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中國稅務 - 汕頭稅務局綿綿

汕頭稅務局綿綿

秋瑾於1875年11月8日(農歷十月十壹日)生於福建省閩侯縣壹個官宦家庭,她的祖父秋嘉禾,父親秋壽南都曾為清朝官吏。1907年7月15日(農歷六月初六)秋瑾拒絕退避,臨危不懼,英勇就義於她的祖籍浙江省紹興市軒亭口。如今,在她的犧牲地高高地矗立著秋瑾烈士紀念碑,她居住過的和暢堂,解放後被人民政府辟為秋瑾故居。在杭州西湖西冷橋畔,著名的民族英雄嶽飛墓前建有秋瑾烈士墓。孫中山先生曾親筆為秋瑾題詞:"巾幗英雄"。周恩來總理生前題詞:"勿忘鑒湖女俠之遺風,生為我越東女兒爭光"。

優裕歡樂中度過童年

秋瑾原名秋閨瑾,字璇卿,小名玉姑,後又自稱"鑒湖女俠"。

秋瑾出生的年代,正值中國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時日,由於清朝的腐敗、賣國,億萬中國百姓陷入水深火熱的苦痛深淵,民不聊生,國家日漸衰敗。由於秋瑾的祖父和父親先後都為清朝官吏,她的童年是在優裕的生活和歡樂之中度過的。在秋瑾的壹生中,童年是她唯壹無憂無慮,輕松快樂的時期。

秋瑾兄妹四人,兄長秋譽章,字徠績,妹秋閏呈(後改稱名呈),字佩聊,弟秋宗祥(後改為宗章)。

秋瑾稍大即入家塾,念的是《三字經》、《百家姓》、《神童詩》等,但她愛讀的卻是詩詞,明清小說和筆記傳奇。在翻閱"閑書"中,使她看到"子曰詩雲"之外的新鮮世界。她特別仰慕的是那些古今英雄豪傑,在很小的時候就寫過詩句:"今古爭傳女狀頭,紅顏誰說不封侯?"、"莫重男兒薄女兒,始信英雄亦有雌。"這是她為明末兩位女中豪傑秦良玉、沈方英寫的詩作《題芝龕記》中的兩句。她從小不僅仰慕英雄豪傑,進而還立誌要做英雄豪傑那樣的人。

秋瑾從小聰穎,她念過的詩詞過目不忘,祖父和父親都驚喜不已。祖父秋嘉禾那時在福建廈門、漳州壹帶為官,每每下堂回來,看到秋瑾小小年紀,抱著杜甫、辛棄疾、李清照的詩詞吟讀不舍,有時,秋瑾還捧著自己作的小詩給爺爺看。爺爺坐在太師椅中,撚著長長的胡須,欣賞著孫女的吟唱,臉上露出甜甜的微笑。父親秋壽南也為女兒惋惜說,"阿瑾若是個男兒,考(科舉)起來不怕不中。"

秋瑾雖是女子,但自幼身帶豪氣,喜好習武。爺爺秋嘉禾60(1890年8月)的時候告老還鄉,從福建回到浙江紹興。那時,秋瑾15歲。還在福建的時候,秋瑾就聽母親說舅父和表兄都精通武術,回到紹興以後,她天天纏著母親要去舅舅家。秋瑾終於如願到了浙江蕭山舅舅家,向舅舅和表兄學習刀劍棍棒。對於壹個女孩子來說,習武非常不易,因為秋瑾也和其他女子壹樣從小纏了腳。每次習武下來,裹腳布上滲滿了鮮血,疼痛難忍,但她想到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便咬緊牙並堅持下來,從不疼叫苦。還是剛學騎馬的時候,秋瑾由於心切求勝,壹不小心,兩腿壹夾馬肚子,那馬向前猛壹竄,秋瑾就從馬背上摔下來,來了壹個前滾翻。雖然疼痛難忍,倔強的秋瑾害怕舅舅再不讓她騎馬,就咬著牙關連聲說“壹點不疼”。回到家裏,秋瑾每天聞雞習武,揮刀舞劍,騎馬馳騁於山野之間。後來,在革命活動中,她練就的本領,還真用上了派場。

