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常彬
由《伊利亞特》和《奧德修紀》組成的荷馬史詩是現存的最古的希臘文學作品,標誌著希臘文學的輝煌的開端,它如實地反映了遠古希臘社會發展的某些形態,藝術的再現了當時的文化。《伊利亞特》所記敘的主要是希臘人圍攻特洛伊城的故事,其中成功地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性格鮮明的英雄人物形象,有赫克托耳、奧德修斯、埃阿斯、阿伽門農、墨涅拉俄斯、菲羅克忒忒斯、阿咯琉斯等,其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任務形象是希臘英雄阿喀琉斯的形象。
從阿喀琉斯的出身來看,在史詩中,阿咯琉斯是壹位英雄,和其他的古希臘英雄壹樣,他具有半人半神的特點。由於當時的社會科技和文化還不是很發達,所以人們對壹些當時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都參雜進神祗的因素,在普通人當中若出現很多方面過人之處的人,當時的人們壹般認為是神祗的後代,即英雄。所以,首先在鑒賞荷馬史詩的人物方面,我們就不能將裏面的人物同當今我們所看到的文學作品裏的人物,甚至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化的巨人相並,而應該更側重於當時的文化來分析當時的人物。
阿喀琉斯是《伊利亞特》的中心人物之壹,希臘聯軍中最大的英雄。他是壹個英勇善戰、忠於朋友的人。首先,他在戰場上幾乎是百戰百勝,殺死過無數的特洛伊英雄,從特洛伊人在沒有他參戰的希臘聯軍和有他參戰的希臘聯軍時的不同反應的對比,就可以看出他的英勇善戰,比如身著阿咯琉斯的黃金戰甲的帕特洛克羅斯出擊時,特洛伊人從遠處看到他,以為是阿喀琉斯來了,即嚇破了膽,陣腳大亂,自相踩踏致死的人無數,在阿喀琉斯罷戰期間,特洛伊人在他們幾次進攻中還取得過上風,都攻到希臘的戰船上來了,若不是埃阿斯等希臘英雄的英勇抵抗,希臘人的戰船可能都會給赫克托耳燒毀了,後來,阿喀琉斯重新武裝上戰場,希臘人又占了上風,特洛伊第壹英雄赫克托耳被阿喀琉斯殺死,特洛伊人元氣大傷。其次,阿喀琉斯忠於自己的朋友,當帕特洛克羅斯被赫克托耳殺死時,他真心實意的痛惜帕特洛克羅斯的犧牲,決心為他復仇,於是他又重新武裝上戰場,殺死了赫克托耳,並將他的屍體捆綁在戰車上驅車遊行,雖然這是阿喀琉斯兇殘的體現,但這也是他忠於朋友的體現。因此,阿喀琉斯是壹個英勇善戰、忠於朋友的人
阿喀琉斯也有他的弱點存在,比如當大統帥阿伽門農侵犯了阿喀琉斯的戰利品時,阿喀琉斯公開斥責他的損人利己,並拒絕戰鬥,他斥責阿伽門農的私心是正確的,但是頑固的罷戰是不恰當的做法,他的罷戰給希臘聯軍帶來了不少的損失;他殺死赫克托耳後將他的屍體釘在戰車上驅車遊行,全然不顧特洛伊城的壹片悲哀,手段是何其的殘酷,這正符合當時正在向奴隸社會過渡的原始社會的部落首領的特點;後來他再次進攻特洛伊城,不顧太陽神阿波羅的勸阻,還對阿波羅口出狂言,最終被帕裏斯暗箭射死。由以上三例可以看出,阿喀琉斯是也是壹個殘忍、任性和執拗的人。
