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中國稅務 - 什麽是應納稅經營額及收益額?急!!!!!!!!!!!!!!!謝謝!!!

什麽是應納稅經營額及收益額?急!!!!!!!!!!!!!!!謝謝!!!

應納稅經營額:生產經營規模小、又確無建帳能力,或不能提供完整、準確納稅資料,不能正確計算應納稅額的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規模小、又確無建帳能力的具體標準由各市地方稅務局確定。)主管地方稅務機關負責轄區內繳納營業稅雙定戶的定額核定工作;對繳納增值稅(消費稅)的雙定戶,其應納稅經營額原則上參照國稅機關核定的定額。但主管地方稅務機關有根據認為國稅機關核定定額明顯偏低的(低於同類同行業水平或明顯與其經營規模不符),可以采用合理的方法核定其應納稅所得額,計算征收經營所得個人所得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應按照雙定戶實際繳納的增值稅(消費稅)稅額計算征收。

繳納營業稅的雙定戶:

核定月應納稅經營額=[月均成本費用支出總額/(1-應稅所得率)]-上壹定額執行期月均開票額;

既繳納增值稅(消費稅),又繳納營業稅的雙定戶:

1、核定(營業稅)月應納稅經營額=[月均成本費用支出總額×繳納營業稅部分的成本費用支出比例/(1-應稅所得率)]- 上壹定額執行期月均(營業稅)開票額;

2、繳納營業稅部分的成本費用支出比例=繳納營業稅部分的成本費用支出/月均成本費用支出總額(具體由主管地方稅務機關結合實際情況測算確定);

壹、收益額的選擇

(壹)經濟收益與會計收益

根據收益法的特征,收益額選擇的正確與否,直接決定收益法所產生結論的科學性。收益額的概念是廣義的,有經濟收益與會計收益之分,其產生、發展有其深厚的歷史淵源。早在1776年,亞當·斯密在其著名的《國富論》中最早提出收益的概念,將收益定義為“財富的增加”、“那部分不侵蝕資本(包括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可予消費的數額”。此後,許多經濟學家進壹步完善了收益的概念。20世紀初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歐文·費雪第壹次提出了真實收益的概念,指出收益是補償資本之後的壹種增量,即經濟財富的增加。1946年,約翰·希克斯在其《價值與資本》壹書中明確指出收益是指在保持期末和期初同樣富有的情況下,可能消費的最大金額。這種表述引入了資本保全的概念,即期末資本維持在期初水準的基礎上才能確定收益。收益是期末與期初資本效用比較的差額,如果存在正的收益,則是指在保持原始投入資本完整、維持原始資本價值的前提下,超出原始投入的部分。希克斯對收益的結論概括了經濟學家的經濟收益觀。

會計收益是指會計學上的收益概念。它是指來自企業期間交易的已實現收入和相應費用之間的差額。它具有六個特征:(1)以實際發生的交易為基礎,不確認資產、負債市價的變化或預期的價值變化;(2)建立在會計分期的假設之上。早期的會計收益基於收付實現制,現代的會計收益基於權責發生制;(3)以歷史成本為基礎;(4)遵循收益確定的實現原則和穩健原則;(5)有賴於期間收入和費用的合理配比。會計收益以“三位壹體”的歷史成本原則、實現-配比原則和謹慎原則為依據,按照權責發生制、收入與成本費用相配比原理,運用專門方法,核算企業在會計期間實際經濟交易的結果。

經濟收益與會計收益的差異主要體現在確認和計量方面,具體歸結為以下四個方面:

1.收益確認的時點不同。經濟收益要求在資產價值發生變動時確認,而不要求等到取得現金或現金要求權時確認。會計收益則只有當價值變化在某項交易中確實發生時才加以確認。因此會計收益將收益確認時點推遲到有更實質性的證據證明收益已經實現之時,結果導致會計收益只確認和計量已實現的收益。

2.收益確定的方法不同。經濟收益把所有資產看作是未來可望帶給企業的經濟利益,期初、期末凈資產差異代表了收益,因此,收益確定的主要問題在於會計期初與期末預計未來經濟利益的資本化價值的對比,體現的是以現行價值或公允價值為基礎的“資產-負債觀”。會計收益則強調已實現收入與相關的歷史成本相配比,其差額代表收益,體現的是以歷史成本原則和實現原則為基礎的“收入-費用觀”。

