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中國稅務 - 上海市金山區近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

上海市金山區近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

三年的時間並不長,但僅僅三年,壹所全新的平樂出現在杭州灣畔。

新平樂,新就新在她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最新教育哲學思想━━理解教育。三年多來,平樂人在以熊川武教授為首的專家的指導下,在市教委、區教育局領導的關愛與幫助下,全員、全程、全面開展理解教育的研究和實驗,從改變觀念、探究策略到形成基本的操作策略和模式和具有理解特色的學校文化與教育哲學思想,平樂人為此作出了艱苦和不懈的探索。正是由於擁有了先進的教育理念,老師改變了傳統的灌、管等陳舊教育理念和教法,理解學生、引導學生理解知識、理解他人、理解自己、開啟智慧之門,實現智慧和德行的***同發展。學生知道“拳拳高堂心”、“片片教師情”,勤學奮進,發展自己。教師在“理解”中發展,學生在理解中成長,平樂由壹所薄弱學校逐步走向上海市先進學校行列。通過四年“理解教育”的熏陶,學校教育質量大幅提高。少先隊大隊部繼成為上海市雛鷹大隊後,又成為市活力大隊;學校在近三年中相繼成為區行為規範示範校、區德育先進集體、區文明單位、區先進黨支部、區先進科研集體、上海市檔案先進學校、上海市衛生學校等;學校根據學生的個性愛好開辦了幾十個學生社團,極大地豐富了校園生活,發展了學生個性。2002年、2003年平樂學生在物理、化學、英語等學科競賽中均列區團體前三名;在數學、體育、藝術、電腦、環保等競賽中也屢屢獲獎;2002年、2003年、2004年中考,平樂均以優異的成績名列區最前列……平樂發生的巨大變化,被上海市教委有關領導認為 “為上海加強初中建設提供了壹個很好的範例”。

“小荷才露尖尖角,已有蜻蜓在上頭”。2002年9月在上海市初中工作會議作了專題介紹,引起了市內外很大的反響;2004年8月,平樂在上海市中小學1800名校長會議上以《教師研究文化的培育與平樂發展》為題做了專題發言,引來廣泛的***鳴。《中國教育報》、《文匯報》、《新民晚報》、《新聞晨報》、《上海教育》、《深圳晶報》、等報刊雜誌均以大篇幅報道了平樂的實踐;中央電視臺、上海電視臺、東廣等廣播電視臺也對我校進行了采訪和報道。同樣,平樂的教育改革經驗也已輻射到全國。全國三十個省市二百多所學校來我校學習“理解教育”的理論與經驗;“理解教育”已在美國華文雜誌“新浪潮”上發表,在港澳地區也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美國“Discovery Channel”在我校拍攝了專題電視片“生命的脈動”(living pusel),向全球播放。我校各類人員應邀在全國各地作過幾十場報告,各校紛紛來電要求引人理解教育。

壹、我們選擇了“理解”,“理解”改變了平樂!

我們平樂學校原是壹所基礎比較薄弱的學校,尤其是生源差。2000學年度,1021名學生中,記錄在案的後進生(行為偏差、學習困難、心理缺陷有問題的學生)就有217名。2001學年度,968名學生中,此類學生有197名,均占學生總數的20%強。另外,平樂學校建校8 年以來,沒有進行過壹個高質量的帶有前瞻性的區級以上課題研究,學校大部分教師的教師觀、學生觀、教育觀陳舊,當然更談不上形成壹種為全校師生認可的教育哲學思想,學校教育行為處於壹種半自然狀態。在壹份學生調查中,在問到妳喜歡的老師有幾位?52%的學生回答只有2位及以下;在問到妳不喜歡的老師有幾位?近31%的學生稱有3位以上;另有21%的學生對學校教育失去了信心,並成為教育意義上的學習困難生。進壹步地調查我們發現,在教育過程中,教師經常誤解、不理解充滿幻想的生命體--學生的壹些行為,同時學生又誤解、不理解教師將學生“物化”(非人化)的教育行為;久而久之,這種誤解和不理解日甚,學生抗拒教育和教師的現象由此而產生,教育走向低效,甚至無效。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教育如何讓學生挺起胸膛來?所以,我們認為逐步消除師生間的不理解和誤解,是我們教育成功的前提。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熊川武教授的指導下,在教育局領導的支持幫助下,全員全程學習、研究、實施“理解教育”,並以此為突破口,全面推進學校的教育改革。

“理解是處於特定環境中的教育主體借助交流在認知、感情與行為上籌劃並實現人的生命意義。” 我們認為,教育過程是壹個理解過程,人在理解中成長,理解是人的生命意義的表現。理解教育是:教育的主體在教育過程中通過交流、活動,讓教育主體的主體性和主體間性都得到合理發揮,從而理解他人、理解自己、理解認知對象,使教育主體的生命意義得以實現的過程。

這種人性化的、“香格裏拉”式的、理想的教育如何在這樣壹所相對薄弱的學校內實現?