秋瑾是在優裕的生活和歡樂中度過童年的,但使她終生痛恨又無奈的壹件事是纏足,是舊禮教舊習俗害了她。她從中也深切體會到,婦女們要覺悟起來,向封建舊禮教宣戰,在社會革命中爭取婦女的徹底解放。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生中最大的壹件痛苦事又向她襲來,命運向她又壹次發起挑戰,但她仍然是勝利者。

黑暗樊籬中苦索苦爭

秋瑾本是壹位性情豪爽,熱情奔放,有著遠大誌向的女子。但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條件下,封建禮教和傳統習俗使她陷入了痛苦的深淵。1896年5月17日,由父母包辦秋瑾嫁給了壹個胸無大誌的紈絝子弟王子芳。

1894年,秋瑾20歲時,她的父親秋壽南調任湖南湘潭任厘金局(稅務局)總辦。湘潭有壹個叫王黻臣,是當地壹個富商,開有當鋪、錢莊、茶號。秋瑾的父親本來就與王相識,來到湘潭又經常來往,成了莫逆之交。壹天,秋壽南的好友李潤生來到秋家,滿臉堆笑。原來,他是受王黻臣之托為其兒子王子芳給秋瑾提親的。王子芳比秋瑾小4歲,曾就讀於嶽麓書院。"生得面目俊秀,瀟灑風流,頗有文名,獲得父母歡心"。秋瑾的父母對這門親事很滿意,認為兩家門戶相當,就把秋瑾嫁給了王小芳。秋瑾對王子芳並不了解,也不願嫁給王子芳,秋瑾曾提出:"我為什麽要嫁他?"。但是,當時男女婚配全憑"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秋瑾只得從命。

秋瑾所嫁的丈夫王子芳曾讀過書,但胸無大誌,只知吃喝玩樂,隨波逐流。而她的婆婆也是思想頑固,性情暴躁,對秋瑾要求非常苛刻的人。結婚以後,秋瑾每天都要早晚兩次去向婆婆請安,壹舉壹動都要嚴守家規,稍有不慎,婆婆就要當面指責。

秋瑾本是性情豪爽,心懷大誌之女,無奈嫁給壹個家富卻無誌,庸碌且無能之夫,猶如壹條歡暢奔騰的激流被婚姻的堤壩禁錮成壹潭死水,又如壹只歡樂的小鳥被困於樊籠而每日長嘆。秋瑾在寫給大哥的信中曾說道:"吾以為天下最苦最痛之無可千語者,惟妹耳……","妹如得佳偶,互相切磋,此七八年豈不能精進學業?名譽當不致如今日,必當出人頭地,以為我宗父母兄弟光,奈何遇此比匪無受益,而反以終日之氣惱傷腦筋"。秋瑾還在《精衛石》中借主人公黃鞠瑞之口,抒發了對婚事的不滿:"有個財主茍百萬,家中新發廣金銀。公子今年十六歲,聞言相貌尚堪增。聞我家大小姐多才貌,特請了魏大人君之做媒人……。大小姐亦是多煩惱,曾把微詞柬母親。太太因為茍家富,無百愛惜女兒身,回言自己休多管,做主還須父母親,豈有自己休不怕,三從古禮豈無聞?小姐始此生了氣,終朝至夕不歡欣。"

秋瑾在王家每日仿徨苦惱,猶如困獸。

1899年戊戌政變後,王子芳花了上萬兩銀子捐了壹個戶部主事的京官,於是,全家搬到了北京。王子芳整天忙著迎官拜客,極盡阿諛奉承,還結交了幾個貝子、貝勒,常常是花天酒地,酒醉如泥,甚至徹夜不歸。秋瑾與夫越來越疏遠冷淡。壹天晚上,王子芳讓秋瑾備宴請客,結果他自己卻出去吃酒去了,秋瑾十分生氣,苦惱煩悶之中,就帶上仆人到戲園看戲去了。她第壹次女扮男裝,回到家裏,王子芳竟然伸手打了秋瑾,她憤然離家住進了泰順客棧。其實,自到京城,秋瑾就想沖出家庭的樊籠,為反對封建,振興國家做出壹番事業。好說:“人生處世,當醫濟艱危,以圖抱負,寧能米鹽瑣屑終其身乎?”

