜時期的高士賢人。堯帝老了以後,曾打算把帝位讓給許由,許由堅決不接受,逃到了箕山下面,自己農耕而食。後來堯又請他做九州長官,他就到穎水河邊去清洗耳朵,表示不願聽到這件事。許由逝世後被葬於箕山,後人稱為許由山。許由的後代子孫便以其名諱為姓,稱為許姓,許由則被紀念為許姓始祖。

三、遷徙分布

許姓最初的發源地是今河南省許昌東。春秋時,源於姜姓後裔文叔壹支,被鄭、楚所逼,多次輾轉於葉(今河南省葉縣西南)、城父(今安徽省亳縣東南)、荊山(今屬湖北省)、容城(今河南省魯山東南)等地,後被楚所滅,子孫有流落於今湖南省新晃、芷江壹帶者。這可以說是許姓第壹次的繁衍遷徙。秦漢時期,許姓已遍布河南、河北兩省的絕大部分地區,後形成許姓歷史上最大望族:汝南郡望。此郡望又分支出高陽郡、太原郡、會稽郡等許姓發展中占據主要地位的名門望族。據載,汝南郡的祖先秦末高逸之士許猗,其玄孫許德任西漢安定(今甘肅省平涼、寧夏回族自治區西部壹帶地區)、汝南(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淮河以北壹帶)太守,在汝南平輿縣定居。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為避北方戰禍而南徙的人群,許姓遷居於今江蘇、浙江、湖北、福建、廣東等地。汝南壹支後裔許猛任曹魏幽州刺史,許式任平原(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地區)太守,許茂任高陽(今屬河南省)太守,許王圭任南朝桂陽太守,許彥任相州刺史,許永慧蕭齊時被封為晉陵縣侯,許宗之任北魏定州刺史,許懋任梁朝天門太守。隋唐時期,社會趨於穩定,不管是居於北方的許姓,亦或是遷居南方的許姓,都得到了相當的發展,許姓人口日益增長。上述汝南許姓壹支後裔也有新的發展,如許遜任平原(今屬山東省)太守,許弘周任楚州刺史,許遠任睢陽太守,許峴任袁州刺史。宋元至明清之際,許姓主要特點為南遷及移居海外。宋元時的南遷,促使許姓在南方長於北方的發展趨勢,清代移居臺灣的許姓,多出汝南壹郡,集居於臺北、屏東、高雄等地。至此,許姓可謂枝遍天下,廣播各地。今日許姓以江蘇、山東、雲南、廣東、河南、安徽、浙江等省居多,上述七省許姓約占全國漢族許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五。許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十五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五三。

四、許姓遷徒史

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鄭、楚等國勢力強大,許國不斷地遭到這些諸侯國的進攻,由於力量弱小,無力抵禦,只能忍辱負重,委曲求全。公元前654年,楚國伐許,許侯無力抵抗,遂肉袒謝罪,楚國才退兵而去。楚成王在位時,又壹次進攻許國,許侯只好再次肉袒謝罪,使其退兵。在這種情況下,許國所能做的惟有遷徙,以避其鋒芒。公元前576年,即許靈公時被迫遷到了葉(今河南省葉縣西南);公元前533年,又遷其國於城父(今安徽省亳縣東南);公元前529年,再次遷回葉;公元前524年,又遷到了容城(今河南省魯山東南)。公元前523年,許悼公患瘧疾,太子止獻藥,悼公飲後非但沒有治好病,反而送了性命。太子止見闖了大禍,於是便逃到了晉國。此外,楚國有許伯,鄭國有許瑕,晉國有許偃、趙國有許鈞、許歷、魏國有許綰,他們都是因各種原因從許國流亡到各國的,由於無法歸國,便定居於當地。後來幾乎每三至五年就遷徙壹次,可見當時其所面臨的局勢之險惡。許國遷到容城後,雖然得到了壹個較長時期的喘息機會,但是當時周王室衰弱,無力阻止諸侯紛爭,許國這樣的小國仍不能避免被吞沒的命運。

這壹時期分布在各國的許姓人大都是許國滅亡後被迫遷去的,他們通常仍可保留貴族的身份。但在戰國後期由於社會變革加快,社會分化劇烈,有壹部分許姓人已經逐漸失去了原有的貴族地位,如趙人許歷,便是壹例,所以他們必須以自己的才幹重新博取功勛,以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此外,除了以上諸國外,齊、韓、燕等國也有許姓分布,所從事的職業五花八門,其中也有處於社會下層的人。通觀這壹時期的各國許姓,人數並不很多。形成這壹狀況的原因有二:壹是許國本來就是小國,人口有限;二是許國滅亡後,許姓失去了原有的政治基礎,他們的活動不為史書記載,故今天便很難了解其全部情況了。