為了實現我們的教育理想,我們實行了學習化管理。

1、組建學習型組織

組建學習型組織是實施理解教育的抓手和目的,也是形成教師研究文化的必然要求與過程。我們是以理解教育研究課題的組織、學習、實施、研究為手段和目的,著手組建學習型組織。學校根據平樂的實際情況,以理解作為學校教育的目的與手段,成立了“理解教育研究”(市級,現正在申報教育部重點課題)的龍頭課題,在總課題下成立了7個子課題,並逐漸發展到涉及學校教育、管理、人力資源開發等方面的11個國家、市、區級課題,每位教師都全程、全面參與課題學習、實踐、研究(開始時帶有點“先結婚後戀愛”的味道)。由於課題源於平樂實際、與專家壹起設計了既科學規範又充滿教師自我創造時空的教育研究方案,這種學習型組織在短期內迅速高效形成。

2、致知是實施理解教育的基礎。

我們不僅結合平樂實際學習華東師大熊川武教授的理解教育理論與相關的教育理論(如加德納的多元智能論、建構主義理論、實踐教育學等),請熊教授和其他專家學者來校講學或指導(開始時每二周就請專家講學壹次),更重要的是創造性地學習。三年來,根據我們的理解、研究與實踐,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自己編輯出版了《理解教育讀本》、《理解教育文集》(壹)、(二)、《走向理解》等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書籍,供老師們學習與研究。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形成了屬於平樂自己的理解教育理論與實踐模式。

3、力行(實踐與體驗)是實現理解的最佳途徑。

“致知在實事上”(明王守仁)。理論是灰色的,只有理論與實踐結合時才會表現出其旺盛的生命活力。我們讓老師們在實踐中嘗試先進理念指導下的教育方式,並在實踐中嘗試到成功,形成屬於老師自己的教育理念與行為方式。如雷宏良老師,他在實踐中反復實踐、揣摩理解教育的實質,終於得出了屬於他的理解教育思想:“為師不忘童年夢,常與學生心比心”。反過來,實踐的進行又促使老師們不斷地學習新信息,形成了學習-實踐-學習的良性循環。

4、格物(反思、研究、創新)使我們走向理解。

我們在實踐中體會到,理論是教育家的,而理論與自己實踐的真正結合,並在反思、研究、創新中形成屬於自己的教育理念才是屬於自己的。在平樂,我們把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這塊廣闊天地交給了老師,讓他們去研究,讓他們去創造。教師們的研究,切入口小,操作清晰,針對性強,解決了大量實際問題。為了及時總結、推廣第壹線教師的成功案例和經驗,學校多次召開市、區、校級“理解教育論壇”,更多的是課題組的研究與總結。在以熊川武教授為首的專家們的指導下,老師們不斷研究、學習、實踐,反思自己的教育模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在這樣的學習(研究)化過程中,教師研究文化悄然形成:教育現象問題化,教育問題課題化,教育走向理解。

在這樣的過程中,老師們通過致知、力行、格物,開發了20多種具有科學性、針對性的具體的理解教育策略(範型言說策略、動態分組策略、理解探究策略、教師獎勵策略、校內留學策略))。

形成了200多篇研究論文,有幾十篇已發表在各級刊物上;幾十篇論文得國家、市區獎;向全國各地開放了壹百多節理解教育研究課;積累了大量成功的理解教育個案。

形成了理解教育的基本話語系統和基本運行方式。

形成了學校“理解文化”--“理解學生,教在心靈;理解老師,勤學奮進;理解自己,塑造人生。”