3.資本保持的概念不同。經濟收益依據的是實物資本保持概念,收益的前提是在期末和期初保持壹樣的狀況。而會計收益依據的是財務資本保持概念,收益是現行收入扣除所費歷史成本的財務資本所得。

4.計量的可靠程度不同。經濟收益是面向未來的,基於對現在尚未發生但將來可能發生的交易的估計,因此是主觀的、易變的。而會計收益是面向過去的,建立在過去實際已經發生的交易基礎之上,主要采用歷史成本計量,確保了其客觀性和可檢驗性的特點。

會計收益曾構成壹個像20世紀初牛頓定律壹樣完善無缺,封閉的、自我證明的體系。但很快受到沖擊,首先面臨的是通貨膨脹的沖擊。盡管各國可以采取各種措施解決通貨膨脹問題,但通貨膨脹的陰影壹直縈繞在財務會計上,會計界必須找到解決這壹難題的良方。而且,衍生金融工具的興起、無形資產的增加等等,也促使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會計收益。同時,受制於現行會計原則的會計計量是“觀念收益”,壹定程度上偏離了“真實收益”。經濟收益力圖計量實際收益而非名義收益,是以現行價值或公允價值為基礎的。

經濟學家追求收益的真實性,而會計學家強調收益的客觀性。1961年愛德華茲和貝爾(Edwards and Bell)提出“企業收益概念”時才對會計收益概念與經濟收益概念進行了協調。全面收益概念代表著會計收益向經濟收益發展的趨勢。但他們拒絕在實務中接受經濟收益作為理想的會計計量模式,因為經濟收益盡管真實、可靠,但計量方法、計算能力使其存在局限性。

上述對於會計收益和經濟收益的比較分析,對於進壹步認識和把握會計收益的本質有壹定的作用。我們無意以經濟收益取代會計收益作為收益法應用中的收益額,畢竟經濟收益只是理論性的探討,缺乏可操作性。但在收益額選擇和應用中,應對會計收益進行審視、分析,甚至進行必要的調整,使收益額更能真實、可靠地反映被評估資產的客觀績效,這是我們所要倡導的。

(二)凈利潤與現金流量

收益法應用中,關於收益額的選擇,究竟是選擇凈利潤還是現金流量,首先應分析凈利潤與現金流量的特征及其關系。

企業凈利潤是企業壹定時期實現的用貨幣表現的最終財務成果,它表明企業生產經營業績和獲利能力。它是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分期確認,依據於費用同收入的配比和因果關系而形成的。而現金流量反映的是企業現金的實際進出。凈利潤與現金流量的差異不僅體現在數量上,而且在對企業財務狀況評價時所具有的作用也不相同。

凈利潤與現金流量在數量上的差異及原因在於:在企業的整個存續期間內,其凈利潤與現金流量在數額上是相同的,但在某壹會計期間,金額上則會有差別。這兩者之間之所以會有差別,是因為采用不同會計概念和時間推移而造成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凈資本性支出。資本性支出在付款時是壹種現金流出,但以後以折舊形式在其估計的使用年限內作為利潤的沖銷。因此,在任何壹個會計時期,如果資本支出超過折舊,超過數額就是現金流量低於凈利潤的數額;反之則相反。

2.存貨的周轉。存貨的增加,在購入付款時是壹種現金流出,只有以後在售出而取得凈利潤時才能沖銷。因此,在壹個會計時期,如果庫存增加,現金流量就低於凈利潤,其所低的金額就是這壹增加額;當然,如果庫存或在制品減少,則正好相反。

3.應收、應付款的存在。應收賬款反映的賒銷收入和應付賬款相對應的賒購支出在開出發票階段就以利潤計算,只有在以後用現金結算時才是現金流量的增減。因此,如果在壹個會計時期應收款增加,現金流量就會低於凈利潤,而如果應付款增加,現金流量就高於凈利潤;反之,情況就相反。

4.其他額外資金的流動。有額外資金進入企業,或企業償還借款,這些都是現金流量,但只對資產負債表有某些影響,對凈利潤並無影響。

正是以上四個方面的相互制約,才形成了凈利潤和現金流量之間的差異。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壹個不幸事實是:當企業在擴展時,資本性支出將超過折舊,各種存貨周轉量也會增加,同時應收款和應付款也將增加,因此,有利可圖的擴展必然伴之以過高的負現金流量。這種現象被稱之為“超過營運資金的經營”,即擴展時沒有適當地控制負現金流量和隨之投入所需增加的資本。這是造成企業破產的常見原因,也是企業經營虧損而經營活動的現金流量為正數,或經營獲利而經營活動的現金流量卻為負數的原因。