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除了高陽地區有許姓分布外,在今山東、河北、河南、陜西、遼寧、山西、湖北、浙江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以陜西、河南、河北的人數為最多,也最為集中。在這些地區也不是均勻分布,而是集中於某壹區域,如陜西主要集中在關中,河南則集中在洛陽及豫南壹帶,河北主要集中在冀中平原。

隋唐時期

許姓南遷始於魏晉南北朝之時,唐代以後,許姓已大舉南遷繁衍於今江蘇、浙江、湖北、福建、廣東等省地,故唐代以後的許姓名人也多出於此地。

宋元時期

遼國地處我國北方,其境內許姓分布較少。金國消滅北宋後,占據了淮河以北廣大地區,這裏主要是漢族聚居區,所以金朝統治時期許姓分布要比遼廣泛得多。元朝的統治地域廣大,人口眾多,民族復雜,故境內分布有大量的許姓人。此外,這壹時期許姓的民族構成也發生了變化,在少數民族中也出現了不少許姓人。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人口遷徙相對比較頻繁,有的是政府行為,也有因躲避戰亂,從而構成了這壹時期姓氏分布的又壹顯著特點明清以來的許姓狀況。明清時期是許姓人口的大發展時期,見之於記載的許姓人數大大地超過了前代。此外,文化素質也大大地提高了,出現了壹批學者,考中進士的人數也空前增加。還有壹個特點,即這壹時期在少數民族中湧現了大批許姓,人數之多遠遠超過了以前歷代的總和。

五、郡望堂號

1、郡望

汝南郡:漢高帝時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此支許氏,其開基始祖為秦末隱居不仕的高逸之士許猗。

高陽郡:東漢桓帝時置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高陽縣東)。此支許氏,為汝南許氏分支,是十六國許據的5世孫高陽太守許茂之族所在。

河南郡:漢高帝時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此支許氏,為文叔直系後裔。

太原郡:戰國時秦莊襄王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此支許氏,為汝南許氏分支,是東漢末年大名士許劭之後。

會稽郡:秦始皇時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市)。此支許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著名文學家許慎之後。

2、堂號

洗耳堂:堯帝時有壹位高士叫許由。堯老時,想把天下禪讓給他,他不肯接受,跑到箕山腳下去種地;堯又請他出任九州長,他就跑到穎水邊去洗耳朵,認為堯說的話汙了他的耳朵。許氏因以“洗耳”為堂號。

得仁堂:伯夷、叔劉在周滅商後,恥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孔子誇他"求仁而得仁"。許氏因以“得仁”為堂號。

訓詁堂:漢代時有許慎字叔重,博覽經籍,當時人誇他說“五經無雙許叔重”。他著有《說文解字》,集古今經學和訓詁的大成,到現在還是研究文字學必備的工具書。

此外,許姓的主要堂號還有:“高陽堂”、“汝南堂”、“世德堂”、“永吉堂”、“高麗堂”、“敦敘堂”、“敦本堂”、“麟振堂”、“惜陰堂”、“希範堂”、“懷義堂”、“紹魯堂”、“承文堂”、“聚族堂”、“長興堂”等。

六、宗族特征

1、以許猗為源頭的汝南許姓,不但是眾多郡望的主幹,而且也是許姓歷史上遷徙的主源,就其本支來說,冠冕累世,簪纓不絕,輝煌至極。

2、許姓稟承先人賢德高潔的品質,仁德克儉、惜陰勤勉,湧現出眾多名人佚事。

3、許姓字行規整鮮明,透出許姓族人獨有的特征,如許步雲所參與修纂的《許氏家譜》,內有浙江許姓壹支字行為:“龍鳳麟彪,聰明智慧,簪纓繼美,耕讀貽謀。”許引之主修的《許氏家譜》,內有河北許姓壹支字行為:“立崇文新金學,乃身寶儒以道德。”許秀堂所修《許氏支譜》,內有江蘇許姓壹支字行為:“永林鼎瑞,昌秀敏宗,貽俊澤輝。”

七、許姓典故、趣事

〖許允娶妻〗

許允,許據的子孫,在三國魏影響頗大,許允的妻子阮氏賢而醜,當初許允與其成婚時,交禮完畢,見了其面,竟然大吃壹驚,不願入洞房。後來在別人的勸告下,許允勉強入了新房,但稍作停留,便又要離去,其妻急忙攔住。許允問:“婦有四德,妳占多少?”其妻回答說:“我所缺乏的只有‘容貌’壹條,我還聽說君子有百行,請問夫君占有幾行?”許允說我全都占有了。阮氏反問說:“君子有百行,以德為首,今君好色而不好德,如何能說全都占有了呢?”許允無言以答,知道其妻賢明,肅然起敬,從此夫妻相互敬愛,人皆稱贊。

