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國家意識是公民對國家的認同和認知意識,是社會個體基於對自己祖國的歷史、文化和國情的認識和了解而逐漸積累起來的對國家的責任感、自豪感和歸屬感。它是壹種政治意識,也是壹種文化意識。它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公民的責任感和義務感,有利於國家的繁榮和民族的強大,使其在各國各民族的激烈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從某種角度來說,國家是壹個被邊界包圍的政治實體,邊界是某個政權獨立行使主權的範圍。但這只是國家的外在直觀形式,而不是國家的本質。真正的民族認同是指境內民眾形成的“凝聚力”,可稱為“民族意識”,即每個人內心深處都認為我是“某個民族”。沒有這種意識,地區就不能稱之為國家,即使在形式上有統壹的國家形態,也是不穩定的。比如秦始皇橫掃大海,橫掃六合,統壹六國,但是秦朝很短命,僅僅15年就分崩離析了。這雖然與秦始皇的殘暴有關,但也是秦之初六國遺民中沒有建立起統壹穩定的“民族意識”的重要原因。中國進入文明社會的歷史延續了5000多年,從未間斷,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第壹大國,擁有6543.8+0.3億人口,原因是全面的。其中壹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中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積累了深厚的“中國意識”,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偉大祖國不可分割的壹部分。這個“部分”不僅體現在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轄上,也體現在新疆各族人民的“中國意識”上。例如,公元382年,秦朝的前將軍呂光進軍西域。菊池被滅後,西域各國也在不遠處趕來加入萬裏。國王和使臣手裏拿著漢朝頒發的印章和使臣,以證明他們對中原王朝的忠誠。呂光讀後深有感觸。雖然朝代更替在中原早已是另壹番景象,但在遙遠的西域,距離並沒有降低西域各國對中原王朝的忠誠。這些漢代使臣印章雖然已經失去了實用價值,但卻是西域各族無形的“中國意識”的最好見證。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由於國家的性質不同,民族意識的內涵也不同。但是,作為對領土、人民和文明的熱愛、建設和維護,是壹致的。中國人的“國富民強,國破家亡”、“國忘家,公忘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觀念,都是與國家融為壹體、憂國憂民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懷的表現。蕩過天安門廣場“舟曲挺住!”“加油,中國!”這是中國人民族意識的最強音。
中國人的民族意識具有豐富的實踐內涵。比如建國之初,為了支援新疆建設,中央向全國發出了響亮的號召。無數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告別家鄉,來到新疆。他們修路,挖溝,建工廠,壹座座年輕的城市在戈壁灘上拔地而起。茫茫沙漠之海,卷起金色的麥浪。又如:1996中央作出對口支援新疆重大決策以來,新疆各省市、各單位以各種方式給予新疆無私支持和幫助,先後選派6批3749名援疆幹部,累計向新疆無償援助資金和物資43億元,實施合作項目1200多個,到位資金250多億元。今年3月,中央召開了全國對口援疆工作會議,提出了新壹輪對口援疆的戰略舉措,進壹步明確了全方位對口援疆的方針政策,深化和拓展了援疆內容,確定全國19省市在更深更廣的領域開展對口援疆工作,由過去的幹部、人才向包括經濟、幹部、教育、科技在內的全面、全方位援疆轉變。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出臺了《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意見》,制定了土地、財稅、投資、金融、進出口、產業、人才等壹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了對新疆的支持力度。為了支持新疆的發展,從自治區成立時的1955,到2000年,中央政府給予新疆的財政補貼共計8774438+0億元。1978至2004年,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總額7800多億元,其中中央投資達到3710多億,占同期全社會投資的47%以上。為什麽?因為96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是我們的家園,中國的每個人都有責任建設和維護這個美麗的家園。中央對新疆的親切關懷,兄弟省市的無私幫助,就是這種民族意識的生動體現。
現代意義上的國家意識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壹是國家主權意識:這是壹個國民首先必須具備的意識,無論何時何地,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都是每個國民的義務。二、國家利益意識:國家利益意識是國家意識的核心,是國家意識的重要載體。對國家利益的清晰認識將為國家意識奠定堅實的基礎。國家利益是壹個國家維持和創造其大多數公民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各種因素的集合,是主權國家在國際環境中生存和發展需要的總和。國家利益高於壹切。第三,國家安全意識:在當前全球化趨勢下,國家安全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國防安全和軍事安全,還延伸到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環境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從根本上說,國家安全意識的基點還是歸結為國家統壹意識和國防意識。國家統壹觀念是中華民族強大的精神傳統,忠於國家安全是中國傳統民族意識的主要內容。總之,國家主權意識、國家利益意識和國家安全意識作為國家意識的標準內容,與國家意識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它們相互交融,互有。