凈利潤與現金流量既有差異,也存在密切聯系,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凈利潤是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基礎。未來現金流量的估計是通過現金預算的編制進行的,現金預算是保證現金收支管理的重要工具。其中凈損益調整法是現金預算編制的重要方法之壹,它是以預計損益表中按權責發生制原則確定的凈利潤作為現金編制的出發點,通過逐筆調整處理各項影響損益和現金余額的會計事項,把本期凈利潤調整為凈現金流量的方法。

2.現金流量與凈利潤的差異,可揭示凈利潤品質的好壞。所謂利潤品質,是指對企業凈利潤與現金流量之間的差異程度予以反映的壹個概念。壹般而言,凈利潤與現金流量之間的伴隨關系越強,表明企業的凈利潤品質越好;即凈利潤與現金流量之間的差異(數量上、時間分布)越小,說明凈利潤的收現能力越強。利潤品質越好,企業的資產流動性和財務適應性就越強。

表面上看來,凈利潤與現金流量只是口徑計算方面的差異。在企業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完全是以現金形式進行交易,且不存在任何資產折舊及費用攤銷、投資的情況下,凈利潤與現金流量應是壹致的,即收入增加引起現金流入,費用增加形成現金的流出。但這只是壹種理想的假設,在企業現實經營活動中無法實現。實際上,凈利潤與現金流量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除了上述說明的差異外,更根本的差異在於:凈利潤與現金流量的確認與計量基礎是不壹樣的。凈利潤的計算是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而現金流量的計算是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而且,在凈利潤計算過程中,會計方法選擇的差異以及會計估計的應用,都會對企業凈利潤產生不同影響。可見,凈利潤計算中易受人為因素幹擾與操縱,而現金流量則更具客觀性。而且,在評估公司的價值時,不能簡單地歸結為理論上可以帶來多少利潤,壹個公司的生存和發展首先是壹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公司經營活動對於資金的需求和創造的資金流入有時候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例如,壹個可以帶來巨額利潤的項目,如果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萬壹公司無法籌集到足額的資金,這樣的項目不但不能增加公司的價值,還有可能對公司的生存造成致命的威脅。對於進行這壹項目投資的公司的價值評估,就不能只看到項目可能帶來的利潤,更要註意公司是否有足夠的現金流量保證項目的順利完成。

日本人北尾吉孝在其所著《“價值創造”的經營》壹書中指出:日本現在評估企業的主要傾向仍是以會計上的利潤為標準。會計上的利潤的隨意性極強,比如,以何種方法折舊,是用定額法抑或定率法,會極大地左右利潤。……而且,會計上的利潤將不把現金收入的應收債權的增加看作銷售,不把現金支出的應付債務的增加看作支出,所以和實際的現金收支出現差異。

壹般來說,即使看會計上的利潤,也抓不住企業的實際狀況。利潤被計入,但沒有資金,所謂“黑字破產”就是典型的例子。

勞森和李(Lawson and Lee)認為,現金流量報告對於反映企業業績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說,流動性(現金流量)是企業業績整體的組成部分。李(Lee)甚至強調:“現金流量而非利潤是主體活動的最終結果。利潤是抽象化的,而現金才是實體的資源。……壹些經濟學、財務學文獻的現金流量估價模型也表明,企業的價值量最終是由企業的現金流量而不是由權責發生制利潤決定的。”

王嘯、劉偉在《上市公司凈利潤與經營現金流趨勢背離分析》壹文中,通過對1998至2002年上市公司的分析得出的結論是:1998年至2002年上市公司整體利潤的下滑趨勢十分明顯,而經營現金流量卻節節上升。張俊瑞、劉錄敬在《上市公司會計收益與現金流量的相關性研究》文中,對1998~2000年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也證明了這種差異,並進壹步指出每股經營現金流量和每股利潤的偏離程度在逐年增大。