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到1901年9月7日,西太後逃往西安,不久,為了茍和圖安,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在《辛醜條約》上簽了字。中國社會更加黑暗,更加淪為殖民地。秋瑾早就讀過陳天華等人的文章,陳天華的《革命軍》、《猛回頭》、《警世鐘》都對秋瑾的思想產生巨大的影響。"反對封建,推翻清朝統治",秋瑾已明確認識到,人生必須走這樣的路。

到北京後,秋瑾還結識了幾位進步女性,再加上她經常用心讀報讀書,思想境界大為開闊。對秋瑾影響較大的是與她拜為姐妹,義結金蘭的吳芝瑛。吳芝瑛是壹位正直而富有愛國心的婦女,她的丈夫廉泉曾參加"公車上書",後在上海開:“開明書店”。吳芝瑛非常支持秋瑾從事婦女解決活動,組織了進步婦女"談論會",經常聚會談論天下大事。秋瑾還結識了壹位日本婦女--京師大學堂日本教習服部博士的妻子服部繁子。秋瑾從服部夫人那裏了解了許多日本的情況,她還決定到日本去留學,探索人生之路,探索報國之策。她認定,只有出國留學,才能突破牢籠,才能自立自救,才能施展抱負,才能拯救祖國。

秋瑾終於沖破封建家庭的樊籬,由苦索苦爭,奔向反封建的革命之路。秋瑾為表示決心還毅然脫掉了女兒裝,堅立男兒誌。服部夫人後來在《回憶秋瑾女士》中寫道:"事情很出於意外,出現在我面前的這位朋友,到底是男是女:苗條的身子稍向前彎,濃刻的黑發散亂地披著,壹身洋式的男裝。藍色的鴨舌帽歪戴著,蓋住了半只耳朵;身上穿著很不合身的半新半舊的普通男式西服,袖子過長……肥大的褲管下面露出茶色的皮鞋,胸前系著壹條綠色的領帶,臉色白得發青,大眼晴,高鼻梁、薄嘴唇。身材苗條,好壹個瀟灑的美男子。"巾幗英雄的風采躍然紙上。

為推翻封建矢誌不移

心懷大誌,反清愛國的秋瑾,在封建樊籬中苦索苦爭8年,終於走向了壹個廣泛的天地,成為頂天立地的巾幗英雄。

1904年2月,在秋瑾赴日留學前夕,幾位女友在京南陶然亭為她餞行送別。秋瑾不禁憶舊撫今,感慨萬千,寫下這樣的詩句“梁攜手處,千裏暮雲橫”。1904年3月,秋瑾與好友服部夫人到上海,回紹興拜別了老母,毅然登上了輪船。臨行前,她特意到像館拍照了壹張身著男兒西裝的照片,成為歷史的紀念。1904年6月28日,秋瑾與服部夫人在上海乘上"獨立號"輪船,7月2日船到日本神戶,4日乘火車到達東京,開始了她的留學生涯,徹底走上了反清愛國的革命人生之路。

在東京,秋瑾親眼目睹了日本明治維新後繁榮的資本主義景象,心中燃起對祖國無限的希望。她首先投入了中國留學生會館設立的日語講習所補習日語,第二年到青山實踐女校清國女子師範學習。為了專心學習,她把女兒寄養在友人家中,後來又忍痛割愛,讓女仆把孩子送回了國。她望著心愛的小女兒,牽著陌生人的手消失在茫茫的大海,心潮澎湃。毫不留戀地放棄,毅然絕然地追求,開始了她革命與奉獻的人生旅途。