第二,民族意識作為國民對國家的認知和認同,是壹個國家的重要精神紐帶,是公民責任、義務和愛國主義的基礎。它對國家的形成、發展、統壹和強大,對促進民族復興和社會進步,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源遠流長的民族意識具有強大的文化號召力和輻射力,是國家深層次發展的內在動力。它能最大限度地喚起、激發和強化人們內心的激情,形成每個公民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心理基礎,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國民。民族意識支配著人們的行為模式。有了它,人們就會有義務感、責任感、使命感和榮譽感,為祖國鞠躬盡瘁,甚至在靈魂深處建功立業。這種發自內心的情感會更加理性、穩定、深刻。壹個人只有具有強烈的國家意識,才能關心國家,積極參與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事務,自覺關註國家的歷史軌跡、現狀和未來走向,實現作為國家公民的責任和使命,忠誠國家,報效國家,不斷接近“為國捐軀”的境界。國家意識越強,越能激發每個人回報社會、建設國家、改變現實的熱情,自然滲透到日常的工作、學習、生活中,最大程度地將自己的聰明才智轉化為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豐富自己,回饋國家和社會。抗日戰爭時期,新疆各族人民生活艱難,但在民族災難和民族危亡的時刻,大家都大聲疾呼:“新疆雖是偏僻之地,但尤其是我們抗日救國的誌向,我們等著它,誓與我們的人民壹起戰鬥。”從政府機關到內地,從上層階級到教師、商人、街道居民、農牧民,從七八十歲的老人到小學生,大家都慷慨解囊,捐贈金銀、珠寶和現金,壹些少數民族同胞還捐贈了自己的牛羊、大車、大豆、大米、小麥和飼料。這種對祖國前途命運的深切關懷,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日的決心和勇氣。
作為壹種意識形態,民族意識可以激發人們為所屬國家的發展而奮鬥和貢獻的信念。當國家的活動及其目標被納入壹定的軌道,按照壹定的方式運行,分散的力量就會聚集在壹起,形成合力,使個體的力量得到充分發揮。民族意識通過對文化傳統、價值觀和信仰的訴求,旨在強調國家的尊嚴、優越性和進步性以及民族使命的神聖性,表現為壹個國家的自我意識和主體意識。它可以使國家成員認識到,沒有壹個人或組織可以離開國家而存在,這是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歸宿。從1997開始,新加坡開始在中小學開展國家意識教育。為了讓每壹個新加坡人在10到12年的學習中充分了解國土狹小、自然資源稀缺、多元文化的國情,進而培養為國奉獻的精神。新加坡教育部規定,小壹至中四的所有學生都要觀看教育電視節目《我們是新加坡公民》,目的是向學生灌輸權利和責任的觀念。同時,新加坡還設立了歷史事跡紀念日、種族和諧日等。,通過節日活動讓學生了解重大歷史,從而懂得愛國愛鄉,促進民族團結。
民族意識是愛國主義的基礎。沒有民族意識,就不可能有愛國主義。如果沒有對自己國家的認同、尊重和熱愛的情感和認知,就沒有民族興旺發達的內在動力和支柱,面對任何困難都不會有奮鬥的激情。愛國主義是民族意識的核心,是各族人民千百年來在生活、勞動和鬥爭中形成和鞏固的對祖國的壹種深厚感情、崇高思想和奉獻精神。人們常說愛國是壹種情感,是指人們發自內心深處對祖國的深厚感情。這是列寧說的:是千百年來固定下來的對他們祖國的壹種極其深厚的感情。愛國也是壹種思想境界,是對祖國無限忠誠,對祖國前途命運無限關心的崇高精神境界。愛國也是壹種奉獻行為,是人們為爭取和維護祖國的獨立、繁榮和榮譽而付出壹切的高尚道德行為。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原自治區主席帖木兒,維吾爾族農民出身。達瓦買提在詩中寫道:“在任何時候,祖國都是無比神聖莊嚴的,只有紮根於祖國,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和理想。先賢聖賢早就有這樣壹句至理名言:‘沒有祖國的人是憔悴的、抑郁的、猶豫的’”。他用維吾爾詩歌特有的語言講述:“失去母親的孤兒是多麽不幸和悲慘,遠離祖國的人們像迷途的羔羊壹樣嘆息。”各族人民心中的這種愛國情懷,中華民族的偉大民族精神,過去、現在、將來,都是激勵各族兒女開發、建設、保衛邊疆的強大動力。
民族意識是民族團結的基礎,是新疆跨越式發展的強大動力。在當代中國,民族團結的實質是在中國人民和國家的同壹體內形成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三個離不開”(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少數民族離不開彼此)的本質就是愛國主義,就是各民族* * *享受,* * *維護,* * *共同建設國家,在同壹個國家裏平等相待,和睦相處,緊密結合。* * *國家是民族團結的根本基礎。各民族只有具有強烈的國家意識,才能形成團結壹致的長遠目標,在國家內部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只有具有強烈的國家意識,才能超越民族、宗教和地域意識,把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放在高於壹切的位置。只有具有強烈的國家意識,才能以高度的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分裂。這壹思想不僅是團結穩定的深厚基礎,也是實現新疆跨越式發展的精神推力。