同時,從壹些細節也不難發現,阿喀琉斯也是壹個具有善良的同情心,且熱愛生活的人。比如當普裏阿摩斯向阿喀琉斯贖回兒子赫克托耳的屍體時,他答應了對方的請求,再比如當阿伽門農誇口自己的箭術得罪了狩獵女神阿耳忒彌斯,致使阿耳忒彌斯逼迫阿伽門農將自己的女兒伊菲革涅亞獻祭給她,否則就不讓希臘的艦隊前進時,阿喀琉斯也冒著被眾將的斥責,前來搭救伊菲革涅亞;特洛伊戰爭結束以後,在大海上漂流多年的伊塔刻國王奧德修斯來到陰間尋找底比斯城的預言家提瑞西阿斯的靈魂詢問他自己將來的命運時,巧遇阿喀琉斯的靈魂,他告訴阿喀琉斯的靈魂阿喀琉斯生前像神祗壹般受人尊重,死後也壹定是個偉大的陰魂,過得幸福的時候,阿喀琉斯卻對奧德修斯說:“我寧願在人間當奴隸,也不願意在陰間當君王。”表明了自己熱愛人間的生活態度。由以上三例觀之,阿喀琉斯是壹個具有善良的同情心,且熱愛生活的人。
總之,阿喀琉斯是荷馬史詩當中塑造得十分成功的人物形象,他的性格是鮮明多面的,他的形象體現了古希臘氏族社會英雄人物的特征。
2005年11月7日 於武昌桂子山
阿喀琉斯是《伊利昂紀》在特洛伊戰爭中著力描寫的英雄之壹,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特點。壹種文化的土壤下往往會誕生出壹種特定的英雄形象,不同的英雄又各自的表現。為此,我將其與其他的壹些其他國家時期的英雄的形象做了比較,發現他們之間有許多時代文化的差異,頗為有趣。 阿喀琉斯是天神帕琉斯之子,驍勇善戰,在特洛伊戰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人作戰勇猛以至所向披靡,然為人剛愎自用,自負任性,為了壹時之辱即不顧大局撤出前線。在殺死赫克托耳之後拖屍以報充分表現出性格的殘忍。可是人性的復雜性又使他還是具有惻隱之心,於是又應赫克托耳的老父哀求歸還其子的屍體。於是,壹個性情復雜而深刻的英雄形象躍然紙上。 赫克托耳是阿喀琉斯在特洛伊戰爭中的最大對手,雙方均為壹介匹夫,好勇鬥狠。尤其是赫克托耳明知城不可守依然還要出城與之拼殺。除去他性格中的英雄主義成分之外,決定因素應該還是時代的背景。此時的戰爭目的就是為了掠奪,已經被看作是壹種正常的行為,“甚至是分工”(恩格斯語)。在這樣的大環境得條件下,這種“戰爭光榮”的思想自然深入人心。事實也是如此,很多榮譽都依據戰場上的表現而決定分配。從文章也不難看出作者對此的歌頌:“雙方的將領都是最偉大,最最光榮的,阿喀琉斯戰無不勝所向披靡,赫克托耳像剛升起的太陽、、、、、、”由此,也無怪乎其出戰的堅決了。當然不得不承認此時的客觀實際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赫克托耳出戰的必要性,因為武器和裝備的簡陋就使戰爭的勝敗在相當的程度上為這些“匹夫”所掌握。 而《尼伯龍根之歌》中的齊格夫裏特倒是與阿喀琉斯頗為相似:都是部落王子、都幾乎刀槍不入英勇善戰、都最終被暗算於“阿喀琉斯之踵”、、、、、、這些經歷使他們身上帶有了了許多***同點,但是齊格裏夫特畢竟是中世紀德意誌的神話英雄,更多的帶有了當時的時代色彩。而且在流傳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加入了許多封建時代的政治紛爭、等級觀念、忠君思想、、、、、、這些無不給他深深的打下了封建時代的烙印。反而言之,阿喀琉斯由於處在原始氏族社會向奴隸制社會的過渡期,更多的必須服從於當時的時代輿論,接受當時的道德規範,以氏族和部落的利益為高。所以當希臘聯軍頻頻失利之際,他又不得不繼續出戰。而他的拖屍泄憤之舉也被作者乃至普通士兵所譴責。所以即使是戰無不勝的英雄也必須服從於他自身所在的時代。古往今來,概莫能外。 赫拉克勒斯是古希臘最著名的英雄,也是體育和商業的保護神,是由人而神,而阿喀琉斯則是由神而人。如果單純以“血統”論,後者似乎更為“高貴”但我們在古希臘的神話裏面看到的更多的是這些半人半神在他們作為“人”的時候的強大力量。