秋瑾在日本留學時間僅僅兩年。在緊張艱苦的學習的同時,她盡壹切可能積極參加中國留學生的各種活動,盡己所能幫助壹些有困難的中國留學生,並開始了愛國反清的革命活動。

壹到日本,秋瑾就利用壹切機會參加中國留學生的活動。無論是浙江同鄉會,還是湖南同鄉會的活動,她壹次不落,不僅參加,還登臺慷慨演講,滔滔不絕,熱情真摯,使聽者感動萬分,熱淚盈眶。時間不長,秋瑾就成了留學界的知名人士。她與許多革命人士,著名人物,如浙江籍的魯迅、陶成章,湖南籍的宋教仁、王時澤,廣東籍的何香凝、馮自由等有過不少交往。秋瑾素有辯才,壹到東京就參加了"演說練習會"。她和大家壹起認真探討演講的技巧與主題,把演說當作宣傳革命的武器,宣傳革命,提倡反清。

在日本留學期間,秋瑾還積極參加反封建反清的革命活動。1904年中秋節,秋瑾參與創辦了《白話報》正式出版。這是壹張用通俗的白話文,主要面向國內大眾的報紙,其宗旨為,倡導思想解放,主張愛國反清。秋瑾署名"鑒湖女俠秋瑾";,發表了不少文章。

秋瑾認為,愛國反清必須聯絡群眾,廣交愛國誌士。她壹到東京就積極參加了各種社團組織的活動,成為活躍分子。當時有壹個留日女學生組織了壹個"***愛會",但人數少,活動少。秋瑾明確提出"反抗清廷,收復中原"的口號,將"***愛會"改組為"實行***愛會",這是中國婦女最早成立的壹個組織。秋瑾就是此時將秋閨瑾改為秋瑾的。1904年10月下旬,秋瑾與幾位誌同道合者壹起乘車來到橫濱參加了以"推翻清朝,恢復中華"為宗旨的"三合會",秋瑾被封為"白扇"(軍師)。"三合會"是壹個秘密的反清團體,入會時要舉行秘密而復雜的儀式,要把頭放到壹把鋼刀上宣誓,還要跳火盆,飲雞血酒,會員之間說話,走路都有暗號。1905年初,秋瑾完成了日語研習的學業,因為錢將用完,決定回國籌措學費,在向壹個親戚陳義辭行時,正巧碰上反清革命組織光復會的締造者之壹陶成章。秋瑾對陶早有耳聞,陶也聽說秋瑾是留學女學生中壹位著名的紹興人。兩人相見談得很投機,秋瑾即提出參加光復會的要求。陶壹開始有點不以為然,並說:妳壹個女人家,舞刀弄槍不合適。秋瑾聽了當即拔出腰間的倭刀,乘著酒興起舞,在座之人大加稱贊秋瑾不愧為"鑒湖女俠"。陶成章後來不僅介紹秋瑾參加了"光復會",還向她介紹了光復會在國內的兩位首領蔡元培和徐錫麟。後來,秋瑾回到紹興進行反清革命活動的時候,主要就是依靠的當地的光復會等秘密會黨。1905年春,秋瑾回國籌措學費,在上海見到了蔡元培,回到紹興又找到了徐錫麟。由於有陶成章的介紹,徐錫麟親自主持了秋瑾加入光復會的儀式。儀式非常隆重而秘密,刺血並宣誓:"光復漢族,還我江山,以身許國,功成身退。"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正式成立,之後半個月,秋瑾經馮自由介紹加入了同盟會,並在黃興的寓所莊嚴宣誓:"聯盟人浙江省會稽縣人秋瑾,當天發誓:驅除達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比,任眾處罰!"秋瑾由愛國反清真正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秋瑾是浙江籍留學生加入同盟會的第二個人,被推舉為同盟會的評議員,浙江主盟人。