在新世紀,民族意識是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保證。面對風雨飄搖的世界潮流,壹個國家如果沒有民族意識,就沒有靈魂,從而失去內在的凝聚力和外在的創造力,最終會被淘汰。民族意識是中華民族團結統壹和穩定發展的基礎,關系到中華民族未來很長壹段時間的偉大事業和最大利益,是反對民族分裂思想和行為的利器。民族意識是偉大的,它的偉大在於支撐中華民族創造古代的輝煌,走出近代的泥淖,重獲現代的生命。如果每個公民都有強烈的國家意識,中華民族“天下壹國”的整體觀念代代相傳,那麽我們的國家就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第三,從壹般意義上講,國家意識的培養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壹是國家主權意識的教育。要使我國公民明確愛國,首先要維護國家的主權和根本利益,牢記“國家主權和國家安全永遠要放在第壹位”;時刻警惕西方霸權主義叫囂“人權高於主權”的迷局,從而自覺維護國家的政治穩定和民族團結,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二是國家利益意識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僅需要國家對國家利益的界定,更需要不同社會層面和利益群體的積極參與和思考,特別是在廣大青年學生中,要切實加強以國家利益意識為核心的國家意識的培養,提高他們的思考能力,強化他們的參與動機。三是國家安全意識教育。要使中國公民增強國防意識、風險意識和危機意識,使每壹個公民都明白,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安全不僅僅局限於國防和軍事安全,還已經擴展到經濟、政治、科技、文化、信息、生態等各個方面,從而培養他們高尚的愛國情操,築牢國家安全和利益的屏障。第四是* * *同樣的理想教育。民族意識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是與我們現在所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融為壹體的。在當前民族意識的時代內涵中,我們首先要以熱愛祖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己任,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是對20世紀以來西方主導的全球化進程的最有力回應。在當代中國,國家意識和社會主義在本質上是統壹的。西方國家借助全球化,竭力模糊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區別,削弱人們尤其是青年學生對社會主義理想的認同,消解社會主義思想的凝聚力和融合力,從而達到和平演變的目的。在這種復雜的背景下,更加需要加強青年學生的理想教育,以堅定他們在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信念和理想。
早在20世紀60年代,自治區黨委就在各族幹部群眾中開展了“三個壹”教育:壹個祖國——中國人民和國家,壹個黨——中國生產黨,壹條路——社會主義道路。20世紀80年代初,基於民族團結是做好新疆壹切工作的保證這壹認識,自治區黨委、政府創造性地提出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活動。1998年初,自治區黨委作出決定,在黨員幹部和各族群眾中廣泛開展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歷史觀、國家觀、宗教觀、文化觀(簡稱“五觀”)宣傳教育,“五觀”教育成為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區進壹步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發揮了重要作用。新世紀新階段,我區先後開展了“四個認同”(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三愛”(愛黨、愛祖國、愛社會主義)、“六德”(* * *好生產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偉大祖國、民族團結、解放軍)。*團結奮鬥的歷程)、“三史”(新疆史、新疆民族史、新疆宗教史)等教育活動正在開展,主題是“熱愛偉大祖國,建設美好家園”。貫穿這些教育的壹條主線,就是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為建設幸福美好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添精神動力。
強化民族意識,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民族意識與國家意識的關系。國家和民族是兩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概念。國家是壹個政治統壹體,是壹個法律概念,國家與公民的關系是壹種法律關系。民族是壹個社會歷史文化的概念,人與民族之間存在著基於傳統文化的心理關系。國家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支柱。沒有社會主義中國的強大,就沒有中國各民族的繁榮發展,體現在人們的意識上,就是國家意識高於民族意識,在各種身份認同中國家公民身份認同高於其他身份認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正確認識和處理國家利益與民族利益的關系,肩負起對國家的責任,努力促進國家的繁榮,從而實現民族的發展。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要在社會中生存,獲得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尋求慰藉靈魂的精神家園。這壹切首先來自祖國。沒有國家就沒有家,沒有家就沒有我——這句看似平常的話語道出了愛國最深層的道理:國家是壹個小家的寄托,也是壹個人的寄托;國家是物質利益的寄托,也是精神家園的寄托。沒有祖國的保護,人就是無家可歸的流浪者。愛國是每個人都應該自覺履行的責任或義務。履行愛國的職責和義務,就是對祖國最好的回報。
進入21世紀以來,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提出,中央32號文件的下發,19省區市的對口支援,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自治區黨委七屆九次全委(擴大)會議,都體現了中央和其他兄弟省區對新疆工作的支持。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如果國家的整體利益得不到實現,新疆的發展必將失去堅強的後盾和進壹步的進步。
歷史證明,沒有祖國大家庭的支持,新疆很難取得今天的輝煌成就,推動明天的跨越式發展。如今,我們面臨著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單靠新疆的力量無法最大限度地發揮機遇的作用。新疆各族人民要不斷強化國家意識和公民意識,為推動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