在理解中,平樂人大膽進行德育創新,建設學校理解道德場,形成了被中國著名德育專家、南師大教授班華稱為人性化德育典型的理解型德育。

5、老師在理解中成長

胡惠秀,40歲,化學本科。五年前,由於師生關系緊張、教學質量不好而離開教學崗位進入實驗室。三年前,胡老師提出要進課堂,理由是:感受著平樂勃勃生機,她要和老師們壹起提高。學校理解胡老師,胡老師又走上了她心愛的課堂。壹年過去了,她 在理解中成了壹名優秀的化學教師。她的化學課有效而生動;她對學生嚴格加愛;她的教學成績遠高於區平均成績;現在,她成了平樂的化學教研組長。

雷洪亮,32歲,數學本科。幾年前,他與老師、領導缺少理解,關系緊張;他把“教師作為謀生的手段”,教育方法單調,師生關系緊張。近幾年來,他在“理解教育”中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尋找自己的童年夢,從自己的童年看學生的言行,理解學生,尊重學生,終於成為我校學生中“最酷的老師”。那句現在很流行的理解語言“為師不忘童年夢,常與學生心比心。”,就是熊老師為雷老師的教育言行總結的壹句話。現在,他是金山區園丁獎的獲得者,區師德標兵,學校破格聘其為中學壹級教師。以前認識他的人都驚嘆雷老師的變化。

同樣,我們老師的創造在理解中誕生。

當他----戚繼興老師認識到“新世紀的青少年,精力充沛,進取心強,求知欲旺盛,好在眾人面前表露才華”,他再也無法等待,出於教學的自主,他推波助瀾----研究、創設了理解教學的新策略----範型言說。學生們檢索信息、組織教案、走上課堂、合作教學、反思學習,享受著學習的快樂,理解了教育的艱難與勞動的歡樂。

當她----沈明娟老師發現壹群不歸家的“遊子”,她研究成功“獎勵(精神)策略”,毅然放棄了休息日,墊上了自己的工資,帶著這些孩子“遊山玩水”,與其他誌同道合者壹起讓他們享受“家”的關懷……

平樂老師與學生的生命意義就是這樣在理解中得以實現。

6、充滿愛與理解的平樂精神

在這樣的教育氛圍中,充滿愛與理解的平樂精神悄然形成。

戎非,平樂的壹名特殊學生,他,身高120cm,體重只有25kg。用“骨瘦如柴”、 “皮包骨頭”任何壹個詞來形容他都不過分。他患有先天性大泡型表皮松懈癥,渾身沒有汗腺,皮膚不斷地起泡脫落,這種病在世界上目前還沒有治療這種疾病的有效方法和藥物。

2003 年9月1日,戎非升入初壹了。戎非身上沒有汗腺,破壞了他的熱平衡。大熱天坐在教室,奇癢難忍,皮膚總被抓破好多處。這些對他都十分危險,都有可能會因傷口感染得敗血癥,危極生命。

戎非,只得在家休息。怎麽辦?擔憂同樣寫在我們每個教師臉上。

不知誰說了壹句:“我們送課上門吧!”壹下子竟有二十多人要參與這項活動。這些老師不計報酬,不管風吹雨打,無論白天黑夜,研究戎非、與戎非心談、用最適當的方式教育戎非,用他們的話說,他們快樂著戎非的快樂,伴著戎非的成長而實現著自身的生命意義。

如何讓戎非在認知與情感健康發展的同時,在社會化方面也同步發展呢?老師就組織同學們分批分期的來到戎非家,幫助他學習,與他壹起開展壹些遊戲活動……老師們期望著壹旦戎非他身體恢復健康,就能主動融入主流社會。

當班主任李老師跟我匯報這件事時,我除了為我們的老師感動外,我同樣理解了理解教育在平樂的三年產生了什麽:壹種愛!壹種理解他人、博愛生命的精神!

11月15號新金山報刊登《平樂點燃戎非的心扉》的文章;12月3日,“新民晚報”以“溫暖呵護殘缺生命” 為題整版報道了這個動人的故事;此事又被評為金山區“十佳好事”…………

在這樣的教育氛圍中,我們的老師繼續默默的在演繹著教育的真諦:教育的本意是人之間愛和信息的交流過程。學生是我們教育之源泉和教育之終極目標,關愛每壹位學生是教育之職責。是理解讓我們的老師更明白了生命的可貴,人生的真諦!

