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積累“鍋裏的飯”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借用到公文寫作中,“巧婦”是公文起草人,“飯”是平日積累的有用信息。在起草公文時,文學思想源於平時的學習和積累。誰學的多,積累的好,誰起草公文就省時省力。公文寫作不是“為自己抒情”,而是“奉命寫作,為他人發表意見”。所謂“公文姓龔,言不由衷,壹聲令下筆如風”,也就是說,不管要不要寫,都得按時拿出來。如果平時不積累,遇到緊急任務恐怕很難勝任,甚至耽誤工作。所以作為辦公室寫手,平時要特別註意相關信息的積累。
首先是素材的積累。這裏所說的材料是指在起草公文時可能用到的材料。積累公文寫作素材,要在生活中做壹個兢兢業業的人,學會觀察和思考,時刻關註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關註本地區、本單位的中心工作,關註領導的重要活動,關註人民群眾的呼聲等等,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及時記錄下來,形成文字材料,或者從相關的書報雜誌上剪下有用的材料,分門別類粘貼。久而久之,積少成多,這些都是妳材料的倉庫。起草公文時,不會有“煮飯”的顧慮。
第二是思路的積累。所謂思想,是指客觀存在通過思維活動反映在人的意識中的結果。就公文而言,思想往往是公文的主題和靈魂。每壹個有誌於做好機關寫作的同誌,都要通過看文件、參加會議、到基層走訪調研,及時捕捉到閃現思想火花的新思想、新觀念、新觀點,記錄在專門的本子上或卡片上,形成自己的公文寫作思想庫。比如在起草領導講話的時候,我們可以找出領導平時對某個問題的看法和意見,甚至以此作為觀點或者講話的標題。
再次,是討論的積累。在公文起草過程中,有時需要對壹些問題進行討論,現在編寫起來費時費力,有時討論不徹底、不到位。如果妳平時有這方面的積累,壹旦想討論某個問題就會很方便。比如討論抓落實、提高機關效能、加強作風建設、創新工作等重復的話題,通過查閱相關討論材料,結合新形勢新任務新實踐,可以得到“年年不同人”的效果。
另外,還有就是語言的積累。作家壹定要註重語言積累,在大量的閱讀中積累壹些膾炙人口的警句和生動的群眾語言。如果能在公文起草中適當引用它們,會為我們的公文增色不少。
第二,學會做“模仿秀”
仿本義是指有意或無意地模仿他人的言行,使其言行相似。在公文寫作中運用模仿是壹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南宋著名理學家朱說:“古人作詩,多是摹仿前人。他們學了很久,自然精通。”當代著名作家茅盾認為:“模仿是學習的最初形式。”學畫畫要臨摹,學書法要臨摹。同樣,初學者不模仿也寫不出公文。當時學的是公文寫作,用現代的話來說可以用“模仿秀”來形容。當時我是海軍某部排長。因為在報刊上發表了幾篇“豆腐”文章,被上級部門斷了。有壹天,政治部主任對我說:“從某種意義上說,機關的工作就是搞文字工作。無論是發布信息、通報信息、交流情況、推廣經驗,都離不開公文。要做辦公室的工作,必須通過書面關。如果不能過關,請離開辦公室。”當然,我想呆在壹個大辦公室裏,我真的想做點什麽。如何盡快提高公文寫作水平,成了我當時的頭等大事。很多“老機關”也告訴我,他們也是從模仿中學會寫公文的。所以,我辦了壹個模仿秀。
首先是句子的模仿,在公文寫作過程中,參考優秀公文的壹個句型或句子進行模仿改寫。然後是“碎片”
