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中國稅務 - 誰有關於羅馬歷史的資料?

誰有關於羅馬歷史的資料?

意大利首都羅馬建在7座山丘之上,被稱作7丘之城,因此市內道路坡多,容易發生交通事故!

西西裏奴隸起義

公元前3至2世紀,羅馬的奴隸制獲得發展,奴隸和奴隸主階級矛盾逐漸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奴隸主殘酷壓迫和剝削奴隸,激起奴隸起而反抗。從公元前2世紀初起,奴隸不斷發動武裝鬥爭。公元前198年,壹些拉丁城市中的迦太基奴隸曾密謀暴動,後因叛徒出賣而失敗,被處死者達500余人。公元前196年,伊達拉裏亞發生了鄉村奴隸和農民起義,波及全區,羅馬派去壹個軍團才把起義鎮壓下去。公元前186年,南意大利的阿普利亞牧奴發動起義,起義者達7000余人,使該地區的道路和牧場都變成了危險地帶。這些鬥爭預示著大規模起義風暴即將來臨。半個世紀之後,西西裏奴隸大起義便爆發了。

西西裏土壤肥沃,素以糧倉而著稱。在那裏奴隸制大田莊產生較早,大田莊中聚集著成百上千個奴隸,大多數來自同壹民族或地區,有利於反抗鬥爭的組織發動。恩那城的莊園主達莫披洛斯以虐待奴隸出名,他不僅不給奴隸起碼的衣食,還打發奴隸搶劫過路的旅客,並要分贓壹半。奴隸們忍無可忍,揭竿而起。公元前137年夏,在敘利亞籍奴隸攸努斯領導下,400名奴隸以鋤頭、鐮刀、斧頭、長竿、短棒為武器,沖進恩那城,得到城裏奴隸的響應,占領了城市。起義隊伍迅速壯大,在恩那城建立了政權,取名“新敘利亞王國”,攸努斯被推選為國王,取號“安條克”。在國王之下,還設立壹個由足智多謀的奴隸組成的顧問院。恩那城建立起來的奴隸政權,固然帶有東方王國的色彩,但它在本質上是作為與羅馬奴隸主政權相對抗的壹種獨特的奴隸政權形式而出現的。

恩那城奴隸起義,得到西西裏其他地區奴隸的積極響應。在該島西南部阿格裏根特,西裏西亞籍奴隸克勒翁領導壹支5000人的起義隊伍,與攸努斯匯合起來。克勒翁尊重攸努斯,自願當其副手。起義範圍迅速擴大,西西裏東部和中部許多城市如墨薩納、托洛明尼亞、卡塔涅、列昂提尼等,先後落到起義者手中。起義者人數日益增多,據狄奧多拉記載,達到20萬人之眾。起義奴隸到處摧毀大莊園,殺死莊園主,但他們對小莊園特別是農民和手工業者則加以保護,因而得到當地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同情和支持。

起義軍屢敗羅馬軍隊。公元前134和133年又擊敗羅馬兩個執政官分別帶領的羅馬軍團。公元前132年,羅馬派遣大軍前往鎮壓,攻陷起義軍主要據點馬爾幹提納和托洛明尼亞,最後圍攻恩那城。在突圍中,2萬奴隸陣亡,克勒翁英勇犧牲,攸努斯被俘後死在獄中,起義被殘酷鎮壓下去。

不久,西西裏又爆發了第二次奴隸起義。這次起義的直接原因是由總督涅爾瓦停止釋放奴隸而引起的。當時羅馬在北非進行朱古達戰爭,又和北方入侵的日耳曼人作戰,需要大量軍隊。但許多行省和同盟國的自由民因債務淪為奴隸,不能提供兵源。因此,元老院下令行省總督審查自由民出身的奴隸,予以釋放。西西裏總督涅爾瓦釋放了800名奴隸,後因接受奴隸主的賄賂,停止了審查。於是,渴望自由的奴隸憤然舉行起義。公元前104年,西西裏西部赫拉克利城附近的奴隸在薩維阿斯領導下首先發動起義,後在卡普裏恩山建立根據地,並擊潰涅爾瓦派來的軍隊。不久,在利利貝附近又聚集了壹支在阿鐵尼奧領導之下的起義隊伍。為了聯合起來進行鬥爭,這兩支起義隊伍在特裏奧卡拉城會師,並在該城建立政權,***推薩維阿斯為王,取號“特裏豐”,阿鐵尼奧為軍事統帥。下設議事會,作為***商大計的機構。大批奴隸和農民投奔起義隊伍,力量迅速壯大,挑選強壯的奴隸組成2萬步兵和2000騎兵的起義軍。公元前103和102年,起義軍先後擊敗了兩個執法官帶領的羅馬軍隊。這時,起義烽火燃遍西西裏大部分地區。起義軍分兵出擊,四出活動,搗毀大莊園,襲擊行省機構,毀壞驛站,切斷城鄉交通聯系。