二、研究德育機制,構建人性化的德育體系

為了實現理解型德育的理想,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了實踐與研究。

壹研究德育機制,建設學校理解道德場。

場,在物理上是物質場,物體間通過場產生相互作用。所謂理解道德場就是由師生、家長、社會***同營造的理解型德育場。可以是有型的,也可以是無型的,但始終彌漫在校園內外,伴隨學生成長。從要素上分,我校著重建設了下面三個場。

1、理解道德體驗場。

我們學校地處新村內,我們在學校開放式圍墻與新村之間建設了壹條“理解走廊”,在這條走廊學校圍墻壹側,布置著寓意師生、學生與家長、學生與自然相互理解與自我理解的優美畫面,與畫面相對映的還有理解道德詞,如: 拳拳父母心,毋忘高堂情。為師不忘童年夢,常與學生心比心等。讓學生在進校門前就體驗理解道德,讓社會與家長從這美麗的風景線上讀出學校老師和學生的心。校園內,布置著師生***同創作的很多理解書畫作品,讓學生與老師在自己的作品中體驗理解。在學校的壹角,學校還布置著壹間精心打扮的理解室,並由具有心理咨詢能力和富有親情度的優秀老師坐堂,接受學生的宣泄,傾聽學生的苦衷,引導學生走出道德困境,提高道德認知和行為水平。與之相襯的是富有理解氣息的校園環境文化。

2、理解道德傳播場

這裏特指學校有目的的進行理解教育知識傳播場。我們讓全校師生自己設計自己的校標,增進學生對老師和學校的理解;我們進行全校性辯論賽: “是老師先理解學生還是學生先理解老師”,形成學生對理解的***識;我們利用班會課解釋誦讀“理解歌”,讓學生認識理解並具有壹定的理解他人的和自我的意識與能力;我們定期出“理解教育研究及成果展”,讓師生***享理解成果,激發成功的欲望;每節課前,我們都要做兩分鐘的理解操,通過理解操優美的音樂傳播理解的意念,通過做理解操集中註意力,形成愉悅的學習心境……

3、理解道德實踐場。

理解道德實踐場是指按照理解道德規範行事的壹切校內外活動。我們將校內的壹切場所保潔任務都分配給學生,讓學生在保潔中體驗勞動,體驗環境美;我們在校外建立多個德育基場,讓學生在社會、烈士墓園等場所接受道德熏陶;我們在校外建立環保教育研究實踐基地,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環保意識與能力……

二研究理解教育理論,開發理解型德育策略。

我校在近三年的理解型德育模式實踐研究過程中,依據理解教育理論和平樂德育的實際情況,開發了十幾種具有操作性、科學性和實效性的理解型德育策略,如“學生檔案跟蹤策略”、“理解室策略”、“罰後安撫策略”、“校內留學策略”、“教師獎勵策略”、“代為解困策略”、“合同約束策略”、“興趣融會策略”和“感受成功策略”等策略。班主任將這些開發的策略應用於學生教育工作,增強了教育的實效性。下面我們就以“校內留學策略”與“理解室”為例來說明理解型德育策略的理論與操作方式。

1、校內留學策略

校內留學策略是理解教育的重要理解策略之壹,是學校為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而采取的壹種讓學生在本校範圍內改變學習環境的措施。它包括兩種形式:壹是學籍上更換班級的留學,即由甲班調往乙班。二是到其它班級學習某門學科的留學,即班級不變,可到其它班級聽數學課、外語課等。這個策略主要適用於與老師或同學關系過於緊張且短期內難以緩解的學生。

2、理解室策略

我校理解室從布局到整體功能上的設計與傳統的心理咨詢室不同。理解室分為宣泄區、舒緩區、對話區三大空間。,讓心理壓抑的學生通過軟(硬)宣泄,減輕心理壓力;或在舒緩區通過心理操等方法放松自己;或找我們的專職心理老師傾訴心中的苦悶。通過各種方法引導學生理解他人、理解自己,學會理解。理解室全天開放且“生意興隆”,每天總有幾十人次。上海“新聞晨報”頭版和三版兩個版面報道了我校的“理解室”策略,引起了市內外很大的反響。

我們的這些方面的探索被著名德育專家、南師大教授班華譽為 “人性化德育的典型”