〖許攸不受帝位〗

許由壹作許繇,相傳是堯舜時期的高士賢人,堯年老後曾有意把帝位讓給他,他固辭不受,逃至箕山之下,農耕而食。後堯又請他作九州長官,他到潁水邊洗耳,表示不願聽到。他死後葬於箕山,後人稱為許由山。四千多年以前許由活動於潁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當年許國之地,因此後世許氏人士多以他作始祖。

〖許攸之死〗

許攸青年時與曹操、袁紹關系密切。初平中(190—193),跟隨袁紹前往河北,成為其主要謀士。袁、曹官渡之戰時,許攸因袁紹不聽勸諫,遂投奔曹操,幫助曹操取得了這壹關鍵戰役的勝利。許攸自以為功高,又是曹操故交,時常稱呼曹操的小名,並時常當眾臣之面對曹操說:“妳如果沒有我不可能奪得河北。”曹操雖然點頭稱是,但內心十分反感,後借故除掉了許攸。

〖許綰智勸魏王〗

許綰,魏國大夫。魏王欲建造壹座高臺,取名中天臺,意為直插雲天的高臺。為了避免大臣諫阻,下令曰:“敢諫者死。”許綰得知此事後,不顧安危,求見魏王。許綰對魏王說:“聽說大王將要興建中天臺,臣願意為大王助壹臂之力。”魏王見許綰不但不反對此事,而且願意出力,十分高興,便問他有何高見。許綰說:“臣聽說天離地:有壹萬五千裏之高,即使按壹半計,這座臺也要高達七千五百裏,其占地至少也要八千裏。魏國全部土地也不夠建臺之用,大王壹定要建此臺,必須兵伐諸侯,以攻占其地。如果仍然不足,還要攻伐四夷,盡占其地,才可以滿足需要,否則就不能稱中天臺。八千裏之外,才能作為農業耕地,其收入足夠大王建臺之費用。請大王立即采取行動,兵伐諸侯。”魏王聽了這些話,無言可答,建臺之事只好作罷。許綰機智地阻止了魏王建臺行動,使魏國的財力免遭耗費,使姓免受勞役之苦,受到後人的贊揚。

〖貞潔娘子〗

許義方的妻子劉氏,常常以正派貞潔自詡。有壹次,許義方出發在外壹年多,劉氏在家獨守閨房。

壹天,許義方處理完事務後突然回到家裏,對妻子說:“我出門在外,壹年有余,妳在家中獨居無聊,豈不經常和鄰居親戚們走動走動嗎?”

劉氏告訴他:“自從郎君外出後,我就像沒了頭魂壹般,每天只是閉門自守,從來沒出過家門。”

許義方聽了,連連嘆息不已。又問妻子平時如何自尋樂趣,劉氏答道:“哪裏有什麽樂趣?只不過經常作點小詩以寄托情性罷了。”

義方聞之甚喜,便讓妻子把詩取來觀看。不看不知道,壹看嚇壹跳——原來開卷第壹首詩的題目就是:《月夜招鄰僧閑話》。

——宋·範正敏《遁齋閑覽》

八、歷史名人

許 行:最早出現於史籍的許姓著名人物,是戰國時楚國人,主張“賢者與民耕而食,饔飧(自理炊事)而治”,反映了古代社會中農民的壹種理想,有學生數十人。

許 慎:汝南召陵(今河南省郾城)人,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中國古代首部字典作者,著有《說文解字》十四卷並敘目***十五卷。

許 劭:汝南平輿(今屬河南省)人,三國曹魏時名士,喜評人物,其評曹操為:“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許 衡:元朝理學家。元世祖即位後,與劉秉忠等定朝儀官制,為元統治者策劃“立國規模”。與劉因、吳澄並稱為元朝三大理學家。

許 劭:三國魏大名士。好評論人物,每月更換壹名,時稱汝南“月旦評”。曾評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句話幾乎稱為曹操壹生的定論,“壹代奸雄”也成了曹操的代名詞。

許 渾:唐代詩人。其詩作中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句為世人傳唱。

許孟容:唐代京兆長安(今陜西省西安)人,官至吏部侍郎、東都留守等職。

許敬宗:唐初為秦王府十八學士之壹。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陽西南)人,歷任著作郎、中書舍人、侍中、中書令等職。助武後逐褚遂良,逼殺長孫無忌、上官儀等。參與編撰了《武德實錄》、《貞觀實錄》、《晉書》等。

