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山東有史以來投資最大的單體項目,這是亞洲最大的核電站;這裏建設的是世界首批第三代AP1000核電機組,這裏還承載托起民族核電自主品牌的重任——
這壹刻,山東等待了26年。
四分之壹世紀的“核電夢”
從1983年山東核電站廠址普選,到昨天海陽核電項目正式開工,歷經26年,山東終於圓了核電夢
風雨啟航終有時。從山東核電廠址普選到昨天的正式開工,海陽核電項目歷經了26年。
26年,雖是歷史長河中的壹瞬,但足以讓壹個人青絲變白發。在26年的等待中,有人殫精竭慮,有人翹首企盼,還有人默默奉獻;有翻山越嶺的艱辛,有夢想成真的喜悅,更有重任在肩的豪情……
山東核電站廠址普選,可追溯到1983年。那時,秦山核電站已經開始選址,山東核電廠項目同時也被國家電力工業部、原國家計委提入重要議事日程。
就在這壹年,由時任山東省省長親自掛帥成立核電工程領導小組,開始在山東長達3000公裏的海岸線上艱苦跋涉,尋找最佳廠址。
“無論是選址程序,還是廠址要求,核電廠在目前人類所做的工業項目中,我認為是最嚴格的。”國核電力院副總工程師、海陽項目常規島設計總工程師李達然回首26年風雨路時,感慨萬千,“經過初步勘查,山東3000余公裏的海岸線上,只有其中的1700公裏符合廠址條件。”期間,普選廠址從30個最終確定為6個。
“從廠址普選到正式開工,歷時20余年,海陽最終從30個普選廠址中脫穎而出!海陽核電廠址,在目前全國乃至全世界所有核電廠址中,條件是最優越的。”李達然表示,海陽核電廠址取水距離只有500米,地質條件也好,巖石有足夠的承載力,環保條件優良,可建專業碼頭,這些建設條件和自然條件都是所有普選廠址中最好的。
海陽廠址的確定,迎來了山東核電項目的曙光。壹個個具有裏程碑意義的重要節點接踵而至:2004年,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等6家股東方***同出資成立山東核電有限公司,全面推進海陽核電工程;2005年4月,僅用25天就完成廠址上冷家莊、董家莊兩個村莊的搬遷;2008年7月29日,1號機組核島負挖啟動;昨日,迎來了正式開工的歷史時刻。
這壹時刻的到來,標誌著采用世界上最先進的第三代核電AP1000技術,規劃容量為6臺125萬千瓦機組,並預留兩臺擴建余地的海陽核電項目崛起在黃海之濱。
至此,歷經四分之壹世紀後,山東終於在海陽圓了核電夢。
按照項目進度,海陽核電首臺機組將於2014年發出第壹度電,正式投入商業運營並入國家電網,必將彌補山東可能出現的電力缺口,讓全國用上更多的“清潔電”,優化國家能源結構。八臺機組全部投產後,年發電量接近於三峽2008年全年800億度的發電量。
樹立民族核電自主品牌
海陽核電項目,吹響了世界首批AP1000核電機組建設的嘹亮號角。它作為我國第三代核電國產化依托項目,將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樹立民族核電自主品牌
滾滾波濤浩瀚,萬米金灘蜿蜒。煙波浩渺的海陽,因核電再次聚集世人的目光。
海陽核電項目之所以如此耀眼,不僅因為該項目為山東省第壹個核電項目和建國以來單體投資規模最大,還在於它吹響了世界首批AP1000核電機組建設的嘹亮號角,並掀起了世界新壹輪核電競爭的熱潮。
曾因“地雷戰”聞名於世的海陽,如今因“核電站”而領跑世界。
但,這背後還另有壹番深意。
“選擇AP1000技術,不僅僅是為了發電,而是要作為我國第三代核電國產化依托項目,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從而樹立民族核電自主品牌。”山東核電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鳳學告訴記者。
專家介紹,雖然我國目前在二代核電技術的設計、應用等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和成績,但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核電發展的自身要求來看,必須走跨越式發展之路,方可滿足能源和環境對核電的需要。要實現擴大核電容量的目標,並盡快提升我國民族核電產業,特別是核電設備制造業的能力和水平,必須選擇更安全、更高效的核電技術。
海陽核電項目,由此擔負起了民族核電自主品牌的重任。
核電專家介紹,根據技術轉讓協議,AP1000本身的知識產權歸美國西屋公司所有,但它在中國境內發展不受知識產權的限制,中國在引進AP1000技術的基礎上消化吸收再創新,自主設計的機組功率超過135萬千瓦,中國就將擁有該機組自主知識產權,擁有出口權。目前,國家已經為此設計了CAP1400重大專項,C代表中國,1400則代表140萬千瓦。
海陽核電項目除了要趟出壹條“標準化設計、工廠化預制、模塊化施工、專業化管理、自主化建設”的核電建設新路子外,還將逐步實現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自主管理、自主運營,將使中國壹步踏上世界核電技術的最前沿,在更高起點發展自主品牌核電技術。
“核電帶給煙臺的不僅僅是名聲,煙臺正依托海陽核電,打造核電裝備制造研發服務基地。”
核電蓄勢擎起發展新支柱
海陽核電作為典型的技術密集型的戰略性產業,具有明顯的高端、高質、高新特征,聚集效應,引領效應十分突出,將成為我市新的支柱產業
2009年,是“低碳經濟”元年,昨天開工的海陽核電項目,契合了“低碳經濟”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