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畫真實地描寫了汴京城內外的春日盛況,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尤其是市民的生活和風俗狀況。
首先,該畫從側面反映了當時政治上相對寬松的局面。我們從畫面上描繪的北宋首都汴梁的繁榮景象不難看出,《清明上河圖》是為歌頌太平盛世而作的。誠然,北宋的統壹,打破了五代時各地割據的局面,形成北宋地主政權與契丹奴隸主政權(遼)和以後的金以及存在於兩者之間的西夏政權的對立局勢。北宋立國後,隨著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手工業(如紡織手工業和陶瓷業)也得到高度發展;加之水道運輸的改進與國內市場的發展、海外貿易的興起、城市人口的密集和消費的增強,促進了如汴梁這樣的大都市的形成。宋徽宗在位中前期,由於宋室內相對安定,他又耽戀繪事,少問朝政,自覺不自覺地形成了“無為而治”的政治局面。這種情況雖後患無窮,而在當世卻有壹定好處,使經濟、文化、藝術的發展處於壹個相對寬松的狀態。作品中雖避開了汴梁城內當時最繁華的金明池以內地段,然而窺壹斑而見全貌,從其截取的水門以東至虹橋附近汴河的繁榮景象,就已經反映了當時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壹般狀況。
其次,市場的繁榮反映了當時經濟的發達。《清明上河圖》以清明節這個傳統節日為時間背景,以水門以東至虹橋附近汴河兩岸為實際地理位置,以郊野、虹橋、城關三段為情節,以市民“出郊”、“上河”、“趕集”、“掃墓”等活動為主題,精細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盛況。按習俗,清明節全面放假,人們除了上墳外,還四處遊玩、逛街、購物、串門、聊天、結集,或三五成群,或壹家大小歡樂喜慶,到處人山人海,鶯歌燕舞,壹派生機。從其建築規模看,當時汴河沿岸出現的人物肯定比畫中描繪的要多得多。由於畫面繁簡、疏密的要求,畫家有意作了適當的處理。同時對後人歷史性地了解當時社會的經濟狀況、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情況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又如:對建築、船只、工具、服飾、商品等的精微描繪,對我們今天技術性地了解和借鑒都有著重要的價值。
再次,《清明上河圖》無論就其本身的藝術價值,還是它所描繪的包羅萬象的內容,都代表了那個時代的水準,是那個時代的縮影。宋代,尤其是北宋,是壹個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空前發展的歷史時期。宋代城市經濟、文化的發展,為當時的繪畫藝術開拓了新的創作領域,豐富的市井生活內容成為畫家們描繪的新題材。於是,壹支以善畫市井居民日常生活,融人物、山水、花鳥於壹體的市肆風俗畫隊伍應運而生,在這支創作隊伍中,有北宋著名畫家燕文貴、高元亨、王居正、葉仁和南宋著名畫家蕭照、劉松年、蘇漢臣、李嵩、朱銳等,以及壹大批佚名的民間畫工。當然,其中最有影響力、最具代表性的畫家是張擇端,而作品是《清明上河圖》。市肆風俗畫反映了當時城市的社會面貌,適應了當時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迎合了新興市民階層的審美趣味,因而受到群眾歡迎,也逐步得到宮廷統治者的認可和賞識。我國繪畫藝術到了唐代,無論人物、山水、花鳥,都具有了相當高的水平,但表現人物畫的題材大都以宗教、皇室、貴族、士大夫、仕女為主,很少反映勞苦大眾和社會活動場面。到了宋代,繪畫逐漸面向社會,走向生活。因此,此時期的市肆風俗畫及其經典作品《清明上河圖》的產生具有其歷史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