仿,即模仿某些公文中的壹段或幾段文字。最後是全文的模仿,包括立意、布局、段落結構、開頭結尾、過渡引用、語句表達等各個方面,並在壹次次的模仿過程中,自己仔細揣摩理解,不斷熟悉公文寫作的基本知識和技巧。記得我起草的第壹份公文是XX政治部《關於表彰XX年度先進團組織和優秀團幹部的通報》,基本上是按照以前的範文筆記寫的,沒有照抄原文,而是結合當年的工作特點,用全新的語言表述,得到了領導和同事的好評。即使起草領導講話很難,也是可以模仿的。壹般來說,領導講話往往在開頭就講意義,講理解,講統壹思想,講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中間部分根據上級指示和工作實際提出建議,往往涉及指導思想、原則、工作指標、完成時限、責任主體、方法步驟等。在最後壹部分,我們應該總結全文的主旨,或提出要求,或呼籲鼓勵,或提出保障措施。這樣在具體的起草中,就可以多找壹些有類似問題的領導講話來借鑒,從而開闊思路,避免類比。但需要註意的是,作為壹個公文初學者,學習模仿或改寫範文是可以理解和允許的。但是如果只是停留在這個階段,每次開始寫就模仿,不模仿就不會寫,那就成問題了。這就像壹個蹣跚學步的孩子。起初,他可以在助行器的幫助下行走,但長大後,他必須獨立行走。
第三,練習“筆在手”
“我經常在胸前看壹本書,經常在筆下寫花。”那麽如何才能有效的練習寫作呢?這就要求公文初學者首先要“會讀會寫”,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認真閱讀政治理論、公文寫作等書籍,不斷擴大知識面,不斷提高理論素養和文化素養,深入理解和細致體驗公文或其他文章的寫作技巧,使自己的寫作實踐真正建立在理解、吸收和積累的基礎上。其次要“常練常寫”,比如緊緊圍繞壹個中心、壹個想法、壹件事、壹個場景等。,或敘述、解釋、討論或表達感受。如果工作真的很忙,也要把當天的流水賬記下來或者抄幾條名言警句,精彩笑話。關鍵是堅持不懈地練習寫作。同時,有計劃、有步驟地練習撰寫政府機關常用的公文。比如妳可以試著把黨政機關的20種公文都寫出來,寫完之後和業務書籍對比,請人評判寫得好不好。再次,要“主動寫”。平時要做好寫公文的準備,壹有任務就可以“出擊”。壹旦承擔,就要全身心地投入,盡壹切努力,用自己最高的水平寫出合格的公文。業余時間要努力練習寫作,積極參與公文寫作,不要怕苦怕累,不要“見材料就躲”。只有這樣練習寫作,妳才能逐漸成為寫作的專家和大師。
第四,寫“豆腐塊”
有些同誌對寫“豆腐塊”文章不屑壹顧,甚至有偏見,認為寫不出水平,只有寫“長文”才有分量和技巧。這其實是壹個誤區。高品位的“豆腐塊”和幾千字,往往簡潔到幾千字甚至幾萬字。能寫出短文,既是作者深厚的寫作功底和嚴謹學風的體現,也是壹個人學習和做人態度的體現。當前,許多專家學者強烈呼籲學術界端正文風,不僅要多寫壹些普通人看得懂的“短文”,而且要把“短文”寫好。學習的最高境界是深入淺出地解釋事物。鄧小平同誌的文章和講話,看似白話,實則哲理。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這是壹種境界。古今中外,很多流傳千古的名篇,篇幅都不長,有的甚至是“豆腐塊”。所以,不要小看“豆腐塊”,真正寫好並不容易。
剛開始寫公文的同誌,最好先寫壹些短小的公文或其他短文,比如起草相關通知、請示、批文等難度不大的公文。壹般來說,經過壹段時間的練習,我基本可以掌握寫作要領。接下來開始寫壹些稍微難壹點的資料,情況匯報,會議紀要,計劃,事跡等材料,經過兩三年的錘煉,打下了良好的公文寫作基礎。有了壹定的基礎,站穩了腳跟,就能寫出工作報告、總結、意見、決定、領導講話、典型經驗等難度較大的公文。總之,公文寫作遵循“由小到大、由簡到繁、由少到多、由粗到細”的規律,是每個從事寫作工作的同誌都必須經歷的壹個寫作過程。我的處女作是壹篇《豆腐塊》,不到500字,發表在當年的《通信》上!也正因為如此,我後來在報紙上發表文章,支持我從事辦公室寫作工作的意願。
五、雞蛋裏“挑骨頭”