1905年12月25日,秋瑾結束了兩年的留學生活回到了苦難的祖國。

血濺軒亭口英名千古

秋瑾是懷著獻身國家,誓死如歸的決心回國的。

在秋瑾赴日留學期未滿之時,日本政府根據清政府的要求,頒布了《取締清國留學生規則》。當時,清政府已內外交困,得知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和留日學生宣傳革命,非常恐慌,多次要求日本政府驅逐留日中國學生,8000名留日中國學生立即舉行示威遊行抗議,並組織敢死隊與日本政府交涉。秋瑾擔任了敢死隊隊長,堅決主張回國。1905年12月25日,秋瑾登上自橫濱開往上海的"長江號"輪船毅然回到上海。她滿懷激情,視死如歸,決心大幹壹場。在壹首詩中,她寫道:"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回國後,秋瑾在給留在日本的友人王時澤的信中也說:"君之誌則在於忍辱以成其學,而吾則必不受辱以貽我祖國之羞;……吾回國後亦當盡力籌劃,以期光復舊物,與君相見於中原。成敗雖未可知,然茍留未死之全生,則吾誌不敢壹日息地。"她還以為當時沒有壹個女子為拯救祖國而獻身是女界的恥辱,說:"吾自庚子以來,正置吾生命於不顧,即不獲成功而死,戀吾所不悔也。"可以清楚地看到,秋瑾已決心獻身革命。

1906年初,秋瑾穿壹件紫色白條子和服,腰佩短刀,頭發盤頂走進家門時,小弟宗章竟認不出她了,母親望著女兒平安歸來喜出望外,流出了激動的眼淚。

回到紹興以後,在徐錫麟、陶成章介紹下,秋瑾先在明道女校教體育,1906年3月又到吳興縣南潯鎮潯溪女校教日文、衛生等課。

秋瑾在潯溪女校任教僅兩月,卻結識了3位摯友。當秋瑾向學生講述外面世界的情形,講男女平權,婦女解放的道理時,大家都興高采烈地圍著秋先生,有壹個叫吳瑉的學生卻獨自坐在角落裏沈默不語。當秋瑾了解到,吳瑉原來是壹個童養媳時,二話沒說,拿上錢就去為她贖身。後來,吳瑉壹直跟隨著秋瑾;秋瑾犧牲之後,她毅然更名為吳惠秋,帶著秋瑾交給她的秘密文件離開紹興參加了革命。秋瑾還與潯溪女校的教務長徐自華(字寄塵)和她的妹妹徐蘊華,字小淑(秋瑾的學生)結為生死之交。在秋瑾最後的兩年裏,徐氏姐妹給了她許多溫暖與慰藉。有壹次,秋瑾得了重病,是徐氏姐妹日夜看護。在《病起謝徐寄塵小淑姊妹》壹詩中,秋瑾寫道:“朋友天涯勝兄弟,多君姊妹更深情。""徐自華和吳芝瑛等好友,勸藥每勞來熱盞,加餐常代我調羹。"徐自華和吳芝瑛等好友,在秋瑾犧牲後都冒著生命危險為秋瑾在杭州西湖西冷橋畔修造了墳墓。

秋瑾關心學生,宣傳婦女解放,宣傳革命思想,受到師生愛戴,卻遭地方頑固勢力增恨和攻擊,因而,她毅然辭職離開了潯溪女校。

秋瑾為了更好地宣傳反清愛國的革命思想,喚起民眾,特別是婦女的覺醒,她到上海創辦了《中國女報》。經過艱難努力,1907年1月14日,《中國女報》第壹期問世,但由於經費難措,1907年3月4日,《中國女報》出版了第二期後就被迫停刊了。