三、走進理解教學大門。

1、探索理解教學管理之路。

近年來,我們根據學校的發展需要,除了國家、地方課程外,還根據學校的需要開發校本課程。在隱性方面,我們著力構建具有理解特色的校園文化,以此來影響、促進師生的發展;在顯性方面,我們開發了“人和自然”為主題的探究型課程,成立了各類科技、文藝、體育等二十多種學生團隊,學生自己組建了文學社、網站等,且成效顯著。除了課程的這兩方面開發和管理外,我們還著力於教學的創新管理。學校除了建立壹套有自身性特點的目標管理方案外,加強了教學的過程管理和目標管理,我們認為,科學、人文性的管理是理解的保障。為了克服目標管理中的急功近利弊端,過程管理中我們註重了備課、上課、評課、教科研的管理,規定了教研組都要有與課堂教學相關的理解教育課題,人人都要參與研究,每學期每人均要有壹篇以上相關教育科研論文。同時,我們加強了教研組、備課組的建設,特別強調了備課組作用,同壹年級同要求、同進度、同練習、同備課、同研究等,教師間取長補短,真正形成“理解、合作、奉獻、創新”的教風,並使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得到同步提高。如在近幾年的中考中,語、數、英、物、化等學科的均分都超區平均10%以上,但教師間的差異卻在3%以內,無顯著差異。另外,過程和目標管理過程中,特別單列了對學習困難生的轉化工作管理。加強教學目標和過程管理的目的就是為了變“要老師這樣幹”為“老師自己要那樣做”,如每位教師接班時,都會拿到壹份包括學生認知、情感、以及學習困難生轉變等方面的目標要求,期中、期末和學年都要進行評價考核,堅持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讓追求有效教學成為教師自發的行為。

2、形成理解型課堂教學模式

在熊川武教授的具體指導下,最近壹年來,在前二年理解型課堂教學研究與實踐的基礎上,我們對“反思創讀,多重循環”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探索與研究。

“反思創讀,多重循環”課堂教學模式的具體 步驟分為八步

A、心理準備; B、小組診斷;C、通過實讀與創讀學習新內容;D、實踐解題,當堂反思;E、師生反思本堂課的學習; F、教師批改作業(只批錯的),並將學生典型錯誤記入學生學習進步檔案;G、教師查閱學生檔案,要求學生第二天對錯題再做壹次(壹般不做原題)。如果做錯了,還要繼續做,直到做對;H、對壹次性作對題,不必反復做;為了防止遺忘,每隔壹周半月要對出過錯的內容進行復習。

上面的八步中,可分為課內課外二種循環:課內:反思 ——創讀——反思;

課外:反思——創讀 ——反思,並多次循環。

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實讀與創讀,師生壹起構建知識與情感體系,並通過師生間的信息與情感的多次交流和反思,課內課外的多重循環,消除誤解,加深這種理解。

結合理解教育研究,我們開展理解教學實證研究和課堂教學策略研究,經過近三年多的邊研究邊實踐,實證研究方面已積累了大量的原始材料和數據,並出了部分成果。在教學策略方面,業已形成較成熟的策略有:範型言說(上海教學雜誌上發表)、動態分組策略(文匯報上介紹)、理解探究策略(區教學競賽三等獎)、教師獎勵(精神時間)策略、課堂留學策略、成功激勵策略、分層理解策略等,現正在進壹步實踐研究中,力爭總結出張民生主任所期望的“可操作性的經驗”來。下面以動態分組法策略為例。動態分組法策略:在壹般學習討論時,我們就近按異質分成學習小組;在專題討論時,我們按同質學力分成ABC三種專家小組,即學力較低的學生分成若幹A組,學力較高的學生分成若幹B組,學力優的學生分成若幹C組 。根據不同學力情況讓ABC三個專家組討論不同問題,然後讓專家們再回到原學習小組進行交流,最後進行課堂交流。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平時沒有機會發言和學力較低的學生也成了解決某些問題的專家,他們也有了在課堂上讓學力優的同學傾聽他們意見的機會。從深層次角度來看,課堂教育變得更公平,學習困難生也有了成功的時空,也有了讓人欣賞的機會。

在學生學業評價方面我們已形成:壹次性評價與補償性評價相結合;終結性評價與過程評價相結合;書面評價與口頭評價相結合;並在各種場合合理運用鼓勵性和發展性評價。

四、建設學校理解文化,讓平樂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學校文化指由師生***同創造,在學校全部環境(物質和精神)中所體現出來的壹種師生***有的價值趨向和目標追求。三年來,平樂努力探索具有“理解”理念的學校文化,包括理解環境文化、理解精神文化和理解制度文化。(不妨我們把這種學校文化謂之學校“理解文化”