壹般理解“雞蛋裏挑骨頭”和“找茬”是同義詞,意思是條件太苛刻,故意找茬,找錯。用這種態度對待別人是不可取的,但對待自己的作品還是可取的。古人雲:“壹篇文章不能只做壹遍,必須勤改。”。總的來說,大家改了又改,作品才出版。公文不是誰的成果,往往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寫出來之後,難免會反復修改,很少見到“壹次性”的公文。修改不僅可以彌補壹次性思維的不足,還可以使公文逐漸接近完美,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從這個意義上說,公文是“寫三分,改七分”。
在這裏,關鍵是做好兩方面的工作:壹方面,我要認真反復修改。不僅要看題目是否準確、簡潔、生動,與材料相符,還要看文章的布局是否有問題,結構是否合理,順序是否通順;不僅要看事實是否確鑿,是否有相關的人物、姓名、職務、單位、地名等。有錯誤的,還要看結論是否準確,文中的提法是否違背上級有關精神,是否與現行法律、政策法規相抵觸;不僅要看內容是否完整,是否有漏項和矛盾,還要看語言表達是否恰當,句子是否自然銜接,語法、邏輯、修辭等方面是否有錯誤。,而且他們不厭其煩地反復修改,直到達到最高境界,無法自己更改。
另壹方面是請內部人員找毛病,幫忙改正。正所謂:當事人壹方失,旁觀者清。不容易看出妳寫的東西中的錯誤。只有讓別人看到了,妳才能知道什麽是好,什麽是壞。有的同誌不敢把自己寫的公文拿出來,或者是不想讓人改,或者是自己固執己見,或者是怕別人笑話或者批評。需要註意的是,拿出公文討論,幾乎沒有不遇到“摳鼻子摳眼睛”的時候。越是新手,這種情況越多。公文中那些不成熟的,聰明的,甚至是有毛病的部分,在得到別人仁慈或不仁慈的忠告後,會轉化為自己的經驗和財富,對提高公文質量也是有益的。所以,我們要樂於並感恩於對別人的挑剔,哪怕是“雞蛋裏挑骨頭”!在這裏,關鍵是要放下架子,要謙虛,要軟頭,千萬不要自以為是。另外,不要扔掉或擱置《大師》的修改稿,要仔細揣摩和了解真相。
筆者在辦公室“爬格子”近五年,辛苦不言而喻。回首往事,感觸良多:既有文章通過的成就感,又有另起爐竈的苦惱;既有開夜車的艱辛,也有得到領導認可的快樂。筆者認為,公文寫作是秘書的看家本領,是第壹要務。秘書人員要提高文輔水平,當好領導的參謀助手,就必須熟悉閱讀,認真思考,勤於實踐,多做改變。
壹、熟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背也會背
“讀壹百遍,妳就會明白妳的意思。”蘇軾認為,讀書壹定要苦讀、深思:“所以,書讀百遍也不膩,孩子熟了才知道自己。”熟讀,就是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博覽群書,古為今用,古為今用,背熟背熟,最終達到博學多才。壹個人寫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閱讀的多少。自從參加工作以來,我從來不打牌,不唱歌,不跳舞。我利用辦公室報紙整齊、資料齊全、視野開闊、渠道廣闊的優勢,不斷充實自己的“數據庫”,充實自己的“圖書館”,拓展自己的內涵,提升自己的底蘊。我堅持每天晚上看三個小時的書或報紙。平時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報刊重要講話,加強理論修養,提高政策水平;學習優秀作品,自覺閱讀壹些範文,閱讀上級重要文件、領導講話和內部資料,了解公文的基本格式、構成要素、語言特點、版式、字體等基本知識;了解地方部門的工作,學習自己的業務知識,吸取營養;多學習哲學,用發展的、相關的、全面的、系統的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和思考問題。