許道寧:長安(今陜西省西安)人,宋代畫家,擅畫林木、平遠、野水三景。

許道寧:宋代畫家。以擅寫林木、平遠、野水三景聞名。張士遜曾贈詩有“李成謝世範寬死,惟有長安許道寧”之句,以贊其作。

許叔微:真州(今江蘇省儀征)人,宋代醫學家,著作有《傷寒發微論》等。

許夫人:元初畬民起義女英雄。1278年,她聯合黃華起義。當時,元軍已入福建,宋臣蒲壽庚降元。抗元將領張世傑轉戰至閩西南,在她的支持下,討伐蒲壽庚及元軍,屢次獲勝。

許有壬:湯陰(今屬河南省)人,元代著名政治家,他歷官七朝近五十年,官至中書參知政事、集賢殿大學士。

許天賜:閩縣(今福建省閩侯)人,明朝弘治年間進士,為官剛直不阿,著有《黃門集》。

許孚遠:明代浙江省德清人,官至南京兵部左侍郎,著有《敬和堂集》。

許自昌:明代吳縣(今江蘇省蘇州)人,好奇文異書,作傳奇《水滸記》、《靈犀佩》等,另著有《樗齋詩鈔》、《樗齋漫錄》、《捧腹編》等書籍。

許鴻磐:清代山東省濟寧人,歷任安徽同知、泗州知州,作品有《方輿考證》、《西遼記》等。

許宗揚:清代廣西省人,太平軍將領。曾隨石達開赴皖,隨韋昌輝殺楊秀清,後不詳。

許景澄:浙江嘉興人,清末外交大臣,曾出使法、德、意、奧、荷等國,後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

許雪秋:廣東省海陽(今潮安)人,近代民主革命者,曾任職中華革命軍東江都督。

許廣平:廣東番禺人,魯迅夫人,建國後,任職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副秘書長、中華全國婦聯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等職。

許地山:原籍福建,生於臺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著作有《綴網勞蛛》、《空山靈雨》、《印度文學》、《中國道教史(上)》、《大藏經索引》等。

許世友:河南省新縣人,著名軍事家,少年時曾在少林寺學習武術,早年加入國民革命軍,後入中國***產黨,壹生極負傳奇色彩,酒量過人,領導並指揮了許多著名戰役,戰功卓著。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於1979年中***對越南發動的邊境戰爭中,時任廣州軍區司令員的許世友指揮了東線的戰鬥。1985年10月22日因患有肝癌在南京軍區總醫院去世,享年80歲。去世後,當時的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根據本人“死後盡孝”的意願,特批許世友將軍土葬,鄧小平的批示為,“下不為例”。

九、許姓各支始祖

許必珍:字席儒,由江西南昌縣瓦礫街,明洪武間官湖南省有政聲,明永樂二年占籍於湖南長沙縣舊善邑八都後建家廟於此,士人遂呼許家灣,至今稱巨族公,葬家廟後上首園山癸山丁兼醜未向有碑有圖說。子三。是為湘西許氏始祖。

許君枑:行良二,原貫吳西吉安府吉水縣民籍,元初遊學於楚愛其山水秀麗風俗淳美因徙居於潭之姜畬黃泥井今永陂汑黎塘橋田山墓廬俱在卽其下屯處也,傅流至今是為我族之始祖,生沒葬地舊譜未詳。子壹。是為湘潭許氏始祖。

許通壹:字覺富,原籍豫章吉水元至正年間遊於楚愛瀟湘山水秀麗風俗淳美因攜妻絜子來長沙府湘潭縣地名洙洲白石港,明洪武元年徙居新康五十八都卽今寧邑四都九區長沖社路遂入籍焉。元順帝元統年卽至元二年丙子正月十六日辰時生,明建文三年辛巳二月初四日辰時沒,葬寧邑四都九區長沖尾南嶽沖住屋上首雷打嶺龜形山亥巳向有碑墓華表,清乾隆乙醜年許江有業售崔驚伯契批其有許宅覺富墳山田塅中兩小蕊上齊橫溝左右下齊田邊為界同治七年又價買崔寅樓加丈禁壹契在橫溝上加扡二丈五尺周圍砌石為界契存祠。元配:魯氏,元元統三年卽至元元年乙亥八月初六日午時生,明洪武三十壹年茂寅七月十八日未時沒,葬合夫冢醜山未向***碑。生子壹:顏。湘潭顏家壩許氏始祖。