不久,起義者遇到了不利情況。薩維阿斯在公元前102年不幸死亡,使起義者失去了壹位傑出領袖。糧食匱乏也使起義者面臨困境。羅馬在戰勝日耳曼人後,便集中力量鎮壓奴隸起義。公元前101年,執政官阿克維裏烏斯率領大批軍隊進攻起義軍,在墨薩納附近發生激戰,阿鐵尼奧英勇犧牲,起義軍敗退特裏奧卡拉。不久特裏奧卡拉陷落,許多奴隸被俘後都被釘死,剩下1000名奴隸堅持鬥爭,後來受騙歸順阿克維裏烏斯,竟被賣為角鬥士。他們發現受騙後,互相刺殺而死。

西西裏兩次奴隸起義,因歷史條件和奴隸階級本身的局限性,最終歸於失敗。但起義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起義奴隸曾建立自己的政權和軍隊,標誌著羅馬奴隸起義鬥爭發展到較高水平。西西裏奴隸起義沈重地打擊了羅馬奴隸主階級的統治,揭開了***和後期大規模社會鬥爭的序幕,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格拉古兄弟改革

第壹次西西裏奴隸起義烈火尚未完全撲滅,羅馬城鄉平民在格拉古兄弟領導下,掀起了壹場以土地改革為中心的社會改革運動。當時羅馬土地集中和農民破產已造成嚴重社會後果,失地農民迫切要求重新獲得土地,而貴族中壹些有識之士鑒於農民破產有損兵源和安定,也在籌劃復興小農的土地改革方案。格拉古兄弟出身名門望族,從小受到良好教育,循著羅馬貴族的傳統仕途先後擔任神職和軍職,在人民中頗有威望。他們根據形勢發展,從奴隸主階級長遠利益出發,懷著富國強兵之誌和憂國憂民之心,積極投身於社會改革運動。

公元前133年,在羅馬平民和貴族改革派的支持和擁護下,提比略·格拉古就任保民官,隨即提出土地改革法案。法案規定,每戶家長占有公有地限於500猶格,如有兒子,則其子尚可各占250猶格,但每戶占地總數不得超過1000猶格。所占公有地永久使用,免交租金。超占部分收歸國有,劃為30猶格的份地,分給無地農民。此種份地須要交納少量租金,世襲使用,不得出賣或轉讓。肥沃的坎佩尼亞土地,不在此法案範圍之內。提比略提出土地法案後,遭到元老貴族極力反對。他們唆使提比略的同僚保民官奧克塔維烏斯使用否決權阻止法案的通過。元老貴族的破壞和人民的擁護,都推動提比略采取激烈的措施,召集公民大會付諸表決,結果,奧克塔維烏斯被罷黜,並通過了土地法案。同時,選出提比略本人、他的嶽父克勞狄烏斯和他的弟弟蓋約三人組成委員會,負責處理收回和分配土地事宜。可是,法案的實施遇到許多實際困難,元老院拒不提供必要的經費。於是,提比略趁帕加馬國王將其王國遺贈給羅馬之際,提議把該王國金庫作為貧窮農民的補助資金,並把該王國的處理權交給公民大會。這就和壹向把持外交和財政大權的元老院發生嚴重沖突。為了實施土地法案,提比略競選連任下壹年保民官。元老貴族以連任保民官出乎常規為借口,乘機攻擊提比略心懷叵測,欲施暴政。公民大會選舉時,農民忙於夏收而無暇進城,貴族反對派策劃陰謀,尋釁滋事。大祭司長納西卡糾集壹群元老、被保護人和奴隸,沖進會場,在混戰中打死了提比略及其擁護者300余人,當晚把死難者屍體扔入第伯河。