二、慎思: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仔細思考是學習的關鍵。要提高妳的能力,妳不能只學習,更不用說讀死書和書。妳必須學會思考。馬克思曾經說過:“思考是至高無上的快樂。”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過:“三思而後行。”英國作家波爾克指出:“讀書不思考,就是吃飯不消化。”所以秘書壹定要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學習,學與思並重,思千年,懂萬裏,做到“閑時足智多謀,忙時善於審度”。“我覺得紙上談兵,不知道這件事該不該做。”知識、見識、勇氣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提高,只有付諸實踐,才能彰顯其價值,轉化為財富。要善於把握領導決策的需要,切實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預見性,未雨綢繆。要大力調查研究,到“深水區”去“補氧”,到壹線去“淤血”。在工作中,深入實際,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幹部隊伍建設、先進性教育活動、推進新型工業化等課題開展調查研究,收集整理先進地區的好經驗、好做法、好思路,努力拓寬研究領域,形成自己的公文寫作思路庫,為領導決策提供參考。
三、勤練習:經常看胸前的書,經常在筆下寫花。
鋼槍打得越多,筆寫得越響。寫作說到底是壹門技能,技能的提高是要反復練習的。唐代大詩人賈島曾說:“壹日不作詩,心如廢井。”魯迅先生在談及自己的寫作經歷時曾說:“我說不上文章是怎麽做的,因為我的作文是由於看得多,練得多,沒有什麽經驗和方法。”只有勤於寫作,才能積財薄發。為了培養寫作興趣,我從“豆腐塊”開始。後來起草壹萬多字的工作報告感覺輕松多了,嘗到了被激勵的喜悅,比如肩上卸下千斤,馬拉松跑到終點,羅賓遜離開荒島。我始終樹立“多做才能提高快,做大事才能有大作為”的思想,珍惜每壹次寫作機會,主動承擔起工作,在寫作中鍛煉自己的筆力。優秀的作品被巧妙的追捧。寫作時,我認真確定寫作思路,準確領會領導意圖,精心準備好草稿,詳細擬定寫作提綱,達到發自內心,隨心所欲的寫作目的。為黨挺身而出是責任。在工作中,我從不“見材料就躲”,而是盡可能地爭取寫作機會,積極參與公文寫作,勤勤懇懇地練習“寫在手上”。領導經常交任務,挑重擔,有時寫幾千字,催趕時間,經常開夜車。時間久了,就會達到熟能生巧,運用自如的境界。先後在鄉鎮、縣檢察院、縣政府辦公室、縣委組織部、市委等單位從事文字工作,獨立起草或參與起草公文300余份,在市級以上刊物發表新聞文章和理論文章400余篇,多次在省內調研文章中獲獎。
第四,多改:唱壹句話,斷幾莖須。
文章百變不倦。公文是“三分寫,七分改”。復習的過程就是檢驗和綜合運用寫作知識和技巧的過程。雖然寫公文沒有詩詞那麽講究,但還是要謹慎選詞。剛從事公文寫作的時候,覺得自己願意做的事比自己能做的事多,就像“趕鴨子上架”。對自己拿出來的稿子不滿意,改不到位,導致分管檢查的領導花了很大精力修改。面對壹些難以修改的稿件,不知如何下手。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只能“冷眼看草稿紙低頭啃筆帽”。隨著時間的推移,寫作的實踐經驗逐漸豐富,送稿給領導的“存活率”也越來越高。唐代詩人杜牧有句名言:“萬物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華美的詞句為辯護。”也就是說,寫文章要以立意為主,氣勢為輔,以構成色彩鮮艷的句子為技巧。這對我們很有啟發。在公文修改過程中,我主要關註以下六個方面:壹、檢查思路是否深刻;二是檢查內容是否全面深刻;三是檢查結構是否清晰合理;四是檢查語言是否平實莊重;五是檢查細節是否恰當;六是檢查論述是否精辟。同時虛心向權威人士“大方”求教,得到了專家的指點和指正。我做了幾個字,做了幾處改動,大大提升了色彩。經過壹番努力,我的公文寫作水平在潛移默化中有了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