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知識產權保護 - 關於三峽的傳說

關於三峽的傳說

三峽情結與山水贏得郭璞

劉不朽

長江三峽原本藏在深山裏,直到魏晉南北朝才浮出水面。但到了唐宋時期,它壹舉成名,成為文人騷客的朝聖之地,這確實得益於壹批描寫三峽風光的作品的廣泛流傳,如《益都山河》、《荊州記》、《水鏡朱》、《符江》等。本文著重論述了金代著名文學家、考古學家郭璞在弘揚三峽地理文化方面的貢獻和深遠影響。在三峽古代漫長的文化名人行列中,郭璞是最值得關註和研究的。原因有三:第壹,他是第壹個生活在三峽地區的作家,在這裏生活的時間最長。郭璞最早到達三峽是在公元297年,距今2700年,歷時三年,相當於杜甫在三峽生活的時間,但比杜甫早了900多年。第二,郭璞遊三峽的目的與唐宋以來的文人(如劉禹錫、白居易、歐陽修)遊三峽的目的大相徑庭。後者被貶到三峽地區做官,任職期間感受到了。郭璞則是專程去三峽采訪寫作。除了寫詩寫賦,他還廣泛涉獵三峽地區的歷史地理、自然資源、神話傳說並融入作品,這在其他來三峽的文化名人中也是不多見的。

郭璞生平及作品考

郭璞的生平和著作沒有編年史。史書中對郭璞有過全面的描述和評價,主要是《晉書·郭璞傳》(傳四十二)。《郭川》雖有五千余字,記述了郭璞在陰陽占蔔、歷算等方面的諸多活動實例,卻未提及郭璞的出生年月及我們最關心的經歷和活動,如他在三峽巫山拜見任建平郡知府之父、在峽口夷陵註釋《爾雅》等。盡管如此,郭川還是為我們勾勒出了郭璞的人格和人生軌跡。傳曰:“郭璞之言純,河東人亦樂。”查“河東聞喜”,就是現在的山西省聞喜縣。這個縣位於黃河支流涑水河上遊,故稱河東。郭璞,晉武帝(公元276年)鹹寧人,生於此。“我精於經典,學識淵博,才華橫溢,但不善言談。詞為中興之冠,好古字勝陰陽歷。”傳記只指出郭璞不善言辭,卻對他的博學和文學成就大加贊賞。對郭璞壹生的作品也有系統全面的記載。除了蔔筮等著作外,他的傳記中說他“註爾雅,非音義圖,又評方言(韓所作),《穆傳》,《山海經》,楚辭,子胥,上林(均為賦)有數萬字謳歌其詩。據《經籍誌》記載,郭璞還記有“三藏”:“郭璞著有李斯的《倉頡篇》、熊的《荀增篇》和後來鐘嘉的《訪篇》,故稱“三藏”。郭璞傳世的其他著作有:《郭璞集十卷》、《郭璞集》或《郭璞集全集》?無法檢查。由於各種歷史原因,《史記》所載郭璞作品大多零散,今人難以窺其全貌。目前保存下來的郭璞作品非常少。據筆者所知,* * *包括:《爾雅註》,清代郝懿行將其與《爾雅義疏》合並,刊於《十三經註》,基本保留了朱郭的原貌;《山海經註》和《穆傳》由嶽麓書社1991再版,是郭璞註釋的唯壹版本。《符江》是童主編的《文選》中的壹部辭賦作品。沒有專門的詩集。《文選》收錄了7首遊仙詩,沈清德謙編纂的《古詩源》除7首遊仙詩外,還收錄了1首遊仙詩。據記載,郭璞寫的遊仙詩有19首,其他十余首至今未流傳。郭璞的《山海圖》是壹首有圖的詩,也是壹首詩,只是已經失傳了。近日,研究《山海經》的學者馬昌義整理了流傳於明清時期的《山海經》,命名為《古書·海圖贊》,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1出版,收錄郭璞《海圖贊》詩303首。雖然很難確定這是不是郭璞《山海圖贊》的全部詩作,但已經是保存了這麽多的詩作了。郭璞說“有幾萬字謳歌詩賦”,不知是否包括《屠贊》?如果是其中的話,郭璞在這方面的作品基本可以傳遍全世界。

郭璞進入仕途,是因為他的才華和作品獲得了晉代皇帝的賞識。郭溥傳:“溥寫《符江》,字大有名氣,後又寫成《南郊賦》,受到皇帝褒揚,認為是左郎之作。”左郎只是壹個無權無勢的文官,他坎坷的仕途與他“自以為人才有優劣”的清高孤傲性格密切相關。而他的早逝,是“善蔔”所致;“王敦參軍當記錄員”後,王敦要造反,請郭璞做預言。“郭璞在劫難逃,所以被王敦殺了。傳記上說,“被處死時四十九歲,王敦平追授弘農總督。“郭璞於泰寧二年(公元324年)被殺,年僅48歲。壹位博學多才的大學者,在生命走向成熟的時候匆匆離世。真是個嫉妒的天才!