提比略殉難後,改革運動並未停止。元老院不敢貿然取消土地法。三人土地委員會經改組後仍繼續活動。據李維記載,公元前125年羅馬公民人數約有39.5萬人,比公元前131年增加7.5萬人,壹般認為這是失地農民分得份地而具有公民資格的結果。但是,土地分配日漸困難,大土地所有者百般隱瞞地產,產權糾紛也難以裁決,而且還牽涉到意大利同盟者的交界地區,引起同盟者的不滿,他們也要求獲得羅馬公民權。因此,土地改革運動便在更加復雜的形勢下高漲起來。

公元前133和132年,提比略之弟蓋約在羅馬平民的支持下連任兩屆保民官。任職之初,蓋約即向反對改革的權貴發起進攻,提出法案禁止被人民罷免的高級官員和保民官再次任職,規定非經人民審理不得判處公民死刑,然後便轉向社會和經濟改革。他不僅恢復提比略的土地法案,而且還實行壹些其他的重要法案。因為公有地分配已近枯竭,所以他提出殖民法作為土地法的補充,在南意大利建立了米奈維亞和奈普圖尼亞等殖民地,甚至設想建立海外殖民地。為了防止糧荒,他實行了糧食法,由國家從海外購入谷物,儲存於公***糧倉,以低於市價每月壹次定量賣給公民。蓋約還實施築路法,親自籌劃修建壹些大道,以改善交通運輸,同時解決無業平民就業問題。又實施軍事法,禁止征召17歲以下的人服役,由國家出資供給公民戰士軍裝。為了爭取騎士支持改革,蓋約實行亞細亞行省包稅法,規定該省采取包稅方式征集什壹稅、關稅和牧場稅,由監察官把包稅權拍賣給騎士。同時還制定審判法,打破了元老對法庭的壟斷,使騎士獲得擔任法庭成員的權利,並懲處司法審判方面的腐敗行為。此外,還頒布法律,規定元老院應在執政官選舉前確定其卸任後擔任哪壹行省總督,以免以最好的行省私相授受。

元老貴族施展詭計,反對改革。他們利用蓋約的同僚保民官德魯蘇提出法案,建議在意大利建立12個殖民地,每個殖民地移民3000人。在當時意大利已無可供殖民之地,德魯蘇的殖民法實屬欺人之談,旨在籠絡人心,破壞改革。他還蠱惑人心地提出禁止鞭笞拉丁人的法案。針對反對派的陰謀,蓋約借助同僚保民官盧布裏烏斯提出新的殖民法,即在原迦太基領地上建立朱諾尼亞殖民地,安置6000人,壹些意大利人可能也包括在內。公元前122年春,蓋約到北非籌建殖民地,反對派乘機造謠惑眾,破壞蓋約的殖民計劃。蓋約返回羅馬後,鬥爭進入決定性階段。他采取堅決措施,毅然提出公民權法案,授予拉丁同盟者以羅馬公民權,意大利同盟者以拉丁公民權。但是這壹法案不僅遭到元老貴族的激烈反對,而且也引起那些不願把公民權分給意大利人的公民強烈不滿。而大批意大利同盟者在當時又被排斥於羅馬城之外。因此,法案未能通過,蓋約的威信隨之下降。同年夏,蓋約競選第三任保民官失敗。在他卸任後,反對派便進行報復。取消北非殖民地的法案被提到公民大會,集會時雙方發生沖突。元老院借機鎮壓改革派,蓋約及其支持者占領阿芬丁山進行抵抗。最後,蓋約被追逼而死,3000余名支持者慘遭殺害,他們的屍體也被投入第伯河。

格拉古兄弟實行改革,企圖通過限制占用公有地和分配土地給農民的立法,遏止土地兼並,保護小農經濟,以維護羅馬國家的社會基礎和軍事力量。但是,當時羅馬處在城邦危機時期,小農的分化和破產已成歷史發展必然趨勢,已不可能維持小土地所有制。蓋約死後不久,羅馬又通過了允許出賣份地的法案,土地委員會也被取消。不過,格拉古兄弟改革在歷史上仍有重要意義。改革在壹定程度上緩和了土地集中進程,改善了部分平民的生活條件。特別是蓋約在形勢推動下由單純的土地改革發展到實行多方面的社會改革,沈重地打擊了元老貴族勢力,改進了國家行政和司法管理機能。這些都是符合當時羅馬社會發展要求,在後來羅馬歷史發展過程中得到肯定和充實,因而具有明顯的進步性。