許覺富:號通壹,原籍江右吉安府永豐縣宋德佑二年現子正月十六日辰時生,元至正無年辛巳二月初四日申時沒,元元貞年來湖廣長沙府湘潭縣洙洲白石港至元元年徙居新康五十八都後改名寧鄉四都九區卽今寧鄉麟峰鄉十四保長沖社路,遂占籍焉,葬本縣本鄉十三保長沖尾南獄沖住屋上首雷打嶺龜形山亥山巳向有墓有華表有寧潭嗣孫豎立石碑有石圖周圍壹圍有許江有售崔管業契批南獄沖住屋上首田段中二小乳許覺富公夫婦墳二家不入契內為據清同治七年崔寅樓於來脈上加遷丈禁有契存湘潭潮瑞公祠抄契附刊。元配:魯氏,宋德佑元年乙亥八月初六日午時生,元至元五年已卯七月十八日未時沒,葬與公合冢醜山未向***墓***碑***批。生子:子顏。是為溈寧許氏始祖。

許 荊:字孟和,會稽人也,東溪司曹武公五世藻仕潢歷官桂陽太守。東陽壹世祖:許誌,字大節,登後唐天成戊子科進士授慶元府慶支員外郎由前塘遷於治南通儒坊今為東陽第壹世祖。巧溪壹世祖,許驥,行正四,居策山外婆家復遷金華婺東巧溪而居焉。是為浙江金華許氏始祖。

十、許氏歌

無邑兮鄦都;言午兮許男。

尚祖兮上古;伏羲兮華胥。

雷澤兮履跡;成紀兮降登。

懷崩兮媧繼;觀物兮作卦。

日食兮屠鰲;煉石兮驅尨。

少典兮皇夫;姜氏兮皇女。

赤色兮火德;火德兮炎帝。

蒙峪兮降卋;龍泉兮沐浴。

斫木兮作耜;揉木兮作耒。

天地兮八卦;八八兮成爻。

療疒兮嘗艸;天臺兮誤食。

炎居兮帝承;帝臨兮帝朙。

帝直兮帝來;帝衰兮榆罔。

八卋兮帝傳;榆罔兮幹戈。

神農兮數終;五帝兮歷始。

三卋兮不仕;四嶽兮助堯。

伐摯兮興夏;拔舜兮納賢。

東嶽兮伯夷;由降兮崩嚳。

封鄦兮始侯;賜許兮興族。

天下兮圾乎;洗耳兮潁水。

窮達兮皆樂;寒暑兮壹也。

由子兮皐陶;大理兮刑服。

助禹兮平水;東流兮九河。

舜崩兮禹立;立政兮先卒。

伯益兮繼政;余子兮英六。

禹崩兮喪畢;益賢兮讓啟。

歸耕兮潁水;以德兮事夏。

桀淫兮夏終;湯兵兮商興。

妲妃兮滑商;幹戈兮牧野。

夷齊兮逃嗣;文叔兮從周。

稱霸兮諸侯;名齊兮申鄘。

五卋兮尚禮,穆遊兮贈駿。

幽王兮戲姬;周都兮東遷。

春秋兮失序;諸侯兮紛爭。

莊公兮敗鄭;家運兮始衰。

穆後兮才佳;作馳兮述愁。

僖公兮面縛;背祖兮降楚。

昭公兮盟扈;靈公兮禦荊。

悼公兮送櫬;子止兮弒君。

元公兮無力;即崩兮國亾。

族人兮四奔;家統兮四散。

楚臣兮許行;耕後兮得食。

西漢兮叔重;說文兮解字。

曺魏兮仲康;戎陣兮西涼。

晉中兮季義,至性兮孝友。

盛唐兮仲晦;遙夜兮清瑟。

兩宋兮知可;辯證兮傷寒。

元初兮姽嫿;衛夏兮抗狄。

朙初兮武毅;驅狄兮復夏。

滿清兮胤泰,撰譜兮俎祖。

民國兮崇智;放帝兮***和。

新華兮卋友;抗日兮安民。

千秋兮四千;相傳兮皕代。

子孫兮五洲;七十兮萬計。

滔滔兮族脈;長流兮不絕。

復興兮家業;列祖兮***望。

許者,“言”、“午”二字所成也。言者,有言子者、言午者之分。言子者,言密;言虛者也。言午者,言朙;言實者也。故,為許氏子弟者,應以“言朙”、“言實”、“不偽”、“不諱”為立足之本。今,吾不才,提筆於閑寧之中,實錄我許氏五千年史,以告先祖;以示後人。

  • 上一篇:如何管理小型家族企業
  • 下一篇:養老保險公司的經營範圍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