郭璞的長江三峽情結

郭璞琦之所以從黔山跋涉到長江三峽地區深入生活、收集思想,並長期居住在峽口古城夷陵(今宜昌市)進行寫作,是壹種緣分,是父親劃下的紅線。郭璞《父傳》有這樣壹段簡短的描述:“父袁史為史書,而時尚書有增無減,屢駁,故以公黨聞名。最後建平太守。”反駁可以用來陳述是非,提出異議解決方案。國源敢於“反駁”上司尚書杜宇的“損益”,足見其正直。郭璞在日後面對王敦的叛逆行為時不屈不撓,也正是因為他深受父親的影響。據《宜昌州府誌·官表》記載,“能考晉者為益都太守十壹,建平太守壹”為;《官榜》還在國源的名字中註明,“普撫國源為建平知府。”據考,晉元康七年(公元297年),郭璞以265,438+0歲的年齡,來到三峽金朝所屬的建平縣治巫山,看望在此任太守的父親。三峽壯麗的景觀和獨特的民族風情深深吸引了北方青年。在對三峽的山水風光進行了全面的遊覽和考察後,他選擇了長期定居,住在了峽中縣夷陵。郭璞為什麽選擇夷陵而不是巫山?這也是筆者第壹次涉獵郭璞古跡時的壹大疑問。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了解建平縣的變遷及其所轄的地理範圍。

三國末期,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建平郡,壹個屬於吳,壹個屬於金。

《通典縣誌》載:“秭歸,吳家建平縣在此”;"巫山,位於晉建平縣境內."

《讀史記》載:“建平城,在州東(歸州),為秭歸之地。孫吳以此城命名建平郡。武城在州東南八十五裏。”“孫吳永安二年設建平郡,金並入金所設建平郡。"又曰:"晉先設建平郡治夔州州府巫山郡,後與吳郡合並。"

關於這壹點,《秭歸縣誌》(1991版)寫得很清楚:“吳永安三年(260年),吳主孫修分益都(郡),設建平郡,轄秭歸等四郡,郡治秭歸東南85裏(今,“太康元年(280年),晉將軍王軍伐吳,二月,柯建平、金滅吳,吳建平郡縣治由秭歸移至巫山,歸秭歸管轄。"

於是,當蒲福之父郡太守為武、晉兩郡合並後新建的平君郡時,其管轄範圍達今茅坪壹帶以東,距夷陵僅數十裏,江州壹日可往返。正是因為夷陵離自己轄區近,夷陵的生活和寫作條件比巫山好,所以郭璞選擇了夷陵。

關於郭璞來三峽的時間,學者們說法不壹。因為古籍中沒有明確記載,只有“避東南”之說。作者主要從符江的寫作年代和其父任建平為太守的時間來推測。因為郭璞對建平和夷陵有著特殊的感情,所以在作品中多次提到。在他寫了《山海經·海內經》之後,“的啟蒙大臣叫孟圖,他是巴之神...住在山中,在《山西之丹》中,他記載:"丹陽市在今建平縣東七十裏的秭歸縣,是孟圖居住的地方。"《西野經》後註:“巫山今屬建平縣。”《海內經》“岷江,第壹大河,出文山”後註:“此河出文山縣晉升縣岷山,至蜀縣東南,至江陽東北,經巴東、建平、宜都、南郡、江夏……”長江出蜀後,經過多處,郭璞指點巴東、建平、益都,是壹段風流韻事。郭璞對建平、夷陵地區的山水和物產的看法,也在他的著作中有所描述,這壹點後面還要討論。

郭璞居三峽夷陵的故事,最早見於人余的《荊州記》。不幸的是,這本書今天還沒有發行。唐宋以後,來三峽遊玩的文人越來越多,郭璞在夷陵的足跡被更多的人知道。遊的《入蜀記》記載:

“簇在楚塞樓,橫貫爾雅臺錦閣,庭前有兩冊海棠,也是百年之物。二丫太,屠靜以為郭靜純在這裏關註二丫。”

上面說的《圖經》,應該算是《夷陵圖經》等地方誌的壹種。陸遊不僅“穿越了爾雅臺”,還看了當地《圖經》中的記載,所以這樣說。查閱各種地方誌,關於郭璞、二亞泰的詩詞、賦、序、筆記等有很多,代代相傳,但沒有虛構的痕跡。《宜昌縣誌》初稿(1936版)匯集了夷陵-東湖-宜昌縣兩千多年的史料,內容翔實。它把郭璞列入“傳記”作為“劉玉”,還有壹篇傳記這樣寫道:

“郭璞字景春,河東聞喜人,父瑗為建平太守,即今巴基斯坦人。永嘉之亂避難於東南。在這座城市裏,有爾雅和嶽明兩個車站,在東邊,有墨池,據說是郭璞寫作的遺跡。蔣福雲撰文:虎牙兀悲荊門。它的土地在這個城市,懷疑當時它的華僑留了下來。本縣為老根據地,流言已過雲煙。”吳琴·秦升的《二唐雅集》說:“然而城北的二衙臺卻發源於郭璞,雖仍在官邸。溥父守建平,即今歸,巴東、興山、建始,《東湖誌》已說。而於的《荊州記》則品為林州郡...符江詳細敘述了峽口的情況,即附近有千余遊仙詩和清溪人。《紫臺》的名字是任梁寫的,作者是宋月氏和陸遊...由於是西川人的第二代筆記,郭的筆記是最古老的。"

明雷思需《靖州郁芳書》雲:“城西北隅,郭靜純註爾雅臺,東臨洗墨池,為靖春洗硯之地。今天,它的水還是黑色的。”《縣誌》載有許多關於《爾雅·太府》的文章,都是描寫郭璞僑居的作品。其中有雲:“惠(帝)懷(帝)時,景春與夫結下不解之緣,衛士從軍追隨。五司祭名於金陵,棧鐘於會稽落成,建平出守,立誌為秭歸壹省建功。

過去壹千多年了。由於歷史悠久,我們對郭璞的了解完全依靠文字記載。幸運的是,這些古籍和地方誌中的珍貴記載,已經勾勒出郭璞在三峽活動的大致脈絡,以及他在夷陵居住期間的遺跡。總結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第壹,郭璞的建平、夷陵之行,主要是省親訪父,也可能有避戰之意,即所謂“永嘉之亂,避東南。”他之所以住在夷陵,是為了“節省家人的閑暇時間,留下優雅的音符。”郭璞在《爾徐亞》中告訴自己:“我不想祈求無知,但我所學甚少。我已經學了29年,鉆了29年。雖然我記下了10多人,但沒有詳細準備。”這說明他註釋《爾雅》用了十八年的時間,所以作者推測郭璞的《夷陵》可能是《爾雅註》的初稿,不可能在短短三年內完成《爾雅》的註釋。

其次,郭璞在三峽夷陵時期,除了評點《爾雅》外,還創作了其他壹些作品,主要是《符江》和《遊仙詩》。古代學者往往斷定《符江》是郭璞三峽建平夷陵之行之作,即“河上之賦”。這是有道理的,因為在黃河流域長大的郭璞,只有親身看到、感受到長江,才能寫出“字大無比”的“符江”。至於《遊仙詩》(七首),從內容上可以知道是他遊覽峽東當陽清溪、鬼谷子洞之後所作。吳對說“它也在附近”。其實清溪在今天的當陽和遠安交界處,離宜昌不過百余裏,現在歸宜昌管轄。郭璞在夷陵周邊的景點中留下了他攀登的足跡,他的作品就是最好的證明。

第三,郭璞在夷陵的遺存主要有二丫臺和Xi墨池。根據清代同治出版的《宜昌府治城墻圖》,二崖臺在北座門和震川門之間,大約是西陵路下段。洪亮品《巴吉川城》雲:“夷陵城西北角,郭靜純註爾雅臺,臺東洗墨池,是景春洗墨之地。今天,它的水還是黑色的。”爾雅臺其實是壹門學問。當它是磚木結構時,它的規模可能並不宏大。智雲:“都說臺灣的雲是平的,城是平的,只像壹座巍峨的土丘。”郭璞概括了陰陽五行,選擇臨江-高阜搭建平臺,正是體現了“南火北水各在其位,東木西金在其角”的意境...而中央政府就住在裏面”。謝爾雅臺自清朝以來就消失了,讓現代人看不到這個古老文化的美。