二年的實踐證明,良好的學校“理解文化”不僅可以促進教育、科研及管理活動,而且可以使學校生活得到豐富及每個學校人的精神得以振奮和升華;良好的學校“理解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較好地調節和激勵師生員工的思想行為,較好地培養和激發師生員工的群體意識和集體精神,較好地促進師生員工間的相互理解、自我理解和自我完善,較好地保持學校的長期穩定;良好的學校“理解文化”使教師們逐漸形成***同的教育願景,學生在這樣的文化的熏陶下逐漸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修養,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平樂特有的學校教育哲學文化--“理解文化”。此外,良好的學校“理解文化”通過文化自身和學校所培養的人才滲透到社會各階層,也對社會主文化乃至整個社會發揮了較大的作用和影響。

我們認為,具有“理解”特點的學校文化是理解教育在內隱轉化(認識與感情轉化)方面的主要內容,也是理解教育的重要手段和目的。下面談幾點具體的做法。

1、建具有“理解教育”特征的學校環境文化。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環境文化是實現目的的途徑和載體,是推進學校文化建設的必要前提;環境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撐。另外,校園環境文化又是壹門隱性的課程,每天、每分、每秒都教育著周圍的人。在平樂校園與社區連接的大道二側,我們布置著多幅以優美畫面為背景的理解詩句,如:“拳拳父母心,毋忘高堂情”。在平樂校園裏,我們在顯要位置分別布置著“理解教育”的錦言、師生“理解歌”、以理解為主題的雕塑等。在學生的主要活動區域,掛起或豎起了由學生自己書寫的諸如“老師教我不容易,莫將教誨付東流”;“熟讀精思誠可貴,標新立異價更高”等書畫作品。在教師的主要活動區域,展示了很多老師們自己書或畫的條幅和畫,如“為師不忘童年夢,常與學生心比心”、 “與其抱怨學生屢教不改,不如反思自己教得如何”等理解教育格言。同時我們創設各種文化設施,開辟了閱報欄、黑板報、圖書室、閱覽室、團隊活動室、校史展覽室等思想、文化教育陣地;懸掛張貼名人、名言掛圖、展出學生書畫作品;開辟圖書角、外語角、知識長廊;分班級建設小綠地、小花池、小植物園等,使學校的每個墻壁、每塊綠地、每個角落都成為會“說話”的老師,使學生隨時隨地受到感染與熏陶,以和諧、優美無聲的環境表達著師生以及人與環境的理解。

2、形成學習型組織,尊重個人願景,建立起學校的***同願景(學校精神文化)。

學校精神文化建設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體現著學校文化的方向和實質。成就壹流,關鍵在人。三年多來,我們全員、全程開展“理解教育”的學習、研究、實踐,形成了學習型組織,在尊重個人願景的基礎上,建立起學校的***同願景,形成了具有“理解文化”特征的學校教育哲學思想。建設成壹支具有“理解教育”理念和實踐能力的教師隊伍,形成“理解、合作、奉獻、創新”的教風。三年多來的學習、研究、實踐,使廣大教師超越了傳統的教育觀,懂得了理解教育的實質就是要體諒、尊重每壹個學生,平等地對待、欣賞所有的學生,誠心誠意地去幫助他們、鼓勵他們、感化他們,讓每壹名學生在平樂健康地成長。同時,沖破了應試教育的枷鎖,樹立起理解既是智慧也是德行,既是常規也是創新,既是目的也是手段的理解教育理念。重新認識到我們教師的責任雖然不可能讓所有學生得高分,但可以讓每壹學生不帶著反社會反人類的傾向走向社會。從而使理解成為我們教師的壹種自覺教育行為。在探索研究的過程中,我們教師也清醒地體會到,理解教育體現著素質教育的精髓,是壹種創新,是素質教育在平樂的壹種具體表現形態,並使“理解”日益成為教師的自覺教育行為。今天,“我們常常聽到‘理解’這個詞,這是因為理解教育取代了應試教育”。(二(6)班同學吳誠語)

  • 上一篇:商洛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職能部門
  • 下一篇:社保網上增減員工處理流程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