馬略軍事改革 格拉古兄弟改革失敗後,羅馬社會內部鬥爭繼續發展,形成所謂民主派和貴族派,雙方在朱古達戰爭(公元前111—105年)期間和戰後展開激烈的鬥爭。當時,努米底亞王室發生內訌,朱古達占領塞爾塔城後,利用當地居民反羅馬情緒,殺死了住在該城的羅馬和意大利商人以及高利貸者。羅馬於公元前111年向朱古達宣戰。戰爭伊始,羅馬貴族政治和軍事制度的腐敗暴露無遺,高級官員和軍事指揮官接受賄賂,士兵為所欲為,軍紀松弛,士氣渙散,致使戰爭連連敗北。公元前109年,執政官麥特魯斯到達北非,整頓了軍隊,開始扭轉局面,但未能迅速結束戰爭。騎士因其利益受到損害大為不滿,加劇了他們與元老貴族的矛盾。

此時,軍人出身的馬略嶄露頭角。他和騎士有著密切關系,在平民中也有壹定威信。在民主派的支持下,馬略當選為公元前107年執政官,獲得朱古達戰爭的指揮權,並在後幾年中連任執政官,率軍作戰。在此期間,為了增強羅馬軍事力量,取得戰爭勝利,馬略實行了軍事改革。羅馬原來實行公民兵制,公民須有壹定財產資格才能參軍服役。由於戰爭需要大量兵源,財產資格便逐漸降低,在布匿戰爭中最低財產資格曾降到4000阿司。同時在軍隊中也出現誌願兵,不過他們多半為服役期滿的老兵。到公元前2世紀,特別是在格拉古兄弟改革失敗後,羅馬兵源危機日趨嚴重。馬略為了迅速征集軍隊,取消了財產資格限制,吸收無產者入伍,即以募兵制代替了公民兵制。實行這壹制度,使他很快征集到補充北非軍團所需的新兵,大約有5000—6000人。不過,馬略采用募兵制後,公民兵制並未完全廢除,在公元前1世紀,當招募誌願兵不能滿足需要時,往往又強制征集公民參軍。馬略實行募兵制後,士兵除獲得薪餉外,還可得到國家提供的武器給養,不再在軍餉中扣除。服役期限也有明確規定,壹般認為馬略把士兵服役期限延至16年,服役期滿的老兵可從國家分得壹塊份地作為補償。隨著財產資格的取消,羅馬公民在軍團中只當重裝步兵,而騎兵和輕裝步兵改為從同盟者和行省中征集。

馬略軍事改革的另壹個重要措施是改革軍團組織。為了加強軍團的機動靈活性,馬略在軍團中推行聯隊制。聯隊是介於軍團和連隊之間的組織,配有600名重裝步兵,能夠單獨執行戰術任務,獨立進行軍事行動。每個軍團有10個聯隊,每個聯隊轄3個連隊(6個百人隊)。聯隊制軍團的作戰陣式仍保持三列隊法,前列配置4個聯隊,後兩列各有3個聯隊,各列聯隊之間留有空隙,前後列聯隊交叉排開,以便插上和退卻。馬略還統壹軍隊的武器裝備,重裝步兵壹律配備投槍和短劍,並改進了投槍構造和運載工具。此外,馬略對軍隊進行嚴格訓練,把當時角鬥學校訓練方法引入軍中,以提高士兵的戰術技能。在訓練中,註重鍛煉軍隊適應艱辛的作戰環境和生活條件。為了提高部隊的機動性和獨立作戰能力,馬略要求士兵在行軍中除攜帶武器外,還背負行軍背架,內有挖掘工具和其他裝備,以致於當時馬略軍中士兵獲得“馬略騾子”的謔稱。

經過軍事改革和整頓,羅馬軍隊的戰鬥力大為提高。馬略依靠改組的軍隊,於公元前105年勝利結束了朱古達戰爭。這時,原住在波羅的海沿岸的日耳曼部落為尋找新的居住地,向西南遷徙,侵入那爾旁高盧,威脅意大利。羅馬派兵抗擊,屢遭失敗,損失慘重。公元前102年馬略第四次就任執政官,率軍與條頓人激戰於阿克維·塞克斯提埃,條頓人幾乎全軍覆沒。次年,又在維爾凱列附近大敗森布裏人。日耳曼人的入侵終被粉碎,消除了來自北方的威脅。公元前101年,馬略的副將瑪尼烏斯·阿奎裏烏斯率軍鎮壓了第二次西西裏奴隸起義。