蔣斌展示的三峽風光

從黃河流域的涑水河到南方的長江三峽,是郭璞人生旅程和文學生涯的新起點。長江的遼闊和雄偉,三峽的壯麗和神奇,開闊了他的眼界,豐富了他的知識,激發了他的思考和靈感。符江是郭璞長江三峽之行的結晶。由於中國古代的中央政權和文化中心位於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人們對長江知之甚少,即使在愚公也只有簡單的描述。郭璞的《符江》是壹部前無古人的作品,是第壹部全面的長江頌歌。在這個激情壯闊的龍符,我們看到了從三峽到宜昌江壯麗險峻的自然景觀、豐富的物產和神奇的古代神話,如畫的景色令人陶醉。前人用“符江詳敘夏口之境”來解釋符江與夷陵的淵源,並不十分準確。依我拙見,《符江》寫得最生動精彩的片段,是對武俠到荊門、虎牙的山水情況的描寫:

“咨五才合,是真水德之靈長;然而岷山的貴定河,卻是從壹開始就發源於此;於京始於,又聚萬川虎霸梁。沖向巫峽,風馳電掣,起自江津,海運而至,量大無比,滔天之大,覆蓋漢斯、懷鄉。袁飛燕和李,還有當先進來的張...如果是巴東的峽谷,夏後會把它挖出來,巖石永遠不會上升。虎牙直立,荊門尷尬。圓深九次帶吊騰,流雷電擊,駭浪狂灑,駭浪飛薄,快加水後,澎湃跳躍……”

傅先是從岷山岷江(古人認為長江發源於岷山)出發,萬川、八良取了壹次,然後迅速轉向三峽巫峽,寫巫峽的迅速熱鬧,江津的興起,滔天的江水。從“巴東三峽”到虎牙、荊門(古人視此地為峽,非今南津關),回到三峽,寫出了巍峨的群山,電閃雷鳴,驚濤駭浪,震撼峽江。這段話之所以如此具體、生動、感人,與郭璞的親身經歷密切相關。特別是“如果是巴東峽的夏後”這句話,包含了非常珍貴的信息。“夏後”的意思是大禹。余的足跡去過長江三峽嗎?古代的記錄並沒有告訴我們壹個明確的答案。據我所知,郭璞是第壹個提出於霞治水時疏浚了長江三峽的學者。這種說法非同尋常,但很快被其他學者接受。後道源《水經註》郭曰:“其峽為虞所築,與江相通,稱之為巴東峽,疏浚之。”郭璞的說法依據是什麽?可能源於當時三峽地方誌的記載,也可能源於三峽的民間傳說。郭璞在三峽(建平)和夷陵生活期間,壹定是在當地的《圖經》中看到了禹疏浚三峽的傳說,聽到了三峽民間關於巫山神女授於天舒治理峽道、神牛(牛)幫助禹打開峽道的古老傳說,然後據此寫進了。

《符江》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述和贊美長江的富饒。寫河裏的水產:

“魚類有江豚、海蜇、鮁魚叔、鮁魚王”、“其他奇奇怪怪的水產品有潛水鱖魚、魚牛、虎團子、魚鉤、...水母,眼睛還有閑情……”江豚現在叫江豬,海蜇現在叫桃花魚。

寫水禽:“其羽科還包括晨鸛、雉雞、幼鳥、鷗、犬……”

寫礦產:“金礦,丹麗,雲景,焙銀...金、玉、玉填於其中,瑤、珠、奇石為其王、卒……”