為了辦《中國女報》,秋瑾曾以極大的熱情和毅力,千方百計籌集經費。她曾四處奔走,親自籌款,並在《中外日報》上登載《征股廣告》,計劃集股金壹萬元,但結果只有四、五個人入股。她的好友徐自華捐助了1500元。無奈之中,秋瑾想了壹個辦法,去湖南湘潭向夫家誘款。當時,秋瑾的丈夫王子芳在北京,其父見秋瑾回來,以為她回心轉意了,要與其子破鏡重圓,也為了王家的面子,就給了秋瑾壹筆不小的款子,但最終還是辦刊失敗了。

1906年12月的壹天晚上,匿居在朋友家中的秋瑾,突然有人來訪。來人是未曾見過面的革命黨人王金發。他帶來了徐錫麟的親筆信,提出***同籌劃武裝反清起義。秋瑾非常高興,立即備酒待客,酒逢知已,長談徹夜,壹致以為武裝反清的時機已到。王金發這次來是受徐錫麟之命,請秋瑾主持紹興大通體操學堂,負責浙江會員的領導工作,徐錫麟去安徽開創革命局面,兩省配合待機進取南京。

秋瑾不久返紹興,以大通體操學堂為依托,奔走於浙江各地聯絡會員,準備武裝起義的各項工作。正當秋瑾積極籌劃起義壹切即將就緒時,傳來徐錫麟在安徽刺殺安徽巡撫恩銘失敗被殺的消息。

1907年7月10日,秋瑾從報紙上得知徐錫麟在安徽安慶的起義失敗並被殺害的消息。她手拿報紙,失聲痛哭,預感到自己也將為國捐軀。有人勸她暫避他地,並為她聯系了上海租界安身的地方,她都拒絕了。她不食不語,寫下了壹首絕命詩,其有這樣的詩句:“痛同胞之夢猶昏,悲祖國之陸沈誰挽。”"雖死猶生,犧牲盡我責任;即此永別……"。

在日本留學的時候,在壹次同鄉會上,有壹個年長秋瑾十幾歲的同鄉胡道南聲言,不贊成革命,反對男女平權。秋瑾氣憤之極,當面罵他是"死人"。就是這個被秋瑾罵為"死人"的胡道南,從大通學堂學生口中得知,秋就將在7月19日發動起義,他將此消息密告了杭州知府貴福,貴福連夜報告了杭州的浙江巡撫張曾揚。7月11日,張曾揚從杭州派了300余清兵去紹興抓捕秋瑾。12日,有學生給秋瑾送來消息,請她躲避,秋瑾非常鎮靜,說:"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如滿奴能將我綁赴斷頭臺,革命至少可以提前五年。她組織大家把大通學堂的槍支彈藥隱藏起來,然後命令學生各自分散。

7月13日壹大早,壹個白發蒼蒼的老人突然來到大通學堂門前,看看四周無人才小心地進了院子。原來是化了裝的革命黨人王金發。他是特意來告訴秋瑾,清兵已過錢塘江,催她趕快離開紹興。秋瑾只說了壹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王金發無奈,給秋瑾留下壹支手槍,與秋瑾揮淚而別。

秋瑾視死如歸,決心為反清愛國,喚起民眾而獻身。秋瑾被捕以後,她最後寫下的壹句話是:"秋雨秋風愁煞人"。在審訊她的時候,她只陳述了自己的主張,對革命的活動壹字未說。最後她說“革命的事不必多問,要殺要剮隨便吧!”

1907年7月15日(農歷六月初六),秋瑾就義於紹興軒亭口,年僅32歲。

秋瑾犧牲後,她的摯友徐自華,吳芝瑛等人冒著生命危險,在杭州西湖西冷橋畔、著名的民族英雄嶽飛墓前修建了秋瑾烈士墓。在她的犧牲地紹興軒亭口矗立著秋瑾紀念碑。她居住過的和暢堂被人民政府辟為"秋瑾故居",國家出版了《秋瑾史跡》、《秋瑾集》等,以示永久的紀念

  • 上一篇:如何進入紅盾網年審?
  • 下一篇:什麽叫非稅系統: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