馬略軍事改革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這次改革沖破舊的城邦制度的傳統,改變了羅馬以公民兵為基礎的軍事制度。募兵制代替公民兵制,使得大批無業遊民加入軍隊,部分地解決了小農破產而引起的社會問題,在壹定程度上有利於國家安定。同時,通過廣開兵源和提高軍隊戰鬥力,解決當時羅馬軍隊出現的問題,符合奴隸主階級加強統治和進行對外戰爭的需要,進壹步推動羅馬奴隸制國家的發展。另壹方面,這次改革對羅馬社會歷史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改革導致羅馬軍隊社會成分的變化,使羅馬軍隊由農民為骨幹的公民兵變成了以無產者為主要來源的職業軍隊。改革後逐步建立起來的老兵分配份地的制度,也改變羅馬土地問題的性質,即由破產農民要求恢復土地的鬥爭變為老兵爭取份地的鬥爭,這就在***和後期羅馬社會鬥爭中增添了新的因素。職業軍隊長期追隨和服從自己的統帥,而統帥則籠絡收買軍隊,並利用軍隊作為爭權奪利乃至奪取政權的工具,這樣就為後來羅馬奴隸主權貴建立軍事獨裁提供了條件。

同盟者戰爭 羅馬征服意大利後,經過長期的政治統治和經濟文化交流,意大利逐步羅馬化。壹些具有部分羅馬公民權的公社地位上升,獲得完全的羅馬公民權。在新建的拉丁殖民地中,羅馬移民越來越多,新老拉丁殖民地都享受拉丁公民權。但是,眾多的意大利同盟者的地位非但沒有改善,反而更加惡化了。他們在名義上是羅馬的同盟者,實際上則是羅馬統治下的屬民。同盟者沒有羅馬公民權,不能參與羅馬政治活動和擔任官職,也分不到公有地和戰利品,但卻要為羅馬提供輔助部隊,而這種“血稅”隨著戰爭的頻繁和擴大日益加重。羅馬元老院加緊控制和經常幹預同盟者的內部事務,同盟者還受到羅馬人的歧視和虐待。因此,同盟者對羅馬的統治和壓迫深為不滿,他們強烈要求獲得羅馬公民權和其他權利,或者與羅馬完全脫離關系,爭取獨立地位。於是,意大利同盟者爭取民主權利的鬥爭,便和羅馬社會改革運動匯合起來。

在羅馬統治階級中,不少有識之士主張給予意大利同盟者以羅馬公民權。公元前125年,執政官弗拉庫斯首次提出向同盟者授以公民權的議案,但由於元老院的阻撓,弗拉庫斯被派往高盧出任總督而被迫放棄了提案。此事引發了弗列蓋列城居民起義,後遭羅馬鎮壓。公元前122年蓋約·格拉古又提出公民權議案,大批同盟者湧入羅馬表示支持,但被執政官趕出城外,結果議案未獲通過。公元前103和100年,薩杜爾尼努斯兩次當選為保民官,他依靠平民和騎士的支持,頒布了糧食法等法案,並與馬略結盟強行通過土地法案,將阿非利加和那爾旁高盧行省的公有地分給馬略老兵,每人100猶格,其中包括服役期滿的意大利同盟者。可是,薩爾尼努斯運動以失敗告終,使同盟者的幻想再次成為泡影。公元前91年,保民官德魯蘇企圖調和矛盾,實施糧食法和殖民地法,向貧窮公民廉價售糧並分配坎佩尼亞和西西裏余下的公有地,還提議法庭成員由元老和騎士***同組成,授予意大利同盟者以羅馬公民權。可是,這個妥協方案遭到普遍反對,不久德魯蘇也被暗殺了。意大利同盟者通過和平和合法途徑爭取羅馬公民權的希望完全破滅,於是他們憤然拿起武器,發動了同盟者戰爭。