如赫拉克勒斯的12件大事便是在尚未升天的時候所完成。阿喀琉斯更不必言,始終作為壹個部落王子、希臘聯軍的將領在戰場上拼殺。由此不難看出雖然古希臘人對神相當認同,但並不盲目崇拜,已經是人神並重,依然是以人為本位的文化精神,同時意識到人自身的能力,在人神發生沖突時人也有反抗的能力甚至如赫拉克勒斯就曾以人的身份將天後赫拉打的落荒而逃。這就充分體現了古希臘人對人的肯定,對現實的追求。也使他們的形象更為真實可信。 壹個英雄形象的誕生深深植根於其所處的文化之中,無論他是傳說中的還是文學作品中的,他們,都不可避免的為時代精神所塗抹。在流傳過程中由於主流意識形態出於種種考慮對他們進行了修改,從而既豐富了形象也使他們變得更為復雜。阿喀琉斯的典型意義也許就在於此。
我想,讀過荷馬史詩的人,對於《伊利亞特》中阿喀琉斯這個人物,壹定會留有很深的印象吧?阿喀琉斯是個了不起的英雄,他年輕、英俊、勇敢、威猛,他力大無窮,所向無敵……但這些只是作為阿喀琉斯行為的壹個方面來寫的,史詩還寫出了另壹個方面,即阿喀琉斯與平常人相同的氣質和感情這壹方面。史詩通過了壹系列的情節與細節,把這壹英雄人物性格的許多方面都揭示了出來。阿喀琉斯愛他的母親特提斯;他跟隨阿伽門農東征洛亞途中,因為自己所寵愛的女俘布裏色斯被阿伽門農奪去,他痛哭,和阿伽門農爭吵,感到自己的榮譽受到損害,便退居到自己的帳篷裏,長期不參加戰鬥;他和帕屈羅克魯斯與安惕洛庫斯是最親密的朋友,當帕屈羅克魯斯被特洛伊大將赫克托戰死後,阿喀琉斯要替愛友報仇,才出來參戰;他對他的忠實的老仆人腓尼克斯充分信任,讓他睡在自己的腳邊;在帕屈羅克魯斯的喪禮中,他對軍中的老人涅斯托表示最崇高的敬禮。在作戰當中,他容易發火,動不動就暴跳如雷,他復仇心強,對於敵人表現的十分兇狠,例如他在戰死赫克托之後,把赫克托的屍體綁在他的戰車後面,繞著特洛伊城拖了三個圈子。然而,當特洛伊的老國王普萊亞姆來到希臘軍營,見到了阿喀琉斯,請求把他兒子赫克托的屍體交還給他,這時候,威猛、暴戾的阿喀琉斯的心腸卻軟了下來,他暗地裏想自己的老父親,把手伸出來給哭泣著的老普萊亞姆去握……
妳看,產生於史詩中的英雄阿喀琉斯,竟是這樣壹個性格復雜、感情豐富的英雄。他有對母親的熱愛,對老人的敬愛,對朋友的摯愛,對弱者的憐愛;他有對強者的抗爭,對敵人的殘忍……試想,如果按照“四人幫”的“三突出”的理論,這個神界的阿喀琉斯,無疑地會被更加“神化”起來。可是,荷馬所塑造的英雄阿喀琉斯,卻具有人的多方面性格與極豐富的感情,從這壹點上說,不僅那種“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無法與阿喀琉斯相比擬,就是許多塑造的不很成功的英雄形象,較之荷馬筆下的英雄人物也是頗為遜色的。
當然,荷馬史詩中的英雄與我們今天的文學作品中的英雄人物是無法相比擬的,因為時代不同了,他們不但有著時代特點的不同,而且存在著階級本質的不同。無產階級的英雄人物的性格的多重性和感情的豐富性,要受到階級性的制約,無論是性格的多重性,還是感情的豐富性,都有著鮮明的無產階級性。但是,要使我們今天的文學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具有較強的藝術生命力,荷馬的史詩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我們在塑造英雄人物的問題上應從荷馬史詩那裏學習與借鑒什麽呢?我以為有以下三點:壹、寫人;二、寫英雄人物性格的多方面性;三、寫英雄人物情感的豐富性。