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中國稅務 - 三味書屋..........

三味書屋..........

三味書屋是當時紹興城裏著名的私塾,在壽鏡吾先生家的住屋的東側廂房,魯迅先生童年時曾在這兒學習。

何為“三味”,古人有兩種說法:其壹是前人對讀書感受的壹種比喻,“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種體驗合稱為“三味”。其二是借用佛教語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譯,原指誦讀佛經、領悟經義的三重境界:壹為“定”,二為“正受”,三為“等持”,意思是說,誦經之前要止息雜念,做到神思安定專註;領悟經義態度必須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誠;學習過程中要專心致誌,保持始終如壹的精神。隨著佛教思想與漢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漸引申為對事物本質精神意義的概括,有“個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說法,用來比喻領悟學問的精確與深刻。由此可知,私塾的主人壽鏡吾先生將私塾命名為“三味書屋”,本意是要創立壹種最佳的教育境界。

書屋稱作“三味”,先生的外表也有三個特征:“他是壹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先生的德行也有三個長處:“極方正,質樸,博學”;他的教學安排每天都壹樣:“早上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教學過程也分為三步:“從三言到五言,終於到七言”……總之,作家對於書屋生活的每壹個細節描寫,處處都與“三”字相照應。連孩子們偷跑到園子裏玩遊戲也是三種玩法:有的“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有的“在地上或桂樹上尋蟬蛻”,還有的是“捉了蒼蠅餵螞蟻”。先生的教育方法也有三個招數:“他有壹條戒尺,但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 ——‘讀書’!”。甚至連先生的教學用語也只記述了三句,壹曰“不知道”!二曰“人都到哪裏去了”!三曰“讀書”!如此而已,整個三味書屋中的壹切,簡直如同壹部固定僵化的《三字經》!

作家對三味書屋的描寫,是介入了作為思想家的魯迅的文化審視,這種審視首先發現的是三味書屋中 “名”與“實”的矛盾。匾上大書“三味”,有鮮明的佛教特色;畫中是“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有壹種清空消遙的自然情趣,十足的道家風味;可偏偏“沒有孔子牌位”,這對正統的儒家文化無疑是壹種嘲諷,它暗示了晚清時期封建思想無法抗拒的衰落。

  • 上一篇:如何註冊電子稅務局
  • 下一篇:山東省監察廳的內設機構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