意大利同盟者以馬爾西人為核心,秘密結成反羅馬聯盟。他們互相交換人質,商議聯合發動起義。公元前91年,皮凱努姆的奧斯庫倫城首先起義,參加反羅馬聯盟的城市和公社紛紛響應,除伊達拉裏亞人和翁布裏亞人以外,幾乎所有的意大利同盟者都卷入了起義。起義的同盟者建立聯盟***和國,定都於皮裏根尼的城市科非尼姆,更名為意大利,並按羅馬國家模式,設立公民大會、元老院、執政官等。還發行鑄幣,鐫有公牛掀翻母狼的圖案,象征意大利戰勝羅馬。起義者的軍隊有10萬人,馬爾西人西羅和薩莫奈人穆提魯斯作為意大利執政官並擔任起義軍統帥。羅馬征集了18個軍團,派遣執政官率領出征,壹些著名將領如馬略和蘇拉等擔任副將。戰爭主要分成南北兩大戰場進行。戰爭初期,起義軍在南北戰場都占據明顯的優勢。迫於形勢的嚴重性,羅馬元老院采取讓步政策,對同盟者進行分化瓦解。公元前90年底,羅馬通過尤利烏斯法,向所有迄今仍忠於羅馬的意大利同盟者和拉丁殖民地以及在羅馬軍隊服役的同盟者授予羅馬公民權,很可能還向放下武器的同盟者授予羅馬公民權。這壹法案的公布,有效地制止了起義的擴展,加強了羅馬的統治基礎。伊達拉裏亞人和翁布裏亞人率先取得了公民權。公元前89年初,羅馬又頒布了普勞提烏斯-帕皮利烏斯法,進壹步補充了尤利烏斯法的實施細則。於是戰爭局勢發生變化,羅馬逐漸掌握主動權,在兩個戰場上都發起了進攻。在北方戰場,羅馬軍隊擊潰北上的起義大軍,占領了奧斯庫倫。不久,西羅率軍向南撤退,同盟者的首都失陷。在南方戰場,蘇拉擊潰薩莫奈人的主力部隊,攻占其首府波維亞努姆。但西羅撤到薩姆尼烏姆與穆提魯斯匯合,以愛塞爾尼為中心,堅持抗擊敵人,甚至壹度收復波維亞努姆。後來,終因力量懸殊,在公元前88年被鎮壓下去。同時,阿普利亞的起義軍也遭到失敗,同盟者戰爭遂告結束。

同盟者戰爭是意大利同盟者要求羅馬公民權,即爭取與羅馬人在政治和社會方面平等權利而發生的,因而具有民主運動的性質。同盟者在戰場上雖被羅馬人打敗,但經過戰爭終於達到他們的目標。羅馬不得不把公民權授予波河以南所有的意大利同盟者。然而,羅馬對這些新公民作了限制,把他們單獨編成8個(或10個)特裏布斯,使他們在表決中對擁有35個特裏布斯的老公民處於劣勢地位。不過,從此同盟者的上層得以躋身於羅馬顯貴的行列,而廣大中下層居民也享受到羅馬公民權帶來的財產權、婚姻權、稅務豁免權以及人身的保障,等等,從而擴大了羅馬國家的社會基礎。同時,這次戰爭沖破了舊的城邦制度的框架,改變了意大利社會政治結構,把羅馬控制下的意大利各城市和部落組成的聯盟,變成了以羅馬為核心的意大利統壹國家,因而也加速了意大利各地區和羅馬的融合過程。總之,同盟者戰爭對於羅馬社會歷史發展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

蘇拉獨裁 正當羅馬和同盟者酣戰之時,在小亞細亞發生了密特裏達提戰爭。本都國王密特裏達提六世乘羅馬無暇東顧之機,於公元前89年進軍亞細亞行省,當地居民苦於羅馬的壓榨,把他當作解放者。占領小亞細亞後,密特裏達提派兵從色雷斯進入馬其頓,同時本都艦隊控制了愛琴海。此時,雅典也發生反羅馬的起義,希臘各邦紛紛倒向密特裏達提壹邊。因此,羅馬在東方的霸權地位受到嚴重的威脅。

同盟者戰爭結束後,羅馬抽出力量對付東方,但在派遣戰爭的統帥人選上,貴族派和民主派發生了爭執。公元前88年,在元老院主持下,擔任當年執政官的蘇拉抽簽獲得了指揮權。可是,蘇拉的軍隊尚未離開意大利,馬略和保民官盧福斯結盟,在公民大會通過提案,免除蘇拉的指揮權而代之以馬略。蘇拉旋即帶兵向羅馬進軍,開創了羅馬人進攻自己祖國的先例。蘇拉攻下羅馬後,殺害了盧福斯和大批民主派分子,並宣布馬略等人為“公敵”。還廢除民主派法律,規定任何議案不經元老院批準,不得提交公民大會表決,所有議案壹律提到森都利亞大會。恢復了元老貴族的統治,蘇拉於公元前87年率軍出征東方。他在希臘圍攻雅典,血洗了這座文明古城。接著又戰勝本都和希臘聯軍,挫敗了密特裏達提進入歐洲的計劃。