經濟學家經過研究認為公司價值基礎是現金流量。當現金流量的變動與利潤的變動不壹致時,公司的價值變化與現金流量的變化更為壹致。

上述分析說明了現金流量是收益法應用中收益額選擇的壹種形式。盡管並非收益額的選擇都應采用現金流量指標,但現金流量至少應作為可供選擇使用的收益額指標。美國評估師協會頒布的《企業價值評估規範》中指出:“收益法中的預期收益以貨幣形式表示。此預期收益可以股息或各種形式的利潤與現金流量予以合理地體現。”西方資本市場研究也表明,現金流量與應計制收益結合起來比任何壹個單獨使用更為有用(Aswath·Damodaran,1998)。

(三)股權自由現金流量與企業自由現金流量

企業現金流量最壹般的形式為“企業自由現金流量”(自由現金流量是20世紀80年代以哈佛大學詹森教授為首的壹些學者提出的新概念),即企業經營活動所創造的,可供管理當局自由支配運用的那壹部分現金流量。自由現金流量沒有明確的定義,壹般來說,自由現金流量(Free cash flow)是指公司經營活動的現金流入減去公司所有的支出,包括經營成本開支、資本性支出增量、營運資本的增量、利息、稅收支出等所形成的凈現金流量。它是企業所有權利要求者,包括普通股股東、優先股股東和債權人的現金流量的總和,其計算公式為:

企業自由現金流量=息稅前利潤×(1-稅率)+折舊-資本性支出-追加營運資本

股權自由現金流量則是企業支付所有營運費用、再投資支出、所得稅和凈債務支付(即利息、本金支付減發行新債務的凈額)後可分配給企業股東的剩余現金流量,其計算公式為:

股權自由現金流量=凈利潤+折舊-資本性支出-營運資本追加額-債務本金償還+新發行債務

估算現金流量時,應遵循現金流量與折現率必須保持壹致,即股權自由現金流量對應股權資本成本,企業自由現金流量對應資本加權平均成本。

(四)經濟增加值(EVA)

經濟增加值是指壹定時期的企業稅後經營凈利潤與投入資本的資金成本的差額。EVA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並逐漸在其他國家推廣。與傳統的業績評價指標相比,EVA基於股權資本同樣具有機會成本的認識,在計算企業的資本成本時,不僅考慮了負債資本的成本,而且考慮了股權資本的成本,從而克服了傳統評價指標在評價企業業績時未扣除股權資本成本的缺陷,使評價結果更加準確。EVA指標設計的基本思路是:理性的投資者都期望自己所投出的資產獲得的收益超過資產的機會成本,即獲得增量收益。否則,他就會想方設法將已投入該資產的資本轉移,投入到其他的資產中去。EVA的計算公式為:

EVA=(稅後資本回報-資金成本)×公司資產經濟賬面值

其中:

稅後資本回報=

公司資產包括固定資產和營運資金,而資產經濟賬面值是會計賬面值加上權益約當儲備(如折舊及商譽)的調整。

當企業的稅後凈營業利潤超過資本成本時,EVA大於零,表明企業的經營收入在扣除所有的成本和費用後仍然有剩余。由於這部分剩余收入歸股東所有,股東價值增大;反之,EVA小於零,表明企業經營所得不足以彌補包括股權資本成本在內的成本和費用,股東價值降低。可見,EVA與股東價值成同方向變化,追求EVA最大化就是追求股東價值最大化。而股東價值是企業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股東價值的增減必然會引起企業價值的增減。

選擇和采用經濟增加值作為收益額,其優勢表現在:

1.從股東角度定義企業利潤。正如彼得·德魯克所說:“在壹家公司獲得大於其資本成本的利潤回報之前,它的經營都是處於虧損狀態的……只要企業對經濟的回報小於對資源的損耗,它就是在摧毀財富,而不是在創造財富。”從股東的角度來看,只有當企業的稅後收益高於投資的機會成本時,該項投資才是真正盈利的。這是EVA較其他會計指標具有的優勢所在。

2.與直接將股價作為業績評價依據相比,EVA具有天然的優越性。市場上股價的形成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除了經營者經營上的因素,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如果將其作為對經營者業績評價的依據,並不能得出客觀公正的結論,甚至可能使經營者更多的關註在其任期內如何使股價升高,這可能引發很多問題。EVA不僅能給上市公司,而且也能為非上市公司提供業績標準,並使得非上市公司具有能與上市公司進行業績比較的***同基礎。這正是使得EVA具有廣泛認同性的壹個重要原因。

3、核定月應納稅所得額=[月均成本費用支出總額/(1-應稅所得率)]×應稅所得率;

  • 上一篇:社區先進事跡材料
  • 下一篇:如何在手機微信上繳納社保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