寫河岸的植物和植被:“齊琦比荀二瘦,在森嶺和羅峰...蒲雲滿...長江掩映。”河流兩岸,各種樹木郁郁蔥蔥,植被覆蓋。當時長江的良好生態歷歷在目。

《符江》還突出了長江出產的珍禽異獸:“若為龍鯉壹角,有怪鴿九只,龜三尺,龜六眼。”這些珍禽異獸大多來自三峽地區,在《屈賦》、《山海經》中都有記載。《九問》說:“鰣魚在哪裏?堆的是什麽?”“鰣魚”是“龍鯉”;《山海經·海外西京》載:“龍魚陵居北,其狀如鯉魚。”郭璞註:“或龍魚似鯉魚,壹毛錢”。據學者考證,“倔樁”就是《山海經》中的“倔鳥”。《天道新解》:“應該是指壹種神秘的鬼鳥。”《本草綱目》:“鬼鳥,九頭鳥。”《正字通》曰:“蒼玉鳥(怪鴿),妖鳥,鬼車,九頭鳥。”近年來,三峽地區出現了許多九頭鳥的報道。之所以出產珍禽異獸,是因為郭璞認為這裏是“江河流淌之地,雲蒸之地,靈怪化為品之地,奇物之居之地。”用“發生怪事的石窟和房屋”來描述三峽地區,可見郭璞的高瞻遠矚。國外學者詹姆斯·貝雷斯特寫過《神秘的北緯30度》。他指出:“這個緯度也是世界上無數謎題的所在地”,是壹個壹次又壹次發生怪事的“神秘地帶”。中國有長陽人、巫山人、雲縣人,有野人、九頭鳥、白獸...堪稱“奇窟”。郭璞在細數長江風流人物時,首先贊嘆的是生於三峽的屈原:“為(屈原《離騷》:‘於君’)而悲,為漁父之榮歌而嘆。”最後,他把自己對長江三峽的感受總結為:“經紀天地,巧奪天工,妙在文字,事在筆端,不可窮盡。”郭璞可以說是表達了古今有識之士對長江三峽的情懷。

《爾雅註》和《山海朱婧》揭示的三峽古生物地理信息

《爾雅》和《山海經》是我國兩部具有重要價值的先秦古籍。《爾雅》據說是周公所作,但多數學者認為是戰國末期、西漢初期所作,經多人定稿。被稱為《古代漢語詞典》,晚唐時升級為“經典本”,清朝時收入“十三經”。《爾雅》實際上具有漢語詞典和百科詞典的雙重功能,是研究古代漢語、古代社會生活和自然地理的經典著作。《山海經》是壹部古老的奇書。古今學者對其性質眾說紛紜,有地理說,也有小說說。魯迅先生認為它是“壹部遮天蔽日的巫書。”著名歷史學家孟認為《山海經》屬南(東)派,其淵源多來自巴、蜀、荊楚。很多神話傳說都可以通過楚辭得到印證。所以和三峽地區有很深的關系。

郭璞對這兩部著作的註釋不僅是對訓詁學的壹大貢獻,也是他留給我們的壹份寶貴的文化遺產。郭璞對《爾雅》、《山海經》的註釋,主要靠的是他的博學,很多知識自然來源於博覽群書,博采眾長。但他的人生經歷和在三峽巫山、夷陵幾年的所見所聞,對註釋工作也大有裨益。當我們研究“兩則筆記”時,我們不難發現,關於三峽和宜昌地區的風景和物產的筆記壹定是非常具體和準確的。這客觀上保存了1600多年前三峽及宜昌地區的山川地理、動植物分布等有價值的信息,為我們研究古地理和古生物學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現在,我只對這兩方面的信息做壹些簡要的摘錄和討論。

“兩註”中有珍貴的古生物信息。孔子曾教導弟子“多知鳥獸草木之名”。古代沒有科學的動植物分類,很多籠子都這麽叫。爾雅分為草、木、蟲、魚、禽、畜七類。在植物方面,最值得註意的是茶。《爾雅》中的《茶經》和《郭璞筆記》被認為是最早的關於茶的文字記載。

《爾雅》載:“易,古茶。”郭註:“樹小如桅桿,冬天落葉,可以煮湯喝。今日早采者為茶,晚采者為茶。”“茶”是茶的古字。“三峽地區是中國茶的發源地,以茶為飲品的民俗歷史悠久。郭璞對茶的詳解,源於他來到夷陵後對茶的熟悉,證明三峽宜昌地區是中國茶的起源地之壹。

《過浦》中壹些植物的名稱和形狀具有濃郁的三峽地方色彩。比如:

《陶靜》註:“今日之櫻桃”。

《木瓜》註:“真如瓜,可食用。”

《柚》註:“似橘,酸之,生於江南。”

《梅穎》註:“雀麥”。

《桑葚》註:“今稱桑葚。樹小而長者為母桑。”

物是人非,21世紀的中國依然看到金代明月,郭璞筆下的三峽風光。它的福報是什麽?

作者簡介:劉不朽,湖北省宜昌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編輯:張立憲)

  • 上一篇:疫情影響解除合同算不算違約?
  • 下一篇:寶雞旅遊形象口號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