這時,羅馬的形勢發生逆轉,馬略從北非返回意大利,在伊達拉裏亞糾集軍隊,聯合執政官秦納占領了羅馬。他們進行血腥報復,捕殺蘇拉的擁護者,取消蘇拉的法律。公元前86年馬略和秦納當選為執政官,但馬略就任第七任執政官後不久即死去,大權落在秦納手中。秦納采取壹系列有利於騎士和平民的措施,如取消部分債務,實行幣制改革,把意大利新公民分配到35個特裏布斯等。不久,秦納死於兵變,但羅馬政局仍控制在民主派手中。

與此同時,小亞細亞也起風雲。當地居民不堪忍受密特裏達提專制統治和戰爭負擔,相繼發動起義。秦納當政時曾派弗拉庫斯率軍代替蘇拉出征,但他因內訌被殺,接替其職務的費姆布裏亞轉戰到小亞,占領了帕加馬。蘇拉副將魯庫魯斯指揮的艦隊也奪回了愛琴海的島嶼。這樣,小亞細亞的希臘城市重又歸於羅馬。軍事上的失敗迫使密特裏達提求和,而蘇拉也急於結束戰爭,趕回羅馬奪取權力。於是,雙方於公元前85年締結了和約。密特裏達提放棄戰爭以來所占領土,交出艦隊,賠款2000塔蘭特,蘇拉則承認他為本都國王和羅馬的同盟者。第壹次密特裏達提戰爭結束後,蘇拉策反了費姆布裏亞帶領的軍隊,並在小亞嚴厲懲罰親密特裏達提的城市,在行省攤派巨額軍費和賦稅,恣意劫掠和搜括行省居民。

公元前83年,蘇拉率領4萬大軍在南意大利的布隆迪西烏姆登陸。克拉蘇和龐培等壹批貴族青年聞訊後立即投奔蘇拉。民主派在小馬略等人領導下組織抵抗。最後,蘇拉在科利那城門外擊敗民主派和薩莫奈人的聯軍,以征服者姿態進入羅馬。他宣布“公敵”名單,大肆屠殺民主派分子和無辜平民,搶劫其財產和土地,至少有40名元老和1600名騎士遭到殺害。同時,釋放原屬其政敵的1萬名奴隸,組成壹支衛隊,賜姓“科爾涅利烏斯”(蘇拉之姓)。蘇拉還對背叛的意大利城市實行殘酷報復。他在沒收的土地上建立10個軍事殖民地,安置了12萬老兵,這些老兵成為蘇拉建立軍事獨裁的重要支柱。

穩定局勢後,蘇拉開始實行所謂憲政改革。他授意攝政弗拉庫斯恢復獨裁官職位,並將此法案提到公民大會通過,批準蘇拉為獨裁官,任期不限。無限期獨裁官職務使蘇拉集國家大權於壹身,成為名副其實的獨裁者。這在實際上破壞了***和制的基本原則,但他卻又維持***和機構和官職,並在***和體制下實行了壹系列措施。他從忠於自己的騎士和意大利自治市貴族中,選拔300人補充元老院,使元老名額增至600人。元老院恢復了舊日的權力和特權,在立法上任何提案非經元老院審議不得提交公民大會;在司法上原由騎士控制的常設刑事法庭收歸元老院掌握。保民官的權力被剝奪殆盡,其立法創制權受到元老院的鉗制,司法指控權也被廢除,否決權則受限制,還被禁止繼任其他高級官職。為了適應形勢的發展,蘇拉把執法官由6人增至8人,財務官由12人增至20人。2名執政官和8名執法官任職期滿後出任10個行省的總督,他們就職於哪個行省則由元老院決定。並規定行省總督無權發起戰爭,禁止總督帶兵離開行省或把軍隊調出行省境外。蘇拉還重申和規定高級官職的年齡資格、任職間隔期,以及財務官以上高級官員卸任後進入元老院等制度。為了加強和鞏固統治,蘇拉頒布了壹系列法令,設立了7個常設刑事法庭,制定了審判程序。法庭的法官

  • 上一篇:蛇形山鎮有沒有稅務所
  • 下一篇:深圳擬